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下奇觀”石牌坊

在古賽遺址內,建於明代。“天下奇觀”石牌坊,傲然矗立。據題刻記載,此牌坊建於明代萬曆庚辰(1580年)冬月十三日,距今四百餘年。石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高6米,四柱三開間,共五層。

明代石牌坊第三層刻有“天下奇觀”四個字,第五層中鐫“雲端金闕”四大楷字,注有“明代萬曆庚辰”六個小字,其餘兩側刻有各種樂器、禽獸、奇花異草,雕刻精細,巧奪天工,該牌坊是至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據說現正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詩讚曰:“雲端金闕入仙鄉,天下奇觀載古坊。巧繪精雕今古絕,藝花長與墨寶香”。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下奇觀”石牌坊

在古賽遺址內,建於明代。“天下奇觀”石牌坊,傲然矗立。據題刻記載,此牌坊建於明代萬曆庚辰(1580年)冬月十三日,距今四百餘年。石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高6米,四柱三開間,共五層。

明代石牌坊第三層刻有“天下奇觀”四個字,第五層中鐫“雲端金闕”四大楷字,注有“明代萬曆庚辰”六個小字,其餘兩側刻有各種樂器、禽獸、奇花異草,雕刻精細,巧奪天工,該牌坊是至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據說現正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詩讚曰:“雲端金闕入仙鄉,天下奇觀載古坊。巧繪精雕今古絕,藝花長與墨寶香”。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惜字塔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臺灣多稱聖蹟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東林觀惜字塔矗立在“天下奇觀”石牌坊下面,高6米多。惜字塔(惜字亭)是古代人們愛惜漢字的標誌。

據記載,該惜字亭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石質五級塔形建築,筍形中空,每層為整石所鏊。塔基為六角形,塔基邊長近2米,各側面浮雕書、劍、如意、葫蘆等。一層設焚燒爐和造塔記,尚可認出火灶聯雲:“惜字一萬,延壽一春”。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下奇觀”石牌坊

在古賽遺址內,建於明代。“天下奇觀”石牌坊,傲然矗立。據題刻記載,此牌坊建於明代萬曆庚辰(1580年)冬月十三日,距今四百餘年。石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高6米,四柱三開間,共五層。

明代石牌坊第三層刻有“天下奇觀”四個字,第五層中鐫“雲端金闕”四大楷字,注有“明代萬曆庚辰”六個小字,其餘兩側刻有各種樂器、禽獸、奇花異草,雕刻精細,巧奪天工,該牌坊是至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據說現正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詩讚曰:“雲端金闕入仙鄉,天下奇觀載古坊。巧繪精雕今古絕,藝花長與墨寶香”。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惜字塔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臺灣多稱聖蹟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東林觀惜字塔矗立在“天下奇觀”石牌坊下面,高6米多。惜字塔(惜字亭)是古代人們愛惜漢字的標誌。

據記載,該惜字亭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石質五級塔形建築,筍形中空,每層為整石所鏊。塔基為六角形,塔基邊長近2米,各側面浮雕書、劍、如意、葫蘆等。一層設焚燒爐和造塔記,尚可認出火灶聯雲:“惜字一萬,延壽一春”。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面幾層雕刻有:可識序言片名、丹鳳朝陽、缽內蓮鬆、太公釣魚、鎮寶神將、浮雕泰山石敢當。

第四層正面豎匾書“惜字亭”三個字,頂端雕有一異物一一“吞口”。各種雕刻,形式手法多樣,技藝嫻熟,惜字亭實屬觀中瑰寶!集古人精湛之技藝和精神之度誠信仰為一體。

“七姓將軍”神像為何只一人?

居於大殿中央,威嚴矗立著一龐大神像一一“七姓將軍”。據傳,在元朝末期,農民起義不斷,此起彼伏的戰爭造成天下大亂,萬民遭劫,生靈塗炭,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時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初,為他南征北戰的李文富將軍帶領六姓將領(姜、黃、賴、巨、包、張)出兵四川,從長江邊一路平定戰亂,駐紮在東林觀山上,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下奇觀”石牌坊

在古賽遺址內,建於明代。“天下奇觀”石牌坊,傲然矗立。據題刻記載,此牌坊建於明代萬曆庚辰(1580年)冬月十三日,距今四百餘年。石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高6米,四柱三開間,共五層。

明代石牌坊第三層刻有“天下奇觀”四個字,第五層中鐫“雲端金闕”四大楷字,注有“明代萬曆庚辰”六個小字,其餘兩側刻有各種樂器、禽獸、奇花異草,雕刻精細,巧奪天工,該牌坊是至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據說現正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詩讚曰:“雲端金闕入仙鄉,天下奇觀載古坊。巧繪精雕今古絕,藝花長與墨寶香”。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惜字塔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臺灣多稱聖蹟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東林觀惜字塔矗立在“天下奇觀”石牌坊下面,高6米多。惜字塔(惜字亭)是古代人們愛惜漢字的標誌。

據記載,該惜字亭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石質五級塔形建築,筍形中空,每層為整石所鏊。塔基為六角形,塔基邊長近2米,各側面浮雕書、劍、如意、葫蘆等。一層設焚燒爐和造塔記,尚可認出火灶聯雲:“惜字一萬,延壽一春”。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面幾層雕刻有:可識序言片名、丹鳳朝陽、缽內蓮鬆、太公釣魚、鎮寶神將、浮雕泰山石敢當。

第四層正面豎匾書“惜字亭”三個字,頂端雕有一異物一一“吞口”。各種雕刻,形式手法多樣,技藝嫻熟,惜字亭實屬觀中瑰寶!集古人精湛之技藝和精神之度誠信仰為一體。

“七姓將軍”神像為何只一人?

居於大殿中央,威嚴矗立著一龐大神像一一“七姓將軍”。據傳,在元朝末期,農民起義不斷,此起彼伏的戰爭造成天下大亂,萬民遭劫,生靈塗炭,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時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初,為他南征北戰的李文富將軍帶領六姓將領(姜、黃、賴、巨、包、張)出兵四川,從長江邊一路平定戰亂,駐紮在東林觀山上,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後來,當地老百姓為了感謝這七位將軍,卻無奈資源有限,便將七人合體在東林觀山上塑一尊神像,取名“七姓將軍”日夜參拜。久而久之,當地就形成了“七姓將軍”巡遊賜福這一民間習俗活動。

年年如此,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上千人、上萬人。聽當地人講2017年2月18日這天,前來參加巡遊賜福傳統民俗活動旅遊觀光的省內外各界人士2000餘人,熱鬧非凡。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下奇觀”石牌坊

在古賽遺址內,建於明代。“天下奇觀”石牌坊,傲然矗立。據題刻記載,此牌坊建於明代萬曆庚辰(1580年)冬月十三日,距今四百餘年。石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高6米,四柱三開間,共五層。

明代石牌坊第三層刻有“天下奇觀”四個字,第五層中鐫“雲端金闕”四大楷字,注有“明代萬曆庚辰”六個小字,其餘兩側刻有各種樂器、禽獸、奇花異草,雕刻精細,巧奪天工,該牌坊是至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據說現正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詩讚曰:“雲端金闕入仙鄉,天下奇觀載古坊。巧繪精雕今古絕,藝花長與墨寶香”。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惜字塔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臺灣多稱聖蹟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東林觀惜字塔矗立在“天下奇觀”石牌坊下面,高6米多。惜字塔(惜字亭)是古代人們愛惜漢字的標誌。

據記載,該惜字亭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石質五級塔形建築,筍形中空,每層為整石所鏊。塔基為六角形,塔基邊長近2米,各側面浮雕書、劍、如意、葫蘆等。一層設焚燒爐和造塔記,尚可認出火灶聯雲:“惜字一萬,延壽一春”。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面幾層雕刻有:可識序言片名、丹鳳朝陽、缽內蓮鬆、太公釣魚、鎮寶神將、浮雕泰山石敢當。

第四層正面豎匾書“惜字亭”三個字,頂端雕有一異物一一“吞口”。各種雕刻,形式手法多樣,技藝嫻熟,惜字亭實屬觀中瑰寶!集古人精湛之技藝和精神之度誠信仰為一體。

“七姓將軍”神像為何只一人?

居於大殿中央,威嚴矗立著一龐大神像一一“七姓將軍”。據傳,在元朝末期,農民起義不斷,此起彼伏的戰爭造成天下大亂,萬民遭劫,生靈塗炭,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時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初,為他南征北戰的李文富將軍帶領六姓將領(姜、黃、賴、巨、包、張)出兵四川,從長江邊一路平定戰亂,駐紮在東林觀山上,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後來,當地老百姓為了感謝這七位將軍,卻無奈資源有限,便將七人合體在東林觀山上塑一尊神像,取名“七姓將軍”日夜參拜。久而久之,當地就形成了“七姓將軍”巡遊賜福這一民間習俗活動。

年年如此,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上千人、上萬人。聽當地人講2017年2月18日這天,前來參加巡遊賜福傳統民俗活動旅遊觀光的省內外各界人士2000餘人,熱鬧非凡。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星窩

在古寨正門“胞與門”前面二十餘米。斜斜的石壩坡上,分佈著大小不等的七個石窩。它的排列與天上北斗七星驚人的一致,因此人稱“天星窩”。其中最大的個,口有碗口大,內寬,深不見底,從山上流下來的水流入其中,無論多大的水都裝不滿,方圓幾裡都看不到流出處,神奇無比。後人有詩讚日:“曲徑通幽下石坡,灘斜洞矮草如蓑。誰知罐內通何處,試看乾坤大筆多”。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下奇觀”石牌坊

在古賽遺址內,建於明代。“天下奇觀”石牌坊,傲然矗立。據題刻記載,此牌坊建於明代萬曆庚辰(1580年)冬月十三日,距今四百餘年。石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高6米,四柱三開間,共五層。

明代石牌坊第三層刻有“天下奇觀”四個字,第五層中鐫“雲端金闕”四大楷字,注有“明代萬曆庚辰”六個小字,其餘兩側刻有各種樂器、禽獸、奇花異草,雕刻精細,巧奪天工,該牌坊是至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據說現正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詩讚曰:“雲端金闕入仙鄉,天下奇觀載古坊。巧繪精雕今古絕,藝花長與墨寶香”。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惜字塔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臺灣多稱聖蹟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東林觀惜字塔矗立在“天下奇觀”石牌坊下面,高6米多。惜字塔(惜字亭)是古代人們愛惜漢字的標誌。

據記載,該惜字亭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石質五級塔形建築,筍形中空,每層為整石所鏊。塔基為六角形,塔基邊長近2米,各側面浮雕書、劍、如意、葫蘆等。一層設焚燒爐和造塔記,尚可認出火灶聯雲:“惜字一萬,延壽一春”。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面幾層雕刻有:可識序言片名、丹鳳朝陽、缽內蓮鬆、太公釣魚、鎮寶神將、浮雕泰山石敢當。

第四層正面豎匾書“惜字亭”三個字,頂端雕有一異物一一“吞口”。各種雕刻,形式手法多樣,技藝嫻熟,惜字亭實屬觀中瑰寶!集古人精湛之技藝和精神之度誠信仰為一體。

“七姓將軍”神像為何只一人?

居於大殿中央,威嚴矗立著一龐大神像一一“七姓將軍”。據傳,在元朝末期,農民起義不斷,此起彼伏的戰爭造成天下大亂,萬民遭劫,生靈塗炭,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時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初,為他南征北戰的李文富將軍帶領六姓將領(姜、黃、賴、巨、包、張)出兵四川,從長江邊一路平定戰亂,駐紮在東林觀山上,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後來,當地老百姓為了感謝這七位將軍,卻無奈資源有限,便將七人合體在東林觀山上塑一尊神像,取名“七姓將軍”日夜參拜。久而久之,當地就形成了“七姓將軍”巡遊賜福這一民間習俗活動。

年年如此,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上千人、上萬人。聽當地人講2017年2月18日這天,前來參加巡遊賜福傳統民俗活動旅遊觀光的省內外各界人士2000餘人,熱鬧非凡。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星窩

在古寨正門“胞與門”前面二十餘米。斜斜的石壩坡上,分佈著大小不等的七個石窩。它的排列與天上北斗七星驚人的一致,因此人稱“天星窩”。其中最大的個,口有碗口大,內寬,深不見底,從山上流下來的水流入其中,無論多大的水都裝不滿,方圓幾裡都看不到流出處,神奇無比。後人有詩讚日:“曲徑通幽下石坡,灘斜洞矮草如蓑。誰知罐內通何處,試看乾坤大筆多”。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仙龜池

仙龜池長4米、寬2米、深1米。清澈見底,夏涼冬溫,常年水位保持0.8米左右雨季略增,不過數日,仍降原位,從未乾涸。相傳此池乃早年一淩姓道長所建,因鑿石求泉,以充飲用。後有信徒將一仙龜放生於池中。

據傳,凡將仙龜投放此池中十天半月,醜者變美,美者變俊,五彩斑斕。每逢朔、望、晦日,其所有龜即上岸朝三光。若有緣人觀望,則出水點頭以示歡;無緣者,龜則深隱不見。現此池中有仙龜十餘隻,最大的一隻有10餘斤。到此一遊,必活仙龜之靈氣。後人有詩讚日“古竹蒼松勝景山,仙龜池內湧清泉。化為甘露人間酒,洗盡塵心結善緣。”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下奇觀”石牌坊

在古賽遺址內,建於明代。“天下奇觀”石牌坊,傲然矗立。據題刻記載,此牌坊建於明代萬曆庚辰(1580年)冬月十三日,距今四百餘年。石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高6米,四柱三開間,共五層。

明代石牌坊第三層刻有“天下奇觀”四個字,第五層中鐫“雲端金闕”四大楷字,注有“明代萬曆庚辰”六個小字,其餘兩側刻有各種樂器、禽獸、奇花異草,雕刻精細,巧奪天工,該牌坊是至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據說現正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詩讚曰:“雲端金闕入仙鄉,天下奇觀載古坊。巧繪精雕今古絕,藝花長與墨寶香”。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惜字塔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臺灣多稱聖蹟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東林觀惜字塔矗立在“天下奇觀”石牌坊下面,高6米多。惜字塔(惜字亭)是古代人們愛惜漢字的標誌。

據記載,該惜字亭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石質五級塔形建築,筍形中空,每層為整石所鏊。塔基為六角形,塔基邊長近2米,各側面浮雕書、劍、如意、葫蘆等。一層設焚燒爐和造塔記,尚可認出火灶聯雲:“惜字一萬,延壽一春”。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面幾層雕刻有:可識序言片名、丹鳳朝陽、缽內蓮鬆、太公釣魚、鎮寶神將、浮雕泰山石敢當。

第四層正面豎匾書“惜字亭”三個字,頂端雕有一異物一一“吞口”。各種雕刻,形式手法多樣,技藝嫻熟,惜字亭實屬觀中瑰寶!集古人精湛之技藝和精神之度誠信仰為一體。

“七姓將軍”神像為何只一人?

居於大殿中央,威嚴矗立著一龐大神像一一“七姓將軍”。據傳,在元朝末期,農民起義不斷,此起彼伏的戰爭造成天下大亂,萬民遭劫,生靈塗炭,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時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初,為他南征北戰的李文富將軍帶領六姓將領(姜、黃、賴、巨、包、張)出兵四川,從長江邊一路平定戰亂,駐紮在東林觀山上,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後來,當地老百姓為了感謝這七位將軍,卻無奈資源有限,便將七人合體在東林觀山上塑一尊神像,取名“七姓將軍”日夜參拜。久而久之,當地就形成了“七姓將軍”巡遊賜福這一民間習俗活動。

年年如此,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上千人、上萬人。聽當地人講2017年2月18日這天,前來參加巡遊賜福傳統民俗活動旅遊觀光的省內外各界人士2000餘人,熱鬧非凡。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星窩

在古寨正門“胞與門”前面二十餘米。斜斜的石壩坡上,分佈著大小不等的七個石窩。它的排列與天上北斗七星驚人的一致,因此人稱“天星窩”。其中最大的個,口有碗口大,內寬,深不見底,從山上流下來的水流入其中,無論多大的水都裝不滿,方圓幾裡都看不到流出處,神奇無比。後人有詩讚日:“曲徑通幽下石坡,灘斜洞矮草如蓑。誰知罐內通何處,試看乾坤大筆多”。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仙龜池

仙龜池長4米、寬2米、深1米。清澈見底,夏涼冬溫,常年水位保持0.8米左右雨季略增,不過數日,仍降原位,從未乾涸。相傳此池乃早年一淩姓道長所建,因鑿石求泉,以充飲用。後有信徒將一仙龜放生於池中。

據傳,凡將仙龜投放此池中十天半月,醜者變美,美者變俊,五彩斑斕。每逢朔、望、晦日,其所有龜即上岸朝三光。若有緣人觀望,則出水點頭以示歡;無緣者,龜則深隱不見。現此池中有仙龜十餘隻,最大的一隻有10餘斤。到此一遊,必活仙龜之靈氣。後人有詩讚日“古竹蒼松勝景山,仙龜池內湧清泉。化為甘露人間酒,洗盡塵心結善緣。”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鳳凰靈石

鳳凰靈石在“三教堂”前的一橫臥奇石上。奇石上有如雄雞爪印,比比皆是,深淺不等,神奇壯觀。風凰石下面有一風凰窩。相傳在若干年前,常有鳳凰住於此山,棲於窩中,常在石上駐足梳網,或嬉遊偎依石上,故爪印猶存。每逢三清、玉帝王母等聖誕佳期,鳳凰立於石上伸頸長鳴,領引眾禽,雲集周圍,共鳴朝賀,因而石留爪印,乃靈氣遺痕。

"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村位於百和鎮西南部,地處川渝結合部,於2005年11月由原碾子山村和東林觀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約5.67平方千米,轄10個村民小組,1100多戶,3460人。2016年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東林觀村民俗文化形式多舞龍祈福樣,豐富多彩。腰鼓、壩壩舞、蓮槍舞活動習以為常,逢年過節的龍燈、舞獅熱鬧非凡。起源於宋代的百和鎮蓮槍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林觀村淳樸的鄉土文化和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東林觀

東林觀道觀位於瀘縣百和鎮東林觀村,在五通場東南2千米處,距高洞瀑布4.5千米,雲錦山4千米,瀘州城區45千米,重慶市永川區60千米,面積11萬多平方米海拔502米,年均溫度20.5℃。山上各種花木、樹木、果樹密佈,鬱鬱蔥蔥,競相開放。

植被良好,氣候適宜。東林觀古名“安居寨”“小峨山”“勝景山”。景區內有“天下奇觀”石牌坊、惜字亭、古賽牆遺址、三教堂、七姓將軍殿等珍貴文物;有七朵蓮花、金鴨兒、臥牛石、鳳凰石、猴山洞、三仙洞、仙龜池、鳳凰靈石、石罐等天然奇石景觀;有松林、梨園等自然景觀;有“鐵柺李醉酒賜金建道觀”“東林觀逸聞奇事”等優美傳說;自古就有有“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之美譽。東林觀古山寨遺址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三教堂"建於唐代,位於三仙洞之下洞的天然石窟內。石壁上雕刻的孔子、釋迦牟尼、老君塑像莊嚴肅穆,各有2米,風別有二伺者立於左右。於下洞相距約100米的中洞是觀音堂,石窟避上雕刻觀音、送子觀音等大小神像12尊;右側大殿已毀,留有殘存石刻。玉皇殿建於鳳凰窩,前系文昌,後系經樓,兩側乃廂房,歷經滄桑變化,幾廢幾興,歷來系道教活動重要之地。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帶大家去這處川南道教聖地尋訪一番它的歷史遺蹟,為大家一一介紹它的前世今生。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古寨

古寨坐落在山的頂峰,修建了高大的寨牆,寨牆全長近5千米,高6.5米、厚近3米,全用條石壘砌基座,上用夯土築成,寨牆四方修有炮臺,有槍眼防禦設施。寨牆共有寨門3座,其中寨址西北側“胞與門”(正門)高近5米、寬近2米、進深4米,門拱的上方刻有太極圖,門額楷書陰刻“胞與門”三個大字。整個寨牆除少數被損毀外,其餘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傲然矗立在山上,雄風不減當年。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沽酒客看到此處上面有重建復刻的意識,而寨門為何叫“胞與門”深感好奇和不解,幸好雖然沽酒客讀書不多,朋友當中倒是有學識淵博者,感謝鄺俊熙兄為我答疑解惑。原來這個“胞與門”出自宋代橫渠先生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可以參見《張載集.西銘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要存吾順勢。

這恰如《中庸》所說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張載橫渠先生是一位大儒,“關學”的創始人。他要講的是一種儒者人生哲學,那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義在於承擔,承擔社會賦予人的責任。並且要懂得體認他人,知人痛癢,要照料、容忍他人。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這可以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程顥的“仁”相參照來看)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是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一個哲學根源。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認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體現他的這一思想。

而這個“胞與門”就是取他“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思想價值觀。

儒家以人性善為立論的基石,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揚雄《法言·修身》篇則調和之,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孔子直指不言的人性善的主張,經由孟子的理論證明而紛議未息。張載審各家之論,執儒家準繩而剖分人性為二,以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闡發性善和性惡對立存在的現象,試圖把善與惡的矛盾性,統一在本質和現象的差別化的框架內。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張載對人性的簡截了當的觀點是,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二相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它是純粹的善性;而氣質之性是人後天因應外物的流變之性,是人性的自然的、客觀的表現,具有善惡混的特質。故“形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基於人性的二相性,張載提出“立心”的主張,以求變化氣質之性而歸返天地之性,使人類的善性彰顯、德行昭著。“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立心向善則德意堅定、勇猛正直,“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立心誠為難事,須保持純一不二之心,守貞正毋反之意。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人道物理若隱若現,幽玄自知,“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聖典經籍包蘊無限人道至理,為學者“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六經須循環理會,義理盡無窮”。人心為物牽累,善性障蔽不明,事事受物慾所限,天理晦隱不見,故“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因此,“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道與德是儒家的核心,是聖賢議論處治的主題,學道進德則是施教後學進賢入聖的功課。張載主張,學道必致誠敬,敬則立誠正之道,“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知道必當明善,弘仁進善、懲忿物慾,是擴仁心、充善性的途徑。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故“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已”。因此,人須時時念著一個善字,事事物物上皆著有一個善字,“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削除人我之私、內外之別,達至天下渾成、謹一誠善的境界,則天道自明人心,“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今天江陽沽酒客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自來有這個稱謂,還是後世添加,不過真的覺得非常適合此處道觀的氣場以及對我們後人瞻仰古蹟所能受到的啟迪。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下奇觀”石牌坊

在古賽遺址內,建於明代。“天下奇觀”石牌坊,傲然矗立。據題刻記載,此牌坊建於明代萬曆庚辰(1580年)冬月十三日,距今四百餘年。石牌坊為石質仿木結構,高6米,四柱三開間,共五層。

明代石牌坊第三層刻有“天下奇觀”四個字,第五層中鐫“雲端金闕”四大楷字,注有“明代萬曆庚辰”六個小字,其餘兩側刻有各種樂器、禽獸、奇花異草,雕刻精細,巧奪天工,該牌坊是至今川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據說現正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詩讚曰:“雲端金闕入仙鄉,天下奇觀載古坊。巧繪精雕今古絕,藝花長與墨寶香”。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惜字塔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臺灣多稱聖蹟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燬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東林觀惜字塔矗立在“天下奇觀”石牌坊下面,高6米多。惜字塔(惜字亭)是古代人們愛惜漢字的標誌。

據記載,該惜字亭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為石質五級塔形建築,筍形中空,每層為整石所鏊。塔基為六角形,塔基邊長近2米,各側面浮雕書、劍、如意、葫蘆等。一層設焚燒爐和造塔記,尚可認出火灶聯雲:“惜字一萬,延壽一春”。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上面幾層雕刻有:可識序言片名、丹鳳朝陽、缽內蓮鬆、太公釣魚、鎮寶神將、浮雕泰山石敢當。

第四層正面豎匾書“惜字亭”三個字,頂端雕有一異物一一“吞口”。各種雕刻,形式手法多樣,技藝嫻熟,惜字亭實屬觀中瑰寶!集古人精湛之技藝和精神之度誠信仰為一體。

“七姓將軍”神像為何只一人?

居於大殿中央,威嚴矗立著一龐大神像一一“七姓將軍”。據傳,在元朝末期,農民起義不斷,此起彼伏的戰爭造成天下大亂,萬民遭劫,生靈塗炭,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時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初,為他南征北戰的李文富將軍帶領六姓將領(姜、黃、賴、巨、包、張)出兵四川,從長江邊一路平定戰亂,駐紮在東林觀山上,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後來,當地老百姓為了感謝這七位將軍,卻無奈資源有限,便將七人合體在東林觀山上塑一尊神像,取名“七姓將軍”日夜參拜。久而久之,當地就形成了“七姓將軍”巡遊賜福這一民間習俗活動。

年年如此,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上千人、上萬人。聽當地人講2017年2月18日這天,前來參加巡遊賜福傳統民俗活動旅遊觀光的省內外各界人士2000餘人,熱鬧非凡。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天星窩

在古寨正門“胞與門”前面二十餘米。斜斜的石壩坡上,分佈著大小不等的七個石窩。它的排列與天上北斗七星驚人的一致,因此人稱“天星窩”。其中最大的個,口有碗口大,內寬,深不見底,從山上流下來的水流入其中,無論多大的水都裝不滿,方圓幾裡都看不到流出處,神奇無比。後人有詩讚日:“曲徑通幽下石坡,灘斜洞矮草如蓑。誰知罐內通何處,試看乾坤大筆多”。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仙龜池

仙龜池長4米、寬2米、深1米。清澈見底,夏涼冬溫,常年水位保持0.8米左右雨季略增,不過數日,仍降原位,從未乾涸。相傳此池乃早年一淩姓道長所建,因鑿石求泉,以充飲用。後有信徒將一仙龜放生於池中。

據傳,凡將仙龜投放此池中十天半月,醜者變美,美者變俊,五彩斑斕。每逢朔、望、晦日,其所有龜即上岸朝三光。若有緣人觀望,則出水點頭以示歡;無緣者,龜則深隱不見。現此池中有仙龜十餘隻,最大的一隻有10餘斤。到此一遊,必活仙龜之靈氣。後人有詩讚日“古竹蒼松勝景山,仙龜池內湧清泉。化為甘露人間酒,洗盡塵心結善緣。”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鳳凰靈石

鳳凰靈石在“三教堂”前的一橫臥奇石上。奇石上有如雄雞爪印,比比皆是,深淺不等,神奇壯觀。風凰石下面有一風凰窩。相傳在若干年前,常有鳳凰住於此山,棲於窩中,常在石上駐足梳網,或嬉遊偎依石上,故爪印猶存。每逢三清、玉帝王母等聖誕佳期,鳳凰立於石上伸頸長鳴,領引眾禽,雲集周圍,共鳴朝賀,因而石留爪印,乃靈氣遺痕。

上有青城山,下有東林觀:川南道教聖地,鮮為人知的東林觀探祕

東林觀自然風光,靈秀獨立

東林觀自然風光,旖旎迷人。各種名花名樹上萬株,松柏成林,梨樹成片,各種果樹、藤梨100餘畝、5000餘株。魚尾葵、紅俊木、紅黃白桂花、黃金葉、白玉蘭、紅楓、紫玉蘭、米蘭、黃桷蘭、黃桷樹、小葉榕、天竺桂、杜鵑、西洋鵑、茶花、含笑、紫荊花、核桃等近1萬餘株,點綴其間,美不勝收。

整個東林觀的山脈延綿長約5千米,山勢陡峭,登高放眼,層巒疊嶂,萬山朝拱,景色壯觀,令人心曠神怡。景區正北面近千畝的層層梯田,猶如條條綠綢帶,纏繞於東林山脈的胸前;幢幢漂亮的農舍,似粒粒寶珠,點綴在東林山脈的正面;片片金黃色的油菜花,潔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將整個東林觀裝點得絢麗多彩,令人如痴如醉。

有時間大家可以去感悟一下,這一古老幽靜之地的道教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