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十卷│非韓篇第二十九(3)'

"

2019年7月18日,星期四,農曆己亥年【豬年】六月十六

今日品讀王充《論衡》第十卷——非韓篇第二十九(3)

"

2019年7月18日,星期四,農曆己亥年【豬年】六月十六

今日品讀王充《論衡》第十卷——非韓篇第二十九(3)

《論衡》第十卷│非韓篇第二十九(3)

【原文之三】

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有之無益,無之有損。庠序之設,自古有之。重本尊始,故立官置吏。官不可廢,道不可棄。儒生,道官之吏也,以為無益而廢之,是棄道也。夫道無成效於人,成效者須道而成。然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待不動者。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無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戰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也?

【字詞】

1、庠:(xiáng)古時指學校

【拙解】

儒者存在於世,是為維護如舊堤防一樣的禮義,他們存在似乎無益,沒有他們卻會有損害。學校的設立,自古便有。因為重禮教國本尊自古做法,所以設立官位委派官吏。官吏不可廢掉,禮義之道不可拋棄。儒生,多為執掌禮義之道的官吏,如果認為他們無益便將其廢掉之,就是拋棄禮義之道。禮義之道並不會對人產生直接的效果,但成功範例者一定是循禮義之道而成。比如腳踩路而行,所踩的路,須有未被踩的地方相襯。人的身體須靠手足行動,手足的動則需依靠不動的身軀。所以某事或無益但卻是有益的事的依靠,不成功的事卻是成功的事的依靠。儒生,是耕戰所必須依靠的,卻要拋棄並使他們不存在,為何要如此呢?

【小議】

韓非子指責、批判儒者,言稱儒者無益,是以部分沒有真才實學、欺世盜名的所謂儒生的不良操行這根據的,全盤否定儒者及儒家學說。韓非子倡導的法家學說,對於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集團是非常適用的,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卻並不是完全有益的。法制與道德並不是相互牴觸的,應當是相輔相成、互為補益的。遵循禮義之道,會促使人尊重道德規範,那麼法制也很容易被接受和遵守。一味只強調法制之功,忽略人類的基本禮義之教,人不知禮,便會不顧廉恥,則法將難施,社會失序。故法、儒兼容,互為補充,那麼社會就會得到良性發展,太平盛世得以持續。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