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先給爸爸吃水果,“心寒”的媽媽這樣做讓真相大白!

水果 育兒 凹凸曼談育兒 凹凸曼談育兒 2017-10-31

父母最困惑的是不懂孩子的小心思,有時一個小舉動就可以知道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就避免了用成人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善意。

孩子先給爸爸吃水果,“心寒”的媽媽這樣做讓真相大白!

晚飯時間,豆豆一家正在美美地吃們午餐,奶奶先吃完了,就拿了洗好的杏放在桌子上,跟大家說這杏真甜啊!媽媽心裡想,哎呀吃完飯我可以吃一個。這時,豆豆馬上拿了一個,媽媽心想,這孩子看來也被奶奶說的話吸引了,想馬上吃一個,還沒吃飯怎麼能吃水果呢?沒想到,豆豆一轉手把杏遞給了吃完飯的爸爸。豆媽心裡有一絲絲不開心,為什麼不先給我吃呢,不是天天我照顧你,你都說最愛我嗎?豆媽心裡雖然這樣想,還是忍住了沒說出來,只對孩子說了一句,豆豆真是會照顧爸爸呢。

孩子先給爸爸吃水果,“心寒”的媽媽這樣做讓真相大白!

豆豆看了看媽媽說,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麼不給你拿杏嗎?媽媽說,不知道啊。豆豆說,因為你沒吃完飯啊,等你吃完飯我就給你拿了。豆豆媽說,哦是這樣啊。豆媽心裡想著,還好我沒把心裡對她的那些評判說出來,自己忍住了沒說,才讓孩子有機會說出她心裡想的,也讓孩子有機會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表達了自己對爸爸的心意。

孩子先給爸爸吃水果,“心寒”的媽媽這樣做讓真相大白!

這位媽媽因為一個水果引發了很多思考和心裡的活動,她也因為忍住不說,而傾聽到了孩子的心裡話,我們看看她哪些地方做的特別棒呢?

  • 一不用自己的心思定義孩子的行為。故事裡豆豆媽媽先是她被奶奶說的杏很甜吸引了,自己想吃著要吃一個杏,當孩子拿起杏的時候,她就“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也是被甜水果吸引了,那個想當然其實是來自她自己的內心戲,隨之她心裡升起的評判是“還沒吃飯怎麼能吃水果呢?”。其實成人的世界裡很多誤解何嘗不是因為用了自己的心思去定義別人的行為呢?區別開哪些是自己頭腦裡的想象、想法,哪些是孩子行為真實的動機,就會更理解孩子。

  • 二忍住不說,讓孩子有機會說。任何愛孩子的媽媽,期待得到孩子愛的回報,也是正常不過的,這好像大人之間在向孩子爭寵一樣。當她自己期待孩子先給她拿水果,以這種方式表達愛而沒有達成時,她的心裡是失落的,但忍住這種失落沒有說“哎呀,還是跟爸爸好啊,哎呀為什麼不先給我呀”,才會再後面聽到孩子說的心裡話。

  • 三及時表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當孩子給沒有給自己拿水果時,這位媽媽還及時地表揚了她“豆豆真是會照顧爸爸呢”,讓孩子好的行為第一時間被肯定和認可,也會強化孩子以後照顧爸爸的行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