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將軍陳慶之真的一生無敗績嗎 他最後怎麼死的'

"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隻身率領七千白衣白袍的將士轉戰千里,凡取三十二城,歷經四十七戰,所向皆克的陳慶之,完成了孤軍千里殺進擊洛陽城的壯舉,創造了軍事史上堪稱神話的戰例。但是,在《魏書》、《北齊書》等史書中,陳慶之卻並非戰無不勝,亦曾敗得狼狽。那麼,陳慶之

真的一生無敗績嗎?

白袍將軍陳慶之

"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隻身率領七千白衣白袍的將士轉戰千里,凡取三十二城,歷經四十七戰,所向皆克的陳慶之,完成了孤軍千里殺進擊洛陽城的壯舉,創造了軍事史上堪稱神話的戰例。但是,在《魏書》、《北齊書》等史書中,陳慶之卻並非戰無不勝,亦曾敗得狼狽。那麼,陳慶之

真的一生無敗績嗎?

白袍將軍陳慶之

白袍將軍陳慶之真的一生無敗績嗎 他最後怎麼死的

在《梁書。陳慶之傳》中,姚思廉用三千多個字記載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名將傳奇,梁武帝蕭衍派飆勇將軍陳慶之護送魏奸元顥北歸,陳慶之遂身披白袍,率7000人,橫掃河洛,14月內連下魏32城, 攻無不克。大小凡47戰,以7000兵力,先後破魏軍丘大可7萬、楊昱7萬、元天穆數萬,降費穆2萬,直陷魏都洛陽。於是就有了那句流傳已久的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在梁書裡濃重登場的陳慶之,在姚思廉後,竟然寂寞了千年,在這千年間,沒有一人為他寫傳、著說,看似要永遠沉睡在歷史中的陳慶之卻為一位日本作家重拾撿。他的歷史小說《奔流》,把陳慶之描繪得無比神奇,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神。白袍將軍陳慶之當真戰無不勝?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中國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中國古代,尤其是晉後隋前那段時間,庶族(下級地主或者讀書人)和士族(高級地主或者讀書人)之間的分界線是相當嚴格的,而陳慶之的出身不太好,所以他在任職初期一直不被重用。誰曾想,後來叱吒疆場的陳將軍,在年少時期身體羸弱,且武藝很差:“射不穿孔,馬非所便”,他前半生多半是在棋盤上運籌帷幄的,這一陪皇帝下棋,就下了二十幾年。陳慶之這個人不僅長得斯文,他對人也很恭敬,性格謹慎,每次奉詔都要沐浴更衣,而且生活極其樸素,基本沒有私生活,是個中規中矩的老實人。誰也沒想到這個老實人,上了戰場居然一革書生氣變成了威風凜凜的大將,實在是令人瞠目。

陳慶之真的戰無不勝嗎

公元525年,四十二歲的陳慶之有了生平第一次帶兵機會,陳慶之奉命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後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領兵兩千護送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北魏不肯白白將徐州拱手讓人,於是派兩位宗室元延明、元彧領兵二萬與陳慶之交戰,從未打過仗的陳慶之竟以兩千人馬擊潰敵軍,本來此戰應以勝利收尾的,只是主帥臨陣投敵,還是讓陳慶之深感無奈,他由此感到戰場上世事難料,只得匆匆斬關後退,即使這場戰爭陳慶之沒能凱旋而歸,但天下人皆知陳慶之。

公元527年,陳慶之從曹仲宗伐渦陽,與尋陽太守韋放合攻魏之渦陽(今安徽蒙城)。魏遣徵南將軍元昭率數萬步騎來救,陳慶之乘魏軍遠來新至,僅指揮百人擊破其前鋒。後又與諸將連營而進,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自春至冬,交戰頻繁,將士疲憊。此時,軍中人都勸其退兵,陳慶之堅持決戰。他夜襲渦陽城,出其不備讓渦陽城主王緯乞降。初戰渦陽,樑軍乘勝進擊,斬獲甚多。陳慶之的軍事才能逐漸顯露,而其作戰的手法也愈成熟。讓陳慶之成為神話的是,他護送元顥進擊洛陽的北伐。

梁武帝蕭衍派飆勇將軍陳慶之護送魏奸元顥北歸,陳慶之遂身披白袍,率7000人,橫掃河洛,14月內連下魏32城, 攻無不克。大小凡47戰,以7000兵力,先後破魏軍丘大可7萬、楊昱7萬、元天穆數萬,降費穆2萬,直陷魏都洛陽。是對這場北伐的一個小結,從數據上看,著實令人驚歎,一人率七千軍隊攻打幾十萬北魏人馬,其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如果我們細究一下會發現,史書對陳慶之的戰鬥力又吹噓之嫌,而陳慶之也並非後人所說無一敗績。

如果我們詳加考辯,就會發現,南朝史書特別是姚察、姚思廉父子所著的《梁書》、《陳書》浮誇和隱諱現象十分嚴重,對於樑朝的慘敗絕口不提,無一字言及潰敗之跡。另外樑朝的很多醜事,“如郗皇后之妒、徐妃之失德、永興公主之淫逆”,《梁書》也一概給予隱匿不載。作為北魏一朝正史的《魏書》,在其剛成書不久就引發極大的爭議,不少人將這本史書罵作“穢史”。在軍事方面,對比兩邊的史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兩邊都存在對戰績的浮誇現象,但《梁書》喜歡誇大擊敗的軍隊數量,《魏書》則經常出現小小一仗就俘虜幾十個有名有號的南朝將軍的記載,就是一個喜歡吹噓殲敵數,一個則吹噓吹斬將數。

名將陳慶之之死

陳慶之的死,史上沒有詳細說明,後人推測多是鬱鬱寡歡而死。《梁書·陳慶之傳》記載:陳慶之渡到黃河以北,把守北中郎城,三日11戰,殺得爾朱榮正要退兵,卻為善觀天相者說服,綁了木排渡河,攻取洛陽。陳慶之仍未慌亂,結好陣型東返,遭遇嵩縣潁水泛洪,全軍死散,於是落髮剃鬚假扮僧人,獨身逃回樑都。陳慶之的部屬是被洪水沖走,剩他一個人,哪怕他存活下來也將徹底失去將權,這無疑給了陳慶之致命的一擊,於是落髮剃鬚假扮僧人,鬱郁不得志,最後抱憾而終。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鼓吹一部,諡曰“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

說一個名將戰無不勝絕對是讚美之詞,卻不敢承認是事實,勝敗乃兵家常事,只不過陳慶之作為新戰神,他的戰績多勝而已,而非將門出身的他隻身率七千士卒作戰的,並殲敵數十萬的功績實在是太令人震驚了,即使被後人吹噓捧高,但他的英勇、膽識、謀略、仁愛卻為人所稱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