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與顏回)

本義之外,趨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跑,疾行。明代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跑有快慢,所以趨也有跑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鄭玄箋註稱:“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稱:“趨,疾行也。”譯成白話大意是:哪裡是怕走遠路啊,只是恨不得跑起來(行役之人,他跑不快)。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與顏回)

本義之外,趨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跑,疾行。明代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跑有快慢,所以趨也有跑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鄭玄箋註稱:“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稱:“趨,疾行也。”譯成白話大意是:哪裡是怕走遠路啊,只是恨不得跑起來(行役之人,他跑不快)。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徐悲鴻畫作《推轂圖》)

又比如《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大意是: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揹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

(2)步,行走。《廣雅.釋詁一》“趨,行也。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趨,趨有疾、徐二義。“趨分兩種,一種是快步走,一種是慢慢走,慢慢走的例子如:《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因為有前面的冉冉,這裡的趨,是從容慢走的意思。又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此地無筏,而舟為陂阻,無由入洞,須數人負之以趨。”人力負載,肯定走不快啊。

(3)奔赴。比如《周禮.大司馬》:“車驟徒趨”鄭玄注稱:“趨者赴敵尚疾之漸也。”當軍鼓一響,戰車向前開進,士兵向前奔赴。又比如《韓非子.難一》:“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大意是:所謂仁義,就是為了憂慮天下的災害,奔赴國家的禍患,而不顧及個人卑賤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這才是真正的仁義。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與顏回)

本義之外,趨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跑,疾行。明代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跑有快慢,所以趨也有跑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鄭玄箋註稱:“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稱:“趨,疾行也。”譯成白話大意是:哪裡是怕走遠路啊,只是恨不得跑起來(行役之人,他跑不快)。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徐悲鴻畫作《推轂圖》)

又比如《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大意是: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揹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

(2)步,行走。《廣雅.釋詁一》“趨,行也。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趨,趨有疾、徐二義。“趨分兩種,一種是快步走,一種是慢慢走,慢慢走的例子如:《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因為有前面的冉冉,這裡的趨,是從容慢走的意思。又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此地無筏,而舟為陂阻,無由入洞,須數人負之以趨。”人力負載,肯定走不快啊。

(3)奔赴。比如《周禮.大司馬》:“車驟徒趨”鄭玄注稱:“趨者赴敵尚疾之漸也。”當軍鼓一響,戰車向前開進,士兵向前奔赴。又比如《韓非子.難一》:“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大意是:所謂仁義,就是為了憂慮天下的災害,奔赴國家的禍患,而不顧及個人卑賤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這才是真正的仁義。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韓非子畫像)

(4)追趕;追逐。比如《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作為人臣,不忠而邪僻,做官只是為了追求爵祿。《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盜賊們)於是跟著追逐過去,走了三十里追上並殺掉了(牛缺)。

(5)投向;趨向。比如《漢書.欒布傳》“方提趨湯。”正要把欒布投向湯鑊。柳宗元《駁復仇議》:“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趨向正義的人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樣立身行事,以此作為法則行嗎?

(6)志趣,意趣。比如《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三個人的做法不同,他們的志趣是一致的。一致什麼呢?就是仁。又比如《論衡.定賢》:“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文章華麗而且篇幅巨大,言辭精妙而且意趣高深。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與顏回)

本義之外,趨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跑,疾行。明代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跑有快慢,所以趨也有跑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鄭玄箋註稱:“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稱:“趨,疾行也。”譯成白話大意是:哪裡是怕走遠路啊,只是恨不得跑起來(行役之人,他跑不快)。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徐悲鴻畫作《推轂圖》)

又比如《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大意是: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揹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

(2)步,行走。《廣雅.釋詁一》“趨,行也。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趨,趨有疾、徐二義。“趨分兩種,一種是快步走,一種是慢慢走,慢慢走的例子如:《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因為有前面的冉冉,這裡的趨,是從容慢走的意思。又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此地無筏,而舟為陂阻,無由入洞,須數人負之以趨。”人力負載,肯定走不快啊。

(3)奔赴。比如《周禮.大司馬》:“車驟徒趨”鄭玄注稱:“趨者赴敵尚疾之漸也。”當軍鼓一響,戰車向前開進,士兵向前奔赴。又比如《韓非子.難一》:“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大意是:所謂仁義,就是為了憂慮天下的災害,奔赴國家的禍患,而不顧及個人卑賤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這才是真正的仁義。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韓非子畫像)

(4)追趕;追逐。比如《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作為人臣,不忠而邪僻,做官只是為了追求爵祿。《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盜賊們)於是跟著追逐過去,走了三十里追上並殺掉了(牛缺)。

(5)投向;趨向。比如《漢書.欒布傳》“方提趨湯。”正要把欒布投向湯鑊。柳宗元《駁復仇議》:“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趨向正義的人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樣立身行事,以此作為法則行嗎?

(6)志趣,意趣。比如《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三個人的做法不同,他們的志趣是一致的。一致什麼呢?就是仁。又比如《論衡.定賢》:“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文章華麗而且篇幅巨大,言辭精妙而且意趣高深。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孟子畫像)

(7)歸附,依附。《荀子.議兵》:“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楊倞注稱:“趨,歸也。”就是歸附義。《史記.商君列傳》:“明日,秦人皆趨令。”司馬貞《索隱》稱:“趨者,向也,附也。”秦人看到商鞅的法令嚴格,於是都開始依附法令。又指遵循;遵行。比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

(8)苟且,草率。《漢書.薛宣傳》:“會邛成太后崩,喪事倉猝,吏賦斂以趨辦。”顏師古注稱:“趨讀若趣,言苟取辦。”吏員們苟且行事。

(9)節奏,節拍。《淮南子.俶真》:“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高誘注稱:“趨,投節也。”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與顏回)

本義之外,趨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跑,疾行。明代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跑有快慢,所以趨也有跑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鄭玄箋註稱:“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稱:“趨,疾行也。”譯成白話大意是:哪裡是怕走遠路啊,只是恨不得跑起來(行役之人,他跑不快)。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徐悲鴻畫作《推轂圖》)

又比如《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大意是: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揹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

(2)步,行走。《廣雅.釋詁一》“趨,行也。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趨,趨有疾、徐二義。“趨分兩種,一種是快步走,一種是慢慢走,慢慢走的例子如:《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因為有前面的冉冉,這裡的趨,是從容慢走的意思。又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此地無筏,而舟為陂阻,無由入洞,須數人負之以趨。”人力負載,肯定走不快啊。

(3)奔赴。比如《周禮.大司馬》:“車驟徒趨”鄭玄注稱:“趨者赴敵尚疾之漸也。”當軍鼓一響,戰車向前開進,士兵向前奔赴。又比如《韓非子.難一》:“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大意是:所謂仁義,就是為了憂慮天下的災害,奔赴國家的禍患,而不顧及個人卑賤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這才是真正的仁義。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韓非子畫像)

(4)追趕;追逐。比如《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作為人臣,不忠而邪僻,做官只是為了追求爵祿。《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盜賊們)於是跟著追逐過去,走了三十里追上並殺掉了(牛缺)。

(5)投向;趨向。比如《漢書.欒布傳》“方提趨湯。”正要把欒布投向湯鑊。柳宗元《駁復仇議》:“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趨向正義的人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樣立身行事,以此作為法則行嗎?

(6)志趣,意趣。比如《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三個人的做法不同,他們的志趣是一致的。一致什麼呢?就是仁。又比如《論衡.定賢》:“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文章華麗而且篇幅巨大,言辭精妙而且意趣高深。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孟子畫像)

(7)歸附,依附。《荀子.議兵》:“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楊倞注稱:“趨,歸也。”就是歸附義。《史記.商君列傳》:“明日,秦人皆趨令。”司馬貞《索隱》稱:“趨者,向也,附也。”秦人看到商鞅的法令嚴格,於是都開始依附法令。又指遵循;遵行。比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

(8)苟且,草率。《漢書.薛宣傳》:“會邛成太后崩,喪事倉猝,吏賦斂以趨辦。”顏師古注稱:“趨讀若趣,言苟取辦。”吏員們苟且行事。

(9)節奏,節拍。《淮南子.俶真》:“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高誘注稱:“趨,投節也。”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趨:也指節奏、節拍)

(10)古代樂府大麴的尾聲。《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麴又有豔、有趨、有亂……豔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

(11)指古代宮廷內寢與宮門之間的空地。《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郭璞注稱:“此皆人行、步、趨、走之外,因以名雲。”古代給宮院各部分起名字很講究。名字叫什麼,基本上就是在說這裡可以如何行動。

(12)鵝或者蛇伸頭咬人。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與顏回)

本義之外,趨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跑,疾行。明代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跑有快慢,所以趨也有跑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鄭玄箋註稱:“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稱:“趨,疾行也。”譯成白話大意是:哪裡是怕走遠路啊,只是恨不得跑起來(行役之人,他跑不快)。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徐悲鴻畫作《推轂圖》)

又比如《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大意是: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揹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

(2)步,行走。《廣雅.釋詁一》“趨,行也。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趨,趨有疾、徐二義。“趨分兩種,一種是快步走,一種是慢慢走,慢慢走的例子如:《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因為有前面的冉冉,這裡的趨,是從容慢走的意思。又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此地無筏,而舟為陂阻,無由入洞,須數人負之以趨。”人力負載,肯定走不快啊。

(3)奔赴。比如《周禮.大司馬》:“車驟徒趨”鄭玄注稱:“趨者赴敵尚疾之漸也。”當軍鼓一響,戰車向前開進,士兵向前奔赴。又比如《韓非子.難一》:“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大意是:所謂仁義,就是為了憂慮天下的災害,奔赴國家的禍患,而不顧及個人卑賤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這才是真正的仁義。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韓非子畫像)

(4)追趕;追逐。比如《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作為人臣,不忠而邪僻,做官只是為了追求爵祿。《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盜賊們)於是跟著追逐過去,走了三十里追上並殺掉了(牛缺)。

(5)投向;趨向。比如《漢書.欒布傳》“方提趨湯。”正要把欒布投向湯鑊。柳宗元《駁復仇議》:“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趨向正義的人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樣立身行事,以此作為法則行嗎?

(6)志趣,意趣。比如《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三個人的做法不同,他們的志趣是一致的。一致什麼呢?就是仁。又比如《論衡.定賢》:“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文章華麗而且篇幅巨大,言辭精妙而且意趣高深。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孟子畫像)

(7)歸附,依附。《荀子.議兵》:“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楊倞注稱:“趨,歸也。”就是歸附義。《史記.商君列傳》:“明日,秦人皆趨令。”司馬貞《索隱》稱:“趨者,向也,附也。”秦人看到商鞅的法令嚴格,於是都開始依附法令。又指遵循;遵行。比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

(8)苟且,草率。《漢書.薛宣傳》:“會邛成太后崩,喪事倉猝,吏賦斂以趨辦。”顏師古注稱:“趨讀若趣,言苟取辦。”吏員們苟且行事。

(9)節奏,節拍。《淮南子.俶真》:“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高誘注稱:“趨,投節也。”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趨:也指節奏、節拍)

(10)古代樂府大麴的尾聲。《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麴又有豔、有趨、有亂……豔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

(11)指古代宮廷內寢與宮門之間的空地。《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郭璞注稱:“此皆人行、步、趨、走之外,因以名雲。”古代給宮院各部分起名字很講究。名字叫什麼,基本上就是在說這裡可以如何行動。

(12)鵝或者蛇伸頭咬人。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鵝趨人)

(二)cù。讀這個音時,也有幾種用法,但基本都與促相關:

(1)急速,趕快。《爾雅.釋詁一》:“趨,疾也。”比如《莊子.徐無鬼》:“王命相者趨射之,狙既死。”吳王命令左右的人都趕快射它,猴子就死掉了。又比如《漢書.高帝紀上》:“令趨銷印。”顏師古注稱:“趨讀曰促,促,速也。”(漢高祖)傳令迅速銷燬所刻的(六國)印。

(2)敦促;驅使。比如《荀子.王制》:“勸教化,趨孝悌。”楊倞注稱:“趨之使敦孝悌,趨讀為促。”

(3)催迫;催促。《周禮.縣正》:“趨其稼事而賞罰之。”陸德明釋文稱:“趨,本又作趣,音促。”比如《晏子春秋.雜上》:“景公之時飢,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臺,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趨。”晏子的方法是建公共工程,不催促工期,又給予高的工錢,這是他舒民困的方法。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與顏回)

本義之外,趨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跑,疾行。明代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跑有快慢,所以趨也有跑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鄭玄箋註稱:“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稱:“趨,疾行也。”譯成白話大意是:哪裡是怕走遠路啊,只是恨不得跑起來(行役之人,他跑不快)。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徐悲鴻畫作《推轂圖》)

又比如《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大意是: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揹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

(2)步,行走。《廣雅.釋詁一》“趨,行也。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趨,趨有疾、徐二義。“趨分兩種,一種是快步走,一種是慢慢走,慢慢走的例子如:《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因為有前面的冉冉,這裡的趨,是從容慢走的意思。又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此地無筏,而舟為陂阻,無由入洞,須數人負之以趨。”人力負載,肯定走不快啊。

(3)奔赴。比如《周禮.大司馬》:“車驟徒趨”鄭玄注稱:“趨者赴敵尚疾之漸也。”當軍鼓一響,戰車向前開進,士兵向前奔赴。又比如《韓非子.難一》:“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大意是:所謂仁義,就是為了憂慮天下的災害,奔赴國家的禍患,而不顧及個人卑賤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這才是真正的仁義。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韓非子畫像)

(4)追趕;追逐。比如《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作為人臣,不忠而邪僻,做官只是為了追求爵祿。《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盜賊們)於是跟著追逐過去,走了三十里追上並殺掉了(牛缺)。

(5)投向;趨向。比如《漢書.欒布傳》“方提趨湯。”正要把欒布投向湯鑊。柳宗元《駁復仇議》:“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趨向正義的人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樣立身行事,以此作為法則行嗎?

(6)志趣,意趣。比如《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三個人的做法不同,他們的志趣是一致的。一致什麼呢?就是仁。又比如《論衡.定賢》:“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文章華麗而且篇幅巨大,言辭精妙而且意趣高深。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孟子畫像)

(7)歸附,依附。《荀子.議兵》:“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楊倞注稱:“趨,歸也。”就是歸附義。《史記.商君列傳》:“明日,秦人皆趨令。”司馬貞《索隱》稱:“趨者,向也,附也。”秦人看到商鞅的法令嚴格,於是都開始依附法令。又指遵循;遵行。比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

(8)苟且,草率。《漢書.薛宣傳》:“會邛成太后崩,喪事倉猝,吏賦斂以趨辦。”顏師古注稱:“趨讀若趣,言苟取辦。”吏員們苟且行事。

(9)節奏,節拍。《淮南子.俶真》:“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高誘注稱:“趨,投節也。”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趨:也指節奏、節拍)

(10)古代樂府大麴的尾聲。《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麴又有豔、有趨、有亂……豔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

(11)指古代宮廷內寢與宮門之間的空地。《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郭璞注稱:“此皆人行、步、趨、走之外,因以名雲。”古代給宮院各部分起名字很講究。名字叫什麼,基本上就是在說這裡可以如何行動。

(12)鵝或者蛇伸頭咬人。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鵝趨人)

(二)cù。讀這個音時,也有幾種用法,但基本都與促相關:

(1)急速,趕快。《爾雅.釋詁一》:“趨,疾也。”比如《莊子.徐無鬼》:“王命相者趨射之,狙既死。”吳王命令左右的人都趕快射它,猴子就死掉了。又比如《漢書.高帝紀上》:“令趨銷印。”顏師古注稱:“趨讀曰促,促,速也。”(漢高祖)傳令迅速銷燬所刻的(六國)印。

(2)敦促;驅使。比如《荀子.王制》:“勸教化,趨孝悌。”楊倞注稱:“趨之使敦孝悌,趨讀為促。”

(3)催迫;催促。《周禮.縣正》:“趨其稼事而賞罰之。”陸德明釋文稱:“趨,本又作趣,音促。”比如《晏子春秋.雜上》:“景公之時飢,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臺,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趨。”晏子的方法是建公共工程,不催促工期,又給予高的工錢,這是他舒民困的方法。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晏嬰之墓)

(4)通“促”。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趨,假借為促。”此條“趨”完全等同於“促”的用法,不再舉例。

(三)qù。讀此音時,指行速。《集韻.遇韻》:“趨,行之速也。比如《詩經.齊風.猗嗟》:”巧趨蹌兮。“《毛傳》:“蹌,巧趨貌。”孔穎達疏稱:“趨,今之‘吏’步,則趨疾行也。”快步而美妙的舞姿。

(四)cǒu。同“趣”。讀音出自《集韻》:“趣,促也。《周禮》有趣馬官。或作趨。”《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趨,趨馬,掌馬之官。”

後兩種讀音極不常用,不做詳解。

趨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3課,只講《說文解字》“走”部的一個漢字“趨”,這個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趨”,詳情如下:

。讀音有四個:

(一)q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趨,走也。從走,芻(chú)聲。”形聲字。本義是小步快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疾趨曰走。”前天講“走”字引用過《釋名.釋姿容》說得很清楚:“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在古代,慢慢走叫“步”,小步快走或稱疾行叫“趨”,跑叫“走”。比如《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稱:“作,起也;趨,疾行也。言夫子見此三種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像)

又比如《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稱:“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在道路上遇到師長,小步快走向前相見,並且站直拱手行禮。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路遇師長)

再比如《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是顏淵向孔子問道的話,大意是:“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後來,“亦步亦趨”發展成為成語,步、趨都用其本義,步:慢走;趨:快走。本義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後多用來比喻由於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顯然,它成了貶義詞。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孔子與顏回)

本義之外,趨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跑,疾行。明代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跑有快慢,所以趨也有跑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緜蠻》“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鄭玄箋註稱:“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稱:“趨,疾行也。”譯成白話大意是:哪裡是怕走遠路啊,只是恨不得跑起來(行役之人,他跑不快)。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徐悲鴻畫作《推轂圖》)

又比如《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大意是: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揹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

(2)步,行走。《廣雅.釋詁一》“趨,行也。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趨,趨有疾、徐二義。“趨分兩種,一種是快步走,一種是慢慢走,慢慢走的例子如:《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因為有前面的冉冉,這裡的趨,是從容慢走的意思。又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此地無筏,而舟為陂阻,無由入洞,須數人負之以趨。”人力負載,肯定走不快啊。

(3)奔赴。比如《周禮.大司馬》:“車驟徒趨”鄭玄注稱:“趨者赴敵尚疾之漸也。”當軍鼓一響,戰車向前開進,士兵向前奔赴。又比如《韓非子.難一》:“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大意是:所謂仁義,就是為了憂慮天下的災害,奔赴國家的禍患,而不顧及個人卑賤的地位和屈辱的待遇,這才是真正的仁義。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韓非子畫像)

(4)追趕;追逐。比如《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作為人臣,不忠而邪僻,做官只是為了追求爵祿。《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盜賊們)於是跟著追逐過去,走了三十里追上並殺掉了(牛缺)。

(5)投向;趨向。比如《漢書.欒布傳》“方提趨湯。”正要把欒布投向湯鑊。柳宗元《駁復仇議》:“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趨向正義的人不知道前進的方向,想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樣立身行事,以此作為法則行嗎?

(6)志趣,意趣。比如《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三個人的做法不同,他們的志趣是一致的。一致什麼呢?就是仁。又比如《論衡.定賢》:“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文章華麗而且篇幅巨大,言辭精妙而且意趣高深。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孟子畫像)

(7)歸附,依附。《荀子.議兵》:“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楊倞注稱:“趨,歸也。”就是歸附義。《史記.商君列傳》:“明日,秦人皆趨令。”司馬貞《索隱》稱:“趨者,向也,附也。”秦人看到商鞅的法令嚴格,於是都開始依附法令。又指遵循;遵行。比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

(8)苟且,草率。《漢書.薛宣傳》:“會邛成太后崩,喪事倉猝,吏賦斂以趨辦。”顏師古注稱:“趨讀若趣,言苟取辦。”吏員們苟且行事。

(9)節奏,節拍。《淮南子.俶真》:“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高誘注稱:“趨,投節也。”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趨:也指節奏、節拍)

(10)古代樂府大麴的尾聲。《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麴又有豔、有趨、有亂……豔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

(11)指古代宮廷內寢與宮門之間的空地。《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郭璞注稱:“此皆人行、步、趨、走之外,因以名雲。”古代給宮院各部分起名字很講究。名字叫什麼,基本上就是在說這裡可以如何行動。

(12)鵝或者蛇伸頭咬人。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鵝趨人)

(二)cù。讀這個音時,也有幾種用法,但基本都與促相關:

(1)急速,趕快。《爾雅.釋詁一》:“趨,疾也。”比如《莊子.徐無鬼》:“王命相者趨射之,狙既死。”吳王命令左右的人都趕快射它,猴子就死掉了。又比如《漢書.高帝紀上》:“令趨銷印。”顏師古注稱:“趨讀曰促,促,速也。”(漢高祖)傳令迅速銷燬所刻的(六國)印。

(2)敦促;驅使。比如《荀子.王制》:“勸教化,趨孝悌。”楊倞注稱:“趨之使敦孝悌,趨讀為促。”

(3)催迫;催促。《周禮.縣正》:“趨其稼事而賞罰之。”陸德明釋文稱:“趨,本又作趣,音促。”比如《晏子春秋.雜上》:“景公之時飢,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臺,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趨。”晏子的方法是建公共工程,不催促工期,又給予高的工錢,這是他舒民困的方法。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晏嬰之墓)

(4)通“促”。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趨,假借為促。”此條“趨”完全等同於“促”的用法,不再舉例。

(三)qù。讀此音時,指行速。《集韻.遇韻》:“趨,行之速也。比如《詩經.齊風.猗嗟》:”巧趨蹌兮。“《毛傳》:“蹌,巧趨貌。”孔穎達疏稱:“趨,今之‘吏’步,則趨疾行也。”快步而美妙的舞姿。

(四)cǒu。同“趣”。讀音出自《集韻》:“趣,促也。《周禮》有趣馬官。或作趨。”《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趨,趨馬,掌馬之官。”

後兩種讀音極不常用,不做詳解。

趨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93課:古代步、趨、走都指人的行動,有何區別?

(趨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93,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