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兒小妖原創,謝絕抄襲。

在中國古代,大家可以從很多實物細節上去發現,漢服Hanfu在宋代以前,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當中,是沒有項鍊這種配飾的。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出土實物圖例去分析,佐證我們的這種觀點。

關於古代漢服不戴項鍊,我們前面寫了兩篇專文,聊的是秦漢時期的漢服配飾。同時我們提到了一個時間段分類。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主題寫成系列文章分3階段,圖1

由於牽涉到大量的實例證據,我們把此主題寫成系列文章,按歷史時間分為3個階段。

第一時期,秦漢晉朝(公元前221年到公元420年),共641年的時間;

第二時期,南北朝,隋唐朝,重點講述(公元420年到公元907年),共487年;

第三時期,宋明朝(公元907年到公元1644年),共737年。

這樣分類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隋唐出現了一種脖頸裝飾品,叫做瓔珞。瓔珞可以理解為項鍊的一種形式。隋唐之前的秦漢朝到東晉西晉時期,前後600多年是沒有這種飾品的。前文我們已經有一篇秦漢專文闡述和論證之後,得出此結論。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印度菩薩胸前脖子戴瓔珞,圖2

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它是古代印度大陸的佛陀,神仙,菩薩,還有佛教徒用來裝飾身體的一大類首飾。特別是古印度的貴族,經常用瓔珞來裝飾自己的身體,並用來顯示身份地位的。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在南北朝和隋唐期間傳入我國西域地區,在西域諸國有大量的存在。那麼瓔珞有沒有大規模的流入中原唐朝地區?有沒有成為眾人皆知的女子們脖子處的飾品呢?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平民百姓女子戴瓔珞,圖3

今天先說第二個時期南北朝,隋唐朝。實物舉證,由考古發掘的陶俑,唐三彩,和存世畫卷等組成,還有當今漢服研究者對古代漢服的復原照片等形式。

一,南北朝,隋唐朝陶俑,唐三彩。

隋唐朝國力興盛,政治經濟繁榮發展,昌盛,強大。社會富庶,手工業商業發達,各民族接觸密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繁華是隋唐朝專有標籤,其魅力光耀五湖四海,吸引萬邦來朝,對東亞文明圈影響深遠。隋唐時期,中國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這就包括服裝藝術,唐朝詩詞,唐三彩(圖4),絹本繪畫,壁畫,絲織技術等等。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三彩和漢代的素陶比較,圖4

在隋唐的服飾上,在服裝配飾上,我們通過一些考古的陶俑能夠對當時的服飾文化有個細緻的瞭解。自漢代素陶之後的幾百年時間,隋唐發明了三彩釉陶,它是中國古代彩陶中的藝術精品,是一種耀眼奪目的藝術奇葩,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耀眼明珠。圖4是唐三彩和漢代素陶比較。

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唐三彩像漢朝以來,大多數反映的是普通百姓們當時豐富的生活狀態。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三彩仕女俑》圖5

《唐三彩仕女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圖5),此女立俑安詳自若,頭髮綰(音:挽)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髮髻是唐朝的特點。女子內穿襦衣,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面容祥和。彩陶釉色以綠、黃、白為主,這是唐三彩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此仕女立俑脖頸處沒有任何配飾。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三彩仕女俑》圖6

我們通過出土實物可以發現,唐三彩的製作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階段,很多人物表情,服飾,動作,儀態上的細節表現刻畫細緻入微,栩栩如生。上面(圖6)兩個唐三彩女陶俑,裙子是緊貼在身上的,不是蓬鬆的樣子,這樣的服飾大概是立體剪裁或者是用面料斜裁後的展示效果,面料上一般選薄一些的絲質會超級舒適。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三彩仕女俑 圖7

同樣,把仕女俑(圖6)放大後細節圖(圖7),除了博物館人使用固定項圈之外。原作品脖子處沒有任何裝飾品,也沒有項鍊瓔珞這些現代女人們的家常必備飾品。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三彩仕女俑 圖8

唐三彩的塑造工藝獨特,是藝術上的精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上圖8我們可以欣賞到唐朝女子以豐滿的體態為美,加上高聳的髮髻,飄揚的披帛,顯得華麗大方。袒胸衣領處,光潔的肌膚,沒有佩戴任何首飾,包括項鍊等等。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拱手女立俑1》圖9

《拱手女立俑1》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品(圖9),此彩陶於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女俑頭梳烏蠻髻,面龐豐潤,神態自若,紅脣微啟,下頜微抬,站姿優雅。深藍色上衣配灰白色襦裙,典雅,端莊。沒有別的飾品。沒有瓔珞飾品。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拱手女立俑2》圖10

《拱手女立俑2》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品(圖10),此彩陶於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女俑頭梳烏蠻髻,臉龐豐潤,面朝左側,站姿優雅。輕薄的衣裙與豐滿的體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體態雍容華貴,端莊大方。我們可以放大來看看女子的脖頸處有沒有項鍊瓔珞飾品。如下圖照片(圖11)。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拱手女立俑2》放大局部,圖11

《拱手女立俑2》放大局部後的效果,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清爽,簡潔的脖子V字衣領處,沒有任何裝飾(圖11)。

小結:唐朝仕女陶俑的服飾搭配及穿著,和隋唐時期出土的墓室壁畫風格一致,風俗也相同。我們可以通過陶俑來了解,唐朝服裝配飾的情況,雖然在同時期西域的敦煌等地區,那裡的女人們在生活中普遍佩戴瓔珞項鍊,但在隋唐朝中原地區,甚至隋唐大部分地區並不是很多見,也不普及。

二,絹本繪畫,絲綢畫軸。

隋唐朝盛世,經濟文化空前輝煌,各種藝術門類蓬勃發展。其中文人繪畫得以空前的發展,我們當今能在博物館裡面看到的中國古典繪畫存本,大都是成熟於隋唐時期。比如閻立本,周昉,張萱,吳道子等等。這些遺存繪畫為我們研究當時人們的衣著配飾,生活狀態等等提供了最直接的參考依據。

1,《虢國夫人遊春圖》張萱,唐朝中期。

張萱原作已佚,現存的是宋代摹本,絹本設色,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出遊的場景。人物刻畫細膩,形象生動,我們可以看到女主虢國夫人及其眷從,騎馬群遊,場面壯觀。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虢國夫人和姐妹韓國夫人,圖12

《虢國夫人遊春圖》全圖共8騎8人。此局部圖為5人(圖12),最右邊的女人就是虢國夫人和姐妹韓國夫人。她們並轡而行,都乘著淺黃雄健的驊騮。虢國夫人鬢髮濃黑如漆,高髻低垂,體態自若。她那豐潤的臉龐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來面目。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虢國夫人原圖放大(原作臨摹)圖13

我們把女主放大後可以看到,其胸前低領,並沒有任何飾品裝飾,更別說瓔珞,項鍊等等飾品了(圖13)。在虢國夫人左面與其並轡前行的是韓國夫人,其裝束一如虢國夫人,惟衣裙顏色與之不同。這是真正的皇族妝扮。按理她們有經濟實力,有能力得到她們想要的任何飾品,即使是稀缺首飾。但是,就如繪畫表現的一樣,唐朝服裝本來就不需要飾品,或者項鍊瓔珞飾品還沒有普及流行開來。

2,《唐人宮樂圖》佚名,晚唐時期。

《唐人宮樂圖》(圖14)作者無從考證,但我們從畫面風格來看,就像唐朝張萱周昉作品,或者是他們的徒弟。畫面中央是一張大型方桌,後宮嬪妃圍坐在一張寬大茶臺邊上,旁邊侍女站立著十餘人,好一幅宮女貴族們的生活彩卷,閒情雅緻,悠然自在。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人宮樂圖》圖14

據專家考證,《唐人宮樂圖》完成於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作品繪畫技術嫻熟,人物刻畫細緻入微,繪本明顯是出自大家手筆。本圖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人宮樂圖》局部,圖15

我們任意選取一位貴婦放大後來看,此仕女抱著琵琶,唱著小曲,神態悠然自得。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其脖頸處沒有任何項鍊來裝飾(圖15)。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人宮樂圖》局部,圖16

另外左下角2位仕女貴婦(圖16),我們也把她放大來觀摩一下。畫面顯示她們在喝著茶湯,聊著家長裡短,同時看到她們的妝束打扮很清爽。沒有脖飾,沒有耳飾品,沒有手鐲。

3,《女子搗練圖》張萱,唐朝中期。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圖17),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此圖是工筆重彩繪畫中的傑作,描繪了九名唐代仕女和三個婢女正在勞動的場景,她們在操弄著布匹絹帛衣物,搗練、絡線、熨平、縫製等等的生活勞作。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女子搗練圖》局部圖17

這九名宮中仕女大都是體態豐腴,面若皎月,服飾華美,各司其職,彙集一曲忙碌的生活樂章。女子們動作嫻熟,形態自若,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特徵。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女子搗練圖》圖18

畫中(圖18)是放大後的仕女圖。左邊藍色襦裙仕女,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這足以說明畫家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而右邊黃色襦裙仕女,正在燙著布匹絹帛。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到兩女子的脖頸潔白如雪,空蕩有餘,但並不會因為露出肌膚,而採用珠寶配飾來裝飾。

3,《簪花仕女圖》周昉,唐朝中晚期。

《簪花仕女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圖19)。此畫是我們繞不開的話題,據傳說是周昉作品,因為沒有作者題跋。所以當今很多名家對此畫爭議很大,並沒有最後斷代。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期,也是我國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而著稱,《簪花仕女圖》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簪花仕女圖》圖19

為什麼此圖最有知名度?因為此畫是工筆重彩裡面最精緻的,也是爭議最大的。它向人們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貴族女子形象。畫面分別繪畫婷婷玉立的幾個貴族女子,體態豐盈,髮髻高聳,頭上都插著一隻牡丹花,頭飾戴著玉步搖飾品。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簪花仕女圖》圖20

全圖中大多數貴族女子們身穿唐代襦裙,露出上半片雪白酥胸,沒有任何項鍊珠寶裝飾品(圖20)。但與此同時,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此圖幾位仕女中,有一位紅衣仕女脖子處戴了項圈,放大後就是下圖21。各位網友,不要興奮,沈從文老先生已經對此有了認真詳實的研究。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簪花仕女圖》女子和項圈,是後人加的。圖21

沈從文考據:此畫是北宋人依據唐代舊稿繪製的。幾個仕女髮髻上的花朵和一個仕女所戴項圈又是更晚時後加的,也就是說,項圈是後來收藏者畫蛇添足加的。因為大家可以仔細觀摩,花朵與髮髻的結合不合理,項圈的形制和佩戴於衣衫之外方式不見於唐宋①。這從側面印證了唐宋女子是不戴項圈項鍊的。南兒小妖說,不用沈大師出面論述,我們稍微學過繪畫的人就知道,項圈畫歪了,不是一氣呵成的東西,肯定是後加的(圖21)。

5,《引路菩薩圖》絹本繪畫,唐晚期。

這是一幅絹本繪畫,此畫現藏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引路菩薩圖》描繪菩薩為亡靈引路超度升往天國的場景,此圖面右上角有題跋“引路菩(薩)”字樣(圖22)。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引路菩薩圖》圖22

前面領路的大菩薩手持蓮花和香爐,菩薩高大偉岸,仙氣嫋嫋,垂下白幡招魂引路,這就是招魂帕。菩薩後面跟著一位唐代佛教徒仕女,是其臨死之前的樣子。菩薩身後的這位仕女,我們可以放大看到,此女子脖子部位沒有玲琅滿目的瓔珞飾品(圖22)。她雙手合於腹前,頭微低,非常安詳寧靜,完全聽從菩薩安排。默默的跟隨菩薩往西方淨土而去,修得正果,得福昇天。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引路菩薩圖》修得正果得福昇天,圖23

南兒小妖認為,敦煌中菩薩戴有瓔珞飾品裝飾,並不代表,它在那個時代的百姓生活當中,是普及的,流行的飾品。這從絹本繪畫《引路菩薩圖》中就可以知曉。所以我們得出結論,隋唐時期,瓔珞項鍊只存在於西域各國少數民族地區,或者存在於中原少部分人的群體中。它並沒有大面積的出現在唐朝普通人生活中,也不在於漢服日常配飾中。至少從南北朝到隋唐朝的這480多年是這樣的。

另外:隋唐時期由印度傳入西域的佛教,也傳播到了中原地區,皇家貴族開始聲勢浩大的興造佛像。以大唐盛世為背景的唐代佛教造像,表明中國佛教藝術成熟期的到來。唐代造佛像手法寫實,菩薩造像強調服飾飄逸,珠寶,首飾,瓔珞等等配飾華麗。體態優雅,笑容祥和,慈眉善目,眉清目秀,以完美的形象展示出菩薩威嚴,智慧,善良的品質。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龍崗石窟藝術普賢菩薩-圖24

由於印傳佛教的影響,大多數石窟菩薩都會戴上瓔珞項鍊,顯示其最初的美感,神聖的法力和高貴的身份。但是,就如以上列舉的唐三彩,彩陶,絹本繪畫等等的實例證據表明,佛像雖然在民間信仰中佔有較高的地位。但這不一定表明在隋唐時期,菩薩的飾品在當時可以融入到百姓日常的服裝打扮中。

另外補充知識:任何脫時代離背景,單獨的思維看民俗習慣其實是錯誤的。我們今天討論的服裝配飾瓔珞,之所以在唐朝沒有普及開來,是有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抵制打壓胡人,規定胡人不得穿華服,不得冒充漢人,漢、夷互相不得互相通婚……瞧不起夷人。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大唐王朝 圖25

再者,唐武宗滅佛事件,讓佛文化的各種風俗迅速被打擊湮滅。所以異域風俗,邊塞胡人的服裝對於唐朝人來說不屑一顧。當今的我們不瞭解當時唐朝的歷史情況,而拿出胡人的穿著和配飾打扮,說成是唐朝的服裝,那不是令人笑掉大牙嗎?唐朝人會看得起胡人嗎?他們會在乎胡人的瓔珞項鍊嗎?

最後來幾個實例分析圖: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朝服裝復原戴瓔珞是錯誤的 圖26

所以,當您真正想復原唐朝漢服的時候,請不要在脖子前胸穿戴瓔珞項鍊等等飾品,這樣才是原汁原味的復原唐朝服飾妝扮。上圖26是錯誤的搭配。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唐朝服裝復原戴項鍊是不嚴謹的作法 圖27

上圖25戴了珍珠項鍊,作法不夠嚴謹。我們看到上圖27已經很認真的在作復原工作,花了精力花了時間,又花了財力,請不要再畫蛇添足了。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簪花仕女圖 28

就如上圖28唐代原畫《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我們可以看到,唐朝仕女是注重頭飾,不注重脖飾。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TVB版的《楊貴妃》圖29

上圖29是TVB版的《楊貴妃》2000年拍攝製作的古裝劇,向海嵐和江華出演。筆者認為此女服飾搭配還原度很高。

大唐女子不佩戴項鍊?這是真的國風漢服嗎?篇3

佟麗婭的唐朝服飾復原圖,圖30

▲2019年1月23日(圖30)在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中,佟麗婭復原了絹衣彩繪木俑的穿著妝容,展示盛唐仕女風采。小編比較認可這種造型,說明了她們在認真的做工作。

總結,現代人復原唐朝服裝的時候,當然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想怎麼搭就怎麼搭,就像電視劇那樣,唐宋明服飾大亂套,這些都沒有問題,人家管不著。但是,當您想嚴謹復古時,請根據唐朝傳統漢服,認真考究不要再畫蛇添足,令人貽笑大方。

我們看到日本人穿上傳統服飾-和服,大多數人並不會根據自己的異想天開胡亂添加脖頸首飾,那樣看起來不倫不類的,而是認真的遵循日本傳統不戴脖飾。這或許就是體現她們國民的素質和嚴謹,也可以看到她們在向世界努力規範和傳達日式服裝(kimono) 本來的樣子。我們國內好多復古派,就是太隨意了,想怎麼來就怎麼來,你管得著嗎?這導致我們自己都亂了套,外國人更糊塗。寫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糾正部分人的偏差觀念。

參考文獻及資料: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上海書店,2002年。

《國家寶藏》央視CCTV3製作播出,2019年1月23日

---本文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