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小篆寫法)

5、否。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fǒu。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形聲字加會意字。本義是不。說它是會意字,因為否的上部是個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體到“不”字時詳細講),“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開口等意,會意非常明顯,不再上圖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詞,有三種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詞對舉時,其謂語常省略。比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這句詩的意思是:船伕招呼我上船,別人渡河我在岸。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小篆寫法)

5、否。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fǒu。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形聲字加會意字。本義是不。說它是會意字,因為否的上部是個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體到“不”字時詳細講),“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開口等意,會意非常明顯,不再上圖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詞,有三種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詞對舉時,其謂語常省略。比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這句詩的意思是:船伕招呼我上船,別人渡河我在岸。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招招舟子)

(2)用於應對,常獨立使用,相當於“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否,非若是也。”

(3)用在疑問句句末,構成是非問句。比如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再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pǐ。讀此音時,有四個用法:(1)閉塞,阻隔不通。《廣雅.釋詁一》:“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釋文:“否,閉也,塞也。”比如《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顏師古注稱:“否,閉也。”

(2)困窮;不順。比如成語“否極泰來”,即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成語的意義指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再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大意是:執行順當而成功就是“臧”,反其道就是“否”。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小篆寫法)

5、否。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fǒu。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形聲字加會意字。本義是不。說它是會意字,因為否的上部是個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體到“不”字時詳細講),“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開口等意,會意非常明顯,不再上圖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詞,有三種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詞對舉時,其謂語常省略。比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這句詩的意思是:船伕招呼我上船,別人渡河我在岸。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招招舟子)

(2)用於應對,常獨立使用,相當於“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否,非若是也。”

(3)用在疑問句句末,構成是非問句。比如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再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pǐ。讀此音時,有四個用法:(1)閉塞,阻隔不通。《廣雅.釋詁一》:“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釋文:“否,閉也,塞也。”比如《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顏師古注稱:“否,閉也。”

(2)困窮;不順。比如成語“否極泰來”,即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成語的意義指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再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大意是:執行順當而成功就是“臧”,反其道就是“否”。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易中泰與否不同的卦象)

(3)惡;低劣。《易.鼎》:“利出否,以從貴也。”陸德明釋文:“否,惡也。”比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小篆寫法)

5、否。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fǒu。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形聲字加會意字。本義是不。說它是會意字,因為否的上部是個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體到“不”字時詳細講),“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開口等意,會意非常明顯,不再上圖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詞,有三種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詞對舉時,其謂語常省略。比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這句詩的意思是:船伕招呼我上船,別人渡河我在岸。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招招舟子)

(2)用於應對,常獨立使用,相當於“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否,非若是也。”

(3)用在疑問句句末,構成是非問句。比如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再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pǐ。讀此音時,有四個用法:(1)閉塞,阻隔不通。《廣雅.釋詁一》:“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釋文:“否,閉也,塞也。”比如《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顏師古注稱:“否,閉也。”

(2)困窮;不順。比如成語“否極泰來”,即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成語的意義指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再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大意是:執行順當而成功就是“臧”,反其道就是“否”。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易中泰與否不同的卦象)

(3)惡;低劣。《易.鼎》:“利出否,以從貴也。”陸德明釋文:“否,惡也。”比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寫《出師表》的諸葛亮)

(4)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閡,閉塞不通之象。與泰卦卦象相反,如上面圖示。

否的小篆寫法如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小篆寫法)

5、否。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fǒu。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形聲字加會意字。本義是不。說它是會意字,因為否的上部是個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體到“不”字時詳細講),“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開口等意,會意非常明顯,不再上圖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詞,有三種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詞對舉時,其謂語常省略。比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這句詩的意思是:船伕招呼我上船,別人渡河我在岸。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招招舟子)

(2)用於應對,常獨立使用,相當於“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否,非若是也。”

(3)用在疑問句句末,構成是非問句。比如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再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pǐ。讀此音時,有四個用法:(1)閉塞,阻隔不通。《廣雅.釋詁一》:“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釋文:“否,閉也,塞也。”比如《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顏師古注稱:“否,閉也。”

(2)困窮;不順。比如成語“否極泰來”,即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成語的意義指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再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大意是:執行順當而成功就是“臧”,反其道就是“否”。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易中泰與否不同的卦象)

(3)惡;低劣。《易.鼎》:“利出否,以從貴也。”陸德明釋文:“否,惡也。”比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寫《出師表》的諸葛亮)

(4)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閡,閉塞不通之象。與泰卦卦象相反,如上面圖示。

否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否字的小篆寫法)

6、唁。讀y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唁,吊生也。從口,言聲。”形聲字。本義指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後多指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此言吊生者,以吊生為唁,別於吊死為吊也。”比如《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駕起馬車快奔走,回國慰問我衛侯。《毛傳》稱:“吊失國為唁。”孔穎達疏:“此據失國言之,若對吊死曰吊,則吊生為唁。”

簡言之,吊與唁有區別:《毛傳》所說的吊失國,只是針對《詩經.載馳》一篇語言環境而言,平常的“弔唁”一詞,拆開來就是段玉裁說的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小篆寫法)

5、否。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fǒu。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形聲字加會意字。本義是不。說它是會意字,因為否的上部是個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體到“不”字時詳細講),“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開口等意,會意非常明顯,不再上圖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詞,有三種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詞對舉時,其謂語常省略。比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這句詩的意思是:船伕招呼我上船,別人渡河我在岸。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招招舟子)

(2)用於應對,常獨立使用,相當於“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否,非若是也。”

(3)用在疑問句句末,構成是非問句。比如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再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pǐ。讀此音時,有四個用法:(1)閉塞,阻隔不通。《廣雅.釋詁一》:“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釋文:“否,閉也,塞也。”比如《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顏師古注稱:“否,閉也。”

(2)困窮;不順。比如成語“否極泰來”,即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成語的意義指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再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大意是:執行順當而成功就是“臧”,反其道就是“否”。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易中泰與否不同的卦象)

(3)惡;低劣。《易.鼎》:“利出否,以從貴也。”陸德明釋文:“否,惡也。”比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寫《出師表》的諸葛亮)

(4)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閡,閉塞不通之象。與泰卦卦象相反,如上面圖示。

否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否字的小篆寫法)

6、唁。讀y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唁,吊生也。從口,言聲。”形聲字。本義指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後多指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此言吊生者,以吊生為唁,別於吊死為吊也。”比如《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駕起馬車快奔走,回國慰問我衛侯。《毛傳》稱:“吊失國為唁。”孔穎達疏:“此據失國言之,若對吊死曰吊,則吊生為唁。”

簡言之,吊與唁有區別:《毛傳》所說的吊失國,只是針對《詩經.載馳》一篇語言環境而言,平常的“弔唁”一詞,拆開來就是段玉裁說的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載馳載驅)

唁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標題裡問題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語“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讀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2)吊和唁的區別: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詳情見各相關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吪。有兩個讀音:

(一)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吪,動也。從口,化聲。”形聲字。《字源》陳英傑先生稱:“‘動也’與‘口開’義相關,《說文》之‘動也’似非本訓,當有訛誤,其所引《詩》‘尚寐無吪’,見於《王風.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無覺’第三章言‘尚寐無聰’(聰指聽力)。‘無聰’即兩耳不聞,‘無覺’即長睡不醒,‘無吪’即不想說話。說話即口開,口開即嘴動。‘吪’之本義應即口開。”此解合理。

許慎《說文》的“動也。”來源於《毛傳》對《詩》的解說,依照“動也”的解釋,“吪”在後世典籍中也有“行動”義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如龍如鬼,或寢或吪。”

本義之外,吪還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毛傳》:“吪,化也。”周公東征到遠方,四國全都被教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東征四國教化)

(2)同“訛”。錯誤。也寫作“譌”。《廣雅.釋詁四》:“吪,言也。”王念孫《說文疏證》:“吪者,《爾雅》:‘訛,言也。’‘訛’與‘吪’通。郝懿行《義疏》:“《爾雅》釋文:‘訛,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極生僻,不再舉例。

(3)鸞死之稱。《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張華注稱:“鳳死曰靡,鸞死曰吪。”比如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風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謝逸《玉樓春》:“嬌吪道字歌聲軟,醉後微渦回笑靨。”

(二)huā。口開。《集韻.麻韻》:“吪,口開。”未見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吪字的小篆寫法)

2、噆。讀c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噆,嗛也。從口,朁聲。”形聲字。本義是銜、含。比如《淮南子.覽冥》:“入榛薄,食薦梅,噆味含甘。”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嚐甘甜美味。

本義之外,又用作咬;叮。《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之類的小蟲叮咬皮膚,會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蟻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鯨。”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莊子畫像)

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噆字的小篆寫法)

3、吝。讀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吝,恨惜也。從口,文聲。”形聲字。本義是悔恨,遺憾。王筠的《說文句讀》:“恨、惜固是一義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後漢書.馬援傳》:“援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馬援與妻子們離別,無悔吝苟活之心。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伏波將軍馬援像)

本義之外,吝字還有其他用法:(1)吝嗇;貪戀。比如《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樣的完美才能,假如驕傲而且吝嗇,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公廟裡的周公像)

(2)吝惜;捨不得。比如,不吝賜教。比如《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孔傳》稱:“有過則改,無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說的一樣,改正過錯毫不吝惜。

(3)行難。清代吳夌雲《小學說》:“吝自有行難之意。”《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時候,沒有熟悉山林的人當嚮導,正在想進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機智,認為不如放棄追捕。進入密林很艱難。

(4)羞恥;恥辱。比如《後漢書.楊震傳》:“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李賢注稱:“吝,恥也。”

吝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吝字的小篆寫法)

4、各。讀音有兩個:

(一)g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異辭也。從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會意字,我們先看字形: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字形轉變)

各字的會意:從夂,像倒著的腳趾形狀;從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樣子,以腳走向居穴會來至之義。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兩種字形,一種即上述字形,另一種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來之義。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義。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義。或用作“客”,“客”與“各”同源。

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口部》:“各,古格字,故從夂。夂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各’亦‘來’也。”各的本義是至、止

本義之外,各還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詞。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如:自個;各自。即《說文》所訓“異辭也。”《書.盤庚上》:“自今至於後日,各恭爾事。”又比如老舍《駱駝祥子》十七:“她與她們不能彼此瞭解,所以頂好各幹各的,不必過話。”也用於單純指示詞。如:世界各國;各位同志;各級幹部,各種事物。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國國旗)

(2)異;分離。《正字通.口部》:“凡事物離析不相合皆謂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兒既束髮,出處歧路各。”

(3)用作副詞。皆。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五:“各,猶‘皆’也,‘各’‘皆’一聲之轉。”比如《春秋繁露.陽尊陰卑》:“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

(二)gě。讀此音常用於方言。指特別;與眾不同。比如:這個人很各,口語裡說各色,自各兒(也寫作“自個兒”)。

各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各字的小篆寫法)

5、否。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fǒu。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形聲字加會意字。本義是不。說它是會意字,因為否的上部是個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體到“不”字時詳細講),“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開口等意,會意非常明顯,不再上圖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詞,有三種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詞對舉時,其謂語常省略。比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鄭玄箋:“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這句詩的意思是:船伕招呼我上船,別人渡河我在岸。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招招舟子)

(2)用於應對,常獨立使用,相當於“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否,非若是也。”

(3)用在疑問句句末,構成是非問句。比如王維《雜詩》:“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再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pǐ。讀此音時,有四個用法:(1)閉塞,阻隔不通。《廣雅.釋詁一》:“否,隔也。”《廣韻.旨韻》:“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陸德明釋文:“否,閉也,塞也。”比如《漢書.薛宣傳》:“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鬲。”顏師古注稱:“否,閉也。”

(2)困窮;不順。比如成語“否極泰來”,即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成語的意義指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表示到了盡頭。再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大意是:執行順當而成功就是“臧”,反其道就是“否”。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周易中泰與否不同的卦象)

(3)惡;低劣。《易.鼎》:“利出否,以從貴也。”陸德明釋文:“否,惡也。”比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寫《出師表》的諸葛亮)

(4)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閡,閉塞不通之象。與泰卦卦象相反,如上面圖示。

否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否字的小篆寫法)

6、唁。讀y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唁,吊生也。從口,言聲。”形聲字。本義指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後多指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此言吊生者,以吊生為唁,別於吊死為吊也。”比如《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駕起馬車快奔走,回國慰問我衛侯。《毛傳》稱:“吊失國為唁。”孔穎達疏:“此據失國言之,若對吊死曰吊,則吊生為唁。”

簡言之,吊與唁有區別:《毛傳》所說的吊失國,只是針對《詩經.載馳》一篇語言環境而言,平常的“弔唁”一詞,拆開來就是段玉裁說的吊為“吊死”,即對遭遇喪事的人的慰問(有人去世);唁為“吊生”,即對遭遇非常變故者的慰問(只是各種變故,並沒有人去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載馳載驅)

唁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84課:同樣是慰問,“吊”與“唁”的區別

(唁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8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