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千年古代裡出了眾多美女,但公認的四位自然是沉魚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閉月的貂蟬,羞花的楊玉環。這幾位傾國紅顏的一生都各是一段傳奇故事,千年芬芳流於詩詞歌賦中至今不朽,但傳奇般的一生對於她們而言卻未必幸福。

自古紅顏多薄命,不許美人見白頭,她們又是如何落下身後事呢。

一.西施

西施是春秋時候越國的美人,本名施夷光,春秋時候稱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稱呼,如齊姜就是嫁到齊國的姜氏女,故史載西施,傳名於世。西施是典型的小家碧玉,生長在村落西邊,自幼隨母親浣紗,卻因其人使“浣紗”這個意象在後代文人的詩文當中都多了一層清秀:“江口蛾眉獨浣紗”、“浣紗曾向此溪頭”寫其未出閣時,“沉魚”據說也正是因為她浣紗時面容映於水中,使魚兒害羞沉下。

"

​我們千年古代裡出了眾多美女,但公認的四位自然是沉魚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閉月的貂蟬,羞花的楊玉環。這幾位傾國紅顏的一生都各是一段傳奇故事,千年芬芳流於詩詞歌賦中至今不朽,但傳奇般的一生對於她們而言卻未必幸福。

自古紅顏多薄命,不許美人見白頭,她們又是如何落下身後事呢。

一.西施

西施是春秋時候越國的美人,本名施夷光,春秋時候稱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稱呼,如齊姜就是嫁到齊國的姜氏女,故史載西施,傳名於世。西施是典型的小家碧玉,生長在村落西邊,自幼隨母親浣紗,卻因其人使“浣紗”這個意象在後代文人的詩文當中都多了一層清秀:“江口蛾眉獨浣紗”、“浣紗曾向此溪頭”寫其未出閣時,“沉魚”據說也正是因為她浣紗時面容映於水中,使魚兒害羞沉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西施的歷史背景則是吳越之爭,適逢越王勾踐圖復國,帳下謀臣范蠡將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經過精心裝扮訓練後送到吳國迷惑吳王夫差。西施入吳宮,讓吳王終日沉湎於女色,從內衰敗的吳國在面對蓄謀已久的越國時果然亡了國。

與西施有關的重要人物是范蠡。范蠡據說與西施有情,而在西施的眾多結局說法中只有一個善終,即范蠡帶西施泛舟於五湖之上,遠離了紛爭是非。這個結局圓滿且浪漫,風行於後世文作中,但不免也是西施這個為國獻去青春的秀美女子確實令人討厭不起來,大家都希望她有一個善終的產物。同樣是亡國紅顏,妲己、妹喜、褒姒這些女子的形象就十分反面,總會遭到歷代文人的口誅筆伐,成為士人敬而遠之的對象,西施卻是招人憐愛的。

但這個結局要依賴於范蠡,倘若范蠡無情,那麼西施最可能的就是紅顏薄命,沉江而盡。為何?

其一,西施到底是吳國滅亡的一個原因,吳人也許對她怨懟已久。

其二,西施若被視為紅顏禍水,又如何不會引起勾踐,甚至越後的忌憚呢?

就算其他說法都距離當時太遠,《墨子》“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功高震主,西施被沉湖是因為她美貌亡國)”之語,也足以說明這很可能是西施的真正結局,畢竟她確實出身貧寒,無依無靠,使命結束的她已經沒有了歷史的利用價值。

“一朝得侍君王側,不見玉顏空水流。”被歷史所拋棄的絕代美人中,她只是一個開始。

二.王昭君

王昭君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名嬙,或字昭君,晉朝以後為避諱又稱她明妃、王明君,以“明”代同義的“昭”。

她的和親大概是西漢對外和親政策的典例:出身平民之家,被選入宮中做了一名宮女;因為自恃美貌或別的原因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所以其畫像並不出眾,沒能進入後宮之中,這裡還有一個畫師棄市的後話;後來匈奴前來和親,元帝在宮中選了一名宮女封了一個身份嫁給單于,這個封號據研究很可能就是“昭君”,如同武則天的封號“則天大聖皇帝”一樣,被後世用以稱呼。

"

​我們千年古代裡出了眾多美女,但公認的四位自然是沉魚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閉月的貂蟬,羞花的楊玉環。這幾位傾國紅顏的一生都各是一段傳奇故事,千年芬芳流於詩詞歌賦中至今不朽,但傳奇般的一生對於她們而言卻未必幸福。

自古紅顏多薄命,不許美人見白頭,她們又是如何落下身後事呢。

一.西施

西施是春秋時候越國的美人,本名施夷光,春秋時候稱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稱呼,如齊姜就是嫁到齊國的姜氏女,故史載西施,傳名於世。西施是典型的小家碧玉,生長在村落西邊,自幼隨母親浣紗,卻因其人使“浣紗”這個意象在後代文人的詩文當中都多了一層清秀:“江口蛾眉獨浣紗”、“浣紗曾向此溪頭”寫其未出閣時,“沉魚”據說也正是因為她浣紗時面容映於水中,使魚兒害羞沉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西施的歷史背景則是吳越之爭,適逢越王勾踐圖復國,帳下謀臣范蠡將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經過精心裝扮訓練後送到吳國迷惑吳王夫差。西施入吳宮,讓吳王終日沉湎於女色,從內衰敗的吳國在面對蓄謀已久的越國時果然亡了國。

與西施有關的重要人物是范蠡。范蠡據說與西施有情,而在西施的眾多結局說法中只有一個善終,即范蠡帶西施泛舟於五湖之上,遠離了紛爭是非。這個結局圓滿且浪漫,風行於後世文作中,但不免也是西施這個為國獻去青春的秀美女子確實令人討厭不起來,大家都希望她有一個善終的產物。同樣是亡國紅顏,妲己、妹喜、褒姒這些女子的形象就十分反面,總會遭到歷代文人的口誅筆伐,成為士人敬而遠之的對象,西施卻是招人憐愛的。

但這個結局要依賴於范蠡,倘若范蠡無情,那麼西施最可能的就是紅顏薄命,沉江而盡。為何?

其一,西施到底是吳國滅亡的一個原因,吳人也許對她怨懟已久。

其二,西施若被視為紅顏禍水,又如何不會引起勾踐,甚至越後的忌憚呢?

就算其他說法都距離當時太遠,《墨子》“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功高震主,西施被沉湖是因為她美貌亡國)”之語,也足以說明這很可能是西施的真正結局,畢竟她確實出身貧寒,無依無靠,使命結束的她已經沒有了歷史的利用價值。

“一朝得侍君王側,不見玉顏空水流。”被歷史所拋棄的絕代美人中,她只是一個開始。

二.王昭君

王昭君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名嬙,或字昭君,晉朝以後為避諱又稱她明妃、王明君,以“明”代同義的“昭”。

她的和親大概是西漢對外和親政策的典例:出身平民之家,被選入宮中做了一名宮女;因為自恃美貌或別的原因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所以其畫像並不出眾,沒能進入後宮之中,這裡還有一個畫師棄市的後話;後來匈奴前來和親,元帝在宮中選了一名宮女封了一個身份嫁給單于,這個封號據研究很可能就是“昭君”,如同武則天的封號“則天大聖皇帝”一樣,被後世用以稱呼。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元帝擇人時大概是抱著太美的不捨得給、太醜的過意不去的心理,選了畫像上並不出眾的王昭君,然而昭君出嫁時容貌驚豔,元帝悔之不及,於是把私受賄賂的畫工殺了。

昭君北去,一路大漠黃沙,滿眼荒蕪,只有馬嘶雁鳴。昭君心緒難平,於是奏了《琵琶怨》,其人與琴聲悽豔哀婉至極,使大雁忘記振翅,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的傳說就是這麼來的,且至今有一著名的古琴曲正名為《平沙落雁》。

王昭君在匈奴終老,有過兩任丈夫。第一任則是求親來的呼韓邪單于,昭君與他生活三年,育有一子;然而蠻夷習俗與中原大不同,父死子繼的內容包括父親的女人,昭君原本請求國歸漢,但漢廷置之不理,昭君不得不再嫁給呼韓邪單于之子,又是十多年時間。

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幸福嗎?漢宮的美人遠嫁匈奴,大概可以參考《權力的遊戲》中丹妮莉絲嫁給馬王時的生活情景,是一個文明適應野蠻的過程,而這很不容易。三國時期的蔡琰即文姬也曾因戰亂被俘入胡,她記錄道: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生失家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從夜達明,朔風浩浩兮暗塞營……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野蕭條兮烽戎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邊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牛羊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皮毛為衣,肉酪為食,老弱者被驅趕,流徙式放牧生活永遠居無定所,沒有安穩高大的建築和好的衣食,而文姬距離昭君已經有數百年了,她尚且如此嫌惡塞外之地,昭君還要面對自己被父死子繼的命運,且漢廷也不像曹操,全任她自生自滅,又是一個完成歷史使命以後被拋棄的女子。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漢匈在落雁之行以後穩定了半個世紀,昭君滿含怨聲的琵琶曲卻再無漢人聽見。

三.貂蟬

貂蟬是四大美人之中身世最為迷離的一個,甚至至今不能確定這個巧行連環計的美人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她在四大美人當中形象被塑造得最為豔麗和精彩,也非常戲劇化,堪稱粉紅英雄。她的事蹟多見於《三國演義》,但正史《後漢書》中也確實有呂布與董卓的貼身婢妾相戀,呂布因害怕此事被董卓發現去求見王允扳倒董卓的事蹟,這個婢妾也許就是貂蟬的原型。

貂蟬義舉自王允收養她,她決計報恩的時候開始。貂蟬十六歲時,董卓權勢滔天,王允對此深感棘手,但明面上太難對抗,只得暗謀從內挑撥。謀劃時忽見貂蟬,有了美人計的靈感,於是和她商量好打算讓她先誘呂布、再送董卓。貂蟬自是美貌驚人,歌舞俱佳,傳說在庭中拜月時使月亮因其美貌躲藏於雲中,得“閉月”的美名,初見便將呂布和董卓都迷得神魂顛倒;後來貂蟬進太師府,一邊對董卓體貼入微,一邊與呂布秋波不止。

鳳儀亭則是一場暗流轉明的好戲,董卓撞見呂布貂蟬幽會,對呂布大怒,而貂蟬先對董卓哭訴呂布不端、又對呂布激將讓他反抗董卓,美人之面一日三變。這根導火索最終引爆了呂布和董卓的關係,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貂蟬。

"

​我們千年古代裡出了眾多美女,但公認的四位自然是沉魚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閉月的貂蟬,羞花的楊玉環。這幾位傾國紅顏的一生都各是一段傳奇故事,千年芬芳流於詩詞歌賦中至今不朽,但傳奇般的一生對於她們而言卻未必幸福。

自古紅顏多薄命,不許美人見白頭,她們又是如何落下身後事呢。

一.西施

西施是春秋時候越國的美人,本名施夷光,春秋時候稱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稱呼,如齊姜就是嫁到齊國的姜氏女,故史載西施,傳名於世。西施是典型的小家碧玉,生長在村落西邊,自幼隨母親浣紗,卻因其人使“浣紗”這個意象在後代文人的詩文當中都多了一層清秀:“江口蛾眉獨浣紗”、“浣紗曾向此溪頭”寫其未出閣時,“沉魚”據說也正是因為她浣紗時面容映於水中,使魚兒害羞沉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西施的歷史背景則是吳越之爭,適逢越王勾踐圖復國,帳下謀臣范蠡將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經過精心裝扮訓練後送到吳國迷惑吳王夫差。西施入吳宮,讓吳王終日沉湎於女色,從內衰敗的吳國在面對蓄謀已久的越國時果然亡了國。

與西施有關的重要人物是范蠡。范蠡據說與西施有情,而在西施的眾多結局說法中只有一個善終,即范蠡帶西施泛舟於五湖之上,遠離了紛爭是非。這個結局圓滿且浪漫,風行於後世文作中,但不免也是西施這個為國獻去青春的秀美女子確實令人討厭不起來,大家都希望她有一個善終的產物。同樣是亡國紅顏,妲己、妹喜、褒姒這些女子的形象就十分反面,總會遭到歷代文人的口誅筆伐,成為士人敬而遠之的對象,西施卻是招人憐愛的。

但這個結局要依賴於范蠡,倘若范蠡無情,那麼西施最可能的就是紅顏薄命,沉江而盡。為何?

其一,西施到底是吳國滅亡的一個原因,吳人也許對她怨懟已久。

其二,西施若被視為紅顏禍水,又如何不會引起勾踐,甚至越後的忌憚呢?

就算其他說法都距離當時太遠,《墨子》“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功高震主,西施被沉湖是因為她美貌亡國)”之語,也足以說明這很可能是西施的真正結局,畢竟她確實出身貧寒,無依無靠,使命結束的她已經沒有了歷史的利用價值。

“一朝得侍君王側,不見玉顏空水流。”被歷史所拋棄的絕代美人中,她只是一個開始。

二.王昭君

王昭君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名嬙,或字昭君,晉朝以後為避諱又稱她明妃、王明君,以“明”代同義的“昭”。

她的和親大概是西漢對外和親政策的典例:出身平民之家,被選入宮中做了一名宮女;因為自恃美貌或別的原因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所以其畫像並不出眾,沒能進入後宮之中,這裡還有一個畫師棄市的後話;後來匈奴前來和親,元帝在宮中選了一名宮女封了一個身份嫁給單于,這個封號據研究很可能就是“昭君”,如同武則天的封號“則天大聖皇帝”一樣,被後世用以稱呼。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元帝擇人時大概是抱著太美的不捨得給、太醜的過意不去的心理,選了畫像上並不出眾的王昭君,然而昭君出嫁時容貌驚豔,元帝悔之不及,於是把私受賄賂的畫工殺了。

昭君北去,一路大漠黃沙,滿眼荒蕪,只有馬嘶雁鳴。昭君心緒難平,於是奏了《琵琶怨》,其人與琴聲悽豔哀婉至極,使大雁忘記振翅,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的傳說就是這麼來的,且至今有一著名的古琴曲正名為《平沙落雁》。

王昭君在匈奴終老,有過兩任丈夫。第一任則是求親來的呼韓邪單于,昭君與他生活三年,育有一子;然而蠻夷習俗與中原大不同,父死子繼的內容包括父親的女人,昭君原本請求國歸漢,但漢廷置之不理,昭君不得不再嫁給呼韓邪單于之子,又是十多年時間。

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幸福嗎?漢宮的美人遠嫁匈奴,大概可以參考《權力的遊戲》中丹妮莉絲嫁給馬王時的生活情景,是一個文明適應野蠻的過程,而這很不容易。三國時期的蔡琰即文姬也曾因戰亂被俘入胡,她記錄道: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生失家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從夜達明,朔風浩浩兮暗塞營……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野蕭條兮烽戎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邊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牛羊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皮毛為衣,肉酪為食,老弱者被驅趕,流徙式放牧生活永遠居無定所,沒有安穩高大的建築和好的衣食,而文姬距離昭君已經有數百年了,她尚且如此嫌惡塞外之地,昭君還要面對自己被父死子繼的命運,且漢廷也不像曹操,全任她自生自滅,又是一個完成歷史使命以後被拋棄的女子。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漢匈在落雁之行以後穩定了半個世紀,昭君滿含怨聲的琵琶曲卻再無漢人聽見。

三.貂蟬

貂蟬是四大美人之中身世最為迷離的一個,甚至至今不能確定這個巧行連環計的美人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她在四大美人當中形象被塑造得最為豔麗和精彩,也非常戲劇化,堪稱粉紅英雄。她的事蹟多見於《三國演義》,但正史《後漢書》中也確實有呂布與董卓的貼身婢妾相戀,呂布因害怕此事被董卓發現去求見王允扳倒董卓的事蹟,這個婢妾也許就是貂蟬的原型。

貂蟬義舉自王允收養她,她決計報恩的時候開始。貂蟬十六歲時,董卓權勢滔天,王允對此深感棘手,但明面上太難對抗,只得暗謀從內挑撥。謀劃時忽見貂蟬,有了美人計的靈感,於是和她商量好打算讓她先誘呂布、再送董卓。貂蟬自是美貌驚人,歌舞俱佳,傳說在庭中拜月時使月亮因其美貌躲藏於雲中,得“閉月”的美名,初見便將呂布和董卓都迷得神魂顛倒;後來貂蟬進太師府,一邊對董卓體貼入微,一邊與呂布秋波不止。

鳳儀亭則是一場暗流轉明的好戲,董卓撞見呂布貂蟬幽會,對呂布大怒,而貂蟬先對董卓哭訴呂布不端、又對呂布激將讓他反抗董卓,美人之面一日三變。這根導火索最終引爆了呂布和董卓的關係,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貂蟬。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貂蟬史載很少,但為何在國人心中有著這麼高的知名度?因為她是個特別的、主動選擇人生的女性。在古代社會,女性多是賢良淑德依附男性的溫柔附庸形象,而貂蟬卻是變相地在這段故事裡掌控著兩個男性,而且都是權勢和武力登峰造極的人。儘管如此,如同西方神話裡的維納斯、芙蕾雅一樣,她的溫柔刀也難以激起男權的怒火,反而難以抵抗,最多引來“英雄難過美人關”的感嘆,所以羅貫中也用心力對她大加描繪,更不用說貂蟬即便錦衣玉食也不忘報恩初心的“義舉”本質了。但與不惜筆墨寫這段連環計相反,羅貫中也沒有關注過完成歷史使命的貂蟬的命運。

貂蟬有說法是被殺,還是被關羽所殺。畢竟她很可能歸了呂布,而最後曹操殺了呂布,她或許就被曹操收入帳下,再用去行美人計,但關公認為她紅顏誤國,斬之。當然這是元劇為了增加戲劇性的改編和傳說,並不足為信。又有她流落民間、出家為尼的說法,據說蜀中有老人見到過刻著貂蟬事蹟的碑文,推斷葬在附近的可能是她,這也算是善終。

“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把虎牢關之戰放在鳳儀亭之會以前,也可見文人之匠心。在後來的文學影視作品裡,貂蟬身著紅裳垂下車簾,自此消失人跡之中,不失為一個極美的留白。她就像任何一個精彩一生的人一樣,既然已隨心綻放,結局已不太重要。

四.楊玉環

楊玉環的故事其實只需要一篇《長恨歌》就足夠講得完整精彩。她是唐天寶年間時人,相關記錄也最詳細。楊玉環號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楊家是宦門世家,她出身是四大美人當中最高的,是真正的大家閨秀,有著很好的文化修養,所以很早就被唐玄宗的武惠妃指給壽王瑁作為王妃,然而武惠妃去世後,鬱鬱寡歡的唐玄宗卻發現了這位美貌的兒媳,於是讓她進宮,又送她去道觀得號“太真”這樣就洗去了壽王妃的身份,迎回宮中立為貴妃。唐玄宗那時一直沒有立後,楊貴妃確實就是後宮之首,集三千寵愛於一身。

從正史中唐玄宗的種種舉動和文人流傳的各類描述裡,楊貴妃極其受寵,這是幾乎肯定的,這對帝妃很可能是真的相愛。楊玉環犯了錯,被兩次“退歸”孃家,結果因為玄宗沒有她寢食不思又被接了回來,從來沒有任何實質性處罰。這對帝妃之間偶有矛盾都不過像夫妻吵嘴一樣。史書記載楊玉環也時有“媚妒”之舉,也惹過玄宗生氣,玄宗也臨幸過別人,但就是離不開她。

然而這樣的宮廷愛情生活最終結束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舉兵,玄宗攜貴妃逃竄,經過馬嵬坡時將士譁變,楊玉環不得已被賜死。不論是白綾縊死還是亂軍殺死,都沒有逃過馬嵬坡。此後玄宗入蜀,又被退居於太上皇之位,最後回到長安終老,形單影隻,晚景淒涼。

楊玉環死於馬嵬坡幾乎是定論了,儘管有“不見玉顏空死處”的傳言,說她可能用計假死或是被替身救出,最後遠渡扶桑,又或是死後成仙飛昇了,但她的歷史就斷在這裡。

"

​我們千年古代裡出了眾多美女,但公認的四位自然是沉魚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閉月的貂蟬,羞花的楊玉環。這幾位傾國紅顏的一生都各是一段傳奇故事,千年芬芳流於詩詞歌賦中至今不朽,但傳奇般的一生對於她們而言卻未必幸福。

自古紅顏多薄命,不許美人見白頭,她們又是如何落下身後事呢。

一.西施

西施是春秋時候越國的美人,本名施夷光,春秋時候稱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稱呼,如齊姜就是嫁到齊國的姜氏女,故史載西施,傳名於世。西施是典型的小家碧玉,生長在村落西邊,自幼隨母親浣紗,卻因其人使“浣紗”這個意象在後代文人的詩文當中都多了一層清秀:“江口蛾眉獨浣紗”、“浣紗曾向此溪頭”寫其未出閣時,“沉魚”據說也正是因為她浣紗時面容映於水中,使魚兒害羞沉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西施的歷史背景則是吳越之爭,適逢越王勾踐圖復國,帳下謀臣范蠡將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經過精心裝扮訓練後送到吳國迷惑吳王夫差。西施入吳宮,讓吳王終日沉湎於女色,從內衰敗的吳國在面對蓄謀已久的越國時果然亡了國。

與西施有關的重要人物是范蠡。范蠡據說與西施有情,而在西施的眾多結局說法中只有一個善終,即范蠡帶西施泛舟於五湖之上,遠離了紛爭是非。這個結局圓滿且浪漫,風行於後世文作中,但不免也是西施這個為國獻去青春的秀美女子確實令人討厭不起來,大家都希望她有一個善終的產物。同樣是亡國紅顏,妲己、妹喜、褒姒這些女子的形象就十分反面,總會遭到歷代文人的口誅筆伐,成為士人敬而遠之的對象,西施卻是招人憐愛的。

但這個結局要依賴於范蠡,倘若范蠡無情,那麼西施最可能的就是紅顏薄命,沉江而盡。為何?

其一,西施到底是吳國滅亡的一個原因,吳人也許對她怨懟已久。

其二,西施若被視為紅顏禍水,又如何不會引起勾踐,甚至越後的忌憚呢?

就算其他說法都距離當時太遠,《墨子》“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功高震主,西施被沉湖是因為她美貌亡國)”之語,也足以說明這很可能是西施的真正結局,畢竟她確實出身貧寒,無依無靠,使命結束的她已經沒有了歷史的利用價值。

“一朝得侍君王側,不見玉顏空水流。”被歷史所拋棄的絕代美人中,她只是一個開始。

二.王昭君

王昭君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名嬙,或字昭君,晉朝以後為避諱又稱她明妃、王明君,以“明”代同義的“昭”。

她的和親大概是西漢對外和親政策的典例:出身平民之家,被選入宮中做了一名宮女;因為自恃美貌或別的原因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所以其畫像並不出眾,沒能進入後宮之中,這裡還有一個畫師棄市的後話;後來匈奴前來和親,元帝在宮中選了一名宮女封了一個身份嫁給單于,這個封號據研究很可能就是“昭君”,如同武則天的封號“則天大聖皇帝”一樣,被後世用以稱呼。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元帝擇人時大概是抱著太美的不捨得給、太醜的過意不去的心理,選了畫像上並不出眾的王昭君,然而昭君出嫁時容貌驚豔,元帝悔之不及,於是把私受賄賂的畫工殺了。

昭君北去,一路大漠黃沙,滿眼荒蕪,只有馬嘶雁鳴。昭君心緒難平,於是奏了《琵琶怨》,其人與琴聲悽豔哀婉至極,使大雁忘記振翅,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的傳說就是這麼來的,且至今有一著名的古琴曲正名為《平沙落雁》。

王昭君在匈奴終老,有過兩任丈夫。第一任則是求親來的呼韓邪單于,昭君與他生活三年,育有一子;然而蠻夷習俗與中原大不同,父死子繼的內容包括父親的女人,昭君原本請求國歸漢,但漢廷置之不理,昭君不得不再嫁給呼韓邪單于之子,又是十多年時間。

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幸福嗎?漢宮的美人遠嫁匈奴,大概可以參考《權力的遊戲》中丹妮莉絲嫁給馬王時的生活情景,是一個文明適應野蠻的過程,而這很不容易。三國時期的蔡琰即文姬也曾因戰亂被俘入胡,她記錄道: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生失家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從夜達明,朔風浩浩兮暗塞營……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野蕭條兮烽戎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邊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牛羊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皮毛為衣,肉酪為食,老弱者被驅趕,流徙式放牧生活永遠居無定所,沒有安穩高大的建築和好的衣食,而文姬距離昭君已經有數百年了,她尚且如此嫌惡塞外之地,昭君還要面對自己被父死子繼的命運,且漢廷也不像曹操,全任她自生自滅,又是一個完成歷史使命以後被拋棄的女子。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漢匈在落雁之行以後穩定了半個世紀,昭君滿含怨聲的琵琶曲卻再無漢人聽見。

三.貂蟬

貂蟬是四大美人之中身世最為迷離的一個,甚至至今不能確定這個巧行連環計的美人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她在四大美人當中形象被塑造得最為豔麗和精彩,也非常戲劇化,堪稱粉紅英雄。她的事蹟多見於《三國演義》,但正史《後漢書》中也確實有呂布與董卓的貼身婢妾相戀,呂布因害怕此事被董卓發現去求見王允扳倒董卓的事蹟,這個婢妾也許就是貂蟬的原型。

貂蟬義舉自王允收養她,她決計報恩的時候開始。貂蟬十六歲時,董卓權勢滔天,王允對此深感棘手,但明面上太難對抗,只得暗謀從內挑撥。謀劃時忽見貂蟬,有了美人計的靈感,於是和她商量好打算讓她先誘呂布、再送董卓。貂蟬自是美貌驚人,歌舞俱佳,傳說在庭中拜月時使月亮因其美貌躲藏於雲中,得“閉月”的美名,初見便將呂布和董卓都迷得神魂顛倒;後來貂蟬進太師府,一邊對董卓體貼入微,一邊與呂布秋波不止。

鳳儀亭則是一場暗流轉明的好戲,董卓撞見呂布貂蟬幽會,對呂布大怒,而貂蟬先對董卓哭訴呂布不端、又對呂布激將讓他反抗董卓,美人之面一日三變。這根導火索最終引爆了呂布和董卓的關係,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貂蟬。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貂蟬史載很少,但為何在國人心中有著這麼高的知名度?因為她是個特別的、主動選擇人生的女性。在古代社會,女性多是賢良淑德依附男性的溫柔附庸形象,而貂蟬卻是變相地在這段故事裡掌控著兩個男性,而且都是權勢和武力登峰造極的人。儘管如此,如同西方神話裡的維納斯、芙蕾雅一樣,她的溫柔刀也難以激起男權的怒火,反而難以抵抗,最多引來“英雄難過美人關”的感嘆,所以羅貫中也用心力對她大加描繪,更不用說貂蟬即便錦衣玉食也不忘報恩初心的“義舉”本質了。但與不惜筆墨寫這段連環計相反,羅貫中也沒有關注過完成歷史使命的貂蟬的命運。

貂蟬有說法是被殺,還是被關羽所殺。畢竟她很可能歸了呂布,而最後曹操殺了呂布,她或許就被曹操收入帳下,再用去行美人計,但關公認為她紅顏誤國,斬之。當然這是元劇為了增加戲劇性的改編和傳說,並不足為信。又有她流落民間、出家為尼的說法,據說蜀中有老人見到過刻著貂蟬事蹟的碑文,推斷葬在附近的可能是她,這也算是善終。

“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把虎牢關之戰放在鳳儀亭之會以前,也可見文人之匠心。在後來的文學影視作品裡,貂蟬身著紅裳垂下車簾,自此消失人跡之中,不失為一個極美的留白。她就像任何一個精彩一生的人一樣,既然已隨心綻放,結局已不太重要。

四.楊玉環

楊玉環的故事其實只需要一篇《長恨歌》就足夠講得完整精彩。她是唐天寶年間時人,相關記錄也最詳細。楊玉環號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楊家是宦門世家,她出身是四大美人當中最高的,是真正的大家閨秀,有著很好的文化修養,所以很早就被唐玄宗的武惠妃指給壽王瑁作為王妃,然而武惠妃去世後,鬱鬱寡歡的唐玄宗卻發現了這位美貌的兒媳,於是讓她進宮,又送她去道觀得號“太真”這樣就洗去了壽王妃的身份,迎回宮中立為貴妃。唐玄宗那時一直沒有立後,楊貴妃確實就是後宮之首,集三千寵愛於一身。

從正史中唐玄宗的種種舉動和文人流傳的各類描述裡,楊貴妃極其受寵,這是幾乎肯定的,這對帝妃很可能是真的相愛。楊玉環犯了錯,被兩次“退歸”孃家,結果因為玄宗沒有她寢食不思又被接了回來,從來沒有任何實質性處罰。這對帝妃之間偶有矛盾都不過像夫妻吵嘴一樣。史書記載楊玉環也時有“媚妒”之舉,也惹過玄宗生氣,玄宗也臨幸過別人,但就是離不開她。

然而這樣的宮廷愛情生活最終結束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舉兵,玄宗攜貴妃逃竄,經過馬嵬坡時將士譁變,楊玉環不得已被賜死。不論是白綾縊死還是亂軍殺死,都沒有逃過馬嵬坡。此後玄宗入蜀,又被退居於太上皇之位,最後回到長安終老,形單影隻,晚景淒涼。

楊玉環死於馬嵬坡幾乎是定論了,儘管有“不見玉顏空死處”的傳言,說她可能用計假死或是被替身救出,最後遠渡扶桑,又或是死後成仙飛昇了,但她的歷史就斷在這裡。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自的人生結局是怎樣的?

她幸福嗎?在唐宮之中應該算是幸福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樣的生活雖然是短淺的,矇蔽未來的,但也很美好。她只是一個女人,她關心的僅限於玄宗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她不直接參政,也無政治智慧。她顯然沒有被教育過“仁義治天下”、“以民為本”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些內容,但楊家的當權者和唐朝的當權者本應該知道這些,而楊貴妃作為一個紐帶把兩個糊塗的大權在握者緊密聯繫了起來,給中唐製造了一個不可避免的衰落導向。

但這些她自己統統不知道。她是無知的,也是放縱於享受而不守“后妃之德”的戒律的。如果她是班婕妤一樣的個性,那她的卻輦之德要麼會讓玄宗重新勤政,要麼會讓玄宗失去興趣,且很可能是後者。她可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感受到“天下”、“百姓”與她有關,就是在離宮逃難以後,那時的她一定是驚慌乃至絕望的,但又不免於是自作自受。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儘管如此,後世卻仍然對她尚存寬容,她的形象仍然與妲己之類不同。但這是因為她的美、她的肆意、她的情愛和她一樣身為凡人的真實,更重要的是她造成的一切已經與我們自身無關了。 這樣一說,好像四大美女都不怎麼幸福。但幸福的定義本也是不同的,美人終究留名於貌美,或骨美,或神美,或質美,對於她們,也許只是美與幸福不可兼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