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


"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身法端正,拳走低勢

本來,陳式太極拳拳架可以因人而異,分為高、中、低三種。陳照奎老師所傳拳架是其父家傳年輕人練的拳架。強調在上身端正和放鬆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這是陳長興的真傳,所以陳長興當時被人稱為“牌位陳”。陳照奎老師說,其父當年每天早上在家練拳和教子學拳都是走低盤,在外面教拳則多走中、高架。當然,低也有一定限度,陳了僕步之外,不論馬步還是弓蹬步,大腿平等不行低過膝,大小腿之間夾角不得小於90度,不然則成為“蕩襠”,即為病。正如陳發科公講的,打起拳來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樣,穩穩當當的”。這要有持久的樁功才行,所以老師稱此種拳架為“活樁”。不僅如此,更難的地方在變換虛實、倒換重心時襠部一定要走下弧,陳老師喻作“走鍋底型”,“不許把重心扛過去”(即不能走上弧,或平移之意)。本來拳架就低,再加上這種襠走下弧的要求,運動強度大,難度大,確實很吃功夫。但是,這種功夫不論對健身、健腦,還是技擊,都有極大好處。當然,對老年、體弱者,他則並不做一律要求,可以走中、高架。

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不可少的。而人體機能的提高,主要是指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提高(即心、肺功能的提高)。在體育鍛煉中,參與活動的肌肉越多,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要求就越大,對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就越顯著。人體下肢肌肉比例明顯高於上肢,所以許多先進的體育項目都注意加大下肢的運動量。陳照奎老師傳授的這種低架子,下肢運動量特別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整個套路中大部分動作都是低式子),鍛鍊確實很苦,開始腿疼,有的甚至要疼一年半載才能消除疼痛。但後來的效果卻是非常顯著的,你會感到苦盡甘來,終身受益不盡。據對練此拳一兩年以上的學員調查,普遍反映心肺功能增加,血壓趨於正常。大腿肌肉明顯發達,腿力增強,肥胖病患者減肥了,瘦子體重增加了,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六、七年的低血壓患者血壓正常了。更微妙的現象是這種下肢運動量大的低架子,還起到了健腦的作用。許多腦力勞動者、神經衰弱者,甚至美尼樂綜合症患者,通過練低架子,不僅症狀消失,而且頭腦感到特別清醒,記憶力增加。結合練氣功的人,反映丹田積氣快,通關快,內氣外氣都感到充沛。這是因為這種“活樁”式的低架子,通過全身放鬆,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鬆胯,意注丹田,氣沉丹田,五趾抓地,湧泉穴虛等一系列的要求,必然會引導氣血下午,從而達到寬胸實腹,降低血脂,減輕顱內各血管的壓力,使血壓趨於穩定。這是合乎醫學和生理學原理的。

從技擊上講,這種上輕下沉,重心下移的練法,必然會有利於穩固下盤,足脛堅強,心君泰然,“使人強若不倒之翁”,從保持自己平衡,破壞對方平衡來說,必然先勝人一籌。其實,這種引氣下行的“活樁”,正是武術和氣功的築基功夫之一。

"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身法端正,拳走低勢

本來,陳式太極拳拳架可以因人而異,分為高、中、低三種。陳照奎老師所傳拳架是其父家傳年輕人練的拳架。強調在上身端正和放鬆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這是陳長興的真傳,所以陳長興當時被人稱為“牌位陳”。陳照奎老師說,其父當年每天早上在家練拳和教子學拳都是走低盤,在外面教拳則多走中、高架。當然,低也有一定限度,陳了僕步之外,不論馬步還是弓蹬步,大腿平等不行低過膝,大小腿之間夾角不得小於90度,不然則成為“蕩襠”,即為病。正如陳發科公講的,打起拳來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樣,穩穩當當的”。這要有持久的樁功才行,所以老師稱此種拳架為“活樁”。不僅如此,更難的地方在變換虛實、倒換重心時襠部一定要走下弧,陳老師喻作“走鍋底型”,“不許把重心扛過去”(即不能走上弧,或平移之意)。本來拳架就低,再加上這種襠走下弧的要求,運動強度大,難度大,確實很吃功夫。但是,這種功夫不論對健身、健腦,還是技擊,都有極大好處。當然,對老年、體弱者,他則並不做一律要求,可以走中、高架。

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不可少的。而人體機能的提高,主要是指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提高(即心、肺功能的提高)。在體育鍛煉中,參與活動的肌肉越多,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要求就越大,對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就越顯著。人體下肢肌肉比例明顯高於上肢,所以許多先進的體育項目都注意加大下肢的運動量。陳照奎老師傳授的這種低架子,下肢運動量特別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整個套路中大部分動作都是低式子),鍛鍊確實很苦,開始腿疼,有的甚至要疼一年半載才能消除疼痛。但後來的效果卻是非常顯著的,你會感到苦盡甘來,終身受益不盡。據對練此拳一兩年以上的學員調查,普遍反映心肺功能增加,血壓趨於正常。大腿肌肉明顯發達,腿力增強,肥胖病患者減肥了,瘦子體重增加了,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六、七年的低血壓患者血壓正常了。更微妙的現象是這種下肢運動量大的低架子,還起到了健腦的作用。許多腦力勞動者、神經衰弱者,甚至美尼樂綜合症患者,通過練低架子,不僅症狀消失,而且頭腦感到特別清醒,記憶力增加。結合練氣功的人,反映丹田積氣快,通關快,內氣外氣都感到充沛。這是因為這種“活樁”式的低架子,通過全身放鬆,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鬆胯,意注丹田,氣沉丹田,五趾抓地,湧泉穴虛等一系列的要求,必然會引導氣血下午,從而達到寬胸實腹,降低血脂,減輕顱內各血管的壓力,使血壓趨於穩定。這是合乎醫學和生理學原理的。

從技擊上講,這種上輕下沉,重心下移的練法,必然會有利於穩固下盤,足脛堅強,心君泰然,“使人強若不倒之翁”,從保持自己平衡,破壞對方平衡來說,必然先勝人一籌。其實,這種引氣下行的“活樁”,正是武術和氣功的築基功夫之一。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對稱和諧,充滿哲理

陳式太極拳是充滿哲理的一個拳種。從總體上完整地把握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華。太極圖,就是這一哲理的美麗形象;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所以有人說,世界上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運用哲學思想來指導自己,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把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來進行鍛鍊。這話並不過分。陳照奎老師所傳的拳架,下是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從太極拳的古典哲學依據來看,它是根據《易經》的陰陽學說創編的,“太極兩儀,有柔有剛”。按《易經》總的指導思想是:它認為宇宙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之中包括陰陽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人身如一個小宇宙,有陰有陽,陰陽交相影響,配置務須均衡。並且認為人與天(自然、宇宙)必須相適應,稱之為“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據此,《內經》講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陳式太極拳即是根據上述陰陽學說,加上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經絡學說,而創編的一套強身護身的拳術。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閤中寓開。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如此等等,構成此拳的特殊風格。陳照奎老師傳的拳架的一系列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後塌,左發右塌,右發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興安嶺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比如“金剛搗碓”之第五動作,右手握拳上提,右腿提膝,胸腰則必向下鬆沉;“金雞獨立”也是手上升,身上沉,總是有上升部位則必有下沉部位,心保持重心穩定,虛實平衡。又如“懶扎衣”,“單鞭”的定勢,前者右發則左塌,後者左發則右塌;“六封四閉”第三動作,雙臂向前上擠發,左臂則必須向左後下塌。下塌外蹍,前後平衡。再如“白鶴亮翅”,上開下合,閤中有開(腳合膝開),做到“舒展之中有團聚之意,緊湊之中有開展之功”。勁力既有力學依據,外形又有勻稱之美。再如“掩手肱拳”之發勁,既體現剛中寓柔,鬆活彈抖,又體現前發後塌(右拳前發,左肘後撐,弓前腿,蹬後腿;翻左臀,沉右臀,有前有後,以螺旋形式將對立的兩個方面統一於一體)。在整個套路的編排上,拳勢動作都是剛中有柔,有快有慢,有開有全,有前有後,有左有右,有卷有放,有升有沉,加之以螺旋形式,波浪式前進,如同瀟灑滾滾,波浪起伏,滔滔不絕。這種人體各部位勁力對立統一的鍛鍊,必然會全面增加人體素質,使人體各部位上下,左右、內外、表裡均得到平衡發展。因為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在人體內充分體現的過程。 太極拳更微妙的一點是打拳強調動靜平衡。打拳,特別是難度又較大的拳術,如何在運動中達到動靜平衡。這裡確實有個微妙的道理。實踐證明:打拳時,大腦可以得到平時難以得到的平靜,而肢體則在進行難度較大的運動時,正好是“司令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時機,“以一念代萬念”之謂也。形容這種動靜平衡,正如藝術理論家溫克爾曼講過一種狀態:“就象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寂靜裡,不管它的表面多麼狂濤洶湧。”所以,練陳老師拳架的人,身體發育都比較全面,而且普遍反映打完拳頭腦特別清晰。

從技擊角度講,陳老師常說:“打拳,推手都是鍛鍊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並且強調打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八面支撐,使人體象一杆秤一樣。正如陳鑫所講的“拳者,權也”。權就是權衡;權,古代秤之謂也。只有保持自己肢體重心平衡,“立如平準,動如車輪”,打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身法端正,拳走低勢

本來,陳式太極拳拳架可以因人而異,分為高、中、低三種。陳照奎老師所傳拳架是其父家傳年輕人練的拳架。強調在上身端正和放鬆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這是陳長興的真傳,所以陳長興當時被人稱為“牌位陳”。陳照奎老師說,其父當年每天早上在家練拳和教子學拳都是走低盤,在外面教拳則多走中、高架。當然,低也有一定限度,陳了僕步之外,不論馬步還是弓蹬步,大腿平等不行低過膝,大小腿之間夾角不得小於90度,不然則成為“蕩襠”,即為病。正如陳發科公講的,打起拳來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樣,穩穩當當的”。這要有持久的樁功才行,所以老師稱此種拳架為“活樁”。不僅如此,更難的地方在變換虛實、倒換重心時襠部一定要走下弧,陳老師喻作“走鍋底型”,“不許把重心扛過去”(即不能走上弧,或平移之意)。本來拳架就低,再加上這種襠走下弧的要求,運動強度大,難度大,確實很吃功夫。但是,這種功夫不論對健身、健腦,還是技擊,都有極大好處。當然,對老年、體弱者,他則並不做一律要求,可以走中、高架。

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不可少的。而人體機能的提高,主要是指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提高(即心、肺功能的提高)。在體育鍛煉中,參與活動的肌肉越多,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要求就越大,對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就越顯著。人體下肢肌肉比例明顯高於上肢,所以許多先進的體育項目都注意加大下肢的運動量。陳照奎老師傳授的這種低架子,下肢運動量特別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整個套路中大部分動作都是低式子),鍛鍊確實很苦,開始腿疼,有的甚至要疼一年半載才能消除疼痛。但後來的效果卻是非常顯著的,你會感到苦盡甘來,終身受益不盡。據對練此拳一兩年以上的學員調查,普遍反映心肺功能增加,血壓趨於正常。大腿肌肉明顯發達,腿力增強,肥胖病患者減肥了,瘦子體重增加了,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六、七年的低血壓患者血壓正常了。更微妙的現象是這種下肢運動量大的低架子,還起到了健腦的作用。許多腦力勞動者、神經衰弱者,甚至美尼樂綜合症患者,通過練低架子,不僅症狀消失,而且頭腦感到特別清醒,記憶力增加。結合練氣功的人,反映丹田積氣快,通關快,內氣外氣都感到充沛。這是因為這種“活樁”式的低架子,通過全身放鬆,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鬆胯,意注丹田,氣沉丹田,五趾抓地,湧泉穴虛等一系列的要求,必然會引導氣血下午,從而達到寬胸實腹,降低血脂,減輕顱內各血管的壓力,使血壓趨於穩定。這是合乎醫學和生理學原理的。

從技擊上講,這種上輕下沉,重心下移的練法,必然會有利於穩固下盤,足脛堅強,心君泰然,“使人強若不倒之翁”,從保持自己平衡,破壞對方平衡來說,必然先勝人一籌。其實,這種引氣下行的“活樁”,正是武術和氣功的築基功夫之一。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對稱和諧,充滿哲理

陳式太極拳是充滿哲理的一個拳種。從總體上完整地把握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華。太極圖,就是這一哲理的美麗形象;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所以有人說,世界上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運用哲學思想來指導自己,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把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來進行鍛鍊。這話並不過分。陳照奎老師所傳的拳架,下是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從太極拳的古典哲學依據來看,它是根據《易經》的陰陽學說創編的,“太極兩儀,有柔有剛”。按《易經》總的指導思想是:它認為宇宙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之中包括陰陽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人身如一個小宇宙,有陰有陽,陰陽交相影響,配置務須均衡。並且認為人與天(自然、宇宙)必須相適應,稱之為“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據此,《內經》講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陳式太極拳即是根據上述陰陽學說,加上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經絡學說,而創編的一套強身護身的拳術。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閤中寓開。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如此等等,構成此拳的特殊風格。陳照奎老師傳的拳架的一系列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後塌,左發右塌,右發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興安嶺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比如“金剛搗碓”之第五動作,右手握拳上提,右腿提膝,胸腰則必向下鬆沉;“金雞獨立”也是手上升,身上沉,總是有上升部位則必有下沉部位,心保持重心穩定,虛實平衡。又如“懶扎衣”,“單鞭”的定勢,前者右發則左塌,後者左發則右塌;“六封四閉”第三動作,雙臂向前上擠發,左臂則必須向左後下塌。下塌外蹍,前後平衡。再如“白鶴亮翅”,上開下合,閤中有開(腳合膝開),做到“舒展之中有團聚之意,緊湊之中有開展之功”。勁力既有力學依據,外形又有勻稱之美。再如“掩手肱拳”之發勁,既體現剛中寓柔,鬆活彈抖,又體現前發後塌(右拳前發,左肘後撐,弓前腿,蹬後腿;翻左臀,沉右臀,有前有後,以螺旋形式將對立的兩個方面統一於一體)。在整個套路的編排上,拳勢動作都是剛中有柔,有快有慢,有開有全,有前有後,有左有右,有卷有放,有升有沉,加之以螺旋形式,波浪式前進,如同瀟灑滾滾,波浪起伏,滔滔不絕。這種人體各部位勁力對立統一的鍛鍊,必然會全面增加人體素質,使人體各部位上下,左右、內外、表裡均得到平衡發展。因為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在人體內充分體現的過程。 太極拳更微妙的一點是打拳強調動靜平衡。打拳,特別是難度又較大的拳術,如何在運動中達到動靜平衡。這裡確實有個微妙的道理。實踐證明:打拳時,大腦可以得到平時難以得到的平靜,而肢體則在進行難度較大的運動時,正好是“司令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時機,“以一念代萬念”之謂也。形容這種動靜平衡,正如藝術理論家溫克爾曼講過一種狀態:“就象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寂靜裡,不管它的表面多麼狂濤洶湧。”所以,練陳老師拳架的人,身體發育都比較全面,而且普遍反映打完拳頭腦特別清晰。

從技擊角度講,陳老師常說:“打拳,推手都是鍛鍊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並且強調打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八面支撐,使人體象一杆秤一樣。正如陳鑫所講的“拳者,權也”。權就是權衡;權,古代秤之謂也。只有保持自己肢體重心平衡,“立如平準,動如車輪”,打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順逆纏絲,非圓即弧

陳式太極拳不僅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的哲學思想,而且也符合現代哲學的基本觀點。恩格斯說過,辯證法的主要規律是“由矛盾引起發展,發展的螺旋形式”。(《自然辯證法》)太極拳正是對以對立統一(陰陽相濟)為其運動的質,而以順逆纏絲、非圓即弧的一系列螺旋動作為其運動的形。“太極拳,纏法也。”(陳鑫)纏絲勁,也是太極拳的精華。

陳式太極拳,不論大小,快慢動作,都要求做到非圓即弧,觸處成圓,順逆纏絲勁貫徹於各種剛柔、快慢、開合、升沉動作之中,體現於身體各個部位之上,這是陳照奎老師在上的重要發展。何謂順纏?何謂逆纏?有些人寫了許多文章,畫了許多圖,仍表達不清楚。陳老師解說時,卻很簡易。他以右手拿握你的右手,他的手掌以小指領勁,向掌心一方旋轉,大指全住勁,進行旋擰,即為順纏;相反,大指領勁,小指全,向小指一方旋擰,即為逆纏。你方,前者為逆,後者為順,相反相同。一握手之間,順逆纏完全說清了。腿的順逆纏絲勁與上述旋轉方向相同。他還講:“開,在螺旋中開,而不是掰開;合,在螺旋中合”。“剛和快不能丟了螺旋勁”。特別是二路(炮錘)動作快,躥蹦跳躍動作多,但快也不能失去螺旋勁。打起拳來,如同旋風、漩渦、飛輪、滾動在地上的球體。而且周身各個部位節節貫串,如同若干滾珠,出勁如同飛旋前進的子彈。陳老師講“連珠炮”一式時,以木工用的木鑽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既快又螺旋的進擊的力量。慢動作也是走螺旋形式。如“懶扎衣”及“單鞭”最後兩個動作,都是緩慢地螺旋下沉。總之,不論推手打拳都要做到“觸處成圓”。另外,這種螺旋形式的太極勁要以腰為軸心(圓心)。陳老師強調打拳上身中正,保持圓心穩定。不論是四肢的順逆纏絲,還是動作的大開大合,都要立身中正,圓心不能輕易移動,切忌身軀左右搖晃、前俯後仰。合則以螺旋為形式,發揮其胸腰的向心力,氣聚丹田;開則以螺旋為形式,發揮其丹田的離心力,氣貫四梢。陳老師又把人的腰和丹田部分比作輪子的主軸,只有保持軸心(圓心)的中正,旋轉的輪子才能有力。軸心(圓心)擺動,身體左歪右斜,必定降低軸心向心和離心的螺旋力量,人體易失平衡,不論對健身或技擊都不利。

"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身法端正,拳走低勢

本來,陳式太極拳拳架可以因人而異,分為高、中、低三種。陳照奎老師所傳拳架是其父家傳年輕人練的拳架。強調在上身端正和放鬆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這是陳長興的真傳,所以陳長興當時被人稱為“牌位陳”。陳照奎老師說,其父當年每天早上在家練拳和教子學拳都是走低盤,在外面教拳則多走中、高架。當然,低也有一定限度,陳了僕步之外,不論馬步還是弓蹬步,大腿平等不行低過膝,大小腿之間夾角不得小於90度,不然則成為“蕩襠”,即為病。正如陳發科公講的,打起拳來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樣,穩穩當當的”。這要有持久的樁功才行,所以老師稱此種拳架為“活樁”。不僅如此,更難的地方在變換虛實、倒換重心時襠部一定要走下弧,陳老師喻作“走鍋底型”,“不許把重心扛過去”(即不能走上弧,或平移之意)。本來拳架就低,再加上這種襠走下弧的要求,運動強度大,難度大,確實很吃功夫。但是,這種功夫不論對健身、健腦,還是技擊,都有極大好處。當然,對老年、體弱者,他則並不做一律要求,可以走中、高架。

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不可少的。而人體機能的提高,主要是指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提高(即心、肺功能的提高)。在體育鍛煉中,參與活動的肌肉越多,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要求就越大,對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就越顯著。人體下肢肌肉比例明顯高於上肢,所以許多先進的體育項目都注意加大下肢的運動量。陳照奎老師傳授的這種低架子,下肢運動量特別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整個套路中大部分動作都是低式子),鍛鍊確實很苦,開始腿疼,有的甚至要疼一年半載才能消除疼痛。但後來的效果卻是非常顯著的,你會感到苦盡甘來,終身受益不盡。據對練此拳一兩年以上的學員調查,普遍反映心肺功能增加,血壓趨於正常。大腿肌肉明顯發達,腿力增強,肥胖病患者減肥了,瘦子體重增加了,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六、七年的低血壓患者血壓正常了。更微妙的現象是這種下肢運動量大的低架子,還起到了健腦的作用。許多腦力勞動者、神經衰弱者,甚至美尼樂綜合症患者,通過練低架子,不僅症狀消失,而且頭腦感到特別清醒,記憶力增加。結合練氣功的人,反映丹田積氣快,通關快,內氣外氣都感到充沛。這是因為這種“活樁”式的低架子,通過全身放鬆,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鬆胯,意注丹田,氣沉丹田,五趾抓地,湧泉穴虛等一系列的要求,必然會引導氣血下午,從而達到寬胸實腹,降低血脂,減輕顱內各血管的壓力,使血壓趨於穩定。這是合乎醫學和生理學原理的。

從技擊上講,這種上輕下沉,重心下移的練法,必然會有利於穩固下盤,足脛堅強,心君泰然,“使人強若不倒之翁”,從保持自己平衡,破壞對方平衡來說,必然先勝人一籌。其實,這種引氣下行的“活樁”,正是武術和氣功的築基功夫之一。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對稱和諧,充滿哲理

陳式太極拳是充滿哲理的一個拳種。從總體上完整地把握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華。太極圖,就是這一哲理的美麗形象;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所以有人說,世界上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運用哲學思想來指導自己,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把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來進行鍛鍊。這話並不過分。陳照奎老師所傳的拳架,下是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從太極拳的古典哲學依據來看,它是根據《易經》的陰陽學說創編的,“太極兩儀,有柔有剛”。按《易經》總的指導思想是:它認為宇宙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之中包括陰陽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人身如一個小宇宙,有陰有陽,陰陽交相影響,配置務須均衡。並且認為人與天(自然、宇宙)必須相適應,稱之為“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據此,《內經》講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陳式太極拳即是根據上述陰陽學說,加上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經絡學說,而創編的一套強身護身的拳術。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閤中寓開。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如此等等,構成此拳的特殊風格。陳照奎老師傳的拳架的一系列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後塌,左發右塌,右發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興安嶺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比如“金剛搗碓”之第五動作,右手握拳上提,右腿提膝,胸腰則必向下鬆沉;“金雞獨立”也是手上升,身上沉,總是有上升部位則必有下沉部位,心保持重心穩定,虛實平衡。又如“懶扎衣”,“單鞭”的定勢,前者右發則左塌,後者左發則右塌;“六封四閉”第三動作,雙臂向前上擠發,左臂則必須向左後下塌。下塌外蹍,前後平衡。再如“白鶴亮翅”,上開下合,閤中有開(腳合膝開),做到“舒展之中有團聚之意,緊湊之中有開展之功”。勁力既有力學依據,外形又有勻稱之美。再如“掩手肱拳”之發勁,既體現剛中寓柔,鬆活彈抖,又體現前發後塌(右拳前發,左肘後撐,弓前腿,蹬後腿;翻左臀,沉右臀,有前有後,以螺旋形式將對立的兩個方面統一於一體)。在整個套路的編排上,拳勢動作都是剛中有柔,有快有慢,有開有全,有前有後,有左有右,有卷有放,有升有沉,加之以螺旋形式,波浪式前進,如同瀟灑滾滾,波浪起伏,滔滔不絕。這種人體各部位勁力對立統一的鍛鍊,必然會全面增加人體素質,使人體各部位上下,左右、內外、表裡均得到平衡發展。因為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在人體內充分體現的過程。 太極拳更微妙的一點是打拳強調動靜平衡。打拳,特別是難度又較大的拳術,如何在運動中達到動靜平衡。這裡確實有個微妙的道理。實踐證明:打拳時,大腦可以得到平時難以得到的平靜,而肢體則在進行難度較大的運動時,正好是“司令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時機,“以一念代萬念”之謂也。形容這種動靜平衡,正如藝術理論家溫克爾曼講過一種狀態:“就象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寂靜裡,不管它的表面多麼狂濤洶湧。”所以,練陳老師拳架的人,身體發育都比較全面,而且普遍反映打完拳頭腦特別清晰。

從技擊角度講,陳老師常說:“打拳,推手都是鍛鍊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並且強調打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八面支撐,使人體象一杆秤一樣。正如陳鑫所講的“拳者,權也”。權就是權衡;權,古代秤之謂也。只有保持自己肢體重心平衡,“立如平準,動如車輪”,打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順逆纏絲,非圓即弧

陳式太極拳不僅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的哲學思想,而且也符合現代哲學的基本觀點。恩格斯說過,辯證法的主要規律是“由矛盾引起發展,發展的螺旋形式”。(《自然辯證法》)太極拳正是對以對立統一(陰陽相濟)為其運動的質,而以順逆纏絲、非圓即弧的一系列螺旋動作為其運動的形。“太極拳,纏法也。”(陳鑫)纏絲勁,也是太極拳的精華。

陳式太極拳,不論大小,快慢動作,都要求做到非圓即弧,觸處成圓,順逆纏絲勁貫徹於各種剛柔、快慢、開合、升沉動作之中,體現於身體各個部位之上,這是陳照奎老師在上的重要發展。何謂順纏?何謂逆纏?有些人寫了許多文章,畫了許多圖,仍表達不清楚。陳老師解說時,卻很簡易。他以右手拿握你的右手,他的手掌以小指領勁,向掌心一方旋轉,大指全住勁,進行旋擰,即為順纏;相反,大指領勁,小指全,向小指一方旋擰,即為逆纏。你方,前者為逆,後者為順,相反相同。一握手之間,順逆纏完全說清了。腿的順逆纏絲勁與上述旋轉方向相同。他還講:“開,在螺旋中開,而不是掰開;合,在螺旋中合”。“剛和快不能丟了螺旋勁”。特別是二路(炮錘)動作快,躥蹦跳躍動作多,但快也不能失去螺旋勁。打起拳來,如同旋風、漩渦、飛輪、滾動在地上的球體。而且周身各個部位節節貫串,如同若干滾珠,出勁如同飛旋前進的子彈。陳老師講“連珠炮”一式時,以木工用的木鑽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既快又螺旋的進擊的力量。慢動作也是走螺旋形式。如“懶扎衣”及“單鞭”最後兩個動作,都是緩慢地螺旋下沉。總之,不論推手打拳都要做到“觸處成圓”。另外,這種螺旋形式的太極勁要以腰為軸心(圓心)。陳老師強調打拳上身中正,保持圓心穩定。不論是四肢的順逆纏絲,還是動作的大開大合,都要立身中正,圓心不能輕易移動,切忌身軀左右搖晃、前俯後仰。合則以螺旋為形式,發揮其胸腰的向心力,氣聚丹田;開則以螺旋為形式,發揮其丹田的離心力,氣貫四梢。陳老師又把人的腰和丹田部分比作輪子的主軸,只有保持軸心(圓心)的中正,旋轉的輪子才能有力。軸心(圓心)擺動,身體左歪右斜,必定降低軸心向心和離心的螺旋力量,人體易失平衡,不論對健身或技擊都不利。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丹田內轉,胸腰摺疊

我們所以稱陳式太極拳為“身心修養之學”,就是因為它是一種內外兼練的拳種。在內功方面它吸取了中國道家吐納、導引相結合的養身術和祖國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其內功主要特點即在於所沉丹田,丹田內轉,形之於外即為胸腰摺疊,節節貫串,運動螺旋。拳論雲:“出腎入腎是真訣”。陳照奎老師把這個論點作為太極拳的真諦予以闡發,他講:“出腎入腎就是要求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形之於外即為胸腰摺疊”。在教拳中,每一個動作他都反覆強調:“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以腰為主宰,結合丹田帶動(丹田內轉)”。還強調:“腰不動,手不發”。腰和丹田不動,即便四肢很靈活,也是“單擺浮擱”,他並且結合拳勢(如“懶扎衣”接“六封四閉”,“第二個三換掌”,“庇身錘”、“左衝”,“右衝”等式),說明式式都有明顯的以丹田內轉為核心的胸腰摺疊勁。這種強調胸、腰、腹部運動的方法,對於健身有特殊的作用。人體腹部,臟腑最多,為全身氣血彙集之處,也是經絡貫通上下表裡的樞紐。每一次胸腰摺疊,都使腹內臟器進行一次溫柔的自的按摩。它可以起到煉精化氣,增強性功能,消除腹部脂肪過多等作用,對內臟功能的鍛鍊效果好,還可以使腰腹肌的力量和柔韌性增強。有些腎臟病患者和腸胃病患者,通過練拳達到痊癒,與此功法很有關係。這種胸腰摺疊功夫若與真氣運行法結合起來,其效果將更為突出。丹田上下旋轉可以促進任督二肪的溝通,丹田橫向旋轉可以促進帶肪的通暢,斜向潛轉還可以溝通其他經脈(見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譜》)。練此拳的老、中、青年,凡兼練氣功的人,普遍反映通關快。氣功師反映,練此拳之後發放外氣比過去大多了。故有人說丹田內轉是太極拳內功的精華。

從技擊上講,氣壯必力大,太極拳雖然不以力取勝,但氣力乃是一切武術的基礎,陳老師說“事實上,太極拳並非不講力氣,巧與力是密切結合的,沒有力根本不可能發揮巧的作用來制敵。”只是這種太極拳的力不同一般的拙力,這是一種以螺旋形式發出來的富有彈性的力,是與真氣相結合的力。故有人為了區別於一般的力,把它稱之謂“勁”。另外,胸腰摺疊、順逆纏絲的功夫鍛鍊,正是鍛鍊引化來力和利用人體螺旋力發勁進擊敵人的重要方面,因為腰是全身勁力的主宰,這完全符合“力發之於足,行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的拳理。

"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身法端正,拳走低勢

本來,陳式太極拳拳架可以因人而異,分為高、中、低三種。陳照奎老師所傳拳架是其父家傳年輕人練的拳架。強調在上身端正和放鬆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這是陳長興的真傳,所以陳長興當時被人稱為“牌位陳”。陳照奎老師說,其父當年每天早上在家練拳和教子學拳都是走低盤,在外面教拳則多走中、高架。當然,低也有一定限度,陳了僕步之外,不論馬步還是弓蹬步,大腿平等不行低過膝,大小腿之間夾角不得小於90度,不然則成為“蕩襠”,即為病。正如陳發科公講的,打起拳來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樣,穩穩當當的”。這要有持久的樁功才行,所以老師稱此種拳架為“活樁”。不僅如此,更難的地方在變換虛實、倒換重心時襠部一定要走下弧,陳老師喻作“走鍋底型”,“不許把重心扛過去”(即不能走上弧,或平移之意)。本來拳架就低,再加上這種襠走下弧的要求,運動強度大,難度大,確實很吃功夫。但是,這種功夫不論對健身、健腦,還是技擊,都有極大好處。當然,對老年、體弱者,他則並不做一律要求,可以走中、高架。

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不可少的。而人體機能的提高,主要是指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提高(即心、肺功能的提高)。在體育鍛煉中,參與活動的肌肉越多,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要求就越大,對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就越顯著。人體下肢肌肉比例明顯高於上肢,所以許多先進的體育項目都注意加大下肢的運動量。陳照奎老師傳授的這種低架子,下肢運動量特別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整個套路中大部分動作都是低式子),鍛鍊確實很苦,開始腿疼,有的甚至要疼一年半載才能消除疼痛。但後來的效果卻是非常顯著的,你會感到苦盡甘來,終身受益不盡。據對練此拳一兩年以上的學員調查,普遍反映心肺功能增加,血壓趨於正常。大腿肌肉明顯發達,腿力增強,肥胖病患者減肥了,瘦子體重增加了,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六、七年的低血壓患者血壓正常了。更微妙的現象是這種下肢運動量大的低架子,還起到了健腦的作用。許多腦力勞動者、神經衰弱者,甚至美尼樂綜合症患者,通過練低架子,不僅症狀消失,而且頭腦感到特別清醒,記憶力增加。結合練氣功的人,反映丹田積氣快,通關快,內氣外氣都感到充沛。這是因為這種“活樁”式的低架子,通過全身放鬆,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鬆胯,意注丹田,氣沉丹田,五趾抓地,湧泉穴虛等一系列的要求,必然會引導氣血下午,從而達到寬胸實腹,降低血脂,減輕顱內各血管的壓力,使血壓趨於穩定。這是合乎醫學和生理學原理的。

從技擊上講,這種上輕下沉,重心下移的練法,必然會有利於穩固下盤,足脛堅強,心君泰然,“使人強若不倒之翁”,從保持自己平衡,破壞對方平衡來說,必然先勝人一籌。其實,這種引氣下行的“活樁”,正是武術和氣功的築基功夫之一。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對稱和諧,充滿哲理

陳式太極拳是充滿哲理的一個拳種。從總體上完整地把握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華。太極圖,就是這一哲理的美麗形象;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所以有人說,世界上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運用哲學思想來指導自己,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把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來進行鍛鍊。這話並不過分。陳照奎老師所傳的拳架,下是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從太極拳的古典哲學依據來看,它是根據《易經》的陰陽學說創編的,“太極兩儀,有柔有剛”。按《易經》總的指導思想是:它認為宇宙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之中包括陰陽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人身如一個小宇宙,有陰有陽,陰陽交相影響,配置務須均衡。並且認為人與天(自然、宇宙)必須相適應,稱之為“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據此,《內經》講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陳式太極拳即是根據上述陰陽學說,加上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經絡學說,而創編的一套強身護身的拳術。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閤中寓開。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如此等等,構成此拳的特殊風格。陳照奎老師傳的拳架的一系列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後塌,左發右塌,右發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興安嶺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比如“金剛搗碓”之第五動作,右手握拳上提,右腿提膝,胸腰則必向下鬆沉;“金雞獨立”也是手上升,身上沉,總是有上升部位則必有下沉部位,心保持重心穩定,虛實平衡。又如“懶扎衣”,“單鞭”的定勢,前者右發則左塌,後者左發則右塌;“六封四閉”第三動作,雙臂向前上擠發,左臂則必須向左後下塌。下塌外蹍,前後平衡。再如“白鶴亮翅”,上開下合,閤中有開(腳合膝開),做到“舒展之中有團聚之意,緊湊之中有開展之功”。勁力既有力學依據,外形又有勻稱之美。再如“掩手肱拳”之發勁,既體現剛中寓柔,鬆活彈抖,又體現前發後塌(右拳前發,左肘後撐,弓前腿,蹬後腿;翻左臀,沉右臀,有前有後,以螺旋形式將對立的兩個方面統一於一體)。在整個套路的編排上,拳勢動作都是剛中有柔,有快有慢,有開有全,有前有後,有左有右,有卷有放,有升有沉,加之以螺旋形式,波浪式前進,如同瀟灑滾滾,波浪起伏,滔滔不絕。這種人體各部位勁力對立統一的鍛鍊,必然會全面增加人體素質,使人體各部位上下,左右、內外、表裡均得到平衡發展。因為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在人體內充分體現的過程。 太極拳更微妙的一點是打拳強調動靜平衡。打拳,特別是難度又較大的拳術,如何在運動中達到動靜平衡。這裡確實有個微妙的道理。實踐證明:打拳時,大腦可以得到平時難以得到的平靜,而肢體則在進行難度較大的運動時,正好是“司令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時機,“以一念代萬念”之謂也。形容這種動靜平衡,正如藝術理論家溫克爾曼講過一種狀態:“就象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寂靜裡,不管它的表面多麼狂濤洶湧。”所以,練陳老師拳架的人,身體發育都比較全面,而且普遍反映打完拳頭腦特別清晰。

從技擊角度講,陳老師常說:“打拳,推手都是鍛鍊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並且強調打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八面支撐,使人體象一杆秤一樣。正如陳鑫所講的“拳者,權也”。權就是權衡;權,古代秤之謂也。只有保持自己肢體重心平衡,“立如平準,動如車輪”,打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順逆纏絲,非圓即弧

陳式太極拳不僅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的哲學思想,而且也符合現代哲學的基本觀點。恩格斯說過,辯證法的主要規律是“由矛盾引起發展,發展的螺旋形式”。(《自然辯證法》)太極拳正是對以對立統一(陰陽相濟)為其運動的質,而以順逆纏絲、非圓即弧的一系列螺旋動作為其運動的形。“太極拳,纏法也。”(陳鑫)纏絲勁,也是太極拳的精華。

陳式太極拳,不論大小,快慢動作,都要求做到非圓即弧,觸處成圓,順逆纏絲勁貫徹於各種剛柔、快慢、開合、升沉動作之中,體現於身體各個部位之上,這是陳照奎老師在上的重要發展。何謂順纏?何謂逆纏?有些人寫了許多文章,畫了許多圖,仍表達不清楚。陳老師解說時,卻很簡易。他以右手拿握你的右手,他的手掌以小指領勁,向掌心一方旋轉,大指全住勁,進行旋擰,即為順纏;相反,大指領勁,小指全,向小指一方旋擰,即為逆纏。你方,前者為逆,後者為順,相反相同。一握手之間,順逆纏完全說清了。腿的順逆纏絲勁與上述旋轉方向相同。他還講:“開,在螺旋中開,而不是掰開;合,在螺旋中合”。“剛和快不能丟了螺旋勁”。特別是二路(炮錘)動作快,躥蹦跳躍動作多,但快也不能失去螺旋勁。打起拳來,如同旋風、漩渦、飛輪、滾動在地上的球體。而且周身各個部位節節貫串,如同若干滾珠,出勁如同飛旋前進的子彈。陳老師講“連珠炮”一式時,以木工用的木鑽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既快又螺旋的進擊的力量。慢動作也是走螺旋形式。如“懶扎衣”及“單鞭”最後兩個動作,都是緩慢地螺旋下沉。總之,不論推手打拳都要做到“觸處成圓”。另外,這種螺旋形式的太極勁要以腰為軸心(圓心)。陳老師強調打拳上身中正,保持圓心穩定。不論是四肢的順逆纏絲,還是動作的大開大合,都要立身中正,圓心不能輕易移動,切忌身軀左右搖晃、前俯後仰。合則以螺旋為形式,發揮其胸腰的向心力,氣聚丹田;開則以螺旋為形式,發揮其丹田的離心力,氣貫四梢。陳老師又把人的腰和丹田部分比作輪子的主軸,只有保持軸心(圓心)的中正,旋轉的輪子才能有力。軸心(圓心)擺動,身體左歪右斜,必定降低軸心向心和離心的螺旋力量,人體易失平衡,不論對健身或技擊都不利。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丹田內轉,胸腰摺疊

我們所以稱陳式太極拳為“身心修養之學”,就是因為它是一種內外兼練的拳種。在內功方面它吸取了中國道家吐納、導引相結合的養身術和祖國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其內功主要特點即在於所沉丹田,丹田內轉,形之於外即為胸腰摺疊,節節貫串,運動螺旋。拳論雲:“出腎入腎是真訣”。陳照奎老師把這個論點作為太極拳的真諦予以闡發,他講:“出腎入腎就是要求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形之於外即為胸腰摺疊”。在教拳中,每一個動作他都反覆強調:“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以腰為主宰,結合丹田帶動(丹田內轉)”。還強調:“腰不動,手不發”。腰和丹田不動,即便四肢很靈活,也是“單擺浮擱”,他並且結合拳勢(如“懶扎衣”接“六封四閉”,“第二個三換掌”,“庇身錘”、“左衝”,“右衝”等式),說明式式都有明顯的以丹田內轉為核心的胸腰摺疊勁。這種強調胸、腰、腹部運動的方法,對於健身有特殊的作用。人體腹部,臟腑最多,為全身氣血彙集之處,也是經絡貫通上下表裡的樞紐。每一次胸腰摺疊,都使腹內臟器進行一次溫柔的自的按摩。它可以起到煉精化氣,增強性功能,消除腹部脂肪過多等作用,對內臟功能的鍛鍊效果好,還可以使腰腹肌的力量和柔韌性增強。有些腎臟病患者和腸胃病患者,通過練拳達到痊癒,與此功法很有關係。這種胸腰摺疊功夫若與真氣運行法結合起來,其效果將更為突出。丹田上下旋轉可以促進任督二肪的溝通,丹田橫向旋轉可以促進帶肪的通暢,斜向潛轉還可以溝通其他經脈(見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譜》)。練此拳的老、中、青年,凡兼練氣功的人,普遍反映通關快。氣功師反映,練此拳之後發放外氣比過去大多了。故有人說丹田內轉是太極拳內功的精華。

從技擊上講,氣壯必力大,太極拳雖然不以力取勝,但氣力乃是一切武術的基礎,陳老師說“事實上,太極拳並非不講力氣,巧與力是密切結合的,沒有力根本不可能發揮巧的作用來制敵。”只是這種太極拳的力不同一般的拙力,這是一種以螺旋形式發出來的富有彈性的力,是與真氣相結合的力。故有人為了區別於一般的力,把它稱之謂“勁”。另外,胸腰摺疊、順逆纏絲的功夫鍛鍊,正是鍛鍊引化來力和利用人體螺旋力發勁進擊敵人的重要方面,因為腰是全身勁力的主宰,這完全符合“力發之於足,行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的拳理。

陳式太極拳拳架精義及其獨特風格

剛柔相濟,鬆活彈抖

陳式太極拳是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拳種。但其剛快之勁是建立在全身放鬆的基礎之上,以螺旋形式發出來的一種爆發力。陳照奎老師介紹這種鬆活彈抖的時候說:在陳家溝,把這種勁叫做“一格靈”,一般武術稱之曰“寸勁”。這種鬆活彈抖勁發放的要領是:在全身放鬆的基礎上,由大腦指揮,以腰脊為總樞紐,結合丹田帶動,以螺旋彈抖的形式,調動全身力量,節節貫串,集中到一個發射點上,一瞬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肢體的某一部位爆發出來,產生巨大威力。陳老師形象地比喻說:“就遛牲口時,騾子打完滾後,站起來,突然全身一抖,輕鬆而有力地抖掉身上的塵土一樣。”又說:“象卷緊的鐘表發條,一旦推動控制,突然爆發出來的那種彈簧勁。”其放鬆的要領,他特別強調肩部和胸部的放鬆,強調從“沉肩”、“坐腕”、“鬆胯”與“胸腰運化”入手,解決全身放鬆的問題。正如拳論中說的“轉關在肩,運化在胸腰”。他常說“緊要處全在胸腰運化”,“不善於鬆活,也就談不上彈抖”等等。

實踐證明,陳照奎老師傳授的這種鬆活彈抖勁的鍛鍊,對於增強身體的力量、靈敏度、柔韌性和速度都有明顯的作用。這種鬆活彈抖勁,可以通過腰脊螺旋力的帶動,鼓盪全身的氣血,使全身氣血充盈而活躍,使精神為之一振。拳論雲:“收之,氣歸丹田,發之,氣貫四梢。”所以,演練陳老師傳授的陳式太極拳,即便是在冬天早上每打完一遍拳之後,也會感到四肢發熱,手心、腳心、指肚、腳趾都發熱,全身舒適,精神抖擻。這就是真氣充足,甚至真氣外溢的現象。但是,這種彈抖勁的基礎是鬆柔,沒有鬆柔,就沒有彈性勁。剛柔相濟,就是鬆活彈抖的理性概括。

發勁震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何,有不同的看法。我的體會是隻要按陳老師的要求掌握得當(震腳時腳掌放平,不要偏重於震腳跟,不要在水泥、瀝青、石板之類的地面上猛震),震腳不但沒有害處,還有許多人們意想不到的好處。有的醫學專家說:腳掌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掌上具有通往全身的穴位,刺激腳掌能使末梢神經活躍,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充分做功。其結果,不僅腿腳,連腦袋都感到輕快,記憶力也得到提高。”我國傳統鍼灸學上介紹,刺公孫穴(在足內側,第一趾骨基底的前下緣第一趾關節後一寸),可以治胃痛、頭痛就是一例。還有的醫學專家在研究一種“震動療法”,除了依靠震盪醫療器械之外,特別強調依靠人體內在的震動能力,對末梢血管病患者,對防止血管末端壞死,改善供血狀況會有明顯作用。有一位同志雙腳患脈管炎,足趾紫黑,疼痛,藥物療效不明顯。1982年學習陳式太極拳,按照陳照奎老師傳授的練法,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發勁鬆活彈抖,震腳,還特別注意老師要求的“五趾抓地,湧泉穴要虛”的要領,練拳3個月之後,雙腳足趾紫黑症狀和疼痛皆消除,脈管炎痊癒了。當然,陳老師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他常講:“震腳,愛震不震,但是即使不震腳,腳落地時也要意、氣、力一齊貫注腳掌、腳跟。”

從技擊角度分析,這種以螺旋形式發出的鬆活彈抖勁,比直線發出的硬勁威力要大得多。它可以使對方內傷而外不顯。並且有利於勁的放長和力點的集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