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滸傳的好漢為何不吃豬肉?

水滸傳我看了很多遍,很多好漢聚在一起,吃牛肉的多。譬如第十回中晃蓋、吳用親自到石碣村邀阮氏三兄弟入夥,吳用也給了阮小七1兩銀子,阮小七用這些錢買了1甕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一對大雞”。沒有豬肉,對吧?

在林沖《水滸》中“火燒草料場”中,林沖去買酒的場面:店主道:“既是草料場看守大哥,且請少坐。天氣寒冷,且酌三杯,權當接風。”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吃。又自買了些牛肉,又吃了數杯,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依舊迎著朔風回來。

好漢聚會吃的都是牛肉,幾隻雞等。比如說當時史進拜師的時候,就是殺了一隻羊來慶祝的,豹子頭林沖當年被髮配到滄州的時候,柴進柴大官人也是宰了一頭羊來款待林沖。這樣的場景實在太多。

水滸傳中,也很少有豬的場面出現,但都是一筆帶過,或者作為“不入席”的場景:

水滸傳在描寫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中,像是豬肉,但也沒有豬肉的名稱,魯達聽得,跳起身來,拿著那兩包臊子在手,睜著眼,看著鄭屠,道:“酒家特地要消遺你!”把兩包臊子劈面打將去,下了一陣的“肉雨。”分明是豬肉,但就是不明說。

另一次是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之後,想到“每日吃他們酒食多矣,灑家今日也安排些還席”,就“殺翻一口豬,一腔羊”,但也不是說要吃豬肉,就是殺豬要吃,也是對付眾潑皮,不是用來招待好漢的,給人吃豬肉低檔次的感覺。

不僅如此,作者把殺豬的屠戶都作為“壞人”來描寫。鄭屠右手拿刀,左手便來要揪魯達;被這魯提轄就勢按住左手,趕將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腳,騰地踢倒在當街上。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缽兒大小拳頭,看著這鄭屠道:“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裡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這段堪稱經典的描述,的確精彩,讓人感覺痛快淋漓,大呼過癮,但如果細分析,而當時花和尚魯智深暴打鎮關西,這個鎮關西正是殺豬的一個屠戶。深層次說,殺豬的屠戶也是低檔次,也是壞人多,殺豬沒有好下場的暗示。

看來作者對吃豬肉的鄙視。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是回族人嗎?根據當地考證,作者是標準的漢族。那是不是因為作者是南方人,所以對豬肉的美味不瞭解,所以沒有體會不會寫,寫不好?其實明朝以後,中國養豬業在中國得到快速發展,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牧養》還對養豬方法進行了細緻總結。養豬在南方也已經形成氣候。

小說的梁山好漢為什麼不吃豬肉,有一種說法是避諱,因為朱元璋的緣故,所以不好說“吃豬肉”,彷彿大逆不道一樣,因為水滸傳最先是街頭賣藝的“說書”而來,所以不敢公然說“吃豬肉”。中國的避諱文化,源遠流長,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以及為避諱李世民,不稱“民”而改稱老百姓等等,舉不勝數。

其實,這些都不是,明朝的時候,真的有國家政策不允許百姓“養豬,殺豬”。吃豬肉還是犯罪,這問題可不是隨便想象出來的!是有歷史依據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明朝時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是歲,有司家羊代之。”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明朝皇帝突然有一天在早朝上宣佈要擬寫一道聖旨,下令要全國範圍內禁止養殖豬,禁止吃豬肉,禁止殺豬。群臣為此感到十分不解,紛紛向皇帝進諫,可是皇帝是鐵了心要下這道聖旨,誰也那他沒辦法。禁豬的命令開始下達全國,各種政策和配套的刑罰也隨之出臺,違反"禁豬令"的規定者處罰非常嚴厲,輕者直接處死,重者滅門、抄家。誰也不敢再養豬、屠豬,可是這沒有肉吃,南方的百姓生活怎麼過的下去?

於是南方開始引進北方吃羊肉牛肉,在古代南方的牛肉可是捨不得吃,一頭牛乾的活可不比幾個成年人加起來的少,百姓可都把牛供著伺候。很多人都不忍下嘴,於是吃羊肉、驢肉、雞肉代替了豬肉,一直是吃著豬肉卻突然禁止了,百姓們還是會嘴饞,百姓只能用用調料代替豬肉。

看來古代皇帝,實在權利太大了,自己一個忌諱,讓全國人不能享用美味。看來“民為貴”觀念還沒有形成。

另外我真的很佩服古代作家對歷史的尊重,不像現在有些作家,不靠譜,別說百年曆史,哪怕是現代歷史都不看,也敢寫小說,拍電影,鬧出不少笑話。譬如一些“抗戰神劇”也大行其道,“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等雷人片段不斷挑戰國人的底線。前不久有媒體報道,99歲川軍老兵馬定新在觀看過抗戰劇後說:“抗戰哪有這麼容易,幾個人就輕易幹掉鬼子的一個聯隊?如果真的這樣,我們還用犧牲那麼多兄弟,艱難地抗戰8年嗎?”抗戰老兵的話語,再次引發人們對當下粗製濫造的“抗戰神劇”的批評和反思。另外也說明,我們現在的作者,對寫作的不嚴謹、不重視、沒有細節的真實,就不可能有真實優秀的膾炙人口的作品,沒有細節真實本身就是粗製濫造。

中國文學名著,能夠千百年流傳,成為偉大作品,是有歷史原因的,也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社會基礎。按照現代社會的重視理工,輕視文科的社會現實,我們留個後代的可能只有科學技術創新,快餐文化的流行,靜不下心來並且以商業目的以暢銷為追求的作家,在如此環境下,文學精品,我看還是有點懸,難有大文學家形成。估計再有百年以後還是《水滸傳》等依然是不朽之作。

"
水滸傳的好漢為何不吃豬肉?

水滸傳我看了很多遍,很多好漢聚在一起,吃牛肉的多。譬如第十回中晃蓋、吳用親自到石碣村邀阮氏三兄弟入夥,吳用也給了阮小七1兩銀子,阮小七用這些錢買了1甕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一對大雞”。沒有豬肉,對吧?

在林沖《水滸》中“火燒草料場”中,林沖去買酒的場面:店主道:“既是草料場看守大哥,且請少坐。天氣寒冷,且酌三杯,權當接風。”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吃。又自買了些牛肉,又吃了數杯,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依舊迎著朔風回來。

好漢聚會吃的都是牛肉,幾隻雞等。比如說當時史進拜師的時候,就是殺了一隻羊來慶祝的,豹子頭林沖當年被髮配到滄州的時候,柴進柴大官人也是宰了一頭羊來款待林沖。這樣的場景實在太多。

水滸傳中,也很少有豬的場面出現,但都是一筆帶過,或者作為“不入席”的場景:

水滸傳在描寫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中,像是豬肉,但也沒有豬肉的名稱,魯達聽得,跳起身來,拿著那兩包臊子在手,睜著眼,看著鄭屠,道:“酒家特地要消遺你!”把兩包臊子劈面打將去,下了一陣的“肉雨。”分明是豬肉,但就是不明說。

另一次是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之後,想到“每日吃他們酒食多矣,灑家今日也安排些還席”,就“殺翻一口豬,一腔羊”,但也不是說要吃豬肉,就是殺豬要吃,也是對付眾潑皮,不是用來招待好漢的,給人吃豬肉低檔次的感覺。

不僅如此,作者把殺豬的屠戶都作為“壞人”來描寫。鄭屠右手拿刀,左手便來要揪魯達;被這魯提轄就勢按住左手,趕將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腳,騰地踢倒在當街上。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缽兒大小拳頭,看著這鄭屠道:“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裡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這段堪稱經典的描述,的確精彩,讓人感覺痛快淋漓,大呼過癮,但如果細分析,而當時花和尚魯智深暴打鎮關西,這個鎮關西正是殺豬的一個屠戶。深層次說,殺豬的屠戶也是低檔次,也是壞人多,殺豬沒有好下場的暗示。

看來作者對吃豬肉的鄙視。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是回族人嗎?根據當地考證,作者是標準的漢族。那是不是因為作者是南方人,所以對豬肉的美味不瞭解,所以沒有體會不會寫,寫不好?其實明朝以後,中國養豬業在中國得到快速發展,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牧養》還對養豬方法進行了細緻總結。養豬在南方也已經形成氣候。

小說的梁山好漢為什麼不吃豬肉,有一種說法是避諱,因為朱元璋的緣故,所以不好說“吃豬肉”,彷彿大逆不道一樣,因為水滸傳最先是街頭賣藝的“說書”而來,所以不敢公然說“吃豬肉”。中國的避諱文化,源遠流長,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以及為避諱李世民,不稱“民”而改稱老百姓等等,舉不勝數。

其實,這些都不是,明朝的時候,真的有國家政策不允許百姓“養豬,殺豬”。吃豬肉還是犯罪,這問題可不是隨便想象出來的!是有歷史依據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明朝時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是歲,有司家羊代之。”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明朝皇帝突然有一天在早朝上宣佈要擬寫一道聖旨,下令要全國範圍內禁止養殖豬,禁止吃豬肉,禁止殺豬。群臣為此感到十分不解,紛紛向皇帝進諫,可是皇帝是鐵了心要下這道聖旨,誰也那他沒辦法。禁豬的命令開始下達全國,各種政策和配套的刑罰也隨之出臺,違反"禁豬令"的規定者處罰非常嚴厲,輕者直接處死,重者滅門、抄家。誰也不敢再養豬、屠豬,可是這沒有肉吃,南方的百姓生活怎麼過的下去?

於是南方開始引進北方吃羊肉牛肉,在古代南方的牛肉可是捨不得吃,一頭牛乾的活可不比幾個成年人加起來的少,百姓可都把牛供著伺候。很多人都不忍下嘴,於是吃羊肉、驢肉、雞肉代替了豬肉,一直是吃著豬肉卻突然禁止了,百姓們還是會嘴饞,百姓只能用用調料代替豬肉。

看來古代皇帝,實在權利太大了,自己一個忌諱,讓全國人不能享用美味。看來“民為貴”觀念還沒有形成。

另外我真的很佩服古代作家對歷史的尊重,不像現在有些作家,不靠譜,別說百年曆史,哪怕是現代歷史都不看,也敢寫小說,拍電影,鬧出不少笑話。譬如一些“抗戰神劇”也大行其道,“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等雷人片段不斷挑戰國人的底線。前不久有媒體報道,99歲川軍老兵馬定新在觀看過抗戰劇後說:“抗戰哪有這麼容易,幾個人就輕易幹掉鬼子的一個聯隊?如果真的這樣,我們還用犧牲那麼多兄弟,艱難地抗戰8年嗎?”抗戰老兵的話語,再次引發人們對當下粗製濫造的“抗戰神劇”的批評和反思。另外也說明,我們現在的作者,對寫作的不嚴謹、不重視、沒有細節的真實,就不可能有真實優秀的膾炙人口的作品,沒有細節真實本身就是粗製濫造。

中國文學名著,能夠千百年流傳,成為偉大作品,是有歷史原因的,也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社會基礎。按照現代社會的重視理工,輕視文科的社會現實,我們留個後代的可能只有科學技術創新,快餐文化的流行,靜不下心來並且以商業目的以暢銷為追求的作家,在如此環境下,文學精品,我看還是有點懸,難有大文學家形成。估計再有百年以後還是《水滸傳》等依然是不朽之作。

水滸傳的好漢為何不吃豬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