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大概沒有人比蘇州人更重視“時令”了。春天就“呼船載酒競遊春,蛤蜊上市爭嘗新”,盛夏則“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金秋便“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嚴冬則“安排暖閣開紅爐,敲冰洗盞烘牛酥......寸韭餅,千金果,鱉裙鵝掌山羊脯”。每年每個時間段,都會有 蘇州 人心目中的“期間限定”。這大概是深深厚植於土地中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農耕民族需要嚴格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農業活動,故而人們格外重視和嚴格遵照自然規律。要虔誠地通過日常活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宇宙規律的回饋,飲食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吃什麼,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和食物本身的風味、營養價值一樣重要,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意義”比食物本身更要重要。這其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人們如何在這些食物中感受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寄託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這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是一個農耕民族的土地性和我們的根。

"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大概沒有人比蘇州人更重視“時令”了。春天就“呼船載酒競遊春,蛤蜊上市爭嘗新”,盛夏則“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金秋便“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嚴冬則“安排暖閣開紅爐,敲冰洗盞烘牛酥......寸韭餅,千金果,鱉裙鵝掌山羊脯”。每年每個時間段,都會有 蘇州 人心目中的“期間限定”。這大概是深深厚植於土地中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農耕民族需要嚴格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農業活動,故而人們格外重視和嚴格遵照自然規律。要虔誠地通過日常活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宇宙規律的回饋,飲食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吃什麼,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和食物本身的風味、營養價值一樣重要,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意義”比食物本身更要重要。這其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人們如何在這些食物中感受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寄託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這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是一個農耕民族的土地性和我們的根。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荷塘月色

“長不過三寸,色明瑩如銀,細骨無鱗,煮食味甚鮮美,為膾可以致遠,魚中珍品也。”說的便是 太湖 銀魚。銀魚與白魚、白蝦並稱“太湖三白”,古時更是被列為朝廷貢品,可見其美食地位之崇高。

晚春銀魚,可與深秋鱸魚相媲美。每年五六月份,是太湖銀魚自然繁殖生長成熟的時間,也是捕撈汛期,產量最佳。此時的銀魚魚身潔白半透明,肉質細嫩,柔弱無骨,鮮味尤其上乘。無論是入湯還是炒蛋,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的鮮香,這是當地人最為喜好的大啖銀魚的時節。

取銀魚若干,清洗之後入水簡單汆燙,撈出後與當地金黃的土雞蛋液混合,加入小蔥、少許鹽,待鍋中蛋液逐漸凝固,烹入少許地產的黃酒出鍋,便成就了一碟無比鮮美的銀魚炒蛋。又或是裹上面糊入鍋炸至酥脆,便是幹炸銀魚。亦可與蓴菜等同入湯,便成為鮮味甚美的銀魚湯。銀魚製成魚肉糜做成的魚丸、春捲、餛飩在蘇州當地同樣深受喜愛。經過暴晒之後製成的銀魚乾,色香味形可以經久不變,容易保存,故曰“可以致遠”。

"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大概沒有人比蘇州人更重視“時令”了。春天就“呼船載酒競遊春,蛤蜊上市爭嘗新”,盛夏則“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金秋便“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嚴冬則“安排暖閣開紅爐,敲冰洗盞烘牛酥......寸韭餅,千金果,鱉裙鵝掌山羊脯”。每年每個時間段,都會有 蘇州 人心目中的“期間限定”。這大概是深深厚植於土地中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農耕民族需要嚴格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農業活動,故而人們格外重視和嚴格遵照自然規律。要虔誠地通過日常活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宇宙規律的回饋,飲食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吃什麼,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和食物本身的風味、營養價值一樣重要,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意義”比食物本身更要重要。這其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人們如何在這些食物中感受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寄託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這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是一個農耕民族的土地性和我們的根。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荷塘月色

“長不過三寸,色明瑩如銀,細骨無鱗,煮食味甚鮮美,為膾可以致遠,魚中珍品也。”說的便是 太湖 銀魚。銀魚與白魚、白蝦並稱“太湖三白”,古時更是被列為朝廷貢品,可見其美食地位之崇高。

晚春銀魚,可與深秋鱸魚相媲美。每年五六月份,是太湖銀魚自然繁殖生長成熟的時間,也是捕撈汛期,產量最佳。此時的銀魚魚身潔白半透明,肉質細嫩,柔弱無骨,鮮味尤其上乘。無論是入湯還是炒蛋,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的鮮香,這是當地人最為喜好的大啖銀魚的時節。

取銀魚若干,清洗之後入水簡單汆燙,撈出後與當地金黃的土雞蛋液混合,加入小蔥、少許鹽,待鍋中蛋液逐漸凝固,烹入少許地產的黃酒出鍋,便成就了一碟無比鮮美的銀魚炒蛋。又或是裹上面糊入鍋炸至酥脆,便是幹炸銀魚。亦可與蓴菜等同入湯,便成為鮮味甚美的銀魚湯。銀魚製成魚肉糜做成的魚丸、春捲、餛飩在蘇州當地同樣深受喜愛。經過暴晒之後製成的銀魚乾,色香味形可以經久不變,容易保存,故曰“可以致遠”。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銀魚炒蛋

沈朝初《憶江南 》詠道:“蘇州好,豆莢喚新蠶。花底摘來和筍嫩,僧房煮後伴茶鮮。團坐牡丹前。”吳江所產的蠶豆,皮薄糯肉粉膩,尤其春季蠶豆格外鮮嫩,稱之為“吳江青”。此時的蠶豆剛剛成熟,翠綠的顏色中依然保留著彷彿新生兒的嫩白,只用簡單的蔥油燜熟便可。春季的蔥油蠶豆,豆莢輕輕一咬即破,暴露出鮮嫩的內瓤,豆子的粉糯鮮甜口感此時與蔥油的鮮香美妙合一,這是隻屬於春天的美饌。錯過了這個季節,蠶豆再沒有了初春時節的青澀可人,反而有點老態了,便用蠶豆小麥煮飯,名夏至飯,吃了夏至飯,蘇州人的夏天才真的到來了。

"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大概沒有人比蘇州人更重視“時令”了。春天就“呼船載酒競遊春,蛤蜊上市爭嘗新”,盛夏則“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金秋便“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嚴冬則“安排暖閣開紅爐,敲冰洗盞烘牛酥......寸韭餅,千金果,鱉裙鵝掌山羊脯”。每年每個時間段,都會有 蘇州 人心目中的“期間限定”。這大概是深深厚植於土地中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農耕民族需要嚴格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農業活動,故而人們格外重視和嚴格遵照自然規律。要虔誠地通過日常活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宇宙規律的回饋,飲食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吃什麼,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和食物本身的風味、營養價值一樣重要,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意義”比食物本身更要重要。這其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人們如何在這些食物中感受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寄託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這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是一個農耕民族的土地性和我們的根。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荷塘月色

“長不過三寸,色明瑩如銀,細骨無鱗,煮食味甚鮮美,為膾可以致遠,魚中珍品也。”說的便是 太湖 銀魚。銀魚與白魚、白蝦並稱“太湖三白”,古時更是被列為朝廷貢品,可見其美食地位之崇高。

晚春銀魚,可與深秋鱸魚相媲美。每年五六月份,是太湖銀魚自然繁殖生長成熟的時間,也是捕撈汛期,產量最佳。此時的銀魚魚身潔白半透明,肉質細嫩,柔弱無骨,鮮味尤其上乘。無論是入湯還是炒蛋,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的鮮香,這是當地人最為喜好的大啖銀魚的時節。

取銀魚若干,清洗之後入水簡單汆燙,撈出後與當地金黃的土雞蛋液混合,加入小蔥、少許鹽,待鍋中蛋液逐漸凝固,烹入少許地產的黃酒出鍋,便成就了一碟無比鮮美的銀魚炒蛋。又或是裹上面糊入鍋炸至酥脆,便是幹炸銀魚。亦可與蓴菜等同入湯,便成為鮮味甚美的銀魚湯。銀魚製成魚肉糜做成的魚丸、春捲、餛飩在蘇州當地同樣深受喜愛。經過暴晒之後製成的銀魚乾,色香味形可以經久不變,容易保存,故曰“可以致遠”。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銀魚炒蛋

沈朝初《憶江南 》詠道:“蘇州好,豆莢喚新蠶。花底摘來和筍嫩,僧房煮後伴茶鮮。團坐牡丹前。”吳江所產的蠶豆,皮薄糯肉粉膩,尤其春季蠶豆格外鮮嫩,稱之為“吳江青”。此時的蠶豆剛剛成熟,翠綠的顏色中依然保留著彷彿新生兒的嫩白,只用簡單的蔥油燜熟便可。春季的蔥油蠶豆,豆莢輕輕一咬即破,暴露出鮮嫩的內瓤,豆子的粉糯鮮甜口感此時與蔥油的鮮香美妙合一,這是隻屬於春天的美饌。錯過了這個季節,蠶豆再沒有了初春時節的青澀可人,反而有點老態了,便用蠶豆小麥煮飯,名夏至飯,吃了夏至飯,蘇州人的夏天才真的到來了。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蔥油蠶豆

當時則食,除了講究什麼時節那種食材口感最佳,還有便是到什麼節氣吃什麼食物最應景,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每年春意盎然之時的青團與醬汁肉,一紅一綠的色彩搭配,將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美好春季完美地展現在了餐桌之上。

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肋條肉,切成整齊的大塊,入水加入紅米、八角、桂皮、蔥、姜、黃酒等調料烹煮至成熟,撈出肉塊後將湯汁勾芡收汁成濃稠的紅色醬汁,使用前淋在肉上便成為鮮豔欲滴的醬汁肉。紅曲米的加入,讓肉塊裹上了一層均勻鮮豔的紅色,也使肉質口感更加疏鬆且久煮不爛,在賣相和口感上都是登峰造極的創造。一塊能夠獲得老 蘇州 人肯定的醬汁肉,色澤桃紅,肉汁濃稠,甜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即化,在寥寥沉積了一整個煩悶的冬天,一塊醬汁肉定是能打開味蕾,讓人眼前一亮。

"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大概沒有人比蘇州人更重視“時令”了。春天就“呼船載酒競遊春,蛤蜊上市爭嘗新”,盛夏則“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金秋便“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嚴冬則“安排暖閣開紅爐,敲冰洗盞烘牛酥......寸韭餅,千金果,鱉裙鵝掌山羊脯”。每年每個時間段,都會有 蘇州 人心目中的“期間限定”。這大概是深深厚植於土地中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農耕民族需要嚴格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農業活動,故而人們格外重視和嚴格遵照自然規律。要虔誠地通過日常活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宇宙規律的回饋,飲食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吃什麼,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和食物本身的風味、營養價值一樣重要,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意義”比食物本身更要重要。這其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人們如何在這些食物中感受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寄託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這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是一個農耕民族的土地性和我們的根。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荷塘月色

“長不過三寸,色明瑩如銀,細骨無鱗,煮食味甚鮮美,為膾可以致遠,魚中珍品也。”說的便是 太湖 銀魚。銀魚與白魚、白蝦並稱“太湖三白”,古時更是被列為朝廷貢品,可見其美食地位之崇高。

晚春銀魚,可與深秋鱸魚相媲美。每年五六月份,是太湖銀魚自然繁殖生長成熟的時間,也是捕撈汛期,產量最佳。此時的銀魚魚身潔白半透明,肉質細嫩,柔弱無骨,鮮味尤其上乘。無論是入湯還是炒蛋,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的鮮香,這是當地人最為喜好的大啖銀魚的時節。

取銀魚若干,清洗之後入水簡單汆燙,撈出後與當地金黃的土雞蛋液混合,加入小蔥、少許鹽,待鍋中蛋液逐漸凝固,烹入少許地產的黃酒出鍋,便成就了一碟無比鮮美的銀魚炒蛋。又或是裹上面糊入鍋炸至酥脆,便是幹炸銀魚。亦可與蓴菜等同入湯,便成為鮮味甚美的銀魚湯。銀魚製成魚肉糜做成的魚丸、春捲、餛飩在蘇州當地同樣深受喜愛。經過暴晒之後製成的銀魚乾,色香味形可以經久不變,容易保存,故曰“可以致遠”。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銀魚炒蛋

沈朝初《憶江南 》詠道:“蘇州好,豆莢喚新蠶。花底摘來和筍嫩,僧房煮後伴茶鮮。團坐牡丹前。”吳江所產的蠶豆,皮薄糯肉粉膩,尤其春季蠶豆格外鮮嫩,稱之為“吳江青”。此時的蠶豆剛剛成熟,翠綠的顏色中依然保留著彷彿新生兒的嫩白,只用簡單的蔥油燜熟便可。春季的蔥油蠶豆,豆莢輕輕一咬即破,暴露出鮮嫩的內瓤,豆子的粉糯鮮甜口感此時與蔥油的鮮香美妙合一,這是隻屬於春天的美饌。錯過了這個季節,蠶豆再沒有了初春時節的青澀可人,反而有點老態了,便用蠶豆小麥煮飯,名夏至飯,吃了夏至飯,蘇州人的夏天才真的到來了。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蔥油蠶豆

當時則食,除了講究什麼時節那種食材口感最佳,還有便是到什麼節氣吃什麼食物最應景,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每年春意盎然之時的青團與醬汁肉,一紅一綠的色彩搭配,將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美好春季完美地展現在了餐桌之上。

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肋條肉,切成整齊的大塊,入水加入紅米、八角、桂皮、蔥、姜、黃酒等調料烹煮至成熟,撈出肉塊後將湯汁勾芡收汁成濃稠的紅色醬汁,使用前淋在肉上便成為鮮豔欲滴的醬汁肉。紅曲米的加入,讓肉塊裹上了一層均勻鮮豔的紅色,也使肉質口感更加疏鬆且久煮不爛,在賣相和口感上都是登峰造極的創造。一塊能夠獲得老 蘇州 人肯定的醬汁肉,色澤桃紅,肉汁濃稠,甜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即化,在寥寥沉積了一整個煩悶的冬天,一塊醬汁肉定是能打開味蕾,讓人眼前一亮。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醬汁肉

蘇州自古物產豐富,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捲上記載:“吳中地沃而物夥,其原隰之所育,湖海之所出,不可得而殫名也。”歷史上,蘇州的稻米、果品、水產都是向朝廷進貢的佳品。得益於物產的高品質,在蘇州,毋需捨近求遠,只是取自身邊的食材,都可以烹飪出經典美味。

太湖邊的走地土雞,加之初春樹林裡剛剛冒出來的小蘑菇和新鮮枸杞,用砂鍋燉煮幾個小時至雞肉酥爛脫骨。此時,雞湯的醇、蘑菇的鮮、枸杞的甜悉數融入湯中,一碗入胃,彷彿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在大口暢快地呼吸。

"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大概沒有人比蘇州人更重視“時令”了。春天就“呼船載酒競遊春,蛤蜊上市爭嘗新”,盛夏則“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金秋便“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嚴冬則“安排暖閣開紅爐,敲冰洗盞烘牛酥......寸韭餅,千金果,鱉裙鵝掌山羊脯”。每年每個時間段,都會有 蘇州 人心目中的“期間限定”。這大概是深深厚植於土地中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農耕民族需要嚴格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農業活動,故而人們格外重視和嚴格遵照自然規律。要虔誠地通過日常活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宇宙規律的回饋,飲食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吃什麼,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和食物本身的風味、營養價值一樣重要,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意義”比食物本身更要重要。這其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人們如何在這些食物中感受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寄託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這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是一個農耕民族的土地性和我們的根。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荷塘月色

“長不過三寸,色明瑩如銀,細骨無鱗,煮食味甚鮮美,為膾可以致遠,魚中珍品也。”說的便是 太湖 銀魚。銀魚與白魚、白蝦並稱“太湖三白”,古時更是被列為朝廷貢品,可見其美食地位之崇高。

晚春銀魚,可與深秋鱸魚相媲美。每年五六月份,是太湖銀魚自然繁殖生長成熟的時間,也是捕撈汛期,產量最佳。此時的銀魚魚身潔白半透明,肉質細嫩,柔弱無骨,鮮味尤其上乘。無論是入湯還是炒蛋,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的鮮香,這是當地人最為喜好的大啖銀魚的時節。

取銀魚若干,清洗之後入水簡單汆燙,撈出後與當地金黃的土雞蛋液混合,加入小蔥、少許鹽,待鍋中蛋液逐漸凝固,烹入少許地產的黃酒出鍋,便成就了一碟無比鮮美的銀魚炒蛋。又或是裹上面糊入鍋炸至酥脆,便是幹炸銀魚。亦可與蓴菜等同入湯,便成為鮮味甚美的銀魚湯。銀魚製成魚肉糜做成的魚丸、春捲、餛飩在蘇州當地同樣深受喜愛。經過暴晒之後製成的銀魚乾,色香味形可以經久不變,容易保存,故曰“可以致遠”。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銀魚炒蛋

沈朝初《憶江南 》詠道:“蘇州好,豆莢喚新蠶。花底摘來和筍嫩,僧房煮後伴茶鮮。團坐牡丹前。”吳江所產的蠶豆,皮薄糯肉粉膩,尤其春季蠶豆格外鮮嫩,稱之為“吳江青”。此時的蠶豆剛剛成熟,翠綠的顏色中依然保留著彷彿新生兒的嫩白,只用簡單的蔥油燜熟便可。春季的蔥油蠶豆,豆莢輕輕一咬即破,暴露出鮮嫩的內瓤,豆子的粉糯鮮甜口感此時與蔥油的鮮香美妙合一,這是隻屬於春天的美饌。錯過了這個季節,蠶豆再沒有了初春時節的青澀可人,反而有點老態了,便用蠶豆小麥煮飯,名夏至飯,吃了夏至飯,蘇州人的夏天才真的到來了。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蔥油蠶豆

當時則食,除了講究什麼時節那種食材口感最佳,還有便是到什麼節氣吃什麼食物最應景,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每年春意盎然之時的青團與醬汁肉,一紅一綠的色彩搭配,將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美好春季完美地展現在了餐桌之上。

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肋條肉,切成整齊的大塊,入水加入紅米、八角、桂皮、蔥、姜、黃酒等調料烹煮至成熟,撈出肉塊後將湯汁勾芡收汁成濃稠的紅色醬汁,使用前淋在肉上便成為鮮豔欲滴的醬汁肉。紅曲米的加入,讓肉塊裹上了一層均勻鮮豔的紅色,也使肉質口感更加疏鬆且久煮不爛,在賣相和口感上都是登峰造極的創造。一塊能夠獲得老 蘇州 人肯定的醬汁肉,色澤桃紅,肉汁濃稠,甜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即化,在寥寥沉積了一整個煩悶的冬天,一塊醬汁肉定是能打開味蕾,讓人眼前一亮。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醬汁肉

蘇州自古物產豐富,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捲上記載:“吳中地沃而物夥,其原隰之所育,湖海之所出,不可得而殫名也。”歷史上,蘇州的稻米、果品、水產都是向朝廷進貢的佳品。得益於物產的高品質,在蘇州,毋需捨近求遠,只是取自身邊的食材,都可以烹飪出經典美味。

太湖邊的走地土雞,加之初春樹林裡剛剛冒出來的小蘑菇和新鮮枸杞,用砂鍋燉煮幾個小時至雞肉酥爛脫骨。此時,雞湯的醇、蘑菇的鮮、枸杞的甜悉數融入湯中,一碗入胃,彷彿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在大口暢快地呼吸。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土雞湯

剛剛宰殺後的豬,肉質還未完全鎖死,是豬肉適宜烹飪的最佳狀態。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成均勻適口的塊,放入姜塊、蔥結、紅棗,再加入老抽、黃酒、鹽,和清水。燜肉一定要用保溫效果更好的砂鍋或缸,將熱氣留在豐腴之間的同時,也將汁水和香氣一同留住。燜煮過後肉泛著閃亮的油光,汁水被牢牢鎖在層次分明之間,用筷子一夾便鬆懈開來。入口之後,汁水、油脂和料汁瞬間融合,毋需太費力地咀嚼便能盡數吞下。

"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大概沒有人比蘇州人更重視“時令”了。春天就“呼船載酒競遊春,蛤蜊上市爭嘗新”,盛夏則“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金秋便“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嚴冬則“安排暖閣開紅爐,敲冰洗盞烘牛酥......寸韭餅,千金果,鱉裙鵝掌山羊脯”。每年每個時間段,都會有 蘇州 人心目中的“期間限定”。這大概是深深厚植於土地中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農耕民族需要嚴格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農業活動,故而人們格外重視和嚴格遵照自然規律。要虔誠地通過日常活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宇宙規律的回饋,飲食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吃什麼,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和食物本身的風味、營養價值一樣重要,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意義”比食物本身更要重要。這其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人們如何在這些食物中感受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寄託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這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是一個農耕民族的土地性和我們的根。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荷塘月色

“長不過三寸,色明瑩如銀,細骨無鱗,煮食味甚鮮美,為膾可以致遠,魚中珍品也。”說的便是 太湖 銀魚。銀魚與白魚、白蝦並稱“太湖三白”,古時更是被列為朝廷貢品,可見其美食地位之崇高。

晚春銀魚,可與深秋鱸魚相媲美。每年五六月份,是太湖銀魚自然繁殖生長成熟的時間,也是捕撈汛期,產量最佳。此時的銀魚魚身潔白半透明,肉質細嫩,柔弱無骨,鮮味尤其上乘。無論是入湯還是炒蛋,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的鮮香,這是當地人最為喜好的大啖銀魚的時節。

取銀魚若干,清洗之後入水簡單汆燙,撈出後與當地金黃的土雞蛋液混合,加入小蔥、少許鹽,待鍋中蛋液逐漸凝固,烹入少許地產的黃酒出鍋,便成就了一碟無比鮮美的銀魚炒蛋。又或是裹上面糊入鍋炸至酥脆,便是幹炸銀魚。亦可與蓴菜等同入湯,便成為鮮味甚美的銀魚湯。銀魚製成魚肉糜做成的魚丸、春捲、餛飩在蘇州當地同樣深受喜愛。經過暴晒之後製成的銀魚乾,色香味形可以經久不變,容易保存,故曰“可以致遠”。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銀魚炒蛋

沈朝初《憶江南 》詠道:“蘇州好,豆莢喚新蠶。花底摘來和筍嫩,僧房煮後伴茶鮮。團坐牡丹前。”吳江所產的蠶豆,皮薄糯肉粉膩,尤其春季蠶豆格外鮮嫩,稱之為“吳江青”。此時的蠶豆剛剛成熟,翠綠的顏色中依然保留著彷彿新生兒的嫩白,只用簡單的蔥油燜熟便可。春季的蔥油蠶豆,豆莢輕輕一咬即破,暴露出鮮嫩的內瓤,豆子的粉糯鮮甜口感此時與蔥油的鮮香美妙合一,這是隻屬於春天的美饌。錯過了這個季節,蠶豆再沒有了初春時節的青澀可人,反而有點老態了,便用蠶豆小麥煮飯,名夏至飯,吃了夏至飯,蘇州人的夏天才真的到來了。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蔥油蠶豆

當時則食,除了講究什麼時節那種食材口感最佳,還有便是到什麼節氣吃什麼食物最應景,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每年春意盎然之時的青團與醬汁肉,一紅一綠的色彩搭配,將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美好春季完美地展現在了餐桌之上。

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肋條肉,切成整齊的大塊,入水加入紅米、八角、桂皮、蔥、姜、黃酒等調料烹煮至成熟,撈出肉塊後將湯汁勾芡收汁成濃稠的紅色醬汁,使用前淋在肉上便成為鮮豔欲滴的醬汁肉。紅曲米的加入,讓肉塊裹上了一層均勻鮮豔的紅色,也使肉質口感更加疏鬆且久煮不爛,在賣相和口感上都是登峰造極的創造。一塊能夠獲得老 蘇州 人肯定的醬汁肉,色澤桃紅,肉汁濃稠,甜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即化,在寥寥沉積了一整個煩悶的冬天,一塊醬汁肉定是能打開味蕾,讓人眼前一亮。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醬汁肉

蘇州自古物產豐富,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捲上記載:“吳中地沃而物夥,其原隰之所育,湖海之所出,不可得而殫名也。”歷史上,蘇州的稻米、果品、水產都是向朝廷進貢的佳品。得益於物產的高品質,在蘇州,毋需捨近求遠,只是取自身邊的食材,都可以烹飪出經典美味。

太湖邊的走地土雞,加之初春樹林裡剛剛冒出來的小蘑菇和新鮮枸杞,用砂鍋燉煮幾個小時至雞肉酥爛脫骨。此時,雞湯的醇、蘑菇的鮮、枸杞的甜悉數融入湯中,一碗入胃,彷彿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在大口暢快地呼吸。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土雞湯

剛剛宰殺後的豬,肉質還未完全鎖死,是豬肉適宜烹飪的最佳狀態。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成均勻適口的塊,放入姜塊、蔥結、紅棗,再加入老抽、黃酒、鹽,和清水。燜肉一定要用保溫效果更好的砂鍋或缸,將熱氣留在豐腴之間的同時,也將汁水和香氣一同留住。燜煮過後肉泛著閃亮的油光,汁水被牢牢鎖在層次分明之間,用筷子一夾便鬆懈開來。入口之後,汁水、油脂和料汁瞬間融合,毋需太費力地咀嚼便能盡數吞下。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紅燒肉

"

#煥然假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卻煙雨濛濛中的小橋流水、春花爛漫邊的亭臺樓榭和秋意潺潺下的古寺佛音,千百年來最令文人墨客難以忘懷的,怕就是江南的吃食了。

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毗鄰煙波浩渺的太湖,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在歷史上很少有自然災難或饑荒,從而各類產業得以充分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富庶繁華。范成大《吳郡志》中便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雖無蓄積之資,然而亦無飢餒。”

於是,勤懇智慧的老饕成為了美食的締造者,因地制宜的食材根據節令成就了超凡脫俗的舌尖美味,姑蘇城不再只有園林和寒山寺,更誘人的是深藏在大街小巷的地道蘇味。於是,一個個遠道而來的人前來朝拜,姑蘇城也不負眾望,用一碗兩碟三餐四時之味滿足了一個個漂泊無依和飢腸轆轆的靈魂。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大概沒有人比蘇州人更重視“時令”了。春天就“呼船載酒競遊春,蛤蜊上市爭嘗新”,盛夏則“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金秋便“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嚴冬則“安排暖閣開紅爐,敲冰洗盞烘牛酥......寸韭餅,千金果,鱉裙鵝掌山羊脯”。每年每個時間段,都會有 蘇州 人心目中的“期間限定”。這大概是深深厚植於土地中的農耕文化的產物,農耕民族需要嚴格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農業活動,故而人們格外重視和嚴格遵照自然規律。要虔誠地通過日常活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宇宙規律的回饋,飲食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什麼時候吃什麼,這件事的象徵意義,和食物本身的風味、營養價值一樣重要,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意義”比食物本身更要重要。這其中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人們如何在這些食物中感受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寄託自己的情感與希望。這並非封建迷信,而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是一個農耕民族的土地性和我們的根。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荷塘月色

“長不過三寸,色明瑩如銀,細骨無鱗,煮食味甚鮮美,為膾可以致遠,魚中珍品也。”說的便是 太湖 銀魚。銀魚與白魚、白蝦並稱“太湖三白”,古時更是被列為朝廷貢品,可見其美食地位之崇高。

晚春銀魚,可與深秋鱸魚相媲美。每年五六月份,是太湖銀魚自然繁殖生長成熟的時間,也是捕撈汛期,產量最佳。此時的銀魚魚身潔白半透明,肉質細嫩,柔弱無骨,鮮味尤其上乘。無論是入湯還是炒蛋,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的鮮香,這是當地人最為喜好的大啖銀魚的時節。

取銀魚若干,清洗之後入水簡單汆燙,撈出後與當地金黃的土雞蛋液混合,加入小蔥、少許鹽,待鍋中蛋液逐漸凝固,烹入少許地產的黃酒出鍋,便成就了一碟無比鮮美的銀魚炒蛋。又或是裹上面糊入鍋炸至酥脆,便是幹炸銀魚。亦可與蓴菜等同入湯,便成為鮮味甚美的銀魚湯。銀魚製成魚肉糜做成的魚丸、春捲、餛飩在蘇州當地同樣深受喜愛。經過暴晒之後製成的銀魚乾,色香味形可以經久不變,容易保存,故曰“可以致遠”。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銀魚炒蛋

沈朝初《憶江南 》詠道:“蘇州好,豆莢喚新蠶。花底摘來和筍嫩,僧房煮後伴茶鮮。團坐牡丹前。”吳江所產的蠶豆,皮薄糯肉粉膩,尤其春季蠶豆格外鮮嫩,稱之為“吳江青”。此時的蠶豆剛剛成熟,翠綠的顏色中依然保留著彷彿新生兒的嫩白,只用簡單的蔥油燜熟便可。春季的蔥油蠶豆,豆莢輕輕一咬即破,暴露出鮮嫩的內瓤,豆子的粉糯鮮甜口感此時與蔥油的鮮香美妙合一,這是隻屬於春天的美饌。錯過了這個季節,蠶豆再沒有了初春時節的青澀可人,反而有點老態了,便用蠶豆小麥煮飯,名夏至飯,吃了夏至飯,蘇州人的夏天才真的到來了。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蔥油蠶豆

當時則食,除了講究什麼時節那種食材口感最佳,還有便是到什麼節氣吃什麼食物最應景,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每年春意盎然之時的青團與醬汁肉,一紅一綠的色彩搭配,將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美好春季完美地展現在了餐桌之上。

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肋條肉,切成整齊的大塊,入水加入紅米、八角、桂皮、蔥、姜、黃酒等調料烹煮至成熟,撈出肉塊後將湯汁勾芡收汁成濃稠的紅色醬汁,使用前淋在肉上便成為鮮豔欲滴的醬汁肉。紅曲米的加入,讓肉塊裹上了一層均勻鮮豔的紅色,也使肉質口感更加疏鬆且久煮不爛,在賣相和口感上都是登峰造極的創造。一塊能夠獲得老 蘇州 人肯定的醬汁肉,色澤桃紅,肉汁濃稠,甜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即化,在寥寥沉積了一整個煩悶的冬天,一塊醬汁肉定是能打開味蕾,讓人眼前一亮。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醬汁肉

蘇州自古物產豐富,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捲上記載:“吳中地沃而物夥,其原隰之所育,湖海之所出,不可得而殫名也。”歷史上,蘇州的稻米、果品、水產都是向朝廷進貢的佳品。得益於物產的高品質,在蘇州,毋需捨近求遠,只是取自身邊的食材,都可以烹飪出經典美味。

太湖邊的走地土雞,加之初春樹林裡剛剛冒出來的小蘑菇和新鮮枸杞,用砂鍋燉煮幾個小時至雞肉酥爛脫骨。此時,雞湯的醇、蘑菇的鮮、枸杞的甜悉數融入湯中,一碗入胃,彷彿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在大口暢快地呼吸。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土雞湯

剛剛宰殺後的豬,肉質還未完全鎖死,是豬肉適宜烹飪的最佳狀態。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成均勻適口的塊,放入姜塊、蔥結、紅棗,再加入老抽、黃酒、鹽,和清水。燜肉一定要用保溫效果更好的砂鍋或缸,將熱氣留在豐腴之間的同時,也將汁水和香氣一同留住。燜煮過後肉泛著閃亮的油光,汁水被牢牢鎖在層次分明之間,用筷子一夾便鬆懈開來。入口之後,汁水、油脂和料汁瞬間融合,毋需太費力地咀嚼便能盡數吞下。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紅燒肉

在蘇州,歲時飲饌,是恩賜也是寶藏

紅燒肉

食物是歷史和人生最好的見證者,朝代會更迭,歷史會改寫,但飲食文化是嵌在一群人骨子裡的烙印。在每天面對的食物面前,記憶都是多餘的。“不知老之將至”,說的就是一種忘時的生活。秦亡漢興,沒有關係。明天還是一樣“日出而起、日入而息”,還是一樣的一日三餐。就這樣,飲食作為文化中最重要和標誌性的精華,在世代間從容地傳遞。

姑蘇好,

美味舊曾諳。

醬汁滷鴨紅勝火,

太湖 蓴菜綠如藍,

能不憶姑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