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省級示範高中——麻城一中全景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省級示範高中——麻城一中全景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麻城思源實驗學校校貌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018年末,麻城擁有文化館(站)20個,比1949年增加19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到21萬冊,比1978年增加19.24萬冊。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解放前,麻城的衛生事業非常落後,缺醫少藥,居民醫療保健毫無保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和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衛生技術人員由解放初的5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6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由2人增加到1884人;醫療機構病床數由解放初的5張增加到2018年的4533張。隨著醫療條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城鄉居民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18年,麻城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省級示範高中——麻城一中全景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麻城思源實驗學校校貌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018年末,麻城擁有文化館(站)20個,比1949年增加19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到21萬冊,比1978年增加19.24萬冊。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解放前,麻城的衛生事業非常落後,缺醫少藥,居民醫療保健毫無保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和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衛生技術人員由解放初的5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6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由2人增加到1884人;醫療機構病床數由解放初的5張增加到2018年的4533張。隨著醫療條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城鄉居民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18年,麻城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建市人民醫院效果圖

06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

從無到好的華麗轉身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是當時市容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和湖北省進一步加大了對麻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麻城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在全省僅次於武漢和襄陽。公路建設日新月異,真正實現四通八達。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經形成,麻城境內現有大廣、麻武、麻竹、麻陽四條高速公路,呈雙“十字型”交匯;國省道主幹線及農村公路相聯成網,境內現有國道3條、省道7條、縣道7條、鄉道228條、村道2201條。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省級示範高中——麻城一中全景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麻城思源實驗學校校貌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018年末,麻城擁有文化館(站)20個,比1949年增加19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到21萬冊,比1978年增加19.24萬冊。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解放前,麻城的衛生事業非常落後,缺醫少藥,居民醫療保健毫無保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和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衛生技術人員由解放初的5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6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由2人增加到1884人;醫療機構病床數由解放初的5張增加到2018年的4533張。隨著醫療條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城鄉居民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18年,麻城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建市人民醫院效果圖

06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

從無到好的華麗轉身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是當時市容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和湖北省進一步加大了對麻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麻城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在全省僅次於武漢和襄陽。公路建設日新月異,真正實現四通八達。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經形成,麻城境內現有大廣、麻武、麻竹、麻陽四條高速公路,呈雙“十字型”交匯;國省道主幹線及農村公路相聯成網,境內現有國道3條、省道7條、縣道7條、鄉道228條、村道2201條。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4538.5公里,比1949年增加4408.5公里。目前,全市所有鄉鎮的公路與已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國省道幹線公路相聯對結成網,絕大多數鄉鎮上高速公路均不超過30分鐘,到省城武漢和黃州不超過90分鐘,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架設,以國省幹線公路為主動脈,以農村公路為毛細血管的四通八達的交通公路網絡。鐵路發展迅猛,由“手無寸鐵”變成四面輻射的樞紐。自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後,麻城結束了鐵路斷頭的歷史;2009年滬漢蓉快速鐵路通車後,麻城進入高鐵時代,實現了40分鐘左右到武漢、2個小時左右到南京、4個小時左右到上海、5個小時左右到廣州。麻城現有京九、漢麻、滬漢蓉三條通車鐵路線,有京九鐵路和滬漢蓉鐵路南北兩個火車站,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兩個二級火車站的縣級市,南北兩站日均停靠車次120多列。2018年,鐵路客運量達到580.2萬人次,是1999年的8.1倍;鐵路貨運量為108.9萬噸,是1999年的6.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省級示範高中——麻城一中全景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麻城思源實驗學校校貌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018年末,麻城擁有文化館(站)20個,比1949年增加19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到21萬冊,比1978年增加19.24萬冊。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解放前,麻城的衛生事業非常落後,缺醫少藥,居民醫療保健毫無保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和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衛生技術人員由解放初的5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6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由2人增加到1884人;醫療機構病床數由解放初的5張增加到2018年的4533張。隨著醫療條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城鄉居民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18年,麻城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建市人民醫院效果圖

06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

從無到好的華麗轉身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是當時市容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和湖北省進一步加大了對麻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麻城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在全省僅次於武漢和襄陽。公路建設日新月異,真正實現四通八達。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經形成,麻城境內現有大廣、麻武、麻竹、麻陽四條高速公路,呈雙“十字型”交匯;國省道主幹線及農村公路相聯成網,境內現有國道3條、省道7條、縣道7條、鄉道228條、村道2201條。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4538.5公里,比1949年增加4408.5公里。目前,全市所有鄉鎮的公路與已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國省道幹線公路相聯對結成網,絕大多數鄉鎮上高速公路均不超過30分鐘,到省城武漢和黃州不超過90分鐘,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架設,以國省幹線公路為主動脈,以農村公路為毛細血管的四通八達的交通公路網絡。鐵路發展迅猛,由“手無寸鐵”變成四面輻射的樞紐。自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後,麻城結束了鐵路斷頭的歷史;2009年滬漢蓉快速鐵路通車後,麻城進入高鐵時代,實現了40分鐘左右到武漢、2個小時左右到南京、4個小時左右到上海、5個小時左右到廣州。麻城現有京九、漢麻、滬漢蓉三條通車鐵路線,有京九鐵路和滬漢蓉鐵路南北兩個火車站,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兩個二級火車站的縣級市,南北兩站日均停靠車次120多列。2018年,鐵路客運量達到580.2萬人次,是1999年的8.1倍;鐵路貨運量為108.9萬噸,是1999年的6.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城市建設整體推進。1986年撤縣建市時,麻城市建成區面積僅有5.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也只有不到6萬人。30多年來,麻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城市建設,先後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大規模擴容增量。2018年,麻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8.8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25.81萬人,分別比1986年增長6.1倍和3.4倍。城市供水管道由1986年的77.6公里增加到460.5公里;城市道路面積達到707.8萬平方米,比1986年增長6.2倍;城市排水管道長度達到342.5公里,比1986年增長26.2倍。隨著新城區的建成使用和老城區的加快改造,中心城區的承載力、吸引力明顯增強,城鎮人口明顯增多。全市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47.84%,比2009年提高16.7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86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省級示範高中——麻城一中全景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麻城思源實驗學校校貌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018年末,麻城擁有文化館(站)20個,比1949年增加19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到21萬冊,比1978年增加19.24萬冊。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解放前,麻城的衛生事業非常落後,缺醫少藥,居民醫療保健毫無保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和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衛生技術人員由解放初的5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6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由2人增加到1884人;醫療機構病床數由解放初的5張增加到2018年的4533張。隨著醫療條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城鄉居民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18年,麻城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建市人民醫院效果圖

06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

從無到好的華麗轉身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是當時市容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和湖北省進一步加大了對麻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麻城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在全省僅次於武漢和襄陽。公路建設日新月異,真正實現四通八達。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經形成,麻城境內現有大廣、麻武、麻竹、麻陽四條高速公路,呈雙“十字型”交匯;國省道主幹線及農村公路相聯成網,境內現有國道3條、省道7條、縣道7條、鄉道228條、村道2201條。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4538.5公里,比1949年增加4408.5公里。目前,全市所有鄉鎮的公路與已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國省道幹線公路相聯對結成網,絕大多數鄉鎮上高速公路均不超過30分鐘,到省城武漢和黃州不超過90分鐘,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架設,以國省幹線公路為主動脈,以農村公路為毛細血管的四通八達的交通公路網絡。鐵路發展迅猛,由“手無寸鐵”變成四面輻射的樞紐。自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後,麻城結束了鐵路斷頭的歷史;2009年滬漢蓉快速鐵路通車後,麻城進入高鐵時代,實現了40分鐘左右到武漢、2個小時左右到南京、4個小時左右到上海、5個小時左右到廣州。麻城現有京九、漢麻、滬漢蓉三條通車鐵路線,有京九鐵路和滬漢蓉鐵路南北兩個火車站,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兩個二級火車站的縣級市,南北兩站日均停靠車次120多列。2018年,鐵路客運量達到580.2萬人次,是1999年的8.1倍;鐵路貨運量為108.9萬噸,是1999年的6.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城市建設整體推進。1986年撤縣建市時,麻城市建成區面積僅有5.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也只有不到6萬人。30多年來,麻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城市建設,先後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大規模擴容增量。2018年,麻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8.8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25.81萬人,分別比1986年增長6.1倍和3.4倍。城市供水管道由1986年的77.6公里增加到460.5公里;城市道路面積達到707.8萬平方米,比1986年增長6.2倍;城市排水管道長度達到342.5公里,比1986年增長26.2倍。隨著新城區的建成使用和老城區的加快改造,中心城區的承載力、吸引力明顯增強,城鎮人口明顯增多。全市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47.84%,比2009年提高16.7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86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70年滄桑鉅變、70年跨越騰飛,回顧70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我們取得了輝煌成就,但跳出麻城看麻城,立足全省看麻城,我們還存在不少的差距和不足,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夠優化等。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省級示範高中——麻城一中全景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麻城思源實驗學校校貌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018年末,麻城擁有文化館(站)20個,比1949年增加19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到21萬冊,比1978年增加19.24萬冊。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解放前,麻城的衛生事業非常落後,缺醫少藥,居民醫療保健毫無保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和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衛生技術人員由解放初的5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6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由2人增加到1884人;醫療機構病床數由解放初的5張增加到2018年的4533張。隨著醫療條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城鄉居民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18年,麻城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建市人民醫院效果圖

06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

從無到好的華麗轉身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是當時市容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和湖北省進一步加大了對麻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麻城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在全省僅次於武漢和襄陽。公路建設日新月異,真正實現四通八達。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經形成,麻城境內現有大廣、麻武、麻竹、麻陽四條高速公路,呈雙“十字型”交匯;國省道主幹線及農村公路相聯成網,境內現有國道3條、省道7條、縣道7條、鄉道228條、村道2201條。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4538.5公里,比1949年增加4408.5公里。目前,全市所有鄉鎮的公路與已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國省道幹線公路相聯對結成網,絕大多數鄉鎮上高速公路均不超過30分鐘,到省城武漢和黃州不超過90分鐘,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架設,以國省幹線公路為主動脈,以農村公路為毛細血管的四通八達的交通公路網絡。鐵路發展迅猛,由“手無寸鐵”變成四面輻射的樞紐。自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後,麻城結束了鐵路斷頭的歷史;2009年滬漢蓉快速鐵路通車後,麻城進入高鐵時代,實現了40分鐘左右到武漢、2個小時左右到南京、4個小時左右到上海、5個小時左右到廣州。麻城現有京九、漢麻、滬漢蓉三條通車鐵路線,有京九鐵路和滬漢蓉鐵路南北兩個火車站,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兩個二級火車站的縣級市,南北兩站日均停靠車次120多列。2018年,鐵路客運量達到580.2萬人次,是1999年的8.1倍;鐵路貨運量為108.9萬噸,是1999年的6.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城市建設整體推進。1986年撤縣建市時,麻城市建成區面積僅有5.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也只有不到6萬人。30多年來,麻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城市建設,先後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大規模擴容增量。2018年,麻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8.8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25.81萬人,分別比1986年增長6.1倍和3.4倍。城市供水管道由1986年的77.6公里增加到460.5公里;城市道路面積達到707.8萬平方米,比1986年增長6.2倍;城市排水管道長度達到342.5公里,比1986年增長26.2倍。隨著新城區的建成使用和老城區的加快改造,中心城區的承載力、吸引力明顯增強,城鎮人口明顯增多。全市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47.84%,比2009年提高16.7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86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70年滄桑鉅變、70年跨越騰飛,回顧70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我們取得了輝煌成就,但跳出麻城看麻城,立足全省看麻城,我們還存在不少的差距和不足,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夠優化等。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定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經濟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以建設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契機,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努力走出一條新形勢下老區振興發展的新路子,譜寫麻城高質量發展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說 明

1、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更好地反映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國家統計方法制度不斷調整,GDP、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鄉居民收入等指標的統計標準、口徑隨之多次調整變化。本文中統計數據對比,凡未註明的,均未考慮口徑調整因素。

2、本文中所有數據來源於《麻城六十年》、《部門年報》和歷年《麻城統計年鑑》等,均未考慮統計口徑調整因素。

供稿:麻城市統計局

編輯:何蓮 王露 來文濤 郭玲

編審:宋傑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篇章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中國成立70週年

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1949年3月11日,新組建的鄂豫軍區獨立師攻克麻城,麻城人民獲得解放。解放前的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新中國的誕生,徹底變革了舊的生產關係,鋪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坦途。生長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陽光下,沐浴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春風裡,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麻城這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紅色古城變化翻天覆地,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令人矚目。

70年來,麻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思變中突破,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提質,在擴張中增收,開創了麻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譜寫了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01

綜合實力實現了

由弱到強的巨大飛躍

經濟總量持續壯大。70年來,麻城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模不斷擴大。1970年、1991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突破億元、十億元、百億元、兩百億元和三百億元。2018年,麻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5.19億元,是1949年的1492倍,年均增長11.2%,其中1949-1978年GDP年均增長8.8%;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明顯提速,2018年的GDP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長13%。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人均生產總值大幅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36元、1978年的245元跳躍到2010年過萬元級、2012年過兩萬元級,2016年躍上三萬元級新臺階。2018年,麻城市人均GDP達到34665元,比1949年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0.5%,其中1978-201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1955年,麻城財政總收入僅為605萬元,1978年增至3271萬元,年均增長7.6%。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進入快速增長期,2010年突破10億元、2012年突破20億元、2014年突破30億元、2015年突破40億元、2018年突破60億元,達到60.37億元,是1978年的184.5倍,年均增長14%,其中2010-2018年均增長21.8%。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02

經濟結構實現了從失衡

到協調發展的深刻變革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麻城撤縣設市;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覆麻城為對外開放城市;2011年,省政府批覆的《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2015年國務院批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將麻城定位為“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一系列的戰略、政策推動下,麻城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鞏固,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結構趨於協調。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麻城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第二、三產業幾乎沒有。1952年,麻城三次產業結構為92.03:4.53:3.44,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第一產業佔比降到了60%以下,第二產業佔比接近20%,第三產業佔比達到21.7%。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麻城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二、三產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產業結構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經濟結構方向發展。第一產業佔比逐步降低,第二、三產業佔比快速上升,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27:38.89:42.84。與1952比,第一產業佔比下降了73.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上升了34.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了39.4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解放初期,麻城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落後,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各類農產品產量較低。1949年,麻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7億元,糧食產量14.4萬噸、油料產量3.9萬噸、豬存欄6.3萬頭、羊存欄8412只、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40千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振。2018年,麻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67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131倍,年均增長7.3%。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18年,糧食總產量37.54萬噸、油料產量9.4萬噸、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19.6萬隻,分別是1949年的2.6倍、2.4倍、6.8倍和23.3倍。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由過去的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種植業佔比由1949年的82%下降到2018年的44.7%,畜牧業佔比由14.1%提高到29%,漁業佔比由1.8%提高到10.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2.5萬千瓦,是1949年的10622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解放初期,麻城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佔絕對優勢,90年代後期,麻城工業發展才形成氣候,進入21世紀,麻城工業發展突飛猛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一是企業個數從無到有。1952年全年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僅有10家,1978年發展到156家,1997年增加到248家(1998年開始採用規模工業口徑),2018年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3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75家。

二是企業規模從小到大。1952年的企業平均規模不足10萬元,1978年達到38萬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規模達到1.69億元,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60家。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58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9億,增長294倍,年均增長32.8%。三是產業從單一化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五大集群”。2018年,汽配冶金、新型建材、電力能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工業產值達到438.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94.2%。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服務業快速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服務業開始崛起並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金融保險、房地產、現代物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麻城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74億元,是1978年的322倍,年均增長15.5%,高於同時期GDP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8年的42.84%,服務業成為拉動麻城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03

社會需求實現了從傳統

到新興的積極轉化

投資總量不斷攀升。有投入方能有產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是麻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全縣投資僅有3萬元,到1986年撤縣建市時,全市投資總額達到4331萬元,20世紀末年的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98億元。2010年之後,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在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突破百億、兩百億和三百億關口。僅2010-2018年的9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99億元。201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5.8%,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7%。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全市現有的產業佈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社會購買力低下,市場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城鄉市場日益繁榮。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品種類極大豐富,人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70年來,麻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1949年的1574萬元提高到1978年的6628萬元;2010年突破50億元,2014年突破100億元,2017年突破150億,2018年達到169.48億元,是1949年的1076.7倍,年均增長10.6%,其中2000-2018年年均增長14.4%。全市現有麻城廣場、文化小鎮、摩爾城、物流商貿城等億元級城市綜合體和汽摩配件批發市場,交易額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帶動消費增長效應突出。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興業態迅猛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湧現出各種新型商業業態。專賣店、專業店、超級市場、便利店、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遍地開花,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城鄉貫通的商業銷售網絡,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以網上零售、O2O營銷、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麻城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企業(個人)3036家,網上交易額71.6億元,同比增長32%,網上銷售額25.8億元,同比增長26%;已建成運行電商鄉鎮級服務站19家,整合供銷、郵政、商貿等資源,規範改造建成運行電商村級服務點414個;建成運行鄉鎮級快遞物流服務站18家,村級快遞物流服務點158個,物流業務覆蓋率達到94%。

04

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向全面小康邁進

人口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1949年末,麻城戶籍人口58.46萬人,到1978年增加到95.69萬人,比1949年增長63.7%;2018年達到115.93萬人,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1957年末,麻城在崗職工人數只有0.91萬人,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就業人數迅速增多,到1978年底,職工增加到3.63萬人,比1957年增長2.98倍,2018年末,在崗職工達到6.95萬人,比1957年增長6.64倍。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1978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僅436元/年,2018年已達到48640元/年,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長12.5%。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63元,比1985年增長44倍,年均增長12.2%(未考慮價格因素及統計口徑變化,下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69元,比1957年增長289倍,年均增長9.7%,比1978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於同時期的GDP增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40年平均增幅明顯高於前30年,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從百元級到萬元級的跳躍式發展。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10元,比1985年增長30.3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030元,比1985年增長57倍,年均增長13.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和儲蓄能力發生了明顯變化,實現了從“溫飽型”向“品質型”跨越。2018年,麻城市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9.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85年下降2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由過去的癟著肚子幹活到現在鼓著腰包掙錢,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年儲蓄餘額只有5.3元,2018年,全市人均年儲蓄餘額達到34668元,是1978年的6541倍,年均增長24.6%。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健康扶貧送醫下鄉及關愛老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3.2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收穫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05

社會事業實現了從基礎薄弱

到全面進步的不斷演進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1949年,麻城只有26所學校,其中小學24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數只有4277人,其中小學4142人,初中135人。2018年,麻城各類學校達到436所,比1949年增加410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高中7所、初中29所、小學2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37624人,是1949年的32.2倍,其中小學生數是1949年的14.2倍,初中生數是1949年的20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省級示範高中——麻城一中全景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麻城思源實驗學校校貌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麻城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2018年末,麻城擁有文化館(站)20個,比1949年增加19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到21萬冊,比1978年增加19.24萬冊。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解放前,麻城的衛生事業非常落後,缺醫少藥,居民醫療保健毫無保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和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衛生技術人員由解放初的5人增加到2018年的3456人,其中職業(助理)醫師由2人增加到1884人;醫療機構病床數由解放初的5張增加到2018年的4533張。隨著醫療條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城鄉居民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18年,麻城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2歲。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新建市人民醫院效果圖

06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

從無到好的華麗轉身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是當時市容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和湖北省進一步加大了對麻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麻城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在全省僅次於武漢和襄陽。公路建設日新月異,真正實現四通八達。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經形成,麻城境內現有大廣、麻武、麻竹、麻陽四條高速公路,呈雙“十字型”交匯;國省道主幹線及農村公路相聯成網,境內現有國道3條、省道7條、縣道7條、鄉道228條、村道2201條。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2018年,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4538.5公里,比1949年增加4408.5公里。目前,全市所有鄉鎮的公路與已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國省道幹線公路相聯對結成網,絕大多數鄉鎮上高速公路均不超過30分鐘,到省城武漢和黃州不超過90分鐘,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架設,以國省幹線公路為主動脈,以農村公路為毛細血管的四通八達的交通公路網絡。鐵路發展迅猛,由“手無寸鐵”變成四面輻射的樞紐。自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後,麻城結束了鐵路斷頭的歷史;2009年滬漢蓉快速鐵路通車後,麻城進入高鐵時代,實現了40分鐘左右到武漢、2個小時左右到南京、4個小時左右到上海、5個小時左右到廣州。麻城現有京九、漢麻、滬漢蓉三條通車鐵路線,有京九鐵路和滬漢蓉鐵路南北兩個火車站,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兩個二級火車站的縣級市,南北兩站日均停靠車次120多列。2018年,鐵路客運量達到580.2萬人次,是1999年的8.1倍;鐵路貨運量為108.9萬噸,是1999年的6.8倍。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城市建設整體推進。1986年撤縣建市時,麻城市建成區面積僅有5.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也只有不到6萬人。30多年來,麻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城市建設,先後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大規模擴容增量。2018年,麻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8.8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25.81萬人,分別比1986年增長6.1倍和3.4倍。城市供水管道由1986年的77.6公里增加到460.5公里;城市道路面積達到707.8萬平方米,比1986年增長6.2倍;城市排水管道長度達到342.5公里,比1986年增長26.2倍。隨著新城區的建成使用和老城區的加快改造,中心城區的承載力、吸引力明顯增強,城鎮人口明顯增多。全市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47.84%,比2009年提高16.7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86個百分點。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70年滄桑鉅變、70年跨越騰飛,回顧70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我們取得了輝煌成就,但跳出麻城看麻城,立足全省看麻城,我們還存在不少的差距和不足,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夠優化等。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定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經濟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以建設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契機,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努力走出一條新形勢下老區振興發展的新路子,譜寫麻城高質量發展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說 明

1、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更好地反映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國家統計方法制度不斷調整,GDP、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鄉居民收入等指標的統計標準、口徑隨之多次調整變化。本文中統計數據對比,凡未註明的,均未考慮口徑調整因素。

2、本文中所有數據來源於《麻城六十年》、《部門年報》和歷年《麻城統計年鑑》等,均未考慮統計口徑調整因素。

供稿:麻城市統計局

編輯:何蓮 王露 來文濤 郭玲

編審:宋傑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砥礪奮進70年 “數”說麻城鉅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