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文章來源:嵩明文旅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嵩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項,認定市級傳承人5人,2所學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承優秀學校。

本期繼續介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五項。

(一)市級項目5項

(1)民間文學——蘭茂傳說

(2)傳統舞蹈——嵩明苗族蘆笙舞

(3)民俗——建築習俗

(4)民俗——楊林土主山接祖大典

(5)傳統美術——嵩明剪紙

(二)各項目簡介

01

民間文學 —— 蘭茂傳說

蘭茂,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明成化六(1470年)。蘭茂是一位傑出的音韻學家、藥物學家、詩人、教育家和理學宗匠。他的著述流傳至今的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蘭茂創作了雲南第一部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矇》。這是一部用韻語寫成供學習音韻對仗的專用讀本,早於李漁《笠翁對語》約200年。正統七年(1442年),蘭茂46歲時又寫出了“應用便俗,而風行全國”的《韻略易通》。他大膽創新,把原來100多箇舊韻部縮編為20個新韻部,並以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的《早梅詩》將當時的北方話的聲母標準注出來,成為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21個聲母的前身。《聲律發矇》的價值,在於揭示了《中原音韻》之後,漢民族共同語韻母系統的發展規律。蘭茂所著《滇南本草》成書及刊刻都比《本草綱目》各早142年和147年 ,《滇南本草》中所著錄的多種雲南特產的中草藥,洽洽是《本草綱目》及其他著作中所未載。由於蘭茂生平著作流散,使得進一步挖掘“蘭茂文化”非常困難。

從明朝時起就有“蘭仙人”蘭茂的傳說,這一稱謂,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蘭茂博學多才、勤勞厚道的崇拜之情。新中國成立後,研究蘭茂的論文在多種學報、雜誌上發表,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蘭茂著作《滇南本草》,引起巨大反響。1995年,我縣成立“嵩明縣蘭茂文學學會”,2003年成立“嵩明縣蘭茂研究會”,標誌著“蘭學”的研究進入高峰期,“蘭茂精神”必將為嵩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蘭茂的故鄉楊林,一直盛傳蘭茂各種類型的故事,如教書類型的《過年》、《騎著掃把上北京》、《八仙渡三仙》;行醫類型的《神藥兩解》;繪畫的《畫中雞》、《竹瘦有節》、《一筒梨炭》;軍事類型的《錦囊妙計破麓川》等,這些繪聲繪色的民間傳說,極大豐富了蘭茂作為“仙人”的形象。

蘇石著《蘭茂評傳》,李耀武主編《蘭茂傳說》、《嵩明縣文物志》、《嵩明縣民間文學集成》、《嵩明縣誌》,許福榮著《蘭茂傳》。嵩明民族民間口述文學“蘭茂傳說”,在嵩明流傳甚廣,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2

傳統舞蹈 —— 嵩明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嵩明境內,主要分佈於滇源社區三轉彎、阿子營社區黑泥溝、果東,小街社區匡郎及牛欄江社區的荒田等地。苗族蘆笙舞祖傳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因躲避“戰亂”從北往南遷移,在渡河過程中,天漸漸暗了下來,為了讓後渡河的人可以找到先渡河的夥伴,先度過黃河的同伴便吹起了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聚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舞動作可概括為“走、移、跨、轉、立、踢、別、勾、翻”等;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踩”的基本動作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最基本動作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蘆笙舞“揮路曲”、“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和動作,如實地反映了苗族同胞跋山涉水、創造幸福生活的場面。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3

民俗——建築習俗

“立貼式”的木屋架瓦屋面的老式房屋建築有著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及隆重的立木上樑儀式。

每戶建蓋新房的主人家稱之為“東家”。東家人在臨建新房前,首先需請地師定向置,選擇動土、園木、發馬、立木、豎柱、上樑的良辰吉日並寫成一張紅字貼交與東家,邀請掌墨木匠大師傅商定建房的規格、尺寸。

園木是木匠工工程的開始。園木那天由木匠師傅在東家建房木材中選一根最好的中樑(傳統的要求為椿樹)。從選好的大梁的一端鋸下一尾片寫“園木大吉”四字,同掌墨師傅的角尺共同供在魯班仙師的牌位前,之後放鞭炮慶賀並將牌位請入東家的供桌之上,並新穿一隻木馬待後來“發馬”用,才可以大張旗鼓地做木屋架。

立木是將穿好貼的木屋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鞭炮聲中豎立起來。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4

民俗 —— 楊林主土山接祖大典

每年正月十三,收拾乾淨整潔的齋友們聚集楊林,前往土主山接祖。接祖隊伍接到土主老爺後,便沿楊林河行走。最前面是鞭炮隊,排在第二的是來自各地的嗩吶手,第三支隊伍是香案隊,第四是祭品隊,第五隊是旌旗、藩隊,第六是東玉街村組織的鐵管隊,第七是天秋隊,第八至第十六隊是來至楊林鎮各個村委會的各式各樣的腰鼓隊。隊伍浩浩蕩蕩,魚貫而行,走完全程大約要四、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主庵”。

經過四天四夜的頂禮膜拜後,正月十七這天唱掃臺戲。戲畢,送祖活動開始。接祖隊伍在主事的率領下,原路返回把土主老爺送回土主山主廟供奉。至此,一年一度的楊林接祖活動結束。

從明代開始的接祖活動一直被延續下來,數以萬計的人群參與盛大的遊行活動,充分展現了楊林濃厚的廟會文化。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05

傳統美術 —— 嵩明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予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據嵩明剪紙傳人、現年77歲的李培珍講:嵩明的剪紙技藝在100多年前由江浙一帶傳入,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嵩明人民憑藉著聰明才智,結合嵩明特點,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鍊得日趨完善和豐富多彩。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文章來源:嵩明文旅

嵩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