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感官區|在家就能完成的蒙氏感官學習

文 :昊媽 首發於WX:AnnaTan

蒙氏認為兒童從出生到6歲是感覺敏感期。兒童通過直接接觸周圍世界,利用感覺收集外界的各種刺激,獲得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才能概括和思維,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有直覺思維,行動思維,接著才有形象思維。而後達到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孩子通過自身的體驗來認識這個世界。出生嬰兒的大腦有近一千億個神經元。他們通過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也是在建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網絡。可以相信的是,孩子感官體驗越豐富,神經元網絡連接就更強。這個會為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和學習者。生活中處處是感官,在孩子進行各項體驗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將感官呈現出來,也就是將其命名。比如孩子接觸到冰的,冷的,大的,小的,重的,輕的,酸的,甜的,以及他們的比較等等,所有的這些語言,是孩子在重複接觸後,我們一遍又一遍對其介紹的。孩子只有在獲得真實的體驗才能將其習得的語言進行結合。這又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差別特別小的事物,比如顏色,味道,音調,嗅覺等。某些特別細緻的東西就非常能考驗我們的感覺的精緻化,區分他們的能力。比如我對於味道就特別不敏感,感覺吃什麼都差不多。在引導孩子感官精緻化的過程中,也能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比如,嗅覺,將裝有不同氣味的瓶放在一起,讓孩子逐個體驗,這樣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將專注力集中在一種感官上。

感官體驗的內容

蒙特梭利特別重視孩子身體感官的發展。各種感官都有專門的感官教具。研究了好些教具,最讓我喜歡的還是視覺教具中的幾何教具和聽覺教具。雖然我很喜歡蒙氏的理念和教具,可是無奈我沒法讓孩子上蒙氏的幼兒園。所以我就開始參考蒙氏的教學法和孩子在家裡玩一些可行的好玩的感官的遊戲。

觸覺,熱覺,和重量覺

觸覺和熱覺的練習可以同時進行 ,比如我們洗澡時同時對熱的感覺要比觸覺更加敏感。對於觸覺的訓練,用觸摸的方式非常有必要。

蒙氏教具:觸覺板 ,溫覺板,重量板,觸覺布。

蒙特梭利感官區|在家就能完成的蒙氏感官學習

替代品

(1 ) 我在陪孩子玩得時候,我用的是質地不用的衣服,粗糙厚重的呢子,順滑柔軟的絲綢,有條紋的燈芯絨, 結識耐磨的牛仔布等等,當我穿上不同材質的服裝,讓孩子摸一摸, 體會他們的不同。有了一定的認知後,我就將幾樣集中到一起,讓孩子摸摸,判斷是什麼東西。在蒙氏教學法中,蒙氏主張讓孩子蒙上眼睛對其觸摸的東西進行判斷。 我想這個更加鍛鍊孩子的觸覺。

(2) 孩子的爬行路徑

孩子在爬行階段的時候,在爬行材質上可以做一些變化和調整。這樣孩子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材質。 比如硬硬的,凹凸不平的涼蓆;軟軟的,毛茸茸的,暖暖的毛毯;拍拍就能脆脆響的紙。

(3) 走石頭路徑

在小區的花園中,有一條石頭路徑,這是我和孩子最愛玩的地方之一。 在孩子剛學會站立的時候,我就帶孩子去上面玩,等他大一點自己會走了,這也成為他最愛的路徑,凹凸不平的石頭路徑,我自己走上一圈,痛感十足。可是孩子卻能走得很歡。我讓孩子嘗試光腳走,穿襪子走,穿鞋走,走,跑, 爬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熱覺:蒙氏有專門的溫覺板,這個教具我沒有細細的研究。 我給孩子準備的5碗水,冰水, 涼水, 溫水, 熱水。讓孩子感受溫度的變化。 也可以用不同熱度的水,其中兩碗是相同溫度的水。 每次孩子伸手去試水的時候,我就告訴他這個溫的,冷的,熱的等等。因為我家孩子孩子語言的啟蒙階段,每次的概念都需要跟他說好多次, 其實說實話,我當時也不知道孩子學會了沒, 也許他某天就會給我驚喜吧。

重量覺:

我用家裡的積木和孩子玩這個遊戲,讓孩子將兩個小手攤開,先是各往孩子的手心放一塊積木,然後往其中一個手心疊一塊積木,讓孩子感受兩個手不同的受力程度,並告訴孩子哪個手裡的積木重。這個也是可以 用很多的物品可以代替的。

在孩子出去玩的過程中,孩子也經常能體驗到重量覺, 比如挖沙是孩子最愛玩的, 一手提著裝滿沙的桶,另外一隻手拿的是鏟子。如果不告訴孩子,哪個重,哪個輕, 孩子是沒概念的。

視覺

通過視覺練習,使孩子掌握形狀、面積、體積。視覺教具裡有:

(1)插座圓柱體(高低粗細大小的比較組合)

(2)粉紅塔(認識大小等差)

(3)棕色梯(認識寬窄)

(4)長棒(認識長短、數量的等差)

(5)彩色圓柱體(顏色識別、高低粗細組合)

(6)色板(顏色的種類、色調的明暗度、顏色搭配)

(7)幾何圖形相嵌板(三角形的種類、組合)

(8)構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種類、組合)

(9)幾何立體組

(10)幾何嵌板

蒙特梭利感官區|在家就能完成的蒙氏感官學習

上圖這個教具,在蒙氏教學法的書本中也特別提到。 根據蒙氏的理念, 鼓勵孩子自由探索,主動發現錯誤, 然後自行糾正。 孩子玩的過程中,如果一次就能全部擺放正確,那這個教具對於孩子就太容易了,我們需要用更高難度的教具給孩子訓練。如果孩子玩了好幾次,經過指導者的指導後,還是沒法獨立完成,那我們需要更換簡單點的教具給孩子,以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很大的挫敗感。

蒙特梭利感官區|在家就能完成的蒙氏感官學習

關於以上這個色板的練習,我用得最多的還是和孩子繪畫。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我就入手了可擦洗的畫筆,顏料, 1歲多的時候,入手了粉筆和小黑板。在色彩的選擇上我參考了蒙氏的色板,我們在玩的時候,最開始只會拿同一色系的顏料或者畫筆。待孩子熟悉後,再增加其他的色系。我覺得這樣繪畫興趣的培養和色彩的認知就同時進行啦。

替代品:

大小不同的碗,或者杯子,厚薄不同的書籍,家人各自不同的鞋襪,粗細不同的筷子等,都可以演繹大小,長短,粗細,厚薄的概念。家中的各種用品中,也包含了各種顏色,幾何圖形和立體形。

在演繹大小,高矮, 長短,粗細,整體,部分等等, 我用的最多的還是家裡那套Hape積木和樂高。 在我買過眾多的玩具中,我覺得這兩套是最值得投資的。這個完全可以發揮蒙氏教具的作用。用這兩套玩具也足夠完成形狀的認識,配對,分類, 排序的認知。

我也嘗試過用麵粉和孩子搭建各種形狀,比如用棉籤,吸管和麵粉搭建平面圖和立體圖。這部分目前玩得比較少, 因為孩子還有一點小。對於2.5歲以上的孩子來說,我覺得可以多玩這個遊戲,幫助孩子建立空間感是很有好處的。

聽覺(訓練孩子聽力、強弱練習)

(1)發音筒(訓練聽力強弱)

(2)音感鍾(韻律和節奏的訓練、)

(3)絃樂器(管樂器、鍵盤樂器、打擊樂器)

這個是比較難從家裡就能隨便找出來的樂器。我們還是需要購置一部分的樂器。我只給孩子買過電子琴,小的玩壞後,買了個大的,結果大的充電線給扯斷了。至今就沒再買了。 成本太高。對於比較劣質的玩具類的樂器,我還是不太理想,音質差太遠。所以就多聽聽音樂吧。 英文童謠,古典音樂,鋼琴曲, 小提琴曲,古箏曲可以多放放。

替代品:

1)聲音瓶子

對於小小孩,也可以 弄幾個礦泉水瓶子, 各裝一些豆子類,米,石頭,葉子,等等, 孩子也能感受聽覺的不同。

在這一部分,我覺得多去大自然走走也是特別重要的。雨聲,鳥聲,貓叫,狗叫,這些對孩子都有莫大的吸引力。總之,我家孩子是喜歡得不得了啊。

味覺 味覺瓶(感受酸、甜、苦、辣、鹹)

這個在家裡就很容易實現, 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要幫助孩子將味覺呈現出來。我們得告訴孩子這個是苦的,酸的,甜的等等。幫助孩子將經驗與概念聯繫起來。

嗅覺 嗅覺筒

這個部分是很容易實現的,但是我曾經在家裡比較忽視的,我比較少讓孩子去聞聞什麼味道,我曾經嘗試讓孩子聞聞花香, 可是擔心孩子對某些花朵過敏,也就不敢有太多的嘗試。

在生活中有味道的食品、香油、醋,各種調料,如大蒜,陳皮,紫蘇,香菜,花椒,還有各種水果,如榴蓮 ,裝一點放在小瓶子裡,讓孩子聞聞也是很容易實現的。

蒙氏的感官練習,每一項都至少一種或好幾種教具。並且都有一套完整而系統的操作方法。 其中很知名的是蒙氏的三階段教學法,這個比較適合還處在認知階段的孩子。

1 命名:幫助幼兒使物體和所對應的名稱建立聯繫。比如這是“三角形”,語言,同時動作指向。

2 辨別:請幼兒辨別與名稱相對應的物體。如:哪一個是三角形,請將三角形給媽媽。

3 發音:請幼兒說出所指物體的名稱。如:這是什麼?

在上述提到的蒙氏感官練習中,我們體驗的只是0-3歲孩子初級階段的練習。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接觸各項事物來累積智力”的感官探索過程。孩子的感官學習應該是孤立的,單純的。比如想向孩子說明高矮,那就最好用同樣材質,同樣顏色,形狀的進行練習。在蒙氏教學法中, 配對,分類和序列是提升孩子感官敏感度常用的方法。3-6歲的孩子心智已經比較成熟, 他們需要更高層次的感官教育,包括提供書寫,數學和社會行為的學習。這部分內容太多,也更復雜,待我逐漸更新哈。

感謝閱讀! 我是昊媽,每天在這裡與你分享靠譜的接地氣的育兒知識和生活經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