'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


"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閩西連城縣培田村官廳門前的楣杆石


"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閩西連城縣培田村官廳門前的楣杆石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粵東豐順縣建橋圍內多處楣杆石中的其中一處


"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閩西連城縣培田村官廳門前的楣杆石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粵東豐順縣建橋圍內多處楣杆石中的其中一處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閩西南靖縣塔下村張氏家廟門前的楣杆石


"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閩西連城縣培田村官廳門前的楣杆石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粵東豐順縣建橋圍內多處楣杆石中的其中一處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閩西南靖縣塔下村張氏家廟門前的楣杆石


客家文化|客家楣杆石: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

贛南尋烏縣樟下村劉氏宗祠門前的楣杆石

由於喜愛民俗攝影的緣故,筆者與一幫影友常常奔走於客家的山山水水,穿行於客鄉的村村寨寨,用鏡頭記錄下客家地區別具一格的人文風情,其中就有彰顯文風鼎盛的獨特人文景觀的楣杆石(又稱石筆)。

在南國閩粵贛交界山區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那蘸雨書雲、沖天一嘯的楣杆石,是一種地域性的令人驚歎的文化現象。平地拔起、高聳入雲的楣杆石,彷彿是在將藍天當紙,蘸云為墨,抒寫著一幅幅壯麗的畫卷,它充分展示出客家人的那種高貴的精神和沖天的銳氣。

在過去漫長的科舉制封建社會裡,在客家人的民間習俗中,凡是經過科舉應試獲得舉人以上功名者,就可在宗族祠堂或祖屋門前豎立一對石筆,以此來昭示世人,炫耀身份,激勵後人。

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個民系。客家先民為避戰亂,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開始不斷由中原向南遷徙,在閩粵贛交界山區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後,客家先民在中原時的衣冠士族的榮耀早已褪盡,成為被列入“另冊”的客居他地的“客人”,尷尬的身份使他們只得處處為客處處是家,處處是家而又處處為客。他們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除了要經受自然環境的嚴峻威脅外,還會與原居地的土著如畲、瑤發生爭鬥,甚至也會與同是客家人的宗族與宗族之間發生衝突和殊死爭奪。不甘沉淪的客家先民為了在逆境中崛起,憑藉唯一可以炫耀的無形的文化功底,以耕讀傳家為本,走仕途發展之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前赴後繼發奮攻讀。任憑朝代更替,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不變,耕讀傳家光宗耀祖矢志不渝,博取功名入仕為宦成為勤學苦讀的精神動力。當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獲得了功名後,他們尤其看重這些從貧寒中發憤努力獲得的榮耀,一方面用楣杆石這個立體的標誌彰顯身份,另一方面用楣杆石鼓舞后人去摘取更加耀眼的光環。

楣杆石由長達七八米至十餘米的花崗石鑿刻而成,形如旗杆,底座由方形的基座和夾石組成,接駁處分別扣以漏斗形和鼓形石匣,石筆鑲嵌在二塊石柱之間。 整條石筆由數節條石接駁而成,杆體上有彩雲繚繞的瑞獸祥鳥圖案浮雕和獲得功名者名字和所獲功名的陰刻銘文,一方面用來顯耀家族的榮譽,另一方面用來激勵後人發奮努力、成才立業。由於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動盪,現存在客家地區的楣杆石已經為數不多,對這些原汁原味原狀態的時代印記我們應加倍珍惜和保護。

傲然挺立、莊嚴神聖的一支支沖天入雲的楣杆石,裝點在青山綠水間的客家村落中,構成了一幅幅獨特的人文景觀,它是客家人耕讀傳家、文風鼎盛的佐證,是歷史烙印在世人面前的永遠標記,是解讀客家人文現象的一個表徵。

(來源:梅州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