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槐宋塔金古城'

濟寧 鉅野 故城 濟州道 北宋 曲阜 南宋 槐樹 山東網事丨濟寧紀聞 2019-09-18
"
"
唐槐宋塔金古城

“任國”,這個上古的地名可能沒有曲阜、兗州那麼讓人耳熟能詳,但確是濟寧這座城的源頭。

據考證,距今五六千年前,今濟寧一帶就散佈著眾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這裡的“有仍氏”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即仍國,古代仍、任兩字同音)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

秦朝統一全國後,廢封建置郡縣,改稱為任城縣。五代時期稱濟州。

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到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這是濟寧之名最早出現的年代。濟寧地名的由來,據傳因任城一帶地勢較高,可免水災,能保安寧,故為濟寧。

到了南宋和金南北對峙時期,任城處在金統治區。金、元時期的濟州、濟寧府、濟寧路之任城,是指金時依北魏末年始建的任城的北面,隔護城河而新建的一座“土築”新任城。據有關資料記載由於“自來東方必爭濟州”,又因濟州治地鉅野常有水患,故於金天德二年(1150年)為加強濟州軍事戰略地位,避免水患,而“遷濟州治任城”。也就是說,為了把濟州由鉅野遷來任城,在靠著古任城北城牆的護城河的外圩“漁山”高阜處,又土建了一座新任城。於是,這座新土築的任城,就成了濟州駐地了。

"
唐槐宋塔金古城

“任國”,這個上古的地名可能沒有曲阜、兗州那麼讓人耳熟能詳,但確是濟寧這座城的源頭。

據考證,距今五六千年前,今濟寧一帶就散佈著眾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這裡的“有仍氏”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即仍國,古代仍、任兩字同音)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

秦朝統一全國後,廢封建置郡縣,改稱為任城縣。五代時期稱濟州。

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到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這是濟寧之名最早出現的年代。濟寧地名的由來,據傳因任城一帶地勢較高,可免水災,能保安寧,故為濟寧。

到了南宋和金南北對峙時期,任城處在金統治區。金、元時期的濟州、濟寧府、濟寧路之任城,是指金時依北魏末年始建的任城的北面,隔護城河而新建的一座“土築”新任城。據有關資料記載由於“自來東方必爭濟州”,又因濟州治地鉅野常有水患,故於金天德二年(1150年)為加強濟州軍事戰略地位,避免水患,而“遷濟州治任城”。也就是說,為了把濟州由鉅野遷來任城,在靠著古任城北城牆的護城河的外圩“漁山”高阜處,又土建了一座新任城。於是,這座新土築的任城,就成了濟州駐地了。

唐槐宋塔金古城

等到明朝初期,任城又有所發展,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由於金天德二年建的新城,雖處在“地勢高亢”的“漁山”,但其“城舊以土築”,因此在朱元璋安定天下後,為了確保安寧、不被“河水淹沒”並鞏固初建的明政權,進而在全國大築磚城的盛風中,其城也“易士為磚”,時間系“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當時狄崇組織民工去王母閣取土煷磚,每塊城磚30公斤左右,磚窯就設在今濟寧糖果食品廠院內,至今仍被城南關老戶人稱為“窯頭”。磚城(外磚內土)建成後,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府為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即自從明洪武十八年“置濟寧州”,“任城縣之名遂廢”。從那之後,人們就不稱其為“縣城”而稱之為“州城”了。可見,從明洪武三年任城“易以磚”後,到洪武十八年,這段時間裡,該城雖為濟寧府治所所在地,仍名為任城,不叫濟寧州城;叫“濟寧州城”,是“改府為州”,廢任城縣,由縣升州後的事。

"
唐槐宋塔金古城

“任國”,這個上古的地名可能沒有曲阜、兗州那麼讓人耳熟能詳,但確是濟寧這座城的源頭。

據考證,距今五六千年前,今濟寧一帶就散佈著眾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這裡的“有仍氏”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即仍國,古代仍、任兩字同音)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

秦朝統一全國後,廢封建置郡縣,改稱為任城縣。五代時期稱濟州。

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到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這是濟寧之名最早出現的年代。濟寧地名的由來,據傳因任城一帶地勢較高,可免水災,能保安寧,故為濟寧。

到了南宋和金南北對峙時期,任城處在金統治區。金、元時期的濟州、濟寧府、濟寧路之任城,是指金時依北魏末年始建的任城的北面,隔護城河而新建的一座“土築”新任城。據有關資料記載由於“自來東方必爭濟州”,又因濟州治地鉅野常有水患,故於金天德二年(1150年)為加強濟州軍事戰略地位,避免水患,而“遷濟州治任城”。也就是說,為了把濟州由鉅野遷來任城,在靠著古任城北城牆的護城河的外圩“漁山”高阜處,又土建了一座新任城。於是,這座新土築的任城,就成了濟州駐地了。

唐槐宋塔金古城

等到明朝初期,任城又有所發展,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由於金天德二年建的新城,雖處在“地勢高亢”的“漁山”,但其“城舊以土築”,因此在朱元璋安定天下後,為了確保安寧、不被“河水淹沒”並鞏固初建的明政權,進而在全國大築磚城的盛風中,其城也“易士為磚”,時間系“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當時狄崇組織民工去王母閣取土煷磚,每塊城磚30公斤左右,磚窯就設在今濟寧糖果食品廠院內,至今仍被城南關老戶人稱為“窯頭”。磚城(外磚內土)建成後,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府為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即自從明洪武十八年“置濟寧州”,“任城縣之名遂廢”。從那之後,人們就不稱其為“縣城”而稱之為“州城”了。可見,從明洪武三年任城“易以磚”後,到洪武十八年,這段時間裡,該城雖為濟寧府治所所在地,仍名為任城,不叫濟寧州城;叫“濟寧州城”,是“改府為州”,廢任城縣,由縣升州後的事。

唐槐宋塔金古城

從濟寧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出,唐朝、明清、20世紀80年代未至今是濟寧發展的巔峰時期,從濟寧人口中的“唐槐宋塔金故城”也能反映這一歷史沿革。唐槐就是古槐路上的古槐,俗話說槐樹千年成木鬼,老槐樹洞中空,彎腰扭身,頗有些令人敬畏之相,相傳唐名將尉退敬德曾於古槐下勒馬看槐,故有“敬德勒馬看古槐”的佳話。樹一老,變成“神”了,現在老槐樹掛滿了市民寄託美好意願的披紅,成了市中一景。而宋塔,就是指濟寧崇覺寺鐵塔了,這座鐵塔建於北宋。古代遺留下來的鐵塔全國共有五座,濟寧鐵塔的高度為全國最高。所謂的金故城,也就是建於金、元時期的濟寧故城了,如今的太白樓基礎部分和打靶場是其遺蹟。

從濟州到濟寧,名稱的變換是濟寧地區歷史地理變遷的見證,雖一字之差,但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企昐。

"
唐槐宋塔金古城

“任國”,這個上古的地名可能沒有曲阜、兗州那麼讓人耳熟能詳,但確是濟寧這座城的源頭。

據考證,距今五六千年前,今濟寧一帶就散佈著眾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這裡的“有仍氏”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即仍國,古代仍、任兩字同音)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

秦朝統一全國後,廢封建置郡縣,改稱為任城縣。五代時期稱濟州。

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到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這是濟寧之名最早出現的年代。濟寧地名的由來,據傳因任城一帶地勢較高,可免水災,能保安寧,故為濟寧。

到了南宋和金南北對峙時期,任城處在金統治區。金、元時期的濟州、濟寧府、濟寧路之任城,是指金時依北魏末年始建的任城的北面,隔護城河而新建的一座“土築”新任城。據有關資料記載由於“自來東方必爭濟州”,又因濟州治地鉅野常有水患,故於金天德二年(1150年)為加強濟州軍事戰略地位,避免水患,而“遷濟州治任城”。也就是說,為了把濟州由鉅野遷來任城,在靠著古任城北城牆的護城河的外圩“漁山”高阜處,又土建了一座新任城。於是,這座新土築的任城,就成了濟州駐地了。

唐槐宋塔金古城

等到明朝初期,任城又有所發展,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由於金天德二年建的新城,雖處在“地勢高亢”的“漁山”,但其“城舊以土築”,因此在朱元璋安定天下後,為了確保安寧、不被“河水淹沒”並鞏固初建的明政權,進而在全國大築磚城的盛風中,其城也“易士為磚”,時間系“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當時狄崇組織民工去王母閣取土煷磚,每塊城磚30公斤左右,磚窯就設在今濟寧糖果食品廠院內,至今仍被城南關老戶人稱為“窯頭”。磚城(外磚內土)建成後,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府為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即自從明洪武十八年“置濟寧州”,“任城縣之名遂廢”。從那之後,人們就不稱其為“縣城”而稱之為“州城”了。可見,從明洪武三年任城“易以磚”後,到洪武十八年,這段時間裡,該城雖為濟寧府治所所在地,仍名為任城,不叫濟寧州城;叫“濟寧州城”,是“改府為州”,廢任城縣,由縣升州後的事。

唐槐宋塔金古城

從濟寧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出,唐朝、明清、20世紀80年代未至今是濟寧發展的巔峰時期,從濟寧人口中的“唐槐宋塔金故城”也能反映這一歷史沿革。唐槐就是古槐路上的古槐,俗話說槐樹千年成木鬼,老槐樹洞中空,彎腰扭身,頗有些令人敬畏之相,相傳唐名將尉退敬德曾於古槐下勒馬看槐,故有“敬德勒馬看古槐”的佳話。樹一老,變成“神”了,現在老槐樹掛滿了市民寄託美好意願的披紅,成了市中一景。而宋塔,就是指濟寧崇覺寺鐵塔了,這座鐵塔建於北宋。古代遺留下來的鐵塔全國共有五座,濟寧鐵塔的高度為全國最高。所謂的金故城,也就是建於金、元時期的濟寧故城了,如今的太白樓基礎部分和打靶場是其遺蹟。

從濟州到濟寧,名稱的變換是濟寧地區歷史地理變遷的見證,雖一字之差,但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企昐。

唐槐宋塔金古城

"
唐槐宋塔金古城

“任國”,這個上古的地名可能沒有曲阜、兗州那麼讓人耳熟能詳,但確是濟寧這座城的源頭。

據考證,距今五六千年前,今濟寧一帶就散佈著眾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這裡的“有仍氏”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即仍國,古代仍、任兩字同音)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

秦朝統一全國後,廢封建置郡縣,改稱為任城縣。五代時期稱濟州。

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到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這是濟寧之名最早出現的年代。濟寧地名的由來,據傳因任城一帶地勢較高,可免水災,能保安寧,故為濟寧。

到了南宋和金南北對峙時期,任城處在金統治區。金、元時期的濟州、濟寧府、濟寧路之任城,是指金時依北魏末年始建的任城的北面,隔護城河而新建的一座“土築”新任城。據有關資料記載由於“自來東方必爭濟州”,又因濟州治地鉅野常有水患,故於金天德二年(1150年)為加強濟州軍事戰略地位,避免水患,而“遷濟州治任城”。也就是說,為了把濟州由鉅野遷來任城,在靠著古任城北城牆的護城河的外圩“漁山”高阜處,又土建了一座新任城。於是,這座新土築的任城,就成了濟州駐地了。

唐槐宋塔金古城

等到明朝初期,任城又有所發展,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由於金天德二年建的新城,雖處在“地勢高亢”的“漁山”,但其“城舊以土築”,因此在朱元璋安定天下後,為了確保安寧、不被“河水淹沒”並鞏固初建的明政權,進而在全國大築磚城的盛風中,其城也“易士為磚”,時間系“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當時狄崇組織民工去王母閣取土煷磚,每塊城磚30公斤左右,磚窯就設在今濟寧糖果食品廠院內,至今仍被城南關老戶人稱為“窯頭”。磚城(外磚內土)建成後,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府為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即自從明洪武十八年“置濟寧州”,“任城縣之名遂廢”。從那之後,人們就不稱其為“縣城”而稱之為“州城”了。可見,從明洪武三年任城“易以磚”後,到洪武十八年,這段時間裡,該城雖為濟寧府治所所在地,仍名為任城,不叫濟寧州城;叫“濟寧州城”,是“改府為州”,廢任城縣,由縣升州後的事。

唐槐宋塔金古城

從濟寧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出,唐朝、明清、20世紀80年代未至今是濟寧發展的巔峰時期,從濟寧人口中的“唐槐宋塔金故城”也能反映這一歷史沿革。唐槐就是古槐路上的古槐,俗話說槐樹千年成木鬼,老槐樹洞中空,彎腰扭身,頗有些令人敬畏之相,相傳唐名將尉退敬德曾於古槐下勒馬看槐,故有“敬德勒馬看古槐”的佳話。樹一老,變成“神”了,現在老槐樹掛滿了市民寄託美好意願的披紅,成了市中一景。而宋塔,就是指濟寧崇覺寺鐵塔了,這座鐵塔建於北宋。古代遺留下來的鐵塔全國共有五座,濟寧鐵塔的高度為全國最高。所謂的金故城,也就是建於金、元時期的濟寧故城了,如今的太白樓基礎部分和打靶場是其遺蹟。

從濟州到濟寧,名稱的變換是濟寧地區歷史地理變遷的見證,雖一字之差,但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企昐。

唐槐宋塔金古城

唐槐宋塔金古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