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秦始皇雕像)

(15)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我們經常說寫文章寫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的句子。她認為寫詩很容易。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秦始皇雕像)

(15)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我們經常說寫文章寫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的句子。她認為寫詩很容易。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黛玉教詩)

(16)興建。《漢書·郊祀志下》:“起步壽宮。”《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田虎就汾陽起造宮殿。”這兩例裡的起,都是興建的意思。

(17)建立,設置。《禮記·禮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鄭玄注稱:“以其合於義,可以義起作。”以義的名義設立、建立。比如曹操《軍爭篇》:“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這裡的起,也是此義。

(18)草擬。比如起草。《後漢書·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現代漢語裡也經常用“起稿子”、“起個草稿”這樣的說法。

(19)跑,疾趨。《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高誘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移,喻急疾也。”懂得哪些地方軍隊不可長久滯留,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

(20)翻動,疏鬆。《齊民要術·種胡荽》:“開春凍解地起,有潤澤時,急接澤種之。”石聲漢校釋:“開春後,解凍了,地也鬆動了。”又《種穀》:“春鋤,起地;夏為鋤草。”石聲漢校釋:“起,使土疏鬆。”現代漢語裡也有“起土”的說法,但意義稍有差別,一般起土指挖土的意思。這裡的胡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芫荽,也稱香菜,它的生長,需要疏鬆溼潤的土壤。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秦始皇雕像)

(15)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我們經常說寫文章寫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的句子。她認為寫詩很容易。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黛玉教詩)

(16)興建。《漢書·郊祀志下》:“起步壽宮。”《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田虎就汾陽起造宮殿。”這兩例裡的起,都是興建的意思。

(17)建立,設置。《禮記·禮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鄭玄注稱:“以其合於義,可以義起作。”以義的名義設立、建立。比如曹操《軍爭篇》:“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這裡的起,也是此義。

(18)草擬。比如起草。《後漢書·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現代漢語裡也經常用“起稿子”、“起個草稿”這樣的說法。

(19)跑,疾趨。《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高誘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移,喻急疾也。”懂得哪些地方軍隊不可長久滯留,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

(20)翻動,疏鬆。《齊民要術·種胡荽》:“開春凍解地起,有潤澤時,急接澤種之。”石聲漢校釋:“開春後,解凍了,地也鬆動了。”又《種穀》:“春鋤,起地;夏為鋤草。”石聲漢校釋:“起,使土疏鬆。”現代漢語裡也有“起土”的說法,但意義稍有差別,一般起土指挖土的意思。這裡的胡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芫荽,也稱香菜,它的生長,需要疏鬆溼潤的土壤。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種胡荽)

(21)取用(證件、書信、文書等)。比如《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唐)閨臣同眾人去赴試,先在府縣起了文書。”現代漢語也用,比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這麼一來,人們除了起路條,都不上農會。”去農會都是為了取路條。

(22)搬運。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一回:“即刻連夜開夜工起貨,只怕到天亮也起完了。”

(23)開徵(賦役)。《管子·臣乘馬》:“起一人之徭,百畝不舉,起十人之徭,千畝不舉。”也指交稅。比如《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只有續置一個小小田莊,未曾起稅,官府不知。”

(24)用刀將肉橫切成薄片。宋代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接近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肉夾饃。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秦始皇雕像)

(15)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我們經常說寫文章寫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的句子。她認為寫詩很容易。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黛玉教詩)

(16)興建。《漢書·郊祀志下》:“起步壽宮。”《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田虎就汾陽起造宮殿。”這兩例裡的起,都是興建的意思。

(17)建立,設置。《禮記·禮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鄭玄注稱:“以其合於義,可以義起作。”以義的名義設立、建立。比如曹操《軍爭篇》:“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這裡的起,也是此義。

(18)草擬。比如起草。《後漢書·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現代漢語裡也經常用“起稿子”、“起個草稿”這樣的說法。

(19)跑,疾趨。《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高誘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移,喻急疾也。”懂得哪些地方軍隊不可長久滯留,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

(20)翻動,疏鬆。《齊民要術·種胡荽》:“開春凍解地起,有潤澤時,急接澤種之。”石聲漢校釋:“開春後,解凍了,地也鬆動了。”又《種穀》:“春鋤,起地;夏為鋤草。”石聲漢校釋:“起,使土疏鬆。”現代漢語裡也有“起土”的說法,但意義稍有差別,一般起土指挖土的意思。這裡的胡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芫荽,也稱香菜,它的生長,需要疏鬆溼潤的土壤。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種胡荽)

(21)取用(證件、書信、文書等)。比如《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唐)閨臣同眾人去赴試,先在府縣起了文書。”現代漢語也用,比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這麼一來,人們除了起路條,都不上農會。”去農會都是為了取路條。

(22)搬運。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一回:“即刻連夜開夜工起貨,只怕到天亮也起完了。”

(23)開徵(賦役)。《管子·臣乘馬》:“起一人之徭,百畝不舉,起十人之徭,千畝不舉。”也指交稅。比如《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只有續置一個小小田莊,未曾起稅,官府不知。”

(24)用刀將肉橫切成薄片。宋代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接近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肉夾饃。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肉夾饃)

也用作揭起,比如,元代佚名《神奴兒大鬧開封府》:“你若犯在我那衙門中,該誰當值,馬糞裡汙的杖子,一下起你一層皮。”指打得重,一打就揭起一層肉皮。

(25)蠶兒打眠後脫殼起食。比如韓愈《潮州祭神文五首》之二:“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清代周凱《飼蠶》之六:“現當大起時,採葉不離手。”

(26)啟發,開導。《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何晏注: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已矣。孔子的意思是:“商(子夏名卜商,字子夏。)啊,你悟到我的用意了!能開始和你談《詩》了。“

(27)開啟,張開。《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那女人同丫鬟下船,見了許宣(原文如此),起一點朱脣,露兩行碎玉,向前道一個萬福。”起同“啟”,張開嘴脣。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秦始皇雕像)

(15)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我們經常說寫文章寫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的句子。她認為寫詩很容易。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黛玉教詩)

(16)興建。《漢書·郊祀志下》:“起步壽宮。”《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田虎就汾陽起造宮殿。”這兩例裡的起,都是興建的意思。

(17)建立,設置。《禮記·禮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鄭玄注稱:“以其合於義,可以義起作。”以義的名義設立、建立。比如曹操《軍爭篇》:“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這裡的起,也是此義。

(18)草擬。比如起草。《後漢書·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現代漢語裡也經常用“起稿子”、“起個草稿”這樣的說法。

(19)跑,疾趨。《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高誘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移,喻急疾也。”懂得哪些地方軍隊不可長久滯留,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

(20)翻動,疏鬆。《齊民要術·種胡荽》:“開春凍解地起,有潤澤時,急接澤種之。”石聲漢校釋:“開春後,解凍了,地也鬆動了。”又《種穀》:“春鋤,起地;夏為鋤草。”石聲漢校釋:“起,使土疏鬆。”現代漢語裡也有“起土”的說法,但意義稍有差別,一般起土指挖土的意思。這裡的胡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芫荽,也稱香菜,它的生長,需要疏鬆溼潤的土壤。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種胡荽)

(21)取用(證件、書信、文書等)。比如《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唐)閨臣同眾人去赴試,先在府縣起了文書。”現代漢語也用,比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這麼一來,人們除了起路條,都不上農會。”去農會都是為了取路條。

(22)搬運。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一回:“即刻連夜開夜工起貨,只怕到天亮也起完了。”

(23)開徵(賦役)。《管子·臣乘馬》:“起一人之徭,百畝不舉,起十人之徭,千畝不舉。”也指交稅。比如《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只有續置一個小小田莊,未曾起稅,官府不知。”

(24)用刀將肉橫切成薄片。宋代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接近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肉夾饃。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肉夾饃)

也用作揭起,比如,元代佚名《神奴兒大鬧開封府》:“你若犯在我那衙門中,該誰當值,馬糞裡汙的杖子,一下起你一層皮。”指打得重,一打就揭起一層肉皮。

(25)蠶兒打眠後脫殼起食。比如韓愈《潮州祭神文五首》之二:“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清代周凱《飼蠶》之六:“現當大起時,採葉不離手。”

(26)啟發,開導。《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何晏注: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已矣。孔子的意思是:“商(子夏名卜商,字子夏。)啊,你悟到我的用意了!能開始和你談《詩》了。“

(27)開啟,張開。《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那女人同丫鬟下船,見了許宣(原文如此),起一點朱脣,露兩行碎玉,向前道一個萬福。”起同“啟”,張開嘴脣。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白娘子傳奇》中的許仙和白娘子、小青)

(28)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二:“又叫人起出骨殖來與他帶去。”現代漢語如孫犁《風雲初記》九:“把埋藏的槍枝起出來。”

(29)清宮用語。指皇帝召見或進見、進謁。我們現在看清宮劇還經常聽到“叫大起”之類的臺詞。《負曝閒談》第二十六回:“陸大軍機歇息一會,上頭叫起,陸大軍機就和一班大臣進去。”

(30)扮演角色,即某腳飾何人叫“起”。《中華大字典·走部》:“起,演劇,某腳飾何人亦曰起。”

(31)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趨向、開始或完成,表示動作關涉到某事物。比如《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問起根由,至親三口,抱頭而哭。”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秦始皇雕像)

(15)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我們經常說寫文章寫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的句子。她認為寫詩很容易。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黛玉教詩)

(16)興建。《漢書·郊祀志下》:“起步壽宮。”《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田虎就汾陽起造宮殿。”這兩例裡的起,都是興建的意思。

(17)建立,設置。《禮記·禮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鄭玄注稱:“以其合於義,可以義起作。”以義的名義設立、建立。比如曹操《軍爭篇》:“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這裡的起,也是此義。

(18)草擬。比如起草。《後漢書·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現代漢語裡也經常用“起稿子”、“起個草稿”這樣的說法。

(19)跑,疾趨。《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高誘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移,喻急疾也。”懂得哪些地方軍隊不可長久滯留,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

(20)翻動,疏鬆。《齊民要術·種胡荽》:“開春凍解地起,有潤澤時,急接澤種之。”石聲漢校釋:“開春後,解凍了,地也鬆動了。”又《種穀》:“春鋤,起地;夏為鋤草。”石聲漢校釋:“起,使土疏鬆。”現代漢語裡也有“起土”的說法,但意義稍有差別,一般起土指挖土的意思。這裡的胡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芫荽,也稱香菜,它的生長,需要疏鬆溼潤的土壤。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種胡荽)

(21)取用(證件、書信、文書等)。比如《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唐)閨臣同眾人去赴試,先在府縣起了文書。”現代漢語也用,比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這麼一來,人們除了起路條,都不上農會。”去農會都是為了取路條。

(22)搬運。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一回:“即刻連夜開夜工起貨,只怕到天亮也起完了。”

(23)開徵(賦役)。《管子·臣乘馬》:“起一人之徭,百畝不舉,起十人之徭,千畝不舉。”也指交稅。比如《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只有續置一個小小田莊,未曾起稅,官府不知。”

(24)用刀將肉橫切成薄片。宋代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接近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肉夾饃。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肉夾饃)

也用作揭起,比如,元代佚名《神奴兒大鬧開封府》:“你若犯在我那衙門中,該誰當值,馬糞裡汙的杖子,一下起你一層皮。”指打得重,一打就揭起一層肉皮。

(25)蠶兒打眠後脫殼起食。比如韓愈《潮州祭神文五首》之二:“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清代周凱《飼蠶》之六:“現當大起時,採葉不離手。”

(26)啟發,開導。《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何晏注: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已矣。孔子的意思是:“商(子夏名卜商,字子夏。)啊,你悟到我的用意了!能開始和你談《詩》了。“

(27)開啟,張開。《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那女人同丫鬟下船,見了許宣(原文如此),起一點朱脣,露兩行碎玉,向前道一個萬福。”起同“啟”,張開嘴脣。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白娘子傳奇》中的許仙和白娘子、小青)

(28)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二:“又叫人起出骨殖來與他帶去。”現代漢語如孫犁《風雲初記》九:“把埋藏的槍枝起出來。”

(29)清宮用語。指皇帝召見或進見、進謁。我們現在看清宮劇還經常聽到“叫大起”之類的臺詞。《負曝閒談》第二十六回:“陸大軍機歇息一會,上頭叫起,陸大軍機就和一班大臣進去。”

(30)扮演角色,即某腳飾何人叫“起”。《中華大字典·走部》:“起,演劇,某腳飾何人亦曰起。”

(31)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趨向、開始或完成,表示動作關涉到某事物。比如《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問起根由,至親三口,抱頭而哭。”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評劇劇照:賣油郎獨佔花魁)

(32)用在動詞後常跟“不”、“得”連用,表示能(不能)經受住,表示夠(不夠)標準。比如:看不起人。《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討賒賬不起,不得脫身。”

(33)介詞。放在時間或處所詞的前面,表示始點,相當於“從、自、由”。比如楊朔《北黑線》“起北安到黑河,頂三百多里路程。”

(34)量詞。《紅樓夢》第二十回:“你只護著那起狐狸,哪裡還認得我了呢?”這是李嬤嬤(寶玉的奶孃)對賈寶玉的埋怨,怪他只記得身邊的年輕丫鬟們。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秦始皇雕像)

(15)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我們經常說寫文章寫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的句子。她認為寫詩很容易。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黛玉教詩)

(16)興建。《漢書·郊祀志下》:“起步壽宮。”《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田虎就汾陽起造宮殿。”這兩例裡的起,都是興建的意思。

(17)建立,設置。《禮記·禮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鄭玄注稱:“以其合於義,可以義起作。”以義的名義設立、建立。比如曹操《軍爭篇》:“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這裡的起,也是此義。

(18)草擬。比如起草。《後漢書·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現代漢語裡也經常用“起稿子”、“起個草稿”這樣的說法。

(19)跑,疾趨。《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高誘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移,喻急疾也。”懂得哪些地方軍隊不可長久滯留,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

(20)翻動,疏鬆。《齊民要術·種胡荽》:“開春凍解地起,有潤澤時,急接澤種之。”石聲漢校釋:“開春後,解凍了,地也鬆動了。”又《種穀》:“春鋤,起地;夏為鋤草。”石聲漢校釋:“起,使土疏鬆。”現代漢語裡也有“起土”的說法,但意義稍有差別,一般起土指挖土的意思。這裡的胡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芫荽,也稱香菜,它的生長,需要疏鬆溼潤的土壤。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種胡荽)

(21)取用(證件、書信、文書等)。比如《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唐)閨臣同眾人去赴試,先在府縣起了文書。”現代漢語也用,比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這麼一來,人們除了起路條,都不上農會。”去農會都是為了取路條。

(22)搬運。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一回:“即刻連夜開夜工起貨,只怕到天亮也起完了。”

(23)開徵(賦役)。《管子·臣乘馬》:“起一人之徭,百畝不舉,起十人之徭,千畝不舉。”也指交稅。比如《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只有續置一個小小田莊,未曾起稅,官府不知。”

(24)用刀將肉橫切成薄片。宋代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接近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肉夾饃。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肉夾饃)

也用作揭起,比如,元代佚名《神奴兒大鬧開封府》:“你若犯在我那衙門中,該誰當值,馬糞裡汙的杖子,一下起你一層皮。”指打得重,一打就揭起一層肉皮。

(25)蠶兒打眠後脫殼起食。比如韓愈《潮州祭神文五首》之二:“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清代周凱《飼蠶》之六:“現當大起時,採葉不離手。”

(26)啟發,開導。《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何晏注: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已矣。孔子的意思是:“商(子夏名卜商,字子夏。)啊,你悟到我的用意了!能開始和你談《詩》了。“

(27)開啟,張開。《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那女人同丫鬟下船,見了許宣(原文如此),起一點朱脣,露兩行碎玉,向前道一個萬福。”起同“啟”,張開嘴脣。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白娘子傳奇》中的許仙和白娘子、小青)

(28)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二:“又叫人起出骨殖來與他帶去。”現代漢語如孫犁《風雲初記》九:“把埋藏的槍枝起出來。”

(29)清宮用語。指皇帝召見或進見、進謁。我們現在看清宮劇還經常聽到“叫大起”之類的臺詞。《負曝閒談》第二十六回:“陸大軍機歇息一會,上頭叫起,陸大軍機就和一班大臣進去。”

(30)扮演角色,即某腳飾何人叫“起”。《中華大字典·走部》:“起,演劇,某腳飾何人亦曰起。”

(31)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趨向、開始或完成,表示動作關涉到某事物。比如《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問起根由,至親三口,抱頭而哭。”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評劇劇照:賣油郎獨佔花魁)

(32)用在動詞後常跟“不”、“得”連用,表示能(不能)經受住,表示夠(不夠)標準。比如:看不起人。《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討賒賬不起,不得脫身。”

(33)介詞。放在時間或處所詞的前面,表示始點,相當於“從、自、由”。比如楊朔《北黑線》“起北安到黑河,頂三百多里路程。”

(34)量詞。《紅樓夢》第二十回:“你只護著那起狐狸,哪裡還認得我了呢?”這是李嬤嬤(寶玉的奶孃)對賈寶玉的埋怨,怪他只記得身邊的年輕丫鬟們。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李嬤嬤和寶玉)

又比如《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一回:“恰好莊間狄員外大興土木,創起兩座三起高樓。”三起類似於三層,但跟現在的三層有差別。

此外,起還是姓氏,《千家姓》有載。

起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標題裡的問題答案先行奉上:《詩經》有“念彼不跡,載起載行”,這裡的“起”是引起、興起,並不是站立,起立的意思。詳見內文解釋,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4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起”,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相對前幾天的生僻字來說,課程會稍稍有趣一些。詳情如下:

起。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能立也。從走巳聲。古文起從辵(chuò,意思為走走停停,也是《說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後面的課程會講到。)”在古文字形裡,他從“辵”部,形聲字。本義是立的意思,指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先說字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字源》裡有關起字的字形發展)

關於起字裡面的“巳”

注意,說文所說的是“從走巳聲”,但現代漢語“起”字的寫法,裡面不是“巳”,而是“己”。為什麼這樣呢?

桂馥的《說文義證》稱:“巳聲者,《玉篇》:‘巳,起也。’晉《樂志》:‘巳,起也。’《白虎通·五行篇》:‘太陽見於巳,巳者物必起。’”所以,這裡的“巳”,是兼表意的聲符。《說文解字》對巳的解釋是“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每年的四月,這個時節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生髮,成文章,所以巳是蛇的象形。後來專家們研究,“巳”是小兒在襁褓中之形。(彙總:小兒初成,蛇冬眠剛出,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所以“巳”本身就有起的意思。因為“巳”也是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時再詳細說)。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十二時辰對照表)

接著說“起”字的本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來。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莊王出征雕塑)

又比如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以為不信,起視乳穴。”這裡的乳穴是石鐘乳穴。現代漢語董必武先生也有詩《霜降後二日偶成》:“何處跌交何處起,起來重整跌時衣。”用的也是本義。

本義之外,“起”的用法很多,比如:

(1)(物體)豎立,聳立。《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孔傳》稱:“郊以玉幣謝天,天即反風起禾,明郊之是。”旱災之時,禾苗倒伏,王進行郊祭(之前我們講過“郊祭”),天就下雨了,禾苗也全部豎立起來了。《書經》記載這樣的事情,認為郊祭是正確的事。再比如《素問·皮部論》“邪之始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王冰注稱:“起,謂毛起豎也。”毫毛立起的意思。晉代《廬山記略》有:“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孤峰聳立,很像一座香爐。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廬山香爐峰)

(2)起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禮記·內則》:“孺子早寢晏起。”孺子很早就睡很晚才起。

(3)飛。《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張預注稱:“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鳥正在平飛,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高高飛起的,說明這個地方有伏兵。再比如明王彝有詩《秋林高士圖》:“風杉落葉響,驚起樓煙鳥。”也用此義。

(4)升起。比如《荀子·儒效》:“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王念孫《讀書雜誌》:“言貴名之顯著也。”像這樣,那麼(君子)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一樣升起來。

(5)凸起。《爾雅·釋獸》“犦牛”晉郭璞注稱:“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這種牛,很可能指的是印度瘤牛品類,大致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犦牛)

又比如《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龜鳥獸之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候風地動儀)

(6)引動,興起。《玉篇·走部》:“起,興也。”《廣韻·止韻》:“起,興也,作也。”《易·姤》:“包無魚,起凶。”孔穎達《疏》稱:“起凶者,起,動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廚房中失去一條魚,興起爭執必有凶險。

又比如《詩經·小雅·沔水》:“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鄭玄箋稱:“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諸侯們不循法度辦事,使我心生彷徨,心憂國事,終日焦慮不能忘。這裡的起,指引起,興起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簡單地坐下又站起的坐立不安。

又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滑。”杜預注稱:“起,發也。”指起兵,發兵的意思。

(7)出發,動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本發步之稱。”比如《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國都郢。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墨子與公輸盤)

(8)治癒。《呂氏春秋·察賢》:“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如果這裡有位良醫,治療十人而使九人痊癒,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成千上萬。又比如《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這裡的起,亦用此義。

(9)(使死者)復活。《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又比如王安石的詩《杜甫畫像》:“惟做對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你看,王安石多敬佩杜甫,希望老杜復活,然後跟著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杜甫像)

(10)舉用;徵聘。比如《戰國策·秦策二》:“起樗裡子於國。”高誘注稱:“起,猶舉也。”樗裡子指樗裡疾,曾任秦右丞相,國力大增。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樗裡疾像)

(11)應聘;出仕。《東觀漢記·李業傳》:“公孫述欲徵李業,業固不起。”不應徵,不出仕。再比如《世說新語·方正》:“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同樣的意思。

(12)出自。比如《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蕭何和曹參這樣的漢大臣,最初的出身都是秦時的小吏。

(13)扶持。《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韋昭注稱:“起,扶持也。”以後互相扶持啊,這是訂盟時應景的客套話。

(14)開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起,引伸之為凡始事、凡興作之稱。”比如《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其實,整個中國史,大部分規矩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秦始皇雕像)

(15)詩文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我們經常說寫文章寫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比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林黛玉教香菱寫詩時的句子。她認為寫詩很容易。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黛玉教詩)

(16)興建。《漢書·郊祀志下》:“起步壽宮。”《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田虎就汾陽起造宮殿。”這兩例裡的起,都是興建的意思。

(17)建立,設置。《禮記·禮運》:“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鄭玄注稱:“以其合於義,可以義起作。”以義的名義設立、建立。比如曹操《軍爭篇》:“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這裡的起,也是此義。

(18)草擬。比如起草。《後漢書·百官志三》:“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現代漢語裡也經常用“起稿子”、“起個草稿”這樣的說法。

(19)跑,疾趨。《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殙之地矣。”高誘注:“起,走,舉,飛也,兔走,鳧移,喻急疾也。”懂得哪些地方軍隊不可長久滯留,那就知道哪些地方是該迅速避開的死絕之地。

(20)翻動,疏鬆。《齊民要術·種胡荽》:“開春凍解地起,有潤澤時,急接澤種之。”石聲漢校釋:“開春後,解凍了,地也鬆動了。”又《種穀》:“春鋤,起地;夏為鋤草。”石聲漢校釋:“起,使土疏鬆。”現代漢語裡也有“起土”的說法,但意義稍有差別,一般起土指挖土的意思。這裡的胡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芫荽,也稱香菜,它的生長,需要疏鬆溼潤的土壤。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種胡荽)

(21)取用(證件、書信、文書等)。比如《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唐)閨臣同眾人去赴試,先在府縣起了文書。”現代漢語也用,比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一:“這麼一來,人們除了起路條,都不上農會。”去農會都是為了取路條。

(22)搬運。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一回:“即刻連夜開夜工起貨,只怕到天亮也起完了。”

(23)開徵(賦役)。《管子·臣乘馬》:“起一人之徭,百畝不舉,起十人之徭,千畝不舉。”也指交稅。比如《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只有續置一個小小田莊,未曾起稅,官府不知。”

(24)用刀將肉橫切成薄片。宋代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接近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肉夾饃。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肉夾饃)

也用作揭起,比如,元代佚名《神奴兒大鬧開封府》:“你若犯在我那衙門中,該誰當值,馬糞裡汙的杖子,一下起你一層皮。”指打得重,一打就揭起一層肉皮。

(25)蠶兒打眠後脫殼起食。比如韓愈《潮州祭神文五首》之二:“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清代周凱《飼蠶》之六:“現當大起時,採葉不離手。”

(26)啟發,開導。《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何晏注: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已矣。孔子的意思是:“商(子夏名卜商,字子夏。)啊,你悟到我的用意了!能開始和你談《詩》了。“

(27)開啟,張開。《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那女人同丫鬟下船,見了許宣(原文如此),起一點朱脣,露兩行碎玉,向前道一個萬福。”起同“啟”,張開嘴脣。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白娘子傳奇》中的許仙和白娘子、小青)

(28)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二:“又叫人起出骨殖來與他帶去。”現代漢語如孫犁《風雲初記》九:“把埋藏的槍枝起出來。”

(29)清宮用語。指皇帝召見或進見、進謁。我們現在看清宮劇還經常聽到“叫大起”之類的臺詞。《負曝閒談》第二十六回:“陸大軍機歇息一會,上頭叫起,陸大軍機就和一班大臣進去。”

(30)扮演角色,即某腳飾何人叫“起”。《中華大字典·走部》:“起,演劇,某腳飾何人亦曰起。”

(31)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動作的趨向、開始或完成,表示動作關涉到某事物。比如《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問起根由,至親三口,抱頭而哭。”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評劇劇照:賣油郎獨佔花魁)

(32)用在動詞後常跟“不”、“得”連用,表示能(不能)經受住,表示夠(不夠)標準。比如:看不起人。《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討賒賬不起,不得脫身。”

(33)介詞。放在時間或處所詞的前面,表示始點,相當於“從、自、由”。比如楊朔《北黑線》“起北安到黑河,頂三百多里路程。”

(34)量詞。《紅樓夢》第二十回:“你只護著那起狐狸,哪裡還認得我了呢?”這是李嬤嬤(寶玉的奶孃)對賈寶玉的埋怨,怪他只記得身邊的年輕丫鬟們。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87版《紅樓》李嬤嬤和寶玉)

又比如《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一回:“恰好莊間狄員外大興土木,創起兩座三起高樓。”三起類似於三層,但跟現在的三層有差別。

此外,起還是姓氏,《千家姓》有載。

起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04課:細說“起”字

(起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0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