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啟”的意思是開,開啟、開闢、開墾。詳情請見相關字字條,無興趣內容可以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三個漢字,分別是:啟、嗿、鹹。詳情如下:

1、啟。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啟,開也。從戶,從口。”會意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為開戶也。”他認為:啟字放在“口”部而不放在“戶”部的原因,是因為口戶就是“打開門戶”的意思。既然不是形聲字,就要分析一下字形,先看字形發展,如圖: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啟字的字形演變)

啟在在甲骨文裡就有戶+口的字形,並不是後來簡化字才有的字形。另外,甲骨文裡還有<戶+又>的字形(GBK字庫無此字,下同),從“戶”從“又”,會以手開戶之意,乃開啟的“啟”的本字。啟的本義是開。

另外,<戶+又>又加“日”部形成<戶+又+日>字,指雨後天放睛之意;又加“口”部,形成“啟”字,指啟稟、稟告義。《說文解字》又單有“啟”字,訓為“教”,其實是“開”的引申義,就是發人之蒙,開人之智的意思,在甲骨文裡,啟、<戶+又>、<戶+又+日>、啟這四個字通用,“由於許慎不知有“<戶+又>”字”(《字源》陳英傑),所以在解釋棨、綮等字時,全部解說為“‘啟’省聲”“啟”在西周金文中沿用甲骨文之繁體“啟”,戰國以後又作“啟”,這是後世通用的繁體,到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方案》確定以“啟”代替“啟”。

啟的本義是開,後作“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後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啟不行矣。”比如《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左傳正義》:“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也就是說,篳路(bìlù)指柴車;藍縷(lánlū)指破衣服。指(楚國的先民)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啟”在這裡的意思是“開,開啟、開墾、開闢。”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1986年《漢字簡化字方案》中,啟也是“啟”的簡化字。

啟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啟字的小篆寫法)

2、嗿。讀t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嗿,聲也。從口,貪聲。《詩》曰:‘有嗿其饁。’”形聲字,本義是眾人飲食聲。《廣韻.感韻》:“嗿,眾聲。”比如《詩經.周頌.載芟》:“有嗿其饁,思媚其婦。”《毛傳》稱:“嗿,眾貌。”朱熹注稱:“嗿,眾飲食聲也。”饁,指送到田間的飯菜。《詩經》這句詩的意思是:眾人吃飯聲音響,溫順柔美好農婦。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詩經.載芟》詩意圖)

嗿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嗿字的小篆寫法)

3、鹹。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x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鹹,皆也,悉也。從口,從戌。戌,悉也。”會意字。既是會意字,就先看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鹹的字形演變)

鹹字的甲骨文,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一個小小的“口”,另一部分是一個大大的“戌”,戌是斧鉞的象形,後西周、春秋、戰國字形只是甲骨文的變形,李學勤先生《字源》中陳英傑認為“義不明”,我們估且做【猜想】:鹹的本義是人們在強大的武力面前閉口不言。這個字義或與緘字有關聯。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鹹均未用此義,而是用於人名。

但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的鹹,解釋為“皆也,悉也。”即用作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都”,“全”。《爾雅.釋詁下》:“鹹,皆也。”《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鹹怨。”孔傳稱:“鹹,皆也。”這句的大意是:由此規定百官的事務,所有的事情就都興辦起來。再比如《漢書.晁錯傳》:“是故親疏皆危,內外鹹怨。”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除許慎解說的本義之外,鹹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普遍。《國語.魯語上》:“小賜不鹹,獨恭不優。不鹹,民不歸也;不優,神弗福也。”韋昭注說:“鹹,遍也。”大意是:一個人對神恭敬,這恭敬不優厚。賞賜不普遍,百姓就不歸附,恭敬不優厚,神就不降福。“《莊子.知北遊》裡也說:“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大意是:“周”、“遍”、“鹹”這三個字,名謂雖然不同,實質卻是相同的,它們的涵義是一致的。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莊子像)

(2)協;同。比如《詩經.魯頌.閟宮》:“敦商之旅,克鹹厥功。”鄭玄箋稱:“鹹,同也。”這句詩的意思是:集合商朝的一眾俘虜,一起完成大業功績輝煌。

(3)感知;感化。《易.臨》:“初九,鹹臨,貞吉。”王弼注說:“鹹,感也。”比如《荀子.大略》:“《易》之《鹹》,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鹹,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大意是:《易經》中的鹹卦,顯示了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關係的根本。“鹹”就是感知、感化、感應的意思,它的符號是把高的置於低的之下,把男的置於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剛勁在下面。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易》之鹹卦)

(4)六十四卦之一,卦形如圖,艮下兌上。《易.鹹》:“象曰:山上有澤,鹹。”孔穎達疏稱:“澤性下流,能潤於下;山體上承,能受其潤,以山感澤,所以為鹹。”

(5)鹹通“誠”,指和睦。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臨部》:“鹹,假借為誠。”另又通“函”,指篋。其實用的都是所通字的字義。不再詳細舉例,具體見以後這些字的課程。

此外,鹹還是姓,《廣韻.鹹韻》有載。商有賢相巫咸(甲骨文中有記載),他的後人,以字為氏。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巫咸、巫賢雙相塑像)

(二)jiǎn。讀此音時,有兩個用法:(1)通“減”。就是加減的減,損也。取減字本義。不再舉例。(2)讀此音時,也可作為姓氏。《集韻.陷韻》有載。《漢書.酷吏傳.鹹宣》有:“鹹宣,楊人也。”

(三)jiān。讀此音時,通“緘”。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稱:“鹹,假借為緘。”《集韻.鹹韻》:“鹹,棺傍所以系紼者。齊人謂棺束為鹹繩。通作緘”這其實是緘的本義的引申。緘的本義就是捆箱篋的繩索,比如我們參觀封泥實物時,也有緘繩,如圖: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封泥緘口繩)

此外,緘又引申為封、閉,這跟上面我們猜想的鹹的本義也相通。

鹹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鹹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70,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