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58 堯舜傳說的歷史原型

文|寒山憶雪

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


話接上回。古東夷人在洪災中衰落之後,夷羌聯盟的霸權移交到了東羌族群中,首先取得霸權的是臨汾盆地的古唐國。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古唐國之所以可以在「東羌四族」中率先崛起,與一項新的技術有很大的關係。

在仰韶溫暖期內,北方地區溫暖而多雨,農作物可以無需灌溉而正常生長,一些短小的河流水量充沛,村社可以在遠離大河的地方建立。

而堯舜小冰期到來後,北方變得乾冷,黃河與其他河流的支流水量減少甚至乾涸,村社只能傍河而建,農作物在遠離河流的地方只會因為旱災而減產,甚至絕收。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在這種情況下,處在黃河下游低窪區,接近水域的古東夷人,可以種植的農作物無論是面積還是產量,都超過了居住在黃土高原洛陽盆地等高地的東羌人,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在人力貴於一切的上古時代,擁有更多人口的古東夷人,自然可以率先取得夷羌聯盟的霸權。

不過古唐人掌握了一項可以應對旱災的技術,那就是打井技術。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4300年前左右,臨汾盆地的古唐人掌握了打井技術,他們的水井深度可以超過10米,而且分佈密度很高。在某些遺址中,一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出現了三口古井的遺址。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率先發明打井技術後,古唐人的村社和農田,可以開拓到遠離汾河干支流的地方,利用地下水資源對抗乾冷的氣候。

而東羌人其他部族,要到200多年之後,才開始逐漸普及打井技術。因此,率先獲得這一技術的古唐人,可以生產更多的糧食,飼養更多的家畜,從而支持繁衍更多的人口,領先其他族群。在古夷人因洪災而衰落之後,古唐人自然率先獲得夷羌聯盟的霸權。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4200年前左右,古唐國的君主成為聯盟的霸主,在後世春秋時代的傳說中,他們被稱作「帝堯」。「堯」在甲骨文中是一個人託著陶胚的形象,或者在一個高臺上放置陶胚的形象,應該指的是善於製陶的人。而「唐」字的本意,也是製陶取土後形成的土坑,是塘的本字。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因此,「唐」這個國名,應該是其他方國對這個擅長製陶的方國的專稱,而「堯」這個君主的稱謂則是這個製陶技術高超的方國君主的專稱,而不是某個人的名字。唐、堯合稱,便類似於「楚王」「齊侯」「周伯」的效果。

唐國率先稱霸,除了自身實力決定以外,與其他方國群的關係疏密也很有聯繫。

古唐國位於臨汾盆地,是夷羌聯盟中位置比較偏邊緣的,與有扈氏類似。無論是與中原的先夏人、河北古夷人、山東的古東夷人進行和平交流,還是刀兵相見,向東翻越「上黨高原」和險峻的太行山都比較困難,而且充滿危險。而向南,經過運城盆地東部的太行古道——軹關徑,進入河內,或者向南經過陝原盆地的崤函走廊進入中原,都要安全而且更容易行走。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所以,與運城陝原兩盆地中的首領方國——古虞國處理好關係,就非常重要了。

古唐國也恰恰是這麼做的,唐虞兩國以及各自代表的方國群,相互之間形成了穩定的通婚關係。在後世的傳說中,「唐堯」將女兒嫁給古虞國的君主「舜」,正是對唐虞這段聯姻史的記憶。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通過聯姻關係,唐虞兩個方國群形成共同體。以唐虞兩國為首的聯軍,經過崤函走廊,向西可以震懾「有扈氏」,向東可以征服先夏、古夷人各個族群,使得古唐國坐穩霸主之位。

但也正是這樣的聯姻,給了古虞國壯大的機會。古唐人的打井技術傳入運城盆地、陝原盆地之後,古虞國的人口也開始增加,逐漸追平甚至超過古唐國。

和之前的己姓方國取代嬴姓方國、風姓方國取代己姓方國的過程一樣,姚姓古虞國取代祁姓古唐國,也需要合適的契機。

通常來說,這樣的契機無非兩種。

一種是外部戰爭,後起者可以藉此贏得足夠的威望,順理成章的成為新的霸主。另一種是內部變亂,使得前霸主實力衰落,後起者可以通過武力對決奪取霸權。

前一種情況,比如春秋首霸——齊國,在尊王攘夷抵抗戎狄的一系列戰爭中,威望逐漸如日中天,在沒有與之前的「小霸」鄭國交戰的情況下,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後一種情況,比如吳國,通過正面硬槓——以武力擊敗春秋中期二霸之一的楚國,奪取了新霸主之位。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古虞國取代古唐國,似乎兩種情況都有。

外部戰爭方面,和之前的己姓風姓方國一樣,古虞國領銜抵抗南陽盆地三苗部族的北伐,甚至可能進入南陽盆地,打敗三苗部族,迫使一部分古苗人遷離故土。

春秋時期的傳說記載,有虞氏的君主「舜」打敗共工氏,並「躥三苗於三危」。也就是說,如果傳說屬實,那麼就有一部分古苗人被迫遷徙到了「三危」。

有說法認為,「三危」位於隴西高原,遷到「三危」的古苗人與古西戎人融合成了氐羌先民。如果以地緣視角來看的話,南陽盆地的古苗人戰敗後,沿盆地西部的漢江往上游遷徙,是可以抵達隴西的。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不過我們的重點並非去考證「三危」在哪裡,而是關注古虞國領銜打敗三苗後,聲望增加,已經成為事實上的霸主。此時的虞國君主「虞伯」,恰如尊王攘夷成功後的齊桓公。

不過古虞國比後世的齊國更進一步,直接向前霸主古唐國發起了武力戰爭。

戰爭的結果,古唐國戰敗,唐國君主可能被囚禁,也有可能被流放,唐國的都邑也被古虞國佔領。

在考古上,陶寺文化中唯一的大型城址——陶寺遺址,就出現了類似的異變。在4300-4100年前之間的早期階段,陶寺遺址中的城邑稱作早期小城。小城南北長一公里,東西寬560米,總面積約56萬平方米,相當於四分之三個故宮的大小,是風姓方國古辛國都邑——平糧臺古城的14倍。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在這個時期,小城外的貴族墓葬裡,出現十幾個大型的貴族墓葬,可見這個時期的古唐國,經歷了十幾位部族首領的統治。這也佐證了「堯」並非是人名,而更有可能是部族首領的稱號。

而到了4100年前左右,早期小城被人為譭棄,城牆也被推倒,小城的西側則新建了一座中期大城,面積200萬平方米,是小城面積將近4倍。除此以外,小城早期的配套貴族墓地也被譭棄,大城的南側重新修建了的新的墓地和祭祀場所。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這一變化,與竹書紀年中記載的,舜取代堯並流放唐堯之子丹朱的傳說大體吻合。

這也佐證了上古的「禪讓制」的虛假。「禪讓制」很大的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儒家杜撰出來的,順帶迎合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政治需要。真實的上古時代,部族林立,秩序不存,一切靠拳頭說話,血腥暴力才是當時的主色調,溫情脈脈的讓位於賢德之人,只怕更多是後人對上古的美好想象。

上古堯舜時代真的有禪讓制嗎?


古虞國之所以能打敗古唐國,除了自身實力的增強,征討「三苗」積累的威望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既是古虞國成為霸主的條件之一,也為古虞國後來霸權失落埋下了種子。

究竟是另外一個什麼樣的原因呢?下節繼續。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 寒山噴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