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

現在中國的一級行政區中,絕對主體是“省”,“省”的概念早已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現在說到“省”,大家都知道這是行政區劃的名稱,有地理,行政,人文等多方面的意義。

但是,這個“行省制”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是元朝,元朝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但是,細心的讀者肯定能注意到:元朝的“省”通常稱為“行省”,而現在則只稱“省”,不會再稱為“行省”,那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行省制”對中國究竟有何意義?

其實,在東亞地區,“省”最初並不是一種行政區劃名稱,而是一種政府機構的名稱,一直到現在,東亞地區日本,朝鮮等國的政府機構仍然叫省,比如日本外務省(外交部),這源於中國古代中央政權體系——“三省”,即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三個單位的合稱,這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中央政權體系。其中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則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

現在中國的一級行政區中,絕對主體是“省”,“省”的概念早已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現在說到“省”,大家都知道這是行政區劃的名稱,有地理,行政,人文等多方面的意義。

但是,這個“行省制”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是元朝,元朝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但是,細心的讀者肯定能注意到:元朝的“省”通常稱為“行省”,而現在則只稱“省”,不會再稱為“行省”,那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行省制”對中國究竟有何意義?

其實,在東亞地區,“省”最初並不是一種行政區劃名稱,而是一種政府機構的名稱,一直到現在,東亞地區日本,朝鮮等國的政府機構仍然叫省,比如日本外務省(外交部),這源於中國古代中央政權體系——“三省”,即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三個單位的合稱,這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中央政權體系。其中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則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中書省”實際就相當於“中央政府”,從唐朝開始,三省制就開始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而這“一省”,就是“中書省”。

而元朝的“行省”,事實上就是“行中書省”的簡稱,說到這,大家可能就疑惑了,這“中書省”不是中央機關的名稱嗎?怎麼成立“行政區劃”名呢?

這其實就和古代中央派出機構“由虛到實”有關了。

“行省”的“行”到底是何意呢?這“行”其實就代表這中央派出的意思,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時代,為了統一指揮戰事和調度戰區人力、物力,就在州之上設立“某某道大行臺”,集中行使軍事、行政權力,但這種機構是中央臨時的派出機構,有事情(主要是軍事)設置一下,事情辦完了則廢,並不是一個常設機構,其實元朝的行省也有類似的,比如大家不熟悉的緬中行省,交趾行省,這種行省就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專門為了負責戰爭事務準備的,仗打完了就廢了。

元朝和之前的歷代王朝最大的不同便是:它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軍事征服意味很濃厚,所以最初在打仗的時候,因軍事政治行動的需要,就在各地廣泛設置“行中書省”,為什麼要這樣?大家知道,戰爭期間和治理期間的規則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戰時,那中央權力是不便太過集中,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須分權給前線的軍區,集中統一進行物資調度,行政管理,軍事指揮等權力;但同時,軍事等事務是中央政府直接指揮的,所以實際上這些軍區也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

"

現在中國的一級行政區中,絕對主體是“省”,“省”的概念早已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現在說到“省”,大家都知道這是行政區劃的名稱,有地理,行政,人文等多方面的意義。

但是,這個“行省制”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是元朝,元朝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但是,細心的讀者肯定能注意到:元朝的“省”通常稱為“行省”,而現在則只稱“省”,不會再稱為“行省”,那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行省制”對中國究竟有何意義?

其實,在東亞地區,“省”最初並不是一種行政區劃名稱,而是一種政府機構的名稱,一直到現在,東亞地區日本,朝鮮等國的政府機構仍然叫省,比如日本外務省(外交部),這源於中國古代中央政權體系——“三省”,即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三個單位的合稱,這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中央政權體系。其中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則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中書省”實際就相當於“中央政府”,從唐朝開始,三省制就開始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而這“一省”,就是“中書省”。

而元朝的“行省”,事實上就是“行中書省”的簡稱,說到這,大家可能就疑惑了,這“中書省”不是中央機關的名稱嗎?怎麼成立“行政區劃”名呢?

這其實就和古代中央派出機構“由虛到實”有關了。

“行省”的“行”到底是何意呢?這“行”其實就代表這中央派出的意思,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時代,為了統一指揮戰事和調度戰區人力、物力,就在州之上設立“某某道大行臺”,集中行使軍事、行政權力,但這種機構是中央臨時的派出機構,有事情(主要是軍事)設置一下,事情辦完了則廢,並不是一個常設機構,其實元朝的行省也有類似的,比如大家不熟悉的緬中行省,交趾行省,這種行省就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專門為了負責戰爭事務準備的,仗打完了就廢了。

元朝和之前的歷代王朝最大的不同便是:它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軍事征服意味很濃厚,所以最初在打仗的時候,因軍事政治行動的需要,就在各地廣泛設置“行中書省”,為什麼要這樣?大家知道,戰爭期間和治理期間的規則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戰時,那中央權力是不便太過集中,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須分權給前線的軍區,集中統一進行物資調度,行政管理,軍事指揮等權力;但同時,軍事等事務是中央政府直接指揮的,所以實際上這些軍區也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元朝最初的行省就是這樣,1262年(此時元朝還沒有正式建立國號),中國第一個省份建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

這個省份很大,包括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5省區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等地區,這種粗獷的劃分顯然不是正常的行政區劃算,而是出於軍事需要,所以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分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三年(即1286年)分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和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政府一共有:陝西四川,雲南,江淮,江西,福建,湖廣六個行省,加上一個直屬中書省的廣大地區(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但是大家知道,古代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中央派出機構雖然一開始僅僅是代表中書省執政的臨時行政機構,但古代的交通很不暢通,這臨時臨久了就“由虛到實”,變為相對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名稱也由xx行中書省,變成xx等處行中書省(元朝穩定後,行省的正式名稱,比如: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而到了元中期,由於局勢穩定,按照之前軍事需要劃分行省顯然過於粗糙,所以就形成了現在教科書中表示的“一中書省(中書省直轄的地方成為“腹裡”),加十個行中書省”的結果,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張元朝地圖。根據錢穆的說法:行省是中央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設的全權機關,而與具有一定自治權力的地方政府有權力來源上的不同。

"

現在中國的一級行政區中,絕對主體是“省”,“省”的概念早已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現在說到“省”,大家都知道這是行政區劃的名稱,有地理,行政,人文等多方面的意義。

但是,這個“行省制”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是元朝,元朝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但是,細心的讀者肯定能注意到:元朝的“省”通常稱為“行省”,而現在則只稱“省”,不會再稱為“行省”,那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行省制”對中國究竟有何意義?

其實,在東亞地區,“省”最初並不是一種行政區劃名稱,而是一種政府機構的名稱,一直到現在,東亞地區日本,朝鮮等國的政府機構仍然叫省,比如日本外務省(外交部),這源於中國古代中央政權體系——“三省”,即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三個單位的合稱,這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中央政權體系。其中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則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中書省”實際就相當於“中央政府”,從唐朝開始,三省制就開始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而這“一省”,就是“中書省”。

而元朝的“行省”,事實上就是“行中書省”的簡稱,說到這,大家可能就疑惑了,這“中書省”不是中央機關的名稱嗎?怎麼成立“行政區劃”名呢?

這其實就和古代中央派出機構“由虛到實”有關了。

“行省”的“行”到底是何意呢?這“行”其實就代表這中央派出的意思,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時代,為了統一指揮戰事和調度戰區人力、物力,就在州之上設立“某某道大行臺”,集中行使軍事、行政權力,但這種機構是中央臨時的派出機構,有事情(主要是軍事)設置一下,事情辦完了則廢,並不是一個常設機構,其實元朝的行省也有類似的,比如大家不熟悉的緬中行省,交趾行省,這種行省就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專門為了負責戰爭事務準備的,仗打完了就廢了。

元朝和之前的歷代王朝最大的不同便是:它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軍事征服意味很濃厚,所以最初在打仗的時候,因軍事政治行動的需要,就在各地廣泛設置“行中書省”,為什麼要這樣?大家知道,戰爭期間和治理期間的規則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戰時,那中央權力是不便太過集中,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須分權給前線的軍區,集中統一進行物資調度,行政管理,軍事指揮等權力;但同時,軍事等事務是中央政府直接指揮的,所以實際上這些軍區也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元朝最初的行省就是這樣,1262年(此時元朝還沒有正式建立國號),中國第一個省份建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

這個省份很大,包括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5省區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等地區,這種粗獷的劃分顯然不是正常的行政區劃算,而是出於軍事需要,所以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分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三年(即1286年)分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和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政府一共有:陝西四川,雲南,江淮,江西,福建,湖廣六個行省,加上一個直屬中書省的廣大地區(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但是大家知道,古代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中央派出機構雖然一開始僅僅是代表中書省執政的臨時行政機構,但古代的交通很不暢通,這臨時臨久了就“由虛到實”,變為相對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名稱也由xx行中書省,變成xx等處行中書省(元朝穩定後,行省的正式名稱,比如: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而到了元中期,由於局勢穩定,按照之前軍事需要劃分行省顯然過於粗糙,所以就形成了現在教科書中表示的“一中書省(中書省直轄的地方成為“腹裡”),加十個行中書省”的結果,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張元朝地圖。根據錢穆的說法:行省是中央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設的全權機關,而與具有一定自治權力的地方政府有權力來源上的不同。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所以,元朝的“行省”很怪,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樣,它不是地方政府,名義上它就是是中央政府,可以看成是中央政府的一個分部,元朝行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和中書省一樣,也是丞相。

而久而久之,“行省”在民間也成為了“一級行政區”的俗稱。

其實,“行省制”並不是簡單的將一級行政區改個名稱而已(將漢朝的州,唐朝的道改成省),它其實象徵著中國正式走向三級行政區的時代,漢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實際上並沒有太完整的行政權力,不能說是正式行政區,而是一種“監察區”,一直到元朝的“行省”才有完整的行政權。

事實上,在封建時代,中國僅僅元朝有正式的行省的稱呼,明朝和清朝都是沒有行省的,明朝建立後,為了加強皇權,很快就將“省”廢了,洪武九年,將“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負責政務(明朝一級行政區其實沒有正式的名稱,承宣布政使司是管轄機構名稱),同時設置了“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負責刑獄和軍事,“三司分權”,但由於元朝的英雄,民間仍然俗稱為“行省”、“省”。

"

現在中國的一級行政區中,絕對主體是“省”,“省”的概念早已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現在說到“省”,大家都知道這是行政區劃的名稱,有地理,行政,人文等多方面的意義。

但是,這個“行省制”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是元朝,元朝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但是,細心的讀者肯定能注意到:元朝的“省”通常稱為“行省”,而現在則只稱“省”,不會再稱為“行省”,那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行省制”對中國究竟有何意義?

其實,在東亞地區,“省”最初並不是一種行政區劃名稱,而是一種政府機構的名稱,一直到現在,東亞地區日本,朝鮮等國的政府機構仍然叫省,比如日本外務省(外交部),這源於中國古代中央政權體系——“三省”,即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三個單位的合稱,這是中國從隋朝和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中央政權體系。其中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則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中書省”實際就相當於“中央政府”,從唐朝開始,三省制就開始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而這“一省”,就是“中書省”。

而元朝的“行省”,事實上就是“行中書省”的簡稱,說到這,大家可能就疑惑了,這“中書省”不是中央機關的名稱嗎?怎麼成立“行政區劃”名呢?

這其實就和古代中央派出機構“由虛到實”有關了。

“行省”的“行”到底是何意呢?這“行”其實就代表這中央派出的意思,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時代,為了統一指揮戰事和調度戰區人力、物力,就在州之上設立“某某道大行臺”,集中行使軍事、行政權力,但這種機構是中央臨時的派出機構,有事情(主要是軍事)設置一下,事情辦完了則廢,並不是一個常設機構,其實元朝的行省也有類似的,比如大家不熟悉的緬中行省,交趾行省,這種行省就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專門為了負責戰爭事務準備的,仗打完了就廢了。

元朝和之前的歷代王朝最大的不同便是:它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軍事征服意味很濃厚,所以最初在打仗的時候,因軍事政治行動的需要,就在各地廣泛設置“行中書省”,為什麼要這樣?大家知道,戰爭期間和治理期間的規則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戰時,那中央權力是不便太過集中,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須分權給前線的軍區,集中統一進行物資調度,行政管理,軍事指揮等權力;但同時,軍事等事務是中央政府直接指揮的,所以實際上這些軍區也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元朝最初的行省就是這樣,1262年(此時元朝還沒有正式建立國號),中國第一個省份建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

這個省份很大,包括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5省區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等地區,這種粗獷的劃分顯然不是正常的行政區劃算,而是出於軍事需要,所以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分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三年(即1286年)分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和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政府一共有:陝西四川,雲南,江淮,江西,福建,湖廣六個行省,加上一個直屬中書省的廣大地區(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但是大家知道,古代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中央派出機構雖然一開始僅僅是代表中書省執政的臨時行政機構,但古代的交通很不暢通,這臨時臨久了就“由虛到實”,變為相對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名稱也由xx行中書省,變成xx等處行中書省(元朝穩定後,行省的正式名稱,比如: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而到了元中期,由於局勢穩定,按照之前軍事需要劃分行省顯然過於粗糙,所以就形成了現在教科書中表示的“一中書省(中書省直轄的地方成為“腹裡”),加十個行中書省”的結果,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張元朝地圖。根據錢穆的說法:行省是中央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設的全權機關,而與具有一定自治權力的地方政府有權力來源上的不同。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所以,元朝的“行省”很怪,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樣,它不是地方政府,名義上它就是是中央政府,可以看成是中央政府的一個分部,元朝行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和中書省一樣,也是丞相。

而久而久之,“行省”在民間也成為了“一級行政區”的俗稱。

其實,“行省制”並不是簡單的將一級行政區改個名稱而已(將漢朝的州,唐朝的道改成省),它其實象徵著中國正式走向三級行政區的時代,漢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實際上並沒有太完整的行政權力,不能說是正式行政區,而是一種“監察區”,一直到元朝的“行省”才有完整的行政權。

事實上,在封建時代,中國僅僅元朝有正式的行省的稱呼,明朝和清朝都是沒有行省的,明朝建立後,為了加強皇權,很快就將“省”廢了,洪武九年,將“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負責政務(明朝一級行政區其實沒有正式的名稱,承宣布政使司是管轄機構名稱),同時設置了“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負責刑獄和軍事,“三司分權”,但由於元朝的英雄,民間仍然俗稱為“行省”、“省”。

“行省”和“省”只相差一個字,它們有區別嗎?

清朝其實也一樣,一級行政區正式行政區是承宣布政使司,但清朝在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而布政使則成為巡撫屬官,這樣事實上和元朝的行省已經很接近了,所以清朝的一級行政區不僅在民間俗稱中,即使是官方簡稱中仍然是“行省”,有時也簡稱“省”,但清朝簡稱“省”的情況顯然更多了,不怎麼叫“行省”了,為什麼?因為“中書省”這個中央機關早在明朝的時候就被朱元璋廢除了啊,“中書省”都沒有了,還有啥“行中書省”啊!

清末有“臺灣建省”,“新疆建省”等歷史事件,這其實只是設置了總督而已。到這個時候,“省”顯得更單純了,僅僅是沿用了行政區劃的名稱而已。

而“省”正式成為中央行政單位是什麼時候呢?這還是民國時期(當然,不算太平天國),民國當然不可能使用“承宣布政使司”這類皇權濃厚的名稱作為一級行政區的正式名稱,既不體面也不簡便,理所當然使用民間俗稱的“省”(不是“行省”,這個“行”已經沒有意義了)作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了。

作者:雲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