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九天'

"

《論語.里仁篇》第五章: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解析:

孔子說:“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們,君子不享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通過正當的途徑擺稅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背離了仁的準則,怎麼能夠成名呢?君子不會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也和仁同在。”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們知道了"仁"的道德範疇中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這些內容。

回頭再看孔子這一番言論,我突然想起“君子不食嗟來之食”這個典故。

故事說的是,有一年齊國發生嚴重的饑荒。齊國的貴族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饑民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那個人最終還是因為不吃而餓死了。

一個人,寧願餓死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尊嚴,不顧廉恥的去接收他人的施捨,你能想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信仰和堅持嗎?恐怕太多人都是無法想象的。

儒家一直有一個道德信仰叫做:安貧樂道。在這件事上,孔子的學生顏回算得上是典範。

相傳,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孔子因此大讚他:“賢哉,回也!”

看完這些故事,我們再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另一面。

都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是,從古至今,有多少才華橫溢的公卿大夫,在權利、財富、美色......的誘惑下搖身一變,變成了魚肉百姓、罪惡滔天的貪官汙吏。

將從古至今那些有記載的貪官的故事彙編在一起,可能其厚度也堪比二十四史了,別說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

那些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都知道是非黑白,用一句俗話說,都是飽讀詩書的人。可是在各種光怪陸離的誘惑面前,他們將思想品德中的“忠、信、禮、義、廉、恥、仁、愛”統統拋諸腦後,換上的全是貪婪醜惡。

為了謀取利益,及時享樂,他們可以不忠不義,毫無廉恥,無視禮法,毫無誠信,更加沒有了善良和愛心。

都說孔子曾以老子為師,且驚為天人。

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又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還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孔子的這一段話,彷彿是將《道德經》中這幾段話的內容做了一個深入淺出的闡述。

這世界的誘惑太多,只要對任何一樣動心迷戀,人就會很容易喪失了底線,只有那些道德品質高尚的人,能堅守自己心中的信仰,不管面對什麼事物,都會首先從道德的角度去考量,而絕對不會為了五色、無味、五音、難得之貨,馳騁畋獵喪失了自己的原則,如果在誘惑與道德之間相違背時做取捨,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的選擇道德而放棄誘惑。

因為他們深知道德品質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遠遠高於世間所有的及時行樂,人一旦陷在了誘惑的溫柔鄉里,就會淪為權力財富的奴隸,最終成為只有渾身慾望的行屍走肉。所以君子可以不恥下問,但不可以無恥求財。

文章寫到這裡,難免讓看到文章的你覺得有點流於說教,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甚至有點迂腐不堪。

你甚至會告訴我,錢不是萬能,可是沒錢是萬萬不能啊!不拉下臉皮如何求財呢?

的確,一分錢都可以難倒英雄漢。我們固然要辯證的去看前人的言論。但是,在我看來夫子的“之乎者也”中其實就是在講一個道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是在勸戒世人,不義之財不可取,天道循環中自有因果。凡事請守住道德的底線,總是沒錯的。

"

《論語.里仁篇》第五章: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解析:

孔子說:“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們,君子不享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通過正當的途徑擺稅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背離了仁的準則,怎麼能夠成名呢?君子不會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也和仁同在。”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們知道了"仁"的道德範疇中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這些內容。

回頭再看孔子這一番言論,我突然想起“君子不食嗟來之食”這個典故。

故事說的是,有一年齊國發生嚴重的饑荒。齊國的貴族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饑民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那個人最終還是因為不吃而餓死了。

一個人,寧願餓死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尊嚴,不顧廉恥的去接收他人的施捨,你能想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信仰和堅持嗎?恐怕太多人都是無法想象的。

儒家一直有一個道德信仰叫做:安貧樂道。在這件事上,孔子的學生顏回算得上是典範。

相傳,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孔子因此大讚他:“賢哉,回也!”

看完這些故事,我們再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另一面。

都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是,從古至今,有多少才華橫溢的公卿大夫,在權利、財富、美色......的誘惑下搖身一變,變成了魚肉百姓、罪惡滔天的貪官汙吏。

將從古至今那些有記載的貪官的故事彙編在一起,可能其厚度也堪比二十四史了,別說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

那些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都知道是非黑白,用一句俗話說,都是飽讀詩書的人。可是在各種光怪陸離的誘惑面前,他們將思想品德中的“忠、信、禮、義、廉、恥、仁、愛”統統拋諸腦後,換上的全是貪婪醜惡。

為了謀取利益,及時享樂,他們可以不忠不義,毫無廉恥,無視禮法,毫無誠信,更加沒有了善良和愛心。

都說孔子曾以老子為師,且驚為天人。

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又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還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孔子的這一段話,彷彿是將《道德經》中這幾段話的內容做了一個深入淺出的闡述。

這世界的誘惑太多,只要對任何一樣動心迷戀,人就會很容易喪失了底線,只有那些道德品質高尚的人,能堅守自己心中的信仰,不管面對什麼事物,都會首先從道德的角度去考量,而絕對不會為了五色、無味、五音、難得之貨,馳騁畋獵喪失了自己的原則,如果在誘惑與道德之間相違背時做取捨,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的選擇道德而放棄誘惑。

因為他們深知道德品質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遠遠高於世間所有的及時行樂,人一旦陷在了誘惑的溫柔鄉里,就會淪為權力財富的奴隸,最終成為只有渾身慾望的行屍走肉。所以君子可以不恥下問,但不可以無恥求財。

文章寫到這裡,難免讓看到文章的你覺得有點流於說教,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甚至有點迂腐不堪。

你甚至會告訴我,錢不是萬能,可是沒錢是萬萬不能啊!不拉下臉皮如何求財呢?

的確,一分錢都可以難倒英雄漢。我們固然要辯證的去看前人的言論。但是,在我看來夫子的“之乎者也”中其實就是在講一個道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是在勸戒世人,不義之財不可取,天道循環中自有因果。凡事請守住道德的底線,總是沒錯的。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九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