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雍正九年二月,北路、西路兩路大軍開始穩步築城進逼準噶爾汗國腹地。但是準噶爾軍隊對嶽鍾琪所在的西路大軍的不斷襲擾,讓雍正錯誤地認為準噶爾汗國的側重點是西路戰線,因此他命令北路傅爾丹結束築城工作,趁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改為進軍奇襲準噶爾汗國牧地。可事實上,噶爾丹策零已經準備掉轉矛頭對付清朝的北路軍了

當年六月,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親率一萬名八旗骨幹精兵進軍。由於立功心切,他輕信敵人假消息,於六月十八日急行軍到達博克託嶺(今蒙古國科布多市以西50公里處的和塞爾赫山),遭遇在此設伏的三萬餘名準噶爾士兵,血戰突圍後的清軍由於未及時返回科布多大營,隨後又於二十三日在和通泊再次被佔據人數優勢的準噶爾軍隊包圍。最後戰鬥到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突圍逃回科布多,人員傷亡率達到70%和通泊一戰堪稱滿清入關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戰,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也認為這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雍正九年二月,北路、西路兩路大軍開始穩步築城進逼準噶爾汗國腹地。但是準噶爾軍隊對嶽鍾琪所在的西路大軍的不斷襲擾,讓雍正錯誤地認為準噶爾汗國的側重點是西路戰線,因此他命令北路傅爾丹結束築城工作,趁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改為進軍奇襲準噶爾汗國牧地。可事實上,噶爾丹策零已經準備掉轉矛頭對付清朝的北路軍了

當年六月,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親率一萬名八旗骨幹精兵進軍。由於立功心切,他輕信敵人假消息,於六月十八日急行軍到達博克託嶺(今蒙古國科布多市以西50公里處的和塞爾赫山),遭遇在此設伏的三萬餘名準噶爾士兵,血戰突圍後的清軍由於未及時返回科布多大營,隨後又於二十三日在和通泊再次被佔據人數優勢的準噶爾軍隊包圍。最後戰鬥到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突圍逃回科布多,人員傷亡率達到70%和通泊一戰堪稱滿清入關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戰,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也認為這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清軍完敗

和通泊之戰,幾乎將整個雍正時代的軍事精英一網打盡: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蔘戰,僅主帥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等4人在親兵的保護下突圍,率殘軍逃回科布多。康雍兩朝培養的軍事幹部因此出現斷層,可以說一戰為準噶爾續命二十年。經此一戰,使得雍正皇帝不得不停止在科布多築城,命傅爾丹撤退至察罕叟爾大營。

和通泊一戰,噶爾丹策零的軍事冒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準噶爾與清軍百年交鋒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戰績,遠遠超過其父親策妄阿拉布坦和叔祖噶爾丹。噶爾丹策零不僅鞏固了自己剛剛取得的準噶爾汗王的地位,而且首次掌握了對清的戰爭主動權,使得雍正築城圍困步步進逼的囚籠政策被打破,同時清朝苦心經營四十多年的喀爾喀受到威脅,帝國的北疆一時風聲鶴唳

2.3 鄂登楚勒報捷

經歷了和通泊慘敗的清軍,士氣到達了最低點,據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記載“傅爾丹之既敗也,虜勢日張,無敢攖其鋒者”。噶爾丹策零則挾得勝之勢,開始了再一次吞併喀爾喀蒙古的努力。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雍正九年二月,北路、西路兩路大軍開始穩步築城進逼準噶爾汗國腹地。但是準噶爾軍隊對嶽鍾琪所在的西路大軍的不斷襲擾,讓雍正錯誤地認為準噶爾汗國的側重點是西路戰線,因此他命令北路傅爾丹結束築城工作,趁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改為進軍奇襲準噶爾汗國牧地。可事實上,噶爾丹策零已經準備掉轉矛頭對付清朝的北路軍了

當年六月,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親率一萬名八旗骨幹精兵進軍。由於立功心切,他輕信敵人假消息,於六月十八日急行軍到達博克託嶺(今蒙古國科布多市以西50公里處的和塞爾赫山),遭遇在此設伏的三萬餘名準噶爾士兵,血戰突圍後的清軍由於未及時返回科布多大營,隨後又於二十三日在和通泊再次被佔據人數優勢的準噶爾軍隊包圍。最後戰鬥到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突圍逃回科布多,人員傷亡率達到70%和通泊一戰堪稱滿清入關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戰,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也認為這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清軍完敗

和通泊之戰,幾乎將整個雍正時代的軍事精英一網打盡: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蔘戰,僅主帥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等4人在親兵的保護下突圍,率殘軍逃回科布多。康雍兩朝培養的軍事幹部因此出現斷層,可以說一戰為準噶爾續命二十年。經此一戰,使得雍正皇帝不得不停止在科布多築城,命傅爾丹撤退至察罕叟爾大營。

和通泊一戰,噶爾丹策零的軍事冒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準噶爾與清軍百年交鋒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戰績,遠遠超過其父親策妄阿拉布坦和叔祖噶爾丹。噶爾丹策零不僅鞏固了自己剛剛取得的準噶爾汗王的地位,而且首次掌握了對清的戰爭主動權,使得雍正築城圍困步步進逼的囚籠政策被打破,同時清朝苦心經營四十多年的喀爾喀受到威脅,帝國的北疆一時風聲鶴唳

2.3 鄂登楚勒報捷

經歷了和通泊慘敗的清軍,士氣到達了最低點,據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記載“傅爾丹之既敗也,虜勢日張,無敢攖其鋒者”。噶爾丹策零則挾得勝之勢,開始了再一次吞併喀爾喀蒙古的努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噶爾丹策零攜和通泊大勝傅爾丹的威勢,帥軍從八月到九月,連續擄掠喀爾喀部。而此時的策稜,正在跟隨順承親王錫保駐營察汗河。準噶爾部大軍3萬餘,在名將大策零敦多布(和通泊大敗傅爾丹的主將)率領下,聲勢浩大,“赤幟遍野”,主將錫保畏敵不戰,策稜憤然說到:“使虜掎允斥,大軍敗亡,安用將帥為也!”,於是帥領本部軍士與土謝圖親王丹津多爾濟一道,迎敵於鄂登楚勒(又名歐登楚爾))。策稜見難以力爭,便遣部將巴海臺於九月二十一日,夜襲敵營,擒3人而歸,以引誘敵兵。翌日,準噶爾軍隊3000餘人來追,被誘入埋伏之中,策稜與丹津多爾濟帥軍猛攻,聚殲準軍大部,斬其驍將咯喇巴圖魯,大將錫拉身受重傷逃回,準軍匆忙後撤至臺錫裡山

經此一役,打擊了噶爾丹策零的囂張氣焰,也使驚弓之鳥的清朝軍隊獲得喘息之機,穩住了陣腳。清軍將此戰勝利稱為“北征第一戰功”,雍正帝聞訊喜悅,晉封策稜為和碩親王,賞銀1萬兩,授喀爾喀大扎薩克,其餘王、貝勒、貝子、公和眾泰吉,亦“加恩優賞”。錫保就是憑藉策凌的這一戰功,才當上了靖遠大將軍,依然是策稜的頂頭上司。

2.4光顯寺決戰

清軍雖然取得了鄂登楚勒戰役的勝利,但是並沒有傷到準噶爾汗國的元氣,雙方都知道決戰馬上來臨,而這次的主角依然是策稜。這一年,他60歲。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6月,經過了近一年的休整,準噶爾軍隊捲土重來,再次攻入喀爾喀蒙古腹地,這一次的最終目的是劫持住持在光顯寺(又名額爾德尼召,位於今天的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鄂爾渾河畔)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以便徹底降伏喀爾喀蒙古各部,脅迫他們共同反清。這一次噶爾丹策零任命的統帥是小策零頓多布(大策零頓多布堂侄)。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雍正九年二月,北路、西路兩路大軍開始穩步築城進逼準噶爾汗國腹地。但是準噶爾軍隊對嶽鍾琪所在的西路大軍的不斷襲擾,讓雍正錯誤地認為準噶爾汗國的側重點是西路戰線,因此他命令北路傅爾丹結束築城工作,趁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改為進軍奇襲準噶爾汗國牧地。可事實上,噶爾丹策零已經準備掉轉矛頭對付清朝的北路軍了

當年六月,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親率一萬名八旗骨幹精兵進軍。由於立功心切,他輕信敵人假消息,於六月十八日急行軍到達博克託嶺(今蒙古國科布多市以西50公里處的和塞爾赫山),遭遇在此設伏的三萬餘名準噶爾士兵,血戰突圍後的清軍由於未及時返回科布多大營,隨後又於二十三日在和通泊再次被佔據人數優勢的準噶爾軍隊包圍。最後戰鬥到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突圍逃回科布多,人員傷亡率達到70%和通泊一戰堪稱滿清入關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戰,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也認為這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清軍完敗

和通泊之戰,幾乎將整個雍正時代的軍事精英一網打盡: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蔘戰,僅主帥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等4人在親兵的保護下突圍,率殘軍逃回科布多。康雍兩朝培養的軍事幹部因此出現斷層,可以說一戰為準噶爾續命二十年。經此一戰,使得雍正皇帝不得不停止在科布多築城,命傅爾丹撤退至察罕叟爾大營。

和通泊一戰,噶爾丹策零的軍事冒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準噶爾與清軍百年交鋒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戰績,遠遠超過其父親策妄阿拉布坦和叔祖噶爾丹。噶爾丹策零不僅鞏固了自己剛剛取得的準噶爾汗王的地位,而且首次掌握了對清的戰爭主動權,使得雍正築城圍困步步進逼的囚籠政策被打破,同時清朝苦心經營四十多年的喀爾喀受到威脅,帝國的北疆一時風聲鶴唳

2.3 鄂登楚勒報捷

經歷了和通泊慘敗的清軍,士氣到達了最低點,據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記載“傅爾丹之既敗也,虜勢日張,無敢攖其鋒者”。噶爾丹策零則挾得勝之勢,開始了再一次吞併喀爾喀蒙古的努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噶爾丹策零攜和通泊大勝傅爾丹的威勢,帥軍從八月到九月,連續擄掠喀爾喀部。而此時的策稜,正在跟隨順承親王錫保駐營察汗河。準噶爾部大軍3萬餘,在名將大策零敦多布(和通泊大敗傅爾丹的主將)率領下,聲勢浩大,“赤幟遍野”,主將錫保畏敵不戰,策稜憤然說到:“使虜掎允斥,大軍敗亡,安用將帥為也!”,於是帥領本部軍士與土謝圖親王丹津多爾濟一道,迎敵於鄂登楚勒(又名歐登楚爾))。策稜見難以力爭,便遣部將巴海臺於九月二十一日,夜襲敵營,擒3人而歸,以引誘敵兵。翌日,準噶爾軍隊3000餘人來追,被誘入埋伏之中,策稜與丹津多爾濟帥軍猛攻,聚殲準軍大部,斬其驍將咯喇巴圖魯,大將錫拉身受重傷逃回,準軍匆忙後撤至臺錫裡山

經此一役,打擊了噶爾丹策零的囂張氣焰,也使驚弓之鳥的清朝軍隊獲得喘息之機,穩住了陣腳。清軍將此戰勝利稱為“北征第一戰功”,雍正帝聞訊喜悅,晉封策稜為和碩親王,賞銀1萬兩,授喀爾喀大扎薩克,其餘王、貝勒、貝子、公和眾泰吉,亦“加恩優賞”。錫保就是憑藉策凌的這一戰功,才當上了靖遠大將軍,依然是策稜的頂頭上司。

2.4光顯寺決戰

清軍雖然取得了鄂登楚勒戰役的勝利,但是並沒有傷到準噶爾汗國的元氣,雙方都知道決戰馬上來臨,而這次的主角依然是策稜。這一年,他60歲。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6月,經過了近一年的休整,準噶爾軍隊捲土重來,再次攻入喀爾喀蒙古腹地,這一次的最終目的是劫持住持在光顯寺(又名額爾德尼召,位於今天的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鄂爾渾河畔)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以便徹底降伏喀爾喀蒙古各部,脅迫他們共同反清。這一次噶爾丹策零任命的統帥是小策零頓多布(大策零頓多布堂侄)。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額爾德尼昭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1. 小策零頓多布率領3萬準軍繞開清軍察罕廋爾大營,直接進軍喀爾喀腹地

2. 策稜,塔爾岱奉命前往本博圖(烏里雅蘇臺東南)協助防禦,兼扼斷準軍的歸路

3. 八月初,準軍攻破策稜部眾駐地塔米爾(今車車爾格勒西南),俘虜大批牛羊人口,以及策稜妾室及兩個兒子

4. 策稜聽聞準軍攻破塔米爾,削髮斷馬尾起誓復仇,不顧清軍統帥要求,調兵追擊

5. 策稜帥軍2萬乘夜繞道出山背向塔米爾逼近,黎明時督兵從山上突下,突襲準噶爾軍營地。準噶爾士兵來不及應對,倉皇向東南潰逃。清軍繼而追至喀喇森齊泊,激戰2日,取得多次勝利;

6. 策稜帥軍繼續追至杭愛山南麓,該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狹窄,光顯寺橫亙於中,大軍不易通行。策稜遣一部滿族八旗弱旅背水列陣,誘敵往攻,又佈置喀爾喀各部兵卒萬餘列陣河北,而自己親帥伏兵萬餘于山側;

7. 準軍渡河攻擊滿兵,滿兵遂佯裝敗退,棄甲沿河而走。待大批准噶爾軍進入谷地,策稜伏兵驟起,自山上衝下,“如風雨至,斬萬餘級,谷中屍為滿,獲牲畜、器械無算”

8. 準噶爾軍頓時大亂,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對岸喀爾喀蒙古兵卒擊於半渡,溺死甚眾,"待其半渡擊之,(準軍)多入水死,河流盡赤";

9. 準軍將領小策零頓多布率殘部乘夜拼死突圍,盡棄輜重牲畜塞滿山谷,遲滯策稜軍隊的追擊,自鄂爾坤河向西逃遁

10. 清軍索倫總管塔爾岱帥索倫精兵追擊小策零的敗退軍隊,渡過推河一直到達清軍馬爾賽大軍駐紮所在的拜達裡克城。拜城清軍統帥馬爾賽畏敵不戰,坐視準噶爾敗軍逃出生天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雍正九年二月,北路、西路兩路大軍開始穩步築城進逼準噶爾汗國腹地。但是準噶爾軍隊對嶽鍾琪所在的西路大軍的不斷襲擾,讓雍正錯誤地認為準噶爾汗國的側重點是西路戰線,因此他命令北路傅爾丹結束築城工作,趁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改為進軍奇襲準噶爾汗國牧地。可事實上,噶爾丹策零已經準備掉轉矛頭對付清朝的北路軍了

當年六月,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親率一萬名八旗骨幹精兵進軍。由於立功心切,他輕信敵人假消息,於六月十八日急行軍到達博克託嶺(今蒙古國科布多市以西50公里處的和塞爾赫山),遭遇在此設伏的三萬餘名準噶爾士兵,血戰突圍後的清軍由於未及時返回科布多大營,隨後又於二十三日在和通泊再次被佔據人數優勢的準噶爾軍隊包圍。最後戰鬥到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突圍逃回科布多,人員傷亡率達到70%和通泊一戰堪稱滿清入關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戰,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也認為這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清軍完敗

和通泊之戰,幾乎將整個雍正時代的軍事精英一網打盡: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蔘戰,僅主帥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等4人在親兵的保護下突圍,率殘軍逃回科布多。康雍兩朝培養的軍事幹部因此出現斷層,可以說一戰為準噶爾續命二十年。經此一戰,使得雍正皇帝不得不停止在科布多築城,命傅爾丹撤退至察罕叟爾大營。

和通泊一戰,噶爾丹策零的軍事冒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準噶爾與清軍百年交鋒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戰績,遠遠超過其父親策妄阿拉布坦和叔祖噶爾丹。噶爾丹策零不僅鞏固了自己剛剛取得的準噶爾汗王的地位,而且首次掌握了對清的戰爭主動權,使得雍正築城圍困步步進逼的囚籠政策被打破,同時清朝苦心經營四十多年的喀爾喀受到威脅,帝國的北疆一時風聲鶴唳

2.3 鄂登楚勒報捷

經歷了和通泊慘敗的清軍,士氣到達了最低點,據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記載“傅爾丹之既敗也,虜勢日張,無敢攖其鋒者”。噶爾丹策零則挾得勝之勢,開始了再一次吞併喀爾喀蒙古的努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噶爾丹策零攜和通泊大勝傅爾丹的威勢,帥軍從八月到九月,連續擄掠喀爾喀部。而此時的策稜,正在跟隨順承親王錫保駐營察汗河。準噶爾部大軍3萬餘,在名將大策零敦多布(和通泊大敗傅爾丹的主將)率領下,聲勢浩大,“赤幟遍野”,主將錫保畏敵不戰,策稜憤然說到:“使虜掎允斥,大軍敗亡,安用將帥為也!”,於是帥領本部軍士與土謝圖親王丹津多爾濟一道,迎敵於鄂登楚勒(又名歐登楚爾))。策稜見難以力爭,便遣部將巴海臺於九月二十一日,夜襲敵營,擒3人而歸,以引誘敵兵。翌日,準噶爾軍隊3000餘人來追,被誘入埋伏之中,策稜與丹津多爾濟帥軍猛攻,聚殲準軍大部,斬其驍將咯喇巴圖魯,大將錫拉身受重傷逃回,準軍匆忙後撤至臺錫裡山

經此一役,打擊了噶爾丹策零的囂張氣焰,也使驚弓之鳥的清朝軍隊獲得喘息之機,穩住了陣腳。清軍將此戰勝利稱為“北征第一戰功”,雍正帝聞訊喜悅,晉封策稜為和碩親王,賞銀1萬兩,授喀爾喀大扎薩克,其餘王、貝勒、貝子、公和眾泰吉,亦“加恩優賞”。錫保就是憑藉策凌的這一戰功,才當上了靖遠大將軍,依然是策稜的頂頭上司。

2.4光顯寺決戰

清軍雖然取得了鄂登楚勒戰役的勝利,但是並沒有傷到準噶爾汗國的元氣,雙方都知道決戰馬上來臨,而這次的主角依然是策稜。這一年,他60歲。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6月,經過了近一年的休整,準噶爾軍隊捲土重來,再次攻入喀爾喀蒙古腹地,這一次的最終目的是劫持住持在光顯寺(又名額爾德尼召,位於今天的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鄂爾渾河畔)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以便徹底降伏喀爾喀蒙古各部,脅迫他們共同反清。這一次噶爾丹策零任命的統帥是小策零頓多布(大策零頓多布堂侄)。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額爾德尼昭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1. 小策零頓多布率領3萬準軍繞開清軍察罕廋爾大營,直接進軍喀爾喀腹地

2. 策稜,塔爾岱奉命前往本博圖(烏里雅蘇臺東南)協助防禦,兼扼斷準軍的歸路

3. 八月初,準軍攻破策稜部眾駐地塔米爾(今車車爾格勒西南),俘虜大批牛羊人口,以及策稜妾室及兩個兒子

4. 策稜聽聞準軍攻破塔米爾,削髮斷馬尾起誓復仇,不顧清軍統帥要求,調兵追擊

5. 策稜帥軍2萬乘夜繞道出山背向塔米爾逼近,黎明時督兵從山上突下,突襲準噶爾軍營地。準噶爾士兵來不及應對,倉皇向東南潰逃。清軍繼而追至喀喇森齊泊,激戰2日,取得多次勝利;

6. 策稜帥軍繼續追至杭愛山南麓,該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狹窄,光顯寺橫亙於中,大軍不易通行。策稜遣一部滿族八旗弱旅背水列陣,誘敵往攻,又佈置喀爾喀各部兵卒萬餘列陣河北,而自己親帥伏兵萬餘于山側;

7. 準軍渡河攻擊滿兵,滿兵遂佯裝敗退,棄甲沿河而走。待大批准噶爾軍進入谷地,策稜伏兵驟起,自山上衝下,“如風雨至,斬萬餘級,谷中屍為滿,獲牲畜、器械無算”

8. 準噶爾軍頓時大亂,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對岸喀爾喀蒙古兵卒擊於半渡,溺死甚眾,"待其半渡擊之,(準軍)多入水死,河流盡赤";

9. 準軍將領小策零頓多布率殘部乘夜拼死突圍,盡棄輜重牲畜塞滿山谷,遲滯策稜軍隊的追擊,自鄂爾坤河向西逃遁

10. 清軍索倫總管塔爾岱帥索倫精兵追擊小策零的敗退軍隊,渡過推河一直到達清軍馬爾賽大軍駐紮所在的拜達裡克城。拜城清軍統帥馬爾賽畏敵不戰,坐視準噶爾敗軍逃出生天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影視劇中蒙古騎兵追擊作戰形象

光顯寺大勝後,清朝靖遠大將軍錫保的報捷奏摺中,策稜的功勞位居第一位。雍正皇帝十分高興,下詔書誇獎“此次軍功非尋常勞績可比,隨徵兵弁,著從優加倍議敘”。額駙和碩親王策稜被賜予“超勇”稱號,佩戴皇帝及近親宗室專用的錫黃帶。因為策稜駐地塔米爾城被小策零侵擾,雍正賞賜給他2000匹馬,1000頭牛,5000頭羊以及白銀5萬兩,策稜所屬失業者也得到皇家賑濟。雍正還下令在塔米爾建城,為策稜在城中建造宅邸。同年十二月,雍正又晉封策稜為固倫額駙,當時已死去的策稜嫡妻純愨公主也被追封為固倫長公主。而未能及時出擊準噶爾軍隊的拜達裡克城清軍將領馬爾賽則被雍正下令問斬

經歷了光顯寺之戰,準噶爾汗國受到了沉重打擊,作戰部隊及物資都損失慘重,不得已轉入防守。此後,準噶爾軍隊再也無法對喀爾喀蒙古形成攻勢,控制喀爾喀的意圖成為泡影。小零敦多布歸告其主說:“南割大有人在,策凌謀勇兼備,未可其鋒也”。噶爾丹策零不得不考慮內外形勢,於雍正十二年,向清廷請和罷兵。

2.5 主持戰後議和

清準雙方經歷了和通泊以及光顯寺兩場大戰,互有勝負各有損失,準噶爾遭遇沉重打擊,而清軍常駐塞外,後勤補給困難,財政不堪重負。因此,雙方都同意停戰議和。雍正十二年,清準雙方開始對邊界問題進行商談,雙方使臣來往伊犁及北京,遲遲沒有達成協議。每當準部使臣到京時,清廷即召策稜入京,聽取其對劃分地界的意見。直到乾隆四年,準噶爾最終同意按清朝意見以阿爾泰山為界,以克木齊克、汗騰格里、上阿爾泰山樑、索爾畢嶺、下哈布塔克、拜塔克之中,過烏蘭烏蘇,直到噶斯口為邊界。據記載“自雍正間與準噶爾議界,策稜三詣京師,準噶爾憚其威重,卒如上指”。同時商定,每四年到北京和肅州貿易一次,另開放準噶爾與西藏的邊界,准許準噶爾人到西藏熬茶禮佛。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雍正九年二月,北路、西路兩路大軍開始穩步築城進逼準噶爾汗國腹地。但是準噶爾軍隊對嶽鍾琪所在的西路大軍的不斷襲擾,讓雍正錯誤地認為準噶爾汗國的側重點是西路戰線,因此他命令北路傅爾丹結束築城工作,趁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改為進軍奇襲準噶爾汗國牧地。可事實上,噶爾丹策零已經準備掉轉矛頭對付清朝的北路軍了

當年六月,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親率一萬名八旗骨幹精兵進軍。由於立功心切,他輕信敵人假消息,於六月十八日急行軍到達博克託嶺(今蒙古國科布多市以西50公里處的和塞爾赫山),遭遇在此設伏的三萬餘名準噶爾士兵,血戰突圍後的清軍由於未及時返回科布多大營,隨後又於二十三日在和通泊再次被佔據人數優勢的準噶爾軍隊包圍。最後戰鬥到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突圍逃回科布多,人員傷亡率達到70%和通泊一戰堪稱滿清入關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戰,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也認為這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清軍完敗

和通泊之戰,幾乎將整個雍正時代的軍事精英一網打盡: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蔘戰,僅主帥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等4人在親兵的保護下突圍,率殘軍逃回科布多。康雍兩朝培養的軍事幹部因此出現斷層,可以說一戰為準噶爾續命二十年。經此一戰,使得雍正皇帝不得不停止在科布多築城,命傅爾丹撤退至察罕叟爾大營。

和通泊一戰,噶爾丹策零的軍事冒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準噶爾與清軍百年交鋒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戰績,遠遠超過其父親策妄阿拉布坦和叔祖噶爾丹。噶爾丹策零不僅鞏固了自己剛剛取得的準噶爾汗王的地位,而且首次掌握了對清的戰爭主動權,使得雍正築城圍困步步進逼的囚籠政策被打破,同時清朝苦心經營四十多年的喀爾喀受到威脅,帝國的北疆一時風聲鶴唳

2.3 鄂登楚勒報捷

經歷了和通泊慘敗的清軍,士氣到達了最低點,據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記載“傅爾丹之既敗也,虜勢日張,無敢攖其鋒者”。噶爾丹策零則挾得勝之勢,開始了再一次吞併喀爾喀蒙古的努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噶爾丹策零攜和通泊大勝傅爾丹的威勢,帥軍從八月到九月,連續擄掠喀爾喀部。而此時的策稜,正在跟隨順承親王錫保駐營察汗河。準噶爾部大軍3萬餘,在名將大策零敦多布(和通泊大敗傅爾丹的主將)率領下,聲勢浩大,“赤幟遍野”,主將錫保畏敵不戰,策稜憤然說到:“使虜掎允斥,大軍敗亡,安用將帥為也!”,於是帥領本部軍士與土謝圖親王丹津多爾濟一道,迎敵於鄂登楚勒(又名歐登楚爾))。策稜見難以力爭,便遣部將巴海臺於九月二十一日,夜襲敵營,擒3人而歸,以引誘敵兵。翌日,準噶爾軍隊3000餘人來追,被誘入埋伏之中,策稜與丹津多爾濟帥軍猛攻,聚殲準軍大部,斬其驍將咯喇巴圖魯,大將錫拉身受重傷逃回,準軍匆忙後撤至臺錫裡山

經此一役,打擊了噶爾丹策零的囂張氣焰,也使驚弓之鳥的清朝軍隊獲得喘息之機,穩住了陣腳。清軍將此戰勝利稱為“北征第一戰功”,雍正帝聞訊喜悅,晉封策稜為和碩親王,賞銀1萬兩,授喀爾喀大扎薩克,其餘王、貝勒、貝子、公和眾泰吉,亦“加恩優賞”。錫保就是憑藉策凌的這一戰功,才當上了靖遠大將軍,依然是策稜的頂頭上司。

2.4光顯寺決戰

清軍雖然取得了鄂登楚勒戰役的勝利,但是並沒有傷到準噶爾汗國的元氣,雙方都知道決戰馬上來臨,而這次的主角依然是策稜。這一年,他60歲。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6月,經過了近一年的休整,準噶爾軍隊捲土重來,再次攻入喀爾喀蒙古腹地,這一次的最終目的是劫持住持在光顯寺(又名額爾德尼召,位於今天的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鄂爾渾河畔)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以便徹底降伏喀爾喀蒙古各部,脅迫他們共同反清。這一次噶爾丹策零任命的統帥是小策零頓多布(大策零頓多布堂侄)。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額爾德尼昭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1. 小策零頓多布率領3萬準軍繞開清軍察罕廋爾大營,直接進軍喀爾喀腹地

2. 策稜,塔爾岱奉命前往本博圖(烏里雅蘇臺東南)協助防禦,兼扼斷準軍的歸路

3. 八月初,準軍攻破策稜部眾駐地塔米爾(今車車爾格勒西南),俘虜大批牛羊人口,以及策稜妾室及兩個兒子

4. 策稜聽聞準軍攻破塔米爾,削髮斷馬尾起誓復仇,不顧清軍統帥要求,調兵追擊

5. 策稜帥軍2萬乘夜繞道出山背向塔米爾逼近,黎明時督兵從山上突下,突襲準噶爾軍營地。準噶爾士兵來不及應對,倉皇向東南潰逃。清軍繼而追至喀喇森齊泊,激戰2日,取得多次勝利;

6. 策稜帥軍繼續追至杭愛山南麓,該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狹窄,光顯寺橫亙於中,大軍不易通行。策稜遣一部滿族八旗弱旅背水列陣,誘敵往攻,又佈置喀爾喀各部兵卒萬餘列陣河北,而自己親帥伏兵萬餘于山側;

7. 準軍渡河攻擊滿兵,滿兵遂佯裝敗退,棄甲沿河而走。待大批准噶爾軍進入谷地,策稜伏兵驟起,自山上衝下,“如風雨至,斬萬餘級,谷中屍為滿,獲牲畜、器械無算”

8. 準噶爾軍頓時大亂,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對岸喀爾喀蒙古兵卒擊於半渡,溺死甚眾,"待其半渡擊之,(準軍)多入水死,河流盡赤";

9. 準軍將領小策零頓多布率殘部乘夜拼死突圍,盡棄輜重牲畜塞滿山谷,遲滯策稜軍隊的追擊,自鄂爾坤河向西逃遁

10. 清軍索倫總管塔爾岱帥索倫精兵追擊小策零的敗退軍隊,渡過推河一直到達清軍馬爾賽大軍駐紮所在的拜達裡克城。拜城清軍統帥馬爾賽畏敵不戰,坐視準噶爾敗軍逃出生天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影視劇中蒙古騎兵追擊作戰形象

光顯寺大勝後,清朝靖遠大將軍錫保的報捷奏摺中,策稜的功勞位居第一位。雍正皇帝十分高興,下詔書誇獎“此次軍功非尋常勞績可比,隨徵兵弁,著從優加倍議敘”。額駙和碩親王策稜被賜予“超勇”稱號,佩戴皇帝及近親宗室專用的錫黃帶。因為策稜駐地塔米爾城被小策零侵擾,雍正賞賜給他2000匹馬,1000頭牛,5000頭羊以及白銀5萬兩,策稜所屬失業者也得到皇家賑濟。雍正還下令在塔米爾建城,為策稜在城中建造宅邸。同年十二月,雍正又晉封策稜為固倫額駙,當時已死去的策稜嫡妻純愨公主也被追封為固倫長公主。而未能及時出擊準噶爾軍隊的拜達裡克城清軍將領馬爾賽則被雍正下令問斬

經歷了光顯寺之戰,準噶爾汗國受到了沉重打擊,作戰部隊及物資都損失慘重,不得已轉入防守。此後,準噶爾軍隊再也無法對喀爾喀蒙古形成攻勢,控制喀爾喀的意圖成為泡影。小零敦多布歸告其主說:“南割大有人在,策凌謀勇兼備,未可其鋒也”。噶爾丹策零不得不考慮內外形勢,於雍正十二年,向清廷請和罷兵。

2.5 主持戰後議和

清準雙方經歷了和通泊以及光顯寺兩場大戰,互有勝負各有損失,準噶爾遭遇沉重打擊,而清軍常駐塞外,後勤補給困難,財政不堪重負。因此,雙方都同意停戰議和。雍正十二年,清準雙方開始對邊界問題進行商談,雙方使臣來往伊犁及北京,遲遲沒有達成協議。每當準部使臣到京時,清廷即召策稜入京,聽取其對劃分地界的意見。直到乾隆四年,準噶爾最終同意按清朝意見以阿爾泰山為界,以克木齊克、汗騰格里、上阿爾泰山樑、索爾畢嶺、下哈布塔克、拜塔克之中,過烏蘭烏蘇,直到噶斯口為邊界。據記載“自雍正間與準噶爾議界,策稜三詣京師,準噶爾憚其威重,卒如上指”。同時商定,每四年到北京和肅州貿易一次,另開放準噶爾與西藏的邊界,准許準噶爾人到西藏熬茶禮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綠線為1734年清準議和後劃定的清朝與準噶爾邊界線

三、生前身後名

3.1 賽因諾顏部盟主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鑑於額附策稜在喀爾喀蒙古中的重要作用,雍正皇帝下旨從土謝圖汗部分出19旗,以策稜曾祖父圖蒙肯的稱號賽音諾顏汗為名字,號為賽因諾顏部。雍正九年授策稜“喀爾喀大札薩克”稱號。自此賽音諾顏部與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並列為喀爾喀四部之一,稱喀爾喀中路。乾隆以後賽音諾顏部增至二十二旗,與所附額魯特部二旗,共二十四旗會盟於齊齊爾裡克,稱齊齊爾裡克盟,以策稜為盟長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雍正九年二月,北路、西路兩路大軍開始穩步築城進逼準噶爾汗國腹地。但是準噶爾軍隊對嶽鍾琪所在的西路大軍的不斷襲擾,讓雍正錯誤地認為準噶爾汗國的側重點是西路戰線,因此他命令北路傅爾丹結束築城工作,趁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改為進軍奇襲準噶爾汗國牧地。可事實上,噶爾丹策零已經準備掉轉矛頭對付清朝的北路軍了

當年六月,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親率一萬名八旗骨幹精兵進軍。由於立功心切,他輕信敵人假消息,於六月十八日急行軍到達博克託嶺(今蒙古國科布多市以西50公里處的和塞爾赫山),遭遇在此設伏的三萬餘名準噶爾士兵,血戰突圍後的清軍由於未及時返回科布多大營,隨後又於二十三日在和通泊再次被佔據人數優勢的準噶爾軍隊包圍。最後戰鬥到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突圍逃回科布多,人員傷亡率達到70%和通泊一戰堪稱滿清入關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戰,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也認為這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清軍完敗

和通泊之戰,幾乎將整個雍正時代的軍事精英一網打盡: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蔘戰,僅主帥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等4人在親兵的保護下突圍,率殘軍逃回科布多。康雍兩朝培養的軍事幹部因此出現斷層,可以說一戰為準噶爾續命二十年。經此一戰,使得雍正皇帝不得不停止在科布多築城,命傅爾丹撤退至察罕叟爾大營。

和通泊一戰,噶爾丹策零的軍事冒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準噶爾與清軍百年交鋒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戰績,遠遠超過其父親策妄阿拉布坦和叔祖噶爾丹。噶爾丹策零不僅鞏固了自己剛剛取得的準噶爾汗王的地位,而且首次掌握了對清的戰爭主動權,使得雍正築城圍困步步進逼的囚籠政策被打破,同時清朝苦心經營四十多年的喀爾喀受到威脅,帝國的北疆一時風聲鶴唳

2.3 鄂登楚勒報捷

經歷了和通泊慘敗的清軍,士氣到達了最低點,據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記載“傅爾丹之既敗也,虜勢日張,無敢攖其鋒者”。噶爾丹策零則挾得勝之勢,開始了再一次吞併喀爾喀蒙古的努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噶爾丹策零攜和通泊大勝傅爾丹的威勢,帥軍從八月到九月,連續擄掠喀爾喀部。而此時的策稜,正在跟隨順承親王錫保駐營察汗河。準噶爾部大軍3萬餘,在名將大策零敦多布(和通泊大敗傅爾丹的主將)率領下,聲勢浩大,“赤幟遍野”,主將錫保畏敵不戰,策稜憤然說到:“使虜掎允斥,大軍敗亡,安用將帥為也!”,於是帥領本部軍士與土謝圖親王丹津多爾濟一道,迎敵於鄂登楚勒(又名歐登楚爾))。策稜見難以力爭,便遣部將巴海臺於九月二十一日,夜襲敵營,擒3人而歸,以引誘敵兵。翌日,準噶爾軍隊3000餘人來追,被誘入埋伏之中,策稜與丹津多爾濟帥軍猛攻,聚殲準軍大部,斬其驍將咯喇巴圖魯,大將錫拉身受重傷逃回,準軍匆忙後撤至臺錫裡山

經此一役,打擊了噶爾丹策零的囂張氣焰,也使驚弓之鳥的清朝軍隊獲得喘息之機,穩住了陣腳。清軍將此戰勝利稱為“北征第一戰功”,雍正帝聞訊喜悅,晉封策稜為和碩親王,賞銀1萬兩,授喀爾喀大扎薩克,其餘王、貝勒、貝子、公和眾泰吉,亦“加恩優賞”。錫保就是憑藉策凌的這一戰功,才當上了靖遠大將軍,依然是策稜的頂頭上司。

2.4光顯寺決戰

清軍雖然取得了鄂登楚勒戰役的勝利,但是並沒有傷到準噶爾汗國的元氣,雙方都知道決戰馬上來臨,而這次的主角依然是策稜。這一年,他60歲。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6月,經過了近一年的休整,準噶爾軍隊捲土重來,再次攻入喀爾喀蒙古腹地,這一次的最終目的是劫持住持在光顯寺(又名額爾德尼召,位於今天的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鄂爾渾河畔)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以便徹底降伏喀爾喀蒙古各部,脅迫他們共同反清。這一次噶爾丹策零任命的統帥是小策零頓多布(大策零頓多布堂侄)。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額爾德尼昭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1. 小策零頓多布率領3萬準軍繞開清軍察罕廋爾大營,直接進軍喀爾喀腹地

2. 策稜,塔爾岱奉命前往本博圖(烏里雅蘇臺東南)協助防禦,兼扼斷準軍的歸路

3. 八月初,準軍攻破策稜部眾駐地塔米爾(今車車爾格勒西南),俘虜大批牛羊人口,以及策稜妾室及兩個兒子

4. 策稜聽聞準軍攻破塔米爾,削髮斷馬尾起誓復仇,不顧清軍統帥要求,調兵追擊

5. 策稜帥軍2萬乘夜繞道出山背向塔米爾逼近,黎明時督兵從山上突下,突襲準噶爾軍營地。準噶爾士兵來不及應對,倉皇向東南潰逃。清軍繼而追至喀喇森齊泊,激戰2日,取得多次勝利;

6. 策稜帥軍繼續追至杭愛山南麓,該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狹窄,光顯寺橫亙於中,大軍不易通行。策稜遣一部滿族八旗弱旅背水列陣,誘敵往攻,又佈置喀爾喀各部兵卒萬餘列陣河北,而自己親帥伏兵萬餘于山側;

7. 準軍渡河攻擊滿兵,滿兵遂佯裝敗退,棄甲沿河而走。待大批准噶爾軍進入谷地,策稜伏兵驟起,自山上衝下,“如風雨至,斬萬餘級,谷中屍為滿,獲牲畜、器械無算”

8. 準噶爾軍頓時大亂,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對岸喀爾喀蒙古兵卒擊於半渡,溺死甚眾,"待其半渡擊之,(準軍)多入水死,河流盡赤";

9. 準軍將領小策零頓多布率殘部乘夜拼死突圍,盡棄輜重牲畜塞滿山谷,遲滯策稜軍隊的追擊,自鄂爾坤河向西逃遁

10. 清軍索倫總管塔爾岱帥索倫精兵追擊小策零的敗退軍隊,渡過推河一直到達清軍馬爾賽大軍駐紮所在的拜達裡克城。拜城清軍統帥馬爾賽畏敵不戰,坐視準噶爾敗軍逃出生天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影視劇中蒙古騎兵追擊作戰形象

光顯寺大勝後,清朝靖遠大將軍錫保的報捷奏摺中,策稜的功勞位居第一位。雍正皇帝十分高興,下詔書誇獎“此次軍功非尋常勞績可比,隨徵兵弁,著從優加倍議敘”。額駙和碩親王策稜被賜予“超勇”稱號,佩戴皇帝及近親宗室專用的錫黃帶。因為策稜駐地塔米爾城被小策零侵擾,雍正賞賜給他2000匹馬,1000頭牛,5000頭羊以及白銀5萬兩,策稜所屬失業者也得到皇家賑濟。雍正還下令在塔米爾建城,為策稜在城中建造宅邸。同年十二月,雍正又晉封策稜為固倫額駙,當時已死去的策稜嫡妻純愨公主也被追封為固倫長公主。而未能及時出擊準噶爾軍隊的拜達裡克城清軍將領馬爾賽則被雍正下令問斬

經歷了光顯寺之戰,準噶爾汗國受到了沉重打擊,作戰部隊及物資都損失慘重,不得已轉入防守。此後,準噶爾軍隊再也無法對喀爾喀蒙古形成攻勢,控制喀爾喀的意圖成為泡影。小零敦多布歸告其主說:“南割大有人在,策凌謀勇兼備,未可其鋒也”。噶爾丹策零不得不考慮內外形勢,於雍正十二年,向清廷請和罷兵。

2.5 主持戰後議和

清準雙方經歷了和通泊以及光顯寺兩場大戰,互有勝負各有損失,準噶爾遭遇沉重打擊,而清軍常駐塞外,後勤補給困難,財政不堪重負。因此,雙方都同意停戰議和。雍正十二年,清準雙方開始對邊界問題進行商談,雙方使臣來往伊犁及北京,遲遲沒有達成協議。每當準部使臣到京時,清廷即召策稜入京,聽取其對劃分地界的意見。直到乾隆四年,準噶爾最終同意按清朝意見以阿爾泰山為界,以克木齊克、汗騰格里、上阿爾泰山樑、索爾畢嶺、下哈布塔克、拜塔克之中,過烏蘭烏蘇,直到噶斯口為邊界。據記載“自雍正間與準噶爾議界,策稜三詣京師,準噶爾憚其威重,卒如上指”。同時商定,每四年到北京和肅州貿易一次,另開放準噶爾與西藏的邊界,准許準噶爾人到西藏熬茶禮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綠線為1734年清準議和後劃定的清朝與準噶爾邊界線

三、生前身後名

3.1 賽因諾顏部盟主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鑑於額附策稜在喀爾喀蒙古中的重要作用,雍正皇帝下旨從土謝圖汗部分出19旗,以策稜曾祖父圖蒙肯的稱號賽音諾顏汗為名字,號為賽因諾顏部。雍正九年授策稜“喀爾喀大札薩克”稱號。自此賽音諾顏部與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並列為喀爾喀四部之一,稱喀爾喀中路。乾隆以後賽音諾顏部增至二十二旗,與所附額魯特部二旗,共二十四旗會盟於齊齊爾裡克,稱齊齊爾裡克盟,以策稜為盟長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朝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喀爾喀蒙古各部地圖

3.2 烏里雅蘇臺將軍

雍正十一年,雍正任命策稜為定邊左副將軍,先後駐紮科布多和烏里雅蘇臺,直到清末這個職務一直是清朝在喀爾喀蒙古以及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因駐紮賽音諾顏部中前旗境內烏里雅蘇臺城,故又名烏里雅蘇臺將軍),而策稜及其長子成袞扎布、次子車布登紥布三人先後為定邊左將軍長達40年,負責統領整個喀爾喀蒙古四部兵,並監理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汗部二部民事。

定邊左副將軍是清朝常駐漠北的最高軍事長官,統領喀爾喀和科布多的軍事力量,是清朝在清準戰爭期間的西部屏障。策稜家族領導下的喀爾喀蒙古不僅為清朝加強西北部邊境統治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在此後的乾隆年間的兩次清準戰爭以及評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過程中都作為清朝北路軍的大後方,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

3.3 死後哀榮

乾隆十五年,策稜因病去世,高壽78歲。乾隆皇帝親自前往祭奠自己這位重臣及姑父,下令允許策稜配享太廟,享受皇家祭祀祖先的禮儀及待遇。這是封建年代臣子可以期望的最高榮譽,在整個清朝296年中,僅有12位大臣獲得了配享太廟的資格。此外,策稜還入選祭祀功勞格外突出大臣的京師賢良祠

光顯寺大捷當年的十二月,雍正皇帝因為策稜的突出功績,追封他當時已死去的妻子和碩純愨公主為固倫長公主。固倫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級,滿語中固倫是“天下、國家”的意思適用於皇后所生的嫡女,而和碩是“一方”的意思,適用於妃子所生的庶女。兩種封號有明顯的嫡庶之別。就連策稜的岳母,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妃子納喇氏,終康熙一朝也只不過是貴人,卻在雍正朝因為女婿的迭番戰功晉封為“皇考通嬪”的名位。而策稜的孫子拉旺多爾濟,也早早就被安排迎娶乾隆第七女固倫和靜公主,延續了策稜家族與愛新覺羅皇室的姻緣紐帶。正如魏源在《聖武記》中所記載:

策稜···功名追衛、霍,忠貞符日磾本朝外藩勳戚之盛,內蒙古推科爾沁部,外蒙古推賽音諾顏部


博爾濟吉特·策稜以喀爾喀蒙古一介普通宗室,最後卻得以出任賽音諾顏部盟長,並統領整個喀爾喀四部的軍事;以清軍一部偏師,最後卻得以屢立大功,光顯寺一戰更是力挽狂瀾、名揚天下;以一名臣子,卻得以配享太廟,顯赫無倫,有著豐富的內外部原因。

第一、策稜與清朝康雍乾三位帝王都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策稜揹負部族的血海深仇,深知以一己之力無法抗衡鼎盛的準噶爾汗國。在此基礎上,他積極融入清朝統治階級,地位尊崇,因忠誠可靠而深得信任,這使他在階級分化嚴重的封建年代擁有了足夠的靈活機動性,為他建功立業奠定了基礎。

乾隆四年,準噶爾使哈柳臣來到北京進行邊界談判,曾試圖挑撥策稜與清廷關係,都被策稜義正言辭地予以駁斥:

哈柳曰:“額駙遊牧部屬在喀爾喀,何弗居彼?”策稜答曰:“我主居此,予惟隨主居。喀爾喀特予遊牧耳!”哈柳又曰:“額駙有子在準噶爾,何不令來京?”答曰:“予蒙恩尚公主,公主所出乃予子,他子無與也。即爾送還,予必請於上誅之。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列傳八十三》

與此同時,康熙、雍正、乾隆都充分信任和依賴策稜,給予他真正的親人待遇。乾隆一登基就諭告諸總理事務王大臣說:額駙策凌“系國家效力出眾之人,亦曾蒙皇考格外恩寵”,命“照內地親王(即宗室王)之例”,賞與緞匹。乾隆還親寫手敕,對策凌說:“汝受皇祖、皇考重恩,宜竭力效忠國家。皇考曾諭朕:所有軍務,惟爾是賴”

第二、策稜自身擁有高超的軍事素養與技能。策稜自幼生長在漠北,軍事戰鬥經驗豐富,並且對當地的山川地理十分熟悉。此外,他還精研兵書兵法,由《嘯亭雜錄·超勇王》的記載可見一斑:

知兵法,有元臣木華黎所著兵法,王世收藏之,暇時擁一編展誦,故用兵多合古法”。

光顯寺一戰中,策稜結合該區域的地理形勢,靈活運用了弱兵誘敵、伏兵圍殲、擊敵半渡等連環計策,戰局發展盡在其掌握。

第三、策稜在清準戰爭中屬於正義的一方。和通泊之戰後,準噶爾軍隊恃強凌弱,深入喀爾喀,將他們的土地和人民反覆蹂躪。策稜統領的喀爾喀軍隊,家園被毀,親人被擒,同仇敵愾,戰鬥慾望強烈,所以在清軍滿兵畏敵怯戰的情況下,依舊勇於亮劍,給準軍致命一擊。相比之下,準軍勞師遠征,深入敵境,地理不熟,不得人心,都為他們侵佔喀爾喀戰爭的敗亡埋下了種子

第四、策稜精通世事,擁有極高的情商。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策稜身處微妙之境而遊刃有餘,歷三代帝王而榮寵不衰;不管是長時間的蟄伏,或者是一時的被貶不順,或者是功成名就,名揚天下,都總有良好的心態,最終得以在風起雲湧的宦海中久居高位,長壽善終。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子孫在清朝一直深受優待,他的兒子成袞扎布、策布登扎布在後期平定準噶爾,收復新疆的戰鬥中都居功至偉,深受重用。

第五、策稜的個人選擇符合歷史的大潮流。清朝在康雍乾年間,國家穩定,政治清明,人才輩出,號稱康雍乾盛世清朝統治者以遼闊的後方疆域,高效的國家機器,傾全國之力支持前線作戰,必然會取得對準噶爾戰爭的勝利,而策稜帶領下的喀爾喀蒙古各部抗擊準噶爾入侵的豐功偉績則是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優美篇章

清朝末年,國力衰微,逐漸喪失了對喀爾喀蒙古的控制力。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宣佈獨立,後期又受到強大蘇聯的全方位影響,即使當時號稱外蒙古地區第一大佛教中心的光顯寺都遭受毀滅性的破壞,而關於策稜的紀念雕像等在今天也非常少見

但是,歷史不會磨滅,歲月也不能埋沒英雄的豐功偉績。相信隨著中國與蒙古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隨著人們歷史研究的不斷開展,終有一日,策稜保家衛國,抵抗外侮的英勇事蹟一定會得到更加公正的歷史評價,如同那浴火重生的額爾德尼召寶寺一般,綻放出更加璀璨輝煌的光芒。

"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在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與噶爾丹策零領導下準噶爾汗國的強大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是清朝軍隊卻遭遇了和通泊慘敗,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清朝蒙古額駙博爾濟吉特·策稜為清軍力挽狂瀾率領一旅偏師在光顯寺痛擊準噶爾軍隊。本文通過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史,介紹這名喀爾喀蒙古普通宗室策稜由教養內庭的質子崛起成為康熙的額駙,最終身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盟長以及清朝超勇襄親王的顯爵,並受命統領清帝國整個北部邊境防禦的史實,進而分析是哪些因素使他脫穎而出,得以成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一、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

瓦剌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13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後改以畜牧業為主,元朝時又改以農牧業為主漁獵為輔,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世代通婚。15世紀中葉瓦剌也先汗(1407~1454年)在位時,瓦剌勢力達到全盛,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在明英宗年間打敗了明軍,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清朝時期被稱為厄魯特(瓦剌的音譯)蒙古,主要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扈特部(出走後被輝特部替代)等。

“厄魯特蒙古”又稱“西蒙古”,各部首領多為黃金家族之外的外姓,如後期統一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首領之姓為綽羅斯。與此相對的“東蒙古(包括漠北蒙古及漠南蒙古,號韃靼)”各部首領則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即博爾濟吉特(又稱孛爾只斤)氏

“喀爾喀蒙古”是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以分佈於喀爾喀河得名。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朝初年,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

而瓦剌也先汗死後,隨著瓦剌勢力中衰,東蒙古進而崛起,東西蒙古再次分裂,此後東西蒙古之間的屢次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領地,而每次戰爭中地處漠北,與厄魯特蒙古接壤的喀爾喀蒙古都首當其衝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漠西、漠北、漠南蒙古的構成圖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大的-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打敗和碩特等部,不久統一厄魯特蒙古為準噶爾汗國。1679年,噶爾丹稱汗,號為“博碩克圖汗”。漠西蒙古與漠北蒙古的戰爭隨之演變為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和軍事實力的增強,噶爾丹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的野心也迅速膨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趁喀爾喀蒙古內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傷亡慘重的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康熙皇帝親率清朝大軍於內蒙古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內)痛擊來犯的噶爾丹3萬精兵,噶爾丹僅率殘軍數千人逃出。雖然此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準噶爾軍隊在北方的軍事威脅,但是戰爭十分慘烈且噶爾丹並沒有徹底敗亡,兵鋒之下的喀爾喀蒙古人民被迫離開自己被噶爾丹攻佔的領地,南下內附

除雙方領土紛爭外,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紛爭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厄魯特蒙古統一為準噶爾汗國後,由於地處東亞與西亞交界,接受學習了中亞先進的火槍、火炮等軍事技術,成為稱霸歐亞內陸的強大汗國,他們看不起歸順清朝的喀爾喀各部;而東蒙古各部首領自恃出自“黃金家族”,也看不起“外姓”的厄魯特各部。東蒙古各部在清代自稱“蒙古”,常常不把厄魯特蒙古包括在“蒙古”之內。也就是說,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準噶爾汗國和清廷統治下的喀爾喀蒙古之間的戰爭。

不難看出,由於厄魯特蒙古與喀爾喀蒙古地理接壤,出於草原民族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加上雙方深層次的文化隔閡,勢必會產生關於領地權屬的複雜爭議。雙方勢必擁有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也進行著此起彼伏的領土爭奪。

二、超勇親王策稜建功

2.1 額駙策稜

本文的主人公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就是當時在噶爾丹兵鋒之下被迫內附的喀爾喀部落首領之一。策稜是成吉思汗第21世嫡系後裔,當時隸屬於喀爾喀三部之中的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年二十歲的策稜及弟弟恭格喇布坦由自己的奶奶帶領從領地塔米爾入朝歸順,康熙帝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的職位,並在京師賜予他住宅,還下令將他帶入內廷教養。14年後的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為策稜指婚自己的皇十女和碩純愨公主(公元1685年-1710年),被授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策稜又被康熙皇帝賜予貝子品級,並下詔允許他帶領部屬迴歸塔米爾屬地放牧。

策稜有感於部族多次被準噶爾軍隊欺凌,便積極秣馬厲兵,練就了一支稱雄漠北的強大的軍隊。據《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記載:

(策稜)憤喀爾喀為準噶爾凌藉,銳自磨厲,練猛士千,隸帳下為親兵。又以敵善馳突而喀爾喀無紀律節制,每遊獵及止而駐軍,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欽欽如臨大敵。由是賽音諾顏一軍雄漠北

自此之後,從康熙到雍正朝,策稜帶領自己軍隊一直在對準噶爾作戰的前線。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他的部隊大多時候屬於輔助作戰的“偏師”。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額駙策稜的機會終於在1731年來到了。這一年,策稜59歲。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公元1672年-1750年)

2.2 和通泊慘敗

雍正五年,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暴斃,由策妄之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十月,清廷出動北路、西路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而西路大軍由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作戰經過圖


雍正九年二月,北路、西路兩路大軍開始穩步築城進逼準噶爾汗國腹地。但是準噶爾軍隊對嶽鍾琪所在的西路大軍的不斷襲擾,讓雍正錯誤地認為準噶爾汗國的側重點是西路戰線,因此他命令北路傅爾丹結束築城工作,趁敵人“後方空虛”的機會,改為進軍奇襲準噶爾汗國牧地。可事實上,噶爾丹策零已經準備掉轉矛頭對付清朝的北路軍了

當年六月,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親率一萬名八旗骨幹精兵進軍。由於立功心切,他輕信敵人假消息,於六月十八日急行軍到達博克託嶺(今蒙古國科布多市以西50公里處的和塞爾赫山),遭遇在此設伏的三萬餘名準噶爾士兵,血戰突圍後的清軍由於未及時返回科布多大營,隨後又於二十三日在和通泊再次被佔據人數優勢的準噶爾軍隊包圍。最後戰鬥到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突圍逃回科布多,人員傷亡率達到70%和通泊一戰堪稱滿清入關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戰,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也認為這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和通泊之戰清軍完敗

和通泊之戰,幾乎將整個雍正時代的軍事精英一網打盡: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蔘戰,僅主帥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等4人在親兵的保護下突圍,率殘軍逃回科布多。康雍兩朝培養的軍事幹部因此出現斷層,可以說一戰為準噶爾續命二十年。經此一戰,使得雍正皇帝不得不停止在科布多築城,命傅爾丹撤退至察罕叟爾大營。

和通泊一戰,噶爾丹策零的軍事冒險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準噶爾與清軍百年交鋒歷史中最為耀眼的戰績,遠遠超過其父親策妄阿拉布坦和叔祖噶爾丹。噶爾丹策零不僅鞏固了自己剛剛取得的準噶爾汗王的地位,而且首次掌握了對清的戰爭主動權,使得雍正築城圍困步步進逼的囚籠政策被打破,同時清朝苦心經營四十多年的喀爾喀受到威脅,帝國的北疆一時風聲鶴唳

2.3 鄂登楚勒報捷

經歷了和通泊慘敗的清軍,士氣到達了最低點,據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記載“傅爾丹之既敗也,虜勢日張,無敢攖其鋒者”。噶爾丹策零則挾得勝之勢,開始了再一次吞併喀爾喀蒙古的努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朝乾隆年間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嘯亭雜錄》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噶爾丹策零攜和通泊大勝傅爾丹的威勢,帥軍從八月到九月,連續擄掠喀爾喀部。而此時的策稜,正在跟隨順承親王錫保駐營察汗河。準噶爾部大軍3萬餘,在名將大策零敦多布(和通泊大敗傅爾丹的主將)率領下,聲勢浩大,“赤幟遍野”,主將錫保畏敵不戰,策稜憤然說到:“使虜掎允斥,大軍敗亡,安用將帥為也!”,於是帥領本部軍士與土謝圖親王丹津多爾濟一道,迎敵於鄂登楚勒(又名歐登楚爾))。策稜見難以力爭,便遣部將巴海臺於九月二十一日,夜襲敵營,擒3人而歸,以引誘敵兵。翌日,準噶爾軍隊3000餘人來追,被誘入埋伏之中,策稜與丹津多爾濟帥軍猛攻,聚殲準軍大部,斬其驍將咯喇巴圖魯,大將錫拉身受重傷逃回,準軍匆忙後撤至臺錫裡山

經此一役,打擊了噶爾丹策零的囂張氣焰,也使驚弓之鳥的清朝軍隊獲得喘息之機,穩住了陣腳。清軍將此戰勝利稱為“北征第一戰功”,雍正帝聞訊喜悅,晉封策稜為和碩親王,賞銀1萬兩,授喀爾喀大扎薩克,其餘王、貝勒、貝子、公和眾泰吉,亦“加恩優賞”。錫保就是憑藉策凌的這一戰功,才當上了靖遠大將軍,依然是策稜的頂頭上司。

2.4光顯寺決戰

清軍雖然取得了鄂登楚勒戰役的勝利,但是並沒有傷到準噶爾汗國的元氣,雙方都知道決戰馬上來臨,而這次的主角依然是策稜。這一年,他60歲。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6月,經過了近一年的休整,準噶爾軍隊捲土重來,再次攻入喀爾喀蒙古腹地,這一次的最終目的是劫持住持在光顯寺(又名額爾德尼召,位於今天的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鄂爾渾河畔)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以便徹底降伏喀爾喀蒙古各部,脅迫他們共同反清。這一次噶爾丹策零任命的統帥是小策零頓多布(大策零頓多布堂侄)。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額爾德尼昭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1. 小策零頓多布率領3萬準軍繞開清軍察罕廋爾大營,直接進軍喀爾喀腹地

2. 策稜,塔爾岱奉命前往本博圖(烏里雅蘇臺東南)協助防禦,兼扼斷準軍的歸路

3. 八月初,準軍攻破策稜部眾駐地塔米爾(今車車爾格勒西南),俘虜大批牛羊人口,以及策稜妾室及兩個兒子

4. 策稜聽聞準軍攻破塔米爾,削髮斷馬尾起誓復仇,不顧清軍統帥要求,調兵追擊

5. 策稜帥軍2萬乘夜繞道出山背向塔米爾逼近,黎明時督兵從山上突下,突襲準噶爾軍營地。準噶爾士兵來不及應對,倉皇向東南潰逃。清軍繼而追至喀喇森齊泊,激戰2日,取得多次勝利;

6. 策稜帥軍繼續追至杭愛山南麓,該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狹窄,光顯寺橫亙於中,大軍不易通行。策稜遣一部滿族八旗弱旅背水列陣,誘敵往攻,又佈置喀爾喀各部兵卒萬餘列陣河北,而自己親帥伏兵萬餘于山側;

7. 準軍渡河攻擊滿兵,滿兵遂佯裝敗退,棄甲沿河而走。待大批准噶爾軍進入谷地,策稜伏兵驟起,自山上衝下,“如風雨至,斬萬餘級,谷中屍為滿,獲牲畜、器械無算”

8. 準噶爾軍頓時大亂,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對岸喀爾喀蒙古兵卒擊於半渡,溺死甚眾,"待其半渡擊之,(準軍)多入水死,河流盡赤";

9. 準軍將領小策零頓多布率殘部乘夜拼死突圍,盡棄輜重牲畜塞滿山谷,遲滯策稜軍隊的追擊,自鄂爾坤河向西逃遁

10. 清軍索倫總管塔爾岱帥索倫精兵追擊小策零的敗退軍隊,渡過推河一直到達清軍馬爾賽大軍駐紮所在的拜達裡克城。拜城清軍統帥馬爾賽畏敵不戰,坐視準噶爾敗軍逃出生天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影視劇中蒙古騎兵追擊作戰形象

光顯寺大勝後,清朝靖遠大將軍錫保的報捷奏摺中,策稜的功勞位居第一位。雍正皇帝十分高興,下詔書誇獎“此次軍功非尋常勞績可比,隨徵兵弁,著從優加倍議敘”。額駙和碩親王策稜被賜予“超勇”稱號,佩戴皇帝及近親宗室專用的錫黃帶。因為策稜駐地塔米爾城被小策零侵擾,雍正賞賜給他2000匹馬,1000頭牛,5000頭羊以及白銀5萬兩,策稜所屬失業者也得到皇家賑濟。雍正還下令在塔米爾建城,為策稜在城中建造宅邸。同年十二月,雍正又晉封策稜為固倫額駙,當時已死去的策稜嫡妻純愨公主也被追封為固倫長公主。而未能及時出擊準噶爾軍隊的拜達裡克城清軍將領馬爾賽則被雍正下令問斬

經歷了光顯寺之戰,準噶爾汗國受到了沉重打擊,作戰部隊及物資都損失慘重,不得已轉入防守。此後,準噶爾軍隊再也無法對喀爾喀蒙古形成攻勢,控制喀爾喀的意圖成為泡影。小零敦多布歸告其主說:“南割大有人在,策凌謀勇兼備,未可其鋒也”。噶爾丹策零不得不考慮內外形勢,於雍正十二年,向清廷請和罷兵。

2.5 主持戰後議和

清準雙方經歷了和通泊以及光顯寺兩場大戰,互有勝負各有損失,準噶爾遭遇沉重打擊,而清軍常駐塞外,後勤補給困難,財政不堪重負。因此,雙方都同意停戰議和。雍正十二年,清準雙方開始對邊界問題進行商談,雙方使臣來往伊犁及北京,遲遲沒有達成協議。每當準部使臣到京時,清廷即召策稜入京,聽取其對劃分地界的意見。直到乾隆四年,準噶爾最終同意按清朝意見以阿爾泰山為界,以克木齊克、汗騰格里、上阿爾泰山樑、索爾畢嶺、下哈布塔克、拜塔克之中,過烏蘭烏蘇,直到噶斯口為邊界。據記載“自雍正間與準噶爾議界,策稜三詣京師,準噶爾憚其威重,卒如上指”。同時商定,每四年到北京和肅州貿易一次,另開放準噶爾與西藏的邊界,准許準噶爾人到西藏熬茶禮佛。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綠線為1734年清準議和後劃定的清朝與準噶爾邊界線

三、生前身後名

3.1 賽因諾顏部盟主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鑑於額附策稜在喀爾喀蒙古中的重要作用,雍正皇帝下旨從土謝圖汗部分出19旗,以策稜曾祖父圖蒙肯的稱號賽音諾顏汗為名字,號為賽因諾顏部。雍正九年授策稜“喀爾喀大札薩克”稱號。自此賽音諾顏部與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並列為喀爾喀四部之一,稱喀爾喀中路。乾隆以後賽音諾顏部增至二十二旗,與所附額魯特部二旗,共二十四旗會盟於齊齊爾裡克,稱齊齊爾裡克盟,以策稜為盟長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清朝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喀爾喀蒙古各部地圖

3.2 烏里雅蘇臺將軍

雍正十一年,雍正任命策稜為定邊左副將軍,先後駐紮科布多和烏里雅蘇臺,直到清末這個職務一直是清朝在喀爾喀蒙古以及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因駐紮賽音諾顏部中前旗境內烏里雅蘇臺城,故又名烏里雅蘇臺將軍),而策稜及其長子成袞扎布、次子車布登紥布三人先後為定邊左將軍長達40年,負責統領整個喀爾喀蒙古四部兵,並監理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汗部二部民事。

定邊左副將軍是清朝常駐漠北的最高軍事長官,統領喀爾喀和科布多的軍事力量,是清朝在清準戰爭期間的西部屏障。策稜家族領導下的喀爾喀蒙古不僅為清朝加強西北部邊境統治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在此後的乾隆年間的兩次清準戰爭以及評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過程中都作為清朝北路軍的大後方,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

3.3 死後哀榮

乾隆十五年,策稜因病去世,高壽78歲。乾隆皇帝親自前往祭奠自己這位重臣及姑父,下令允許策稜配享太廟,享受皇家祭祀祖先的禮儀及待遇。這是封建年代臣子可以期望的最高榮譽,在整個清朝296年中,僅有12位大臣獲得了配享太廟的資格。此外,策稜還入選祭祀功勞格外突出大臣的京師賢良祠

光顯寺大捷當年的十二月,雍正皇帝因為策稜的突出功績,追封他當時已死去的妻子和碩純愨公主為固倫長公主。固倫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級,滿語中固倫是“天下、國家”的意思適用於皇后所生的嫡女,而和碩是“一方”的意思,適用於妃子所生的庶女。兩種封號有明顯的嫡庶之別。就連策稜的岳母,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妃子納喇氏,終康熙一朝也只不過是貴人,卻在雍正朝因為女婿的迭番戰功晉封為“皇考通嬪”的名位。而策稜的孫子拉旺多爾濟,也早早就被安排迎娶乾隆第七女固倫和靜公主,延續了策稜家族與愛新覺羅皇室的姻緣紐帶。正如魏源在《聖武記》中所記載:

策稜···功名追衛、霍,忠貞符日磾本朝外藩勳戚之盛,內蒙古推科爾沁部,外蒙古推賽音諾顏部


博爾濟吉特·策稜以喀爾喀蒙古一介普通宗室,最後卻得以出任賽音諾顏部盟長,並統領整個喀爾喀四部的軍事;以清軍一部偏師,最後卻得以屢立大功,光顯寺一戰更是力挽狂瀾、名揚天下;以一名臣子,卻得以配享太廟,顯赫無倫,有著豐富的內外部原因。

第一、策稜與清朝康雍乾三位帝王都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策稜揹負部族的血海深仇,深知以一己之力無法抗衡鼎盛的準噶爾汗國。在此基礎上,他積極融入清朝統治階級,地位尊崇,因忠誠可靠而深得信任,這使他在階級分化嚴重的封建年代擁有了足夠的靈活機動性,為他建功立業奠定了基礎。

乾隆四年,準噶爾使哈柳臣來到北京進行邊界談判,曾試圖挑撥策稜與清廷關係,都被策稜義正言辭地予以駁斥:

哈柳曰:“額駙遊牧部屬在喀爾喀,何弗居彼?”策稜答曰:“我主居此,予惟隨主居。喀爾喀特予遊牧耳!”哈柳又曰:“額駙有子在準噶爾,何不令來京?”答曰:“予蒙恩尚公主,公主所出乃予子,他子無與也。即爾送還,予必請於上誅之。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六·列傳八十三》

與此同時,康熙、雍正、乾隆都充分信任和依賴策稜,給予他真正的親人待遇。乾隆一登基就諭告諸總理事務王大臣說:額駙策凌“系國家效力出眾之人,亦曾蒙皇考格外恩寵”,命“照內地親王(即宗室王)之例”,賞與緞匹。乾隆還親寫手敕,對策凌說:“汝受皇祖、皇考重恩,宜竭力效忠國家。皇考曾諭朕:所有軍務,惟爾是賴”

第二、策稜自身擁有高超的軍事素養與技能。策稜自幼生長在漠北,軍事戰鬥經驗豐富,並且對當地的山川地理十分熟悉。此外,他還精研兵書兵法,由《嘯亭雜錄·超勇王》的記載可見一斑:

知兵法,有元臣木華黎所著兵法,王世收藏之,暇時擁一編展誦,故用兵多合古法”。

光顯寺一戰中,策稜結合該區域的地理形勢,靈活運用了弱兵誘敵、伏兵圍殲、擊敵半渡等連環計策,戰局發展盡在其掌握。

第三、策稜在清準戰爭中屬於正義的一方。和通泊之戰後,準噶爾軍隊恃強凌弱,深入喀爾喀,將他們的土地和人民反覆蹂躪。策稜統領的喀爾喀軍隊,家園被毀,親人被擒,同仇敵愾,戰鬥慾望強烈,所以在清軍滿兵畏敵怯戰的情況下,依舊勇於亮劍,給準軍致命一擊。相比之下,準軍勞師遠征,深入敵境,地理不熟,不得人心,都為他們侵佔喀爾喀戰爭的敗亡埋下了種子

第四、策稜精通世事,擁有極高的情商。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策稜身處微妙之境而遊刃有餘,歷三代帝王而榮寵不衰;不管是長時間的蟄伏,或者是一時的被貶不順,或者是功成名就,名揚天下,都總有良好的心態,最終得以在風起雲湧的宦海中久居高位,長壽善終。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子孫在清朝一直深受優待,他的兒子成袞扎布、策布登扎布在後期平定準噶爾,收復新疆的戰鬥中都居功至偉,深受重用。

第五、策稜的個人選擇符合歷史的大潮流。清朝在康雍乾年間,國家穩定,政治清明,人才輩出,號稱康雍乾盛世清朝統治者以遼闊的後方疆域,高效的國家機器,傾全國之力支持前線作戰,必然會取得對準噶爾戰爭的勝利,而策稜帶領下的喀爾喀蒙古各部抗擊準噶爾入侵的豐功偉績則是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優美篇章

清朝末年,國力衰微,逐漸喪失了對喀爾喀蒙古的控制力。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宣佈獨立,後期又受到強大蘇聯的全方位影響,即使當時號稱外蒙古地區第一大佛教中心的光顯寺都遭受毀滅性的破壞,而關於策稜的紀念雕像等在今天也非常少見

但是,歷史不會磨滅,歲月也不能埋沒英雄的豐功偉績。相信隨著中國與蒙古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隨著人們歷史研究的不斷開展,終有一日,策稜保家衛國,抵抗外侮的英勇事蹟一定會得到更加公正的歷史評價,如同那浴火重生的額爾德尼召寶寺一般,綻放出更加璀璨輝煌的光芒。

他是質子也是額駙,是盟長也是超勇王,60歲在光顯寺為清朝力挽狂瀾

▲浴火重生的額爾德尼召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