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蘇格拉底 道德經 龍捲風 西漢 成都 另眼看易經 2019-07-29
"


世間最苦的人,是不知足的人

世間什麼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

古人云:“禍莫大於不知足”。

溫飽無慮是幸事,無病無災便是福澤。

所以,很多時候,人生之所以苦,往往就苦在不知足!

"


世間最苦的人,是不知足的人

世間什麼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

古人云:“禍莫大於不知足”。

溫飽無慮是幸事,無病無災便是福澤。

所以,很多時候,人生之所以苦,往往就苦在不知足!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不知足,是最大的災禍

有個成語叫“得隴望蜀”,比喻得寸進尺,貪心不知滿足,貪得無厭。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一旦被慾望拿捏,就像揹負枷鎖的囚徒,永遠不得解脫。

有個人既窮困潦倒,又無比吝嗇。

一天,他向佛祖祈禱說:“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這個袋子裡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裡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你才可以花錢。”

於是,那個人開始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閤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吝嗇之心又阻止了他。

他開始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日夜不停地往外拿著金幣。

直到屋子裡裝滿金幣,他仍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最後,他已經虛弱得沒有把錢從口袋裡拿出來的力氣了,卻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結果死在了錢袋旁邊。

有慾望,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合理的慾望是上進的,是積極的,過多的慾望則會讓人陷入煩惱。

有個魚販,住在岸邊的別墅,每天早出晚歸,擔心大海和天氣,擔心魚價的漲跌。

他有太多的憂慮,內心沒有片刻安寧,所以根本沒有一絲快樂。

有一天,一場龍捲風讓幾條漁船觸礁,損失慘重。漁夫心情糟透了,一臉焦灼,到沙灘上踱步,碰到一個流浪漢在沙灘上唱著歌。

他想起了自己無憂的日子,問流浪漢:“你一無所有,怎麼這麼快樂呢?”

流浪漢說:“怎麼會一無所有呢?我有沙灘,有陽光,有健康,衣食無憂。”

漁夫略有所悟:這個世上,只有知足,才能快樂。

老子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最大的災禍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不知足的人,貪得無厭,反之,知足的人不貪心,卻最快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境界,少欲則心靜,心靜則智慧開,智慧開則境界無限。

"


世間最苦的人,是不知足的人

世間什麼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

古人云:“禍莫大於不知足”。

溫飽無慮是幸事,無病無災便是福澤。

所以,很多時候,人生之所以苦,往往就苦在不知足!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不知足,是最大的災禍

有個成語叫“得隴望蜀”,比喻得寸進尺,貪心不知滿足,貪得無厭。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一旦被慾望拿捏,就像揹負枷鎖的囚徒,永遠不得解脫。

有個人既窮困潦倒,又無比吝嗇。

一天,他向佛祖祈禱說:“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這個袋子裡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裡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你才可以花錢。”

於是,那個人開始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閤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吝嗇之心又阻止了他。

他開始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日夜不停地往外拿著金幣。

直到屋子裡裝滿金幣,他仍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最後,他已經虛弱得沒有把錢從口袋裡拿出來的力氣了,卻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結果死在了錢袋旁邊。

有慾望,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合理的慾望是上進的,是積極的,過多的慾望則會讓人陷入煩惱。

有個魚販,住在岸邊的別墅,每天早出晚歸,擔心大海和天氣,擔心魚價的漲跌。

他有太多的憂慮,內心沒有片刻安寧,所以根本沒有一絲快樂。

有一天,一場龍捲風讓幾條漁船觸礁,損失慘重。漁夫心情糟透了,一臉焦灼,到沙灘上踱步,碰到一個流浪漢在沙灘上唱著歌。

他想起了自己無憂的日子,問流浪漢:“你一無所有,怎麼這麼快樂呢?”

流浪漢說:“怎麼會一無所有呢?我有沙灘,有陽光,有健康,衣食無憂。”

漁夫略有所悟:這個世上,只有知足,才能快樂。

老子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最大的災禍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不知足的人,貪得無厭,反之,知足的人不貪心,卻最快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境界,少欲則心靜,心靜則智慧開,智慧開則境界無限。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知足之人,內心最富足

所謂知足,並非不進取,而是一種“知止”。只有在物質足夠的情況下,及時止住物慾,才能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注重內心的快樂上。

故《道德經》有云:“知足者富”。知道滿足的人,內心更富有,生活最幸福。

有個明朝金溪人,叫胡九韶。因為家境很貧困,他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但也僅僅可以保證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所謂“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貧賤也能快樂,恰恰源於內心知足。

西漢時,在四川成都有一個隱士嚴遵,他每天掙到一百錢就關上店鋪,開始讀書。

當地有一個富人羅衝,見嚴遵生活清貧,就要接濟他,給嚴遵送來了錢糧。

但嚴遵卻謝絕了,他對羅衝說:“我富足,而你貧乏,怎麼可以讓貧乏的你來接濟富足的我呢?”

羅衝驚訝地問道:“我擁有萬金之富,你沒有一石糧,卻說你富足而我貧乏,這不是很荒謬嗎?”

嚴遵說:“不是這樣的。我曾經去你家,見你深夜還沒有休息,日夜忙碌,卻從未有滿足。我雖然每天掙一百錢,卻有時間讀書,家裡有幾百錢的剩餘,錢花不出去,錢上的塵土都已經積到一寸厚了。這不是我富足而你貧乏嗎?”

羅衝聽後,感到很慚愧。

嚴遵的一番話,說出了富足和貧乏的判斷標準:人不能為了金錢而活,不能成為財富的奴隸,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為了財富而不顧及其它,這樣雖富亦貧。

《親友書》中說道:“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膨脹的慾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

如果慾望是一匹野馬,那麼知足便是一根韁繩,唯有用它來駕馭貪念,及時知止,並及時行樂,才不至於迷失在物質的荒野,成為慾望的奴隸。

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


世間最苦的人,是不知足的人

世間什麼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

古人云:“禍莫大於不知足”。

溫飽無慮是幸事,無病無災便是福澤。

所以,很多時候,人生之所以苦,往往就苦在不知足!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不知足,是最大的災禍

有個成語叫“得隴望蜀”,比喻得寸進尺,貪心不知滿足,貪得無厭。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一旦被慾望拿捏,就像揹負枷鎖的囚徒,永遠不得解脫。

有個人既窮困潦倒,又無比吝嗇。

一天,他向佛祖祈禱說:“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這個袋子裡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裡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你才可以花錢。”

於是,那個人開始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閤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吝嗇之心又阻止了他。

他開始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日夜不停地往外拿著金幣。

直到屋子裡裝滿金幣,他仍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最後,他已經虛弱得沒有把錢從口袋裡拿出來的力氣了,卻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結果死在了錢袋旁邊。

有慾望,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合理的慾望是上進的,是積極的,過多的慾望則會讓人陷入煩惱。

有個魚販,住在岸邊的別墅,每天早出晚歸,擔心大海和天氣,擔心魚價的漲跌。

他有太多的憂慮,內心沒有片刻安寧,所以根本沒有一絲快樂。

有一天,一場龍捲風讓幾條漁船觸礁,損失慘重。漁夫心情糟透了,一臉焦灼,到沙灘上踱步,碰到一個流浪漢在沙灘上唱著歌。

他想起了自己無憂的日子,問流浪漢:“你一無所有,怎麼這麼快樂呢?”

流浪漢說:“怎麼會一無所有呢?我有沙灘,有陽光,有健康,衣食無憂。”

漁夫略有所悟:這個世上,只有知足,才能快樂。

老子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最大的災禍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不知足的人,貪得無厭,反之,知足的人不貪心,卻最快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境界,少欲則心靜,心靜則智慧開,智慧開則境界無限。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知足之人,內心最富足

所謂知足,並非不進取,而是一種“知止”。只有在物質足夠的情況下,及時止住物慾,才能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注重內心的快樂上。

故《道德經》有云:“知足者富”。知道滿足的人,內心更富有,生活最幸福。

有個明朝金溪人,叫胡九韶。因為家境很貧困,他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但也僅僅可以保證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所謂“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貧賤也能快樂,恰恰源於內心知足。

西漢時,在四川成都有一個隱士嚴遵,他每天掙到一百錢就關上店鋪,開始讀書。

當地有一個富人羅衝,見嚴遵生活清貧,就要接濟他,給嚴遵送來了錢糧。

但嚴遵卻謝絕了,他對羅衝說:“我富足,而你貧乏,怎麼可以讓貧乏的你來接濟富足的我呢?”

羅衝驚訝地問道:“我擁有萬金之富,你沒有一石糧,卻說你富足而我貧乏,這不是很荒謬嗎?”

嚴遵說:“不是這樣的。我曾經去你家,見你深夜還沒有休息,日夜忙碌,卻從未有滿足。我雖然每天掙一百錢,卻有時間讀書,家裡有幾百錢的剩餘,錢花不出去,錢上的塵土都已經積到一寸厚了。這不是我富足而你貧乏嗎?”

羅衝聽後,感到很慚愧。

嚴遵的一番話,說出了富足和貧乏的判斷標準:人不能為了金錢而活,不能成為財富的奴隸,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為了財富而不顧及其它,這樣雖富亦貧。

《親友書》中說道:“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膨脹的慾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

如果慾望是一匹野馬,那麼知足便是一根韁繩,唯有用它來駕馭貪念,及時知止,並及時行樂,才不至於迷失在物質的荒野,成為慾望的奴隸。

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知足者,方能常樂

《道德經》裡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於他到底擁有多少,而在於他是否知足。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和幾個朋友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米的房間,但他卻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這麼多人擠在一起,轉個身都難,有什麼可高興的?”

他說:“朋友們在一起可以隨時交流思想和感情,不值得高興嗎?”

後來,朋友們成了家先後搬了出去,只剩蘇格拉底一人,但他仍然很快樂。

那人又問:“現在你看,一個人怪可憐的。”

他說:“我有很多書,書即老師,我隨時可以向他們請教,多好啊!”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七層高的大樓,但他家在最底層,既不安靜,也不安全,還不衛生。

那人見蘇格拉底還是整天樂呵呵的,便問:“住這樣的房子還快樂得起來?”

他說:“一樓有多好啊!進門就是家,搬東西方便,還可以在空地上養花種草。”

一年後,他把房子讓給一位家裡有偏癱老人的朋友,自己則搬到了最高層,但他依然樂呵呵。

那人說:“住七樓不方便了吧?”他說,“不不不!每天上下樓可以鍛鍊身體;而且光線好,看書寫字不傷眼;上面沒人干擾,日夜都很安靜。”

可見,知足的人最幸福。他們不做非分之想,不好高騖遠,不利慾薰心,不巧取豪奪,他們內心沒有憂慮,安寧快樂

生活欠我們一個“如意”,但我們卻欠生活一個“知足”。因為生活不會事事如意,心卻可以因知足而常樂。

楊絳曾在《一百歲感言》裡說:“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它能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很多人說,生在世家、家財萬貫真好命。但生命無常,萬貫家財終散盡,而人生的豐盈、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富有,恰恰藏在最簡單的知足裡。

所以,懂得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快樂的人,他們不需要過多的物質填補心靈的空虛。

因為在精神上,他們已經足夠富有!

"


世間最苦的人,是不知足的人

世間什麼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

古人云:“禍莫大於不知足”。

溫飽無慮是幸事,無病無災便是福澤。

所以,很多時候,人生之所以苦,往往就苦在不知足!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不知足,是最大的災禍

有個成語叫“得隴望蜀”,比喻得寸進尺,貪心不知滿足,貪得無厭。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一旦被慾望拿捏,就像揹負枷鎖的囚徒,永遠不得解脫。

有個人既窮困潦倒,又無比吝嗇。

一天,他向佛祖祈禱說:“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這個袋子裡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裡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你才可以花錢。”

於是,那個人開始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閤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吝嗇之心又阻止了他。

他開始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日夜不停地往外拿著金幣。

直到屋子裡裝滿金幣,他仍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最後,他已經虛弱得沒有把錢從口袋裡拿出來的力氣了,卻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結果死在了錢袋旁邊。

有慾望,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合理的慾望是上進的,是積極的,過多的慾望則會讓人陷入煩惱。

有個魚販,住在岸邊的別墅,每天早出晚歸,擔心大海和天氣,擔心魚價的漲跌。

他有太多的憂慮,內心沒有片刻安寧,所以根本沒有一絲快樂。

有一天,一場龍捲風讓幾條漁船觸礁,損失慘重。漁夫心情糟透了,一臉焦灼,到沙灘上踱步,碰到一個流浪漢在沙灘上唱著歌。

他想起了自己無憂的日子,問流浪漢:“你一無所有,怎麼這麼快樂呢?”

流浪漢說:“怎麼會一無所有呢?我有沙灘,有陽光,有健康,衣食無憂。”

漁夫略有所悟:這個世上,只有知足,才能快樂。

老子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最大的災禍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不知足的人,貪得無厭,反之,知足的人不貪心,卻最快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境界,少欲則心靜,心靜則智慧開,智慧開則境界無限。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知足之人,內心最富足

所謂知足,並非不進取,而是一種“知止”。只有在物質足夠的情況下,及時止住物慾,才能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注重內心的快樂上。

故《道德經》有云:“知足者富”。知道滿足的人,內心更富有,生活最幸福。

有個明朝金溪人,叫胡九韶。因為家境很貧困,他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但也僅僅可以保證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所謂“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貧賤也能快樂,恰恰源於內心知足。

西漢時,在四川成都有一個隱士嚴遵,他每天掙到一百錢就關上店鋪,開始讀書。

當地有一個富人羅衝,見嚴遵生活清貧,就要接濟他,給嚴遵送來了錢糧。

但嚴遵卻謝絕了,他對羅衝說:“我富足,而你貧乏,怎麼可以讓貧乏的你來接濟富足的我呢?”

羅衝驚訝地問道:“我擁有萬金之富,你沒有一石糧,卻說你富足而我貧乏,這不是很荒謬嗎?”

嚴遵說:“不是這樣的。我曾經去你家,見你深夜還沒有休息,日夜忙碌,卻從未有滿足。我雖然每天掙一百錢,卻有時間讀書,家裡有幾百錢的剩餘,錢花不出去,錢上的塵土都已經積到一寸厚了。這不是我富足而你貧乏嗎?”

羅衝聽後,感到很慚愧。

嚴遵的一番話,說出了富足和貧乏的判斷標準:人不能為了金錢而活,不能成為財富的奴隸,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為了財富而不顧及其它,這樣雖富亦貧。

《親友書》中說道:“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膨脹的慾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

如果慾望是一匹野馬,那麼知足便是一根韁繩,唯有用它來駕馭貪念,及時知止,並及時行樂,才不至於迷失在物質的荒野,成為慾望的奴隸。

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知足者,方能常樂

《道德經》裡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於他到底擁有多少,而在於他是否知足。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和幾個朋友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米的房間,但他卻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這麼多人擠在一起,轉個身都難,有什麼可高興的?”

他說:“朋友們在一起可以隨時交流思想和感情,不值得高興嗎?”

後來,朋友們成了家先後搬了出去,只剩蘇格拉底一人,但他仍然很快樂。

那人又問:“現在你看,一個人怪可憐的。”

他說:“我有很多書,書即老師,我隨時可以向他們請教,多好啊!”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七層高的大樓,但他家在最底層,既不安靜,也不安全,還不衛生。

那人見蘇格拉底還是整天樂呵呵的,便問:“住這樣的房子還快樂得起來?”

他說:“一樓有多好啊!進門就是家,搬東西方便,還可以在空地上養花種草。”

一年後,他把房子讓給一位家裡有偏癱老人的朋友,自己則搬到了最高層,但他依然樂呵呵。

那人說:“住七樓不方便了吧?”他說,“不不不!每天上下樓可以鍛鍊身體;而且光線好,看書寫字不傷眼;上面沒人干擾,日夜都很安靜。”

可見,知足的人最幸福。他們不做非分之想,不好高騖遠,不利慾薰心,不巧取豪奪,他們內心沒有憂慮,安寧快樂

生活欠我們一個“如意”,但我們卻欠生活一個“知足”。因為生活不會事事如意,心卻可以因知足而常樂。

楊絳曾在《一百歲感言》裡說:“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它能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很多人說,生在世家、家財萬貫真好命。但生命無常,萬貫家財終散盡,而人生的豐盈、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富有,恰恰藏在最簡單的知足裡。

所以,懂得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快樂的人,他們不需要過多的物質填補心靈的空虛。

因為在精神上,他們已經足夠富有!

人生之苦,苦在不知足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知足是一種活在人世的態度,常樂是一種豁達釋然的情懷。

知足常樂,方能看見內心的豐盈絢爛,尋回真實的自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