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父母如何讓孩子上好一年級的數學課?

數學 幼兒園 語文 玩具 教育 學予明天 2018-12-06

剛進入小學的一年級新生,由於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和學習要求的變化,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主要有以下四種:1.規章制度的不適應;2.正規課程的不適應;3.人際關係的不適應;4.集體生活的不適應。

尖子生父母如何讓孩子上好一年級的數學課?

事實上,學生對於數學學習的適應問題,既反映了新生的一般性適應問題,也包含學科特點的特殊問題。因此,對一年級新生數學學習適應性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總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各種不適應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於教師反思教學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適應性輔導,同時也可以為家長和學生本人更好地應對學習適應問題提供決策依據。

NO.1 對數學學習環境的不適應——不會傾聽

【案例1】

亮亮,男,在進入小學前已經將一年級的數學教材全部學完了,平時上數學課基本不聽,輕輕鬆鬆便能達到數學學科的知識技能要求。但他卻讓老師們很傷腦筋,老師講課時,他總是在下面做小動作,不是翻書,就是擺弄文具盒,還經常亂翻別人的東西,影響其他同學的聽課。

【分析】

(1)幼兒園與小學學習環境的差異

幼兒園環境漂亮,遊玩、學習、生活設施豐富多彩;而小學的環境比較成人化,活動設施多以體育運動場地為主,多數教室都只有桌椅,座位也比較固定,且沒有玩具和其他設備,對孩子沒有吸引力。

(2)兒童身心發展的不成熟

一年級新生年齡小、心智發育尚不成熟,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而數學知識又比較抽象、枯燥,因而很難做到專心聽講。

(3)家長、教師的重視度不夠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聽說能力的訓練屬於語文、英語等語言類學科方面的活動,而數學教學過程中無需注重聽說的訓練,從而忽視了培養學生數學的聽說能力,造成學生片面地認為數學學習只要會做、會算、會寫就行了。

另外,由於有些孩子學前數學準備過於充分(如上述案例1中的亮亮),上課不聽,數學學習的測試也會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家長和老師就會被成績迷惑了,不一定會對其提出上課要認真傾聽的要求,久而久之,一旦壞習慣養成要改正就困難了。

【教育干預策略 】

(1)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傾聽的興趣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不斷地運用新穎實效的教學手段來創設課堂活動,如把圖畫、課件、遊戲等引入課堂。低年級的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使課堂氣氛緊張而不死板,活躍而不紊亂,將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於整個教學中。

(2)適當評價,鼓勵學生認真傾聽

一年級學生的情緒色彩很濃,常常由於興奮,不聽同學發言而大聲說話。這時,教師可以對那些能傾聽別人發言並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瞧,XXX今天聽得多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 “這麼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聽出來了,你聽得真專注!”“大家看,XXX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補充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 ……這樣的評價,既表揚了認真聽的學生,又給其他同學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正確適當的評價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聽”的培養中,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揚,要讓學生能夠品嚐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3)示範引導,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我們說,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其老師身上找到影子,要讓他們學會傾聽,教師在課堂內外就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要做一個耐心、專心、悉心的傾聽者。

比如,在課堂上當學生髮表意見時,哪怕發言斷斷續續、細如蚊吟,教師除了鼓勵學生放開聲音,大膽地說,同時也應以聽眾的角色,以一種呵護、欣賞和寬容的心態,用心去與學生交流,邊聽可以邊肯定,諸如“嗯,你能按一定的順序數,真不錯!”“好的,數得很清楚,也能把怎麼數的說清了。”當學生感受到老師也在傾聽自己的發言時,便會對自己充滿信心,而其他學生看見老師在那麼專心地傾聽,當然也會學著仔細傾聽。教師的這種認真傾聽學生說話的習慣,可以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4)強化訓練,提高學生傾聽的能力

聽之前,要提出聽的要求。告訴學生,傾聽時要“眼睛看,耳朵聽,腦袋想”。教師提出諸如“仔細聽,一會兒請你做做小裁判,說說他哪兒說得好”“注意老師說話的語氣,你能告訴大家老師要強調什麼嗎”“一會兒要請你把XX的話重複一遍哦”“注意聽,我敲的聲音有輕有重,能數清楚嗎”等要求。

聽之後,要檢查聽的效果。比如,一個學生回答後,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後評議:“他哪兒回答得好?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誰能把他們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些”,等等。評議後還應有總結。漸漸地,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生聽的能力了。

NO.2 對數學學習要求的不適應——不會表達

【案例2】

小劉,男,學習成績、課堂常規都很好,可每每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會變得支支吾吾,說不明白,有時甚至一句話也說不上來,憋了半天來一句“我忘了”,弄得他很尷尬,不知不覺中也降低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分析】

(1)生活語言影響數學語言的表達

幼兒園多以孩子的生活內容作為學習主題,對語言表達的要求比較低;而小學數學課堂上的表達不僅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且還要用規範的數學語言,要求一下子高了許多。比如,開學第一課“我們的教室”,學生往往喜歡用生活中常用的“只”來表示數量:16只凳子、16只椅子……而規範的數學表達要求學生能正確合理地使用量詞。

(2)不會傾聽直接影響表達的效果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說話不夠完整,語句不夠規範。如果學生能在課堂上聽清楚老師的提問、講解,聽清夥伴的回答,那麼必定會由“會聽”轉變到“會說”。所以,要使學生學會“說”,首先是要學會“聽”,這樣才能在模仿中把數學化的文字語言說正確、說規範。

【教育干預策略】

(1)在評價中發展數學語言

聽是說的基礎,可以讓學困生重複他人的回答,讓優生評價、補充他人的發言。教師適時引導,示範,通過師生、生生的評價促進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促進“說”的能力的提高。

(2)在交流中提升數學語言

數學教學的交流主要包括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其中,同桌交流是教學中最常見的交流形式。比如,鞏固“數的分與合”時,就可進行“我說組成你猜數”的同桌交流遊戲;在教學“進位加法”“退位減法”時,也可讓同桌通過互說計算過程來鞏固算法……這樣的交流,既能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同時也可鼓勵差生多表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在交流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3)在情境中應用數學語言

當學生有了“說”的慾望,教師應適時為他們創設“說”的情境、營造“說”的氛圍。

比如,在學習“5的組成”時,有老師設計了“對口令”的遊戲。師:我拍一。生:我拍四。合:1和4合成了5。小朋友對此遊戲樂此不疲,既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訓練,較好地激發了學生“說”的熱情,在輕鬆愉快的說話氛圍中不知不覺學會了新的知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NO.3 對數學學習內容的不適應——不會解題

【案例3】

莎莎,女,思維敏捷反應快,在課堂上的表現非常活躍,回答問題積極踴躍,但往往說不完整。由於識字不多,在家裡家長總是將題目的意思解釋清楚了再讓她動筆,因此課堂上當要獨立解題時,她常常不知道從哪裡下筆……

【分析】

(1)缺乏對數學語言的正確理解和運用

一年級新教材中安排了許多“說”的內容,以“說”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許多學生而言,要把意思表達得清楚完整有一定的困難,這樣直接導致解題時出現困難。

(2)有限的識字量影響了解答習題的速度和正確率

讀題是審題的前提,是解題的基礎。但讀題的首要條件就是要識字,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在做題時往往會碰到很多不認識的字,儘管在做之前老師都會把題目讀一遍,可還是會有學生聽過就忘。由此,學生在認字方面存在的差異,便直接影響到了數學練習完成的質量。

(3)新的句式和陌生的練習形式造成對題意的不理解或曲解

新課程倡導思維的開放性,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比如,一年級教學“上、中、下、左、中、右”時,教材上有這樣一副圖:小胖在2樓,小巧在3樓。除了常規的問法“小胖在小巧的( )面”,還可以問“小胖的( )面是小巧”。對這種句式稍有變化的練習,會使一些學生回答沒有了方向。又如,6-2=( )-( )=( )-( )=( )-( ),學生往往會曲解題意,將前一個算式的結果當成是後一個算式的被減數,誤做成6-2=(4)-(1)=(3)-(1)=(2)-(1)。

(4)不審題或不會審題導致做題的盲目性

有些學生是因為識字不多看不懂題目要求,但還有很多學生並非是因為不認識字,而是沒有審題的習慣,往往是一拿到作業題就開始憑自己的感覺做,根本就不清楚題目已知的是什麼,需要完成的又是什麼。比如,在5、8、2、4中選兩張卡片放在數位表上,可以表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有些學生對題目中兩位數的要求視而不見,有些學生寫出的數中會出現其他的數字。

【教育干預策略】

(1)培養良好的審題習慣是正確解題的前提

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審題能力的培養。可以先教會學生一些比較關鍵的字,如加、減、和、差、一共、剩下、原來等;還可以讓學生養成邊讀題便圈點關鍵字的好習慣;也可以請識字多的同學來讀題目要求,讀的時候用重音讀出要特別注意的關鍵處。

(2)補充多種形式的習題,提高解題能力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將不同類型的練習呈現給學生,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時,有教師設計了“幫小動物找門牌號”的練習。

尖子生父母如何讓孩子上好一年級的數學課?

學生在熟練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同時,嘗試了一種新的練習形式——匹配題。在為小兔找門牌號時出現了爭議,有的選擇了“61”,有的則選擇了“51”。教師適時引入估算的方法——其中一個加數已經是“54”了,先將和是“51”的排除,再引導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忘記了進位。學生練得開心而有收穫。

(3)從情境演繹中獲得解題方法

數學的解題方法是多樣的,學生獲取解題方法的途徑也是多樣的。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實際出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

比如,上下樓梯靠右走,在做到的小朋友下面打“√”。

尖子生父母如何讓孩子上好一年級的數學課?

在做這題的時候,學生往往會感到困難,原因有三:① 上下樓梯靠“右”走,這個靠右,指的是靠什麼的右邊弄不清楚。② 由於判斷的是他人的右邊,當與自己的方向不一致時(如上圖中下樓的三個小朋友),學生很容易出錯。③對於沒有形成空間想象的學生,單憑看圖很難作出正確判斷。

讓學生看圖判斷,不如讓學生親自演繹一下上下樓梯的情景,把自己當作圖中的某個同學,像他那樣走一走,就能很快作出正確判斷了。

(4)加強學科間的溝通與配合

小學開設的各學科都是基礎知識,對小學生來說,各學科之間不是封閉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

針對有些學生因不識字造成的題目看不懂現象,可以與語文老師溝通,讓新生在剛開學的一段時間裡先認識數學上的一些常用字,如上下、前後、左右等表示方位的字,大小、多少、長短等表示數量關係的字,擺、數、連、比、填、算等表示操作要求的字,等等,以方便學生學習和練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