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話中的唐音宋韻'

"

作者■張奇珍

平江話是一種特殊的方言,既不同於湘方言,又不同於贛方言,從其歸屬看,倒有點客家方言的味道。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平江人的基本姓氏大多來自北方,據舊縣誌記載,平江一些大姓,如吳、黃、餘、李、張、徐、陳等,都是唐宋時期從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遷來平江的。這些大姓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千多年來,綿延不絕,奠定平江人口的基礎,影響平江的方方面面。尤其對平江方言的形成和發展,更是舉足輕重,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些大姓,就沒有平江方言。那種只從單一小姓來研究平江方言的人,是患了“一葉障目”的毛病,真要了解平江方言,決不能不研究平江的大姓大族的語言現象,要深入調查、認真研究,方可弄清平江方言的本來面貌,科學而準確地給平江方言定性。本文主要說說平江方言的基礎,即平江話中的“唐音宋韻”。

顧名思義,“唐音宋韻”就是唐宋時期的音韻,這裡是互文,也是對舉,不是說唐朝的音,宋朝的韻。當然,我們現在也不能回到唐宋,只能從保留下來的資料中瞭解。這裡我拿唐朝的語音著作《唐韻》和唐詩,與《現代漢語詞典》、平江話三者進行比較,看平江方言中還保留了哪些唐音。

這裡有必要講一下《唐韻》。《唐韻》由唐人孫愐編著,時間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之後,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據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所錄唐元和年間《唐韻》寫本的序文和各卷韻數的記載,全書5卷,共195韻,其上、去二聲都比《切韻》多一韻。由於《唐韻》的“唐”是以朝代命名的,孫愐藉此擴大了影響,帶有官方的性質,其影響,其名氣,比其它辭書都大。北宋範鎮在他的《東齋記事》中說: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盡廢。《康熙字典》在解釋字條時,將《唐韻》列為首選,其影響不言而喻。所以我拿它作比較,至於《現代漢語詞典》的權威性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平江方言中的“唐音宋韻”,我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聲母的保留。平江方言裡有很多與現代漢語普通話完全不同的聲母。如普通話讀j,平江話念g;這樣的例子很多,如街皆界屆介階間簡監家假架嫁枷袈講教角叫窖交等。再比如普通話讀d,平江話念t;普通話讀h,平江話念f;普通話讀zh,平江話念d。以前我們不知道平江人講話為什麼把“qùjiē(去街)”叫做“qiègāi”,把“jiēji(階級)”念成“gāiji”,當那些不懂平江話的人故意拿這些所謂的平江話標誌對平江人加以嘲笑時,我們總感到難為情。因為我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平江人!其實,這正是平江話保留了古聲母的緣故,在《唐韻》裡,這些字的聲母其實就是平江人現在所念的聲母,只是很多人不懂,我們平江人其實是懷揣寶貝(語言活化石)而妄自菲薄!請看下面一組字在《唐韻》、普通話和平江方言的讀音吧:

組字 唐 韻 普通話 平江方言 方言詞

街 古諧切 jiē gāi 上街

階 古諧切 jiē gāi 階級

嫁 古訝切 jià gà 嫁女

界 古拜切 jiè gài 世界

枷 古牙切 jiā gā 枷鎖

覺 古孝切 jué gào 睏覺

江 古雙切 jiāng gāng 平江

教 古孝切 jiào gào 教書

上述組字第二組中的“古某切”,是流行中國僅兩千年的注音法——反切法,它是通過採用反切上字的聲母和反切下字的韻母聲調來注音的,組字中的“古”就是用來反切聲母的,為了不患“以今律古”的毛病,我們來看“古”字的聲母,在《康熙字典》裡,“古”字的注音有幾種,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聲母都是g。例如:《集韻》作公戶切;《韻會》作果五切;《正韻》作公土切,並音鼓;《爾雅》:古,故也。這裡的公果鼓故等字的聲母均為g。可見,“古”字的聲母是g,這是毫無疑義的。也就是說,“古”的聲母,一直是g,所以我們說平江話保留了漢語的聲母g!至於普通話將原來的聲母g變為現在的j,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不能否定平江話保留古聲母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這是必須肯定的。

韻母的保留。這方面我們拿唐詩來作材料,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用平江方言讀唐詩是押韻的,說明平江話保留唐韻,反之,則不然。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試舉杜牧的《山行》為例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此詩第一句最後一個字,普通話讀xié,與二四句最後一個字應是同韻,但我們知道,在普通話裡,家與花跟斜是完全不同的韻,家的韻是ia,花的韻是ua。在現代漢語裡,它們均屬麻韻,而斜的韻為ie,屬皆韻。可是平江方言裡,這三個字卻是完全相同的,都是a,家讀gā,花讀fā,斜念qiá,它們的韻相同,均屬麻韻。這也就是為什麼王力先生在他的《詩韻常用字表》裡,將斜與家花均放在麻韻的原因。可見在專家的眼裡,家花斜是同一韻的。平江話保留了唐宋的韻母,應該是毫無疑義。再比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詩中“堆”在普通話裡,念duī,與開、來是不押韻的,但平江話卻押韻,平江話裡“堆”字念dāi。

我在研究唐詩押韻時發現:在唐詩韻譜裡,有幾部韻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是存在問題的,比如佳灰麻三個韻部的字,如果按普通話押韻,那絕對是不相同的,如佳韻中的街皆階鞋諧,灰韻中的堆梅雷枚媒,麻韻中的遮車奢蛇斜。但在平江話裡,這些字卻是押韻的。這正是平江話保留古音的最好證明。

詞彙的保留。在平江話裡,至今尚保留了唐宋時期由中原帶來的詞彙。比如平江話裡的“小娘”“不恥”“唱喏”“講九經”等,據黃傳惕先生考證,均來自於唐代。

為什麼平江話裡保留了“唐音宋韻”呢?我認為大姓大族是最主要的因素,儘管開篇我說了,這裡我還要說一說它的影響。最初遷來平江的大姓,如陳吳張劉李等,在唐宋都是貴族高官,有權有勢,他們來平江不僅帶來了中原的科學技術,而且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中原的語言文化。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平江人至今還保留了北方所特有的詞彙,比如長壽等地稱“南瓜”為“北瓜”。有人僅根據平江有些姓氏從鄰近的江西遷來平江,就說平江方言屬於贛方言,這是不瞭解平江的緣故。其實,平江方言的基礎是真正的中原音韻,只是不是普通話而已,平江話至少在宋代就已經形成。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幾個大姓的家譜查到。因為這些大姓的家譜的遷平始祖都是唐宋從中原遷來平江的,即使後來從江西遷來平江的姓氏,他們的祖先也是從中原來的。況且,最先到平江的大姓大族具有獨特的地位,他們先入為主。最先影響平江方言的形成。

當然,影響平江方言的還有政治,經濟,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特別是政治與地理,對平江方言的影響也很大,但作為以農耕文化為主,又處在四面環山,交通閉塞的平江,家族的影響應該是主要的,因為人的語言的形成主要在少兒期,特別是家庭。大姓大族在語言的傳承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作者系長壽鎮人,市作協會員,縣職校教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