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古代的食為天文化

土地神 農業 農資 水稻 讓我多看一眼 2017-05-11

說說古代的食為天文化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稻穀是糧食的一種,是沒有去除稻殼的米。古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古至今,人們對糧食的重視從未有過改變,尤其在古代人們更是靠天吃飯,就興起了以樸實的儀式感念天賜穀物的節日。

米線節 在雲南玉溪地區,每年從正月初二開始,二月初八結束,又叫做"二月節”。過節時,人們把土地爺從廟中請出來,巡遊祭祀,祈求土地爺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當土地爺到達某村的日子,即是該村的米線節。全村歡騰慶祝以米線招待親朋好友。

稻花會 在浙江寧波一帶,每年早稻開始揚花的季節,當地百姓都要抬出到稻花神巡視一番。稻花神神氣地坐在神轎之中,前有威武的儀仗後面緊隨著自發的民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在熱鬧中憧憬著光景一年比一年更好。

跳禾樓 這是廣東省肇慶一帶的民間節日。每當農曆六七月間,當地漢族百姓就要搭起彩色牌樓,大唱民歌,形成風俗。綵樓又稱禾樓,民歌又稱禾歌,跳舞又叫跳禾舞。當地民間傳說:很久以前,在農曆六七月間禾苗抽穗揚花時。這一帶種植的水稻總是欠收,無論禾苗長得有多好,到頭來都灌不上漿。人們超級難過,束手無策,便搭起了一座五彩牌樓,唱起優美的粵調,乞求上天。連續三天三夜,把自己心中的願望唱給天聽,終於感動了天上的禾花仙子。這一年,田間五穀豐登。於是,每當六七月農閒時,當地群眾便要搭起禾樓跳舞歌唱。

無獨有偶。古代的少數民族也同樣存在祭天賜谷的熱鬧儀式。新米節是雲南省傈傈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九月到10月間舉行。這個時節正是稻穀、玉米即將收穫之際。傈傈族的百姓揹著揹簍,從田裡拔回金黃飽滿的穀穗,拿回來用飯碗刮落穀粒,再搗舂成米。做成米飯用燒肉肉湯攪拌後全家共餐。飯前要先喂狗一碗,這個風俗有一個傳說。遠古時,稻穀遍野糧食充裕,不知怎麼得罪了天王,天王就把穀物全部都收回。有隻通人性的狗,便盡力追回了三粒種子,人們才得以用這種子繼續生存下去。於是每到新米節,人們總是要先喂狗。在新米節的晚上,全家人都喜氣洋洋的彈琴歌唱,喝著米酒,全寨人盡情跳舞,通宵達旦,歡慶豐收。

在世界各地其它民族,都存在著這種隆重的食為天文化,飽含著人們對一粥一飯的深情厚意。說說古代的食為天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