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鄉黨必看,為什麼陝西的潼關要叫潼關呢?'

"

為什麼陝西省的潼關要叫潼關呢

"

為什麼陝西省的潼關要叫潼關呢

潼關鄉黨必看,為什麼陝西的潼關要叫潼關呢?

潼關位於陝西省潼關縣,因臨近潼水而得名,古稱桃林塞。它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峰連接,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俯察黃河,險厄峻極。正如詩人所描述那樣:“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潼關創建於何時,歷史文獻沒有具體說明,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211年,曹操曾於潼關破馬超,由此可知潼關在這之前已開始建置了。後經唐、宋、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關城周長約5公里,北面與東北,為板築土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山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門6處外,留有南北二水門。潼關東約3公里,有一禁溝,自唐至明、清,為了潼關的安全,沿禁溝兩岸,夯築方形土臺12個,是防禦性的軍事堡壘。由於土臺與潼關城基本連接,故稱“十二連城”。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它經歷過大小戰役數十次。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北周末年,揚堅在洛陽篡位立隋時,曾密遣楊尚希扼守潼關,以解其西顧之憂。唐中葉安祿山攻佔洛陽,進逼潼關,使用反間計佔據了潼關,震動京師,唐玄宗倉皇西逃。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取潼關直搗長安。宋代“靖康之變”後,潼關為金所得,金朝後來為蒙古軍隊逼迫,遷都汴京。將兵力完全集中潼關附近。有人曾對蒙古鐵木真說:“金廷居汴將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關、黃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當蒙軍包圍汴京時,首先奪取潼關。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關,整個關陝地區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陳賡、謝富治兵團乘陝南、豫西地區空虛之機,南渡黃河,在潼關洛陽段機動作戰,尋機殲敵,開闢了豫陝鄂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局面。(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 )

"

為什麼陝西省的潼關要叫潼關呢

潼關鄉黨必看,為什麼陝西的潼關要叫潼關呢?

潼關位於陝西省潼關縣,因臨近潼水而得名,古稱桃林塞。它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峰連接,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俯察黃河,險厄峻極。正如詩人所描述那樣:“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潼關創建於何時,歷史文獻沒有具體說明,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211年,曹操曾於潼關破馬超,由此可知潼關在這之前已開始建置了。後經唐、宋、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關城周長約5公里,北面與東北,為板築土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山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門6處外,留有南北二水門。潼關東約3公里,有一禁溝,自唐至明、清,為了潼關的安全,沿禁溝兩岸,夯築方形土臺12個,是防禦性的軍事堡壘。由於土臺與潼關城基本連接,故稱“十二連城”。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它經歷過大小戰役數十次。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北周末年,揚堅在洛陽篡位立隋時,曾密遣楊尚希扼守潼關,以解其西顧之憂。唐中葉安祿山攻佔洛陽,進逼潼關,使用反間計佔據了潼關,震動京師,唐玄宗倉皇西逃。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取潼關直搗長安。宋代“靖康之變”後,潼關為金所得,金朝後來為蒙古軍隊逼迫,遷都汴京。將兵力完全集中潼關附近。有人曾對蒙古鐵木真說:“金廷居汴將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關、黃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當蒙軍包圍汴京時,首先奪取潼關。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關,整個關陝地區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陳賡、謝富治兵團乘陝南、豫西地區空虛之機,南渡黃河,在潼關洛陽段機動作戰,尋機殲敵,開闢了豫陝鄂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局面。(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 )

潼關鄉黨必看,為什麼陝西的潼關要叫潼關呢?

由於史書缺失,建造潼關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而史書所載的“潼關”這個地名,最早見於《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

潼關初置時的關址,在今陝西潼關縣港口鎮東南原上的楊家莊與寺角營之間,距離港口鎮約有2-3公里。

潼關縣北鄰渭水和黃河,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緊鄰秦嶺,海拔在800-1800米,佔整個潼關縣的1/3強。中部為黃土殘原,海拔在400-800米,經過千餘年的沖刷和切割,原面破碎,溝深坡陡。北部為黃河、渭河的衝擊平原,平均海拔在300多米,所佔面積最小,約在16%。縣境內有發源於秦嶺山地的七條峪道,自東而西依次為:西峪、桐峪、善車峪、太峪、麻峪、篙岔峪和漁峪。前5峪之水在港口鎮東南方向的坡頭村南面匯合後,經河南靈寶縣境內注人黃河,稱遠望溝。後2峪在蘇家村南面匯合為一,經港口鎮(舊潼關)之東注人渭河,稱禁溝,或稱金溝。

東漢末年潼關城是在南原之上。南原地形稍顯平坦,但整體狹窄(東西寬約2公里),海拔約550米,其兩側便是流水深切的遠望溝和金溝。這兩條深溝與南原的相對高差都超過200米。

當關城在此原上時(在隋唐,潼關關址都有變動),關西與關東的主要通路是經(門受)(門中一個受)鄉縣西北35裡的黃巷阪。這條阪道北面與黃河僅隔一道高崖,道南是南原,阪道夾處在崖原之間,長約15裡,車不方軌。循阪道行到遠望溝口,再傍溝澗登上南原,才進入潼關城,再下關西的禁溝北行,出溝後循渭河南岸的釋道向西才真正到達關中。

從黃巷阪向東,就是桃林塞。桃林塞的四周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其間的平地即為桑田原。

為什麼會在原始森林中突出一塊平地?上古傳說,桑田原的形成與夸父逐日有關。夸父從東海追到此處時筋疲力盡,倒下時將大片森木壓斷。他手中的木棒是桃木製成,夸父死後,桃木卻生根發芽,因此桑田原這裡遍植桃樹。具體成因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桃林一說在武王伐紂時就有。武王伐紂後,“馬放南山,牛放桃林”,這個桃林就是指這裡。戰國時,這裡成為秦朝軍隊拱衛函谷關的所在,因此稱為桃林塞。

來源丨圖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