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家:學習書法不臨摹前人的不行,不會臨摹更不行

書法 北宋 黃庭堅 藝術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2019-05-30

很多書法愛好者都在尋找學習書法中的技巧和捷徑,以其達到快速學習的目的。其實,對於這樣的問題,可以回答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因為書法是一個理性的實踐活動,如果有了捷徑,那勢必基礎是不牢靠的,再加上這個實踐活動是有它自身的規律特點的,只要學習的人按照這個路徑走下去,基礎好了,才情有了,書法自然會好,至少不要一次次重複自己的錯誤就行,這其實就是最大的收穫。

古代書家:學習書法不臨摹前人的不行,不會臨摹更不行

學習書法必須先要臨帖

學習書法的路徑其實也很簡單,臨摹和創新。臨摹就是臨習先賢的書法,創新就是有了一定的功力後,進行書法創作。就臨摹而言,這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

學書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以得其性情也。故欲臨帖,必先使之摹仿數百反過,使轉運立筆盡有,然後可以臨帖。

意思是學習書法必須先要臨摹,通過臨摹可以學到古人的字形和其中的書法風格,而且臨摹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要經過很長時間很多遍才能掌握它的運筆方法。

因此,臨摹才是學習捷徑和正確方法,只有認真準確地臨摹古人的經典作品,才會不斷地獲取其中的用筆方法和字形結構。否則,任著自己的感覺和性子寫字,那隻能是信馬由韁的野路子,也根本無法掌握書法之道。

古代書家:學習書法不臨摹前人的不行,不會臨摹更不行

臨帖怎麼臨?

既然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環節,那麼,在臨帖中究竟要怎麼臨、臨什麼?清代書法家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到:

初學不外臨摹。臨收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他的意思是在臨摹中先要獲得古人書法中的筆意,再次獲取字形和間架結構,這是初步的臨摹。如果臨摹時間長了,還要多看、多想、多悟,最後,在臨摹的高級階段時,更要學會變通。

這裡有兩個問題:一是多看、多想、多悟。即使學習一本字帖,也要仔細揣摩其中的結構原理和點畫特點規律,通過看、想,最後悟出字帖中的學習方法。二是多變通。所謂變通,這是一種高級臨帖的方法,是屬於創作階段的問題了。

古代書家:學習書法不臨摹前人的不行,不會臨摹更不行

臨帖的技巧方法

清人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

凡書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攬揣摩,自然胸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也。

由此可以看出,臨帖的主要方法是專攻一家。只有把一家之書搞懂搞透,從中才能得到其中的"深意",如果三天換一帖,是不會參悟前人的書法之能的。

臨摹古人作品,主要是臨摹它的用筆和結構字形,這是初學書法的人首先要做的事。

清人王淑《論書滕語》認為: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幷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

只有專攻了一家之書後,才能得古人的字形、用筆,只有真正得到了古人的精髓,即使隨手一寫,也是"無所不似"的。他反對在臨摹中"自成一家",既然臨摹,就要拋棄自己的意願,因為這不是創作。

古代書家:學習書法不臨摹前人的不行,不會臨摹更不行

北宋黃庭堅在《論書》中說到:

學書時時臨摹,可以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臨摹字形時,要經常看帖,用心體會,他認為,只要專心體會,學得"入神"了,自己寫出來的字才會到"妙處",這才是臨摹的捷徑和方法。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