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刻意,生硬的出現這不是創新的大問題,是屬於創造自己風格中必然會出現的前期通病。時間是可以磨平、克服這些毛病的。這二位碑學大家,缺的正是時間,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碑學的崛起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們倆畢竟在北碑中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後學之人開了先河,是以碑入書的先驅。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刻意,生硬的出現這不是創新的大問題,是屬於創造自己風格中必然會出現的前期通病。時間是可以磨平、克服這些毛病的。這二位碑學大家,缺的正是時間,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碑學的崛起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們倆畢竟在北碑中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後學之人開了先河,是以碑入書的先驅。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為沉悶的晚清書壇力挽狂瀾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給每況愈下的晚清書風帶來一股清新之氣,為碑學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是康有為的書法卻沒有超出“石門銘”的用筆,還沒有跳出石門銘的窠臼,更不要說有自我的風格。雖然大字提肘而書,但筆還沒有真正提起尖虛浮飄,有拖泥帶水一掃而過的跡象產生。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刻意,生硬的出現這不是創新的大問題,是屬於創造自己風格中必然會出現的前期通病。時間是可以磨平、克服這些毛病的。這二位碑學大家,缺的正是時間,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碑學的崛起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們倆畢竟在北碑中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後學之人開了先河,是以碑入書的先驅。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為沉悶的晚清書壇力挽狂瀾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給每況愈下的晚清書風帶來一股清新之氣,為碑學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是康有為的書法卻沒有超出“石門銘”的用筆,還沒有跳出石門銘的窠臼,更不要說有自我的風格。雖然大字提肘而書,但筆還沒有真正提起尖虛浮飄,有拖泥帶水一掃而過的跡象產生。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20 世紀的書家中,李瑞清、曾熙、鄭孝胥、葉恭綽等,有的只是徒有外表,有的甚至於連碑的門都沒入,不要說北碑的精熟的筆墨技巧了。于右任、林散之,雖說在書壇佔有一席之地,但也不可與清末明初的黃、倪、張、王相比。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刻意,生硬的出現這不是創新的大問題,是屬於創造自己風格中必然會出現的前期通病。時間是可以磨平、克服這些毛病的。這二位碑學大家,缺的正是時間,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碑學的崛起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們倆畢竟在北碑中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後學之人開了先河,是以碑入書的先驅。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為沉悶的晚清書壇力挽狂瀾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給每況愈下的晚清書風帶來一股清新之氣,為碑學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是康有為的書法卻沒有超出“石門銘”的用筆,還沒有跳出石門銘的窠臼,更不要說有自我的風格。雖然大字提肘而書,但筆還沒有真正提起尖虛浮飄,有拖泥帶水一掃而過的跡象產生。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20 世紀的書家中,李瑞清、曾熙、鄭孝胥、葉恭綽等,有的只是徒有外表,有的甚至於連碑的門都沒入,不要說北碑的精熟的筆墨技巧了。于右任、林散之,雖說在書壇佔有一席之地,但也不可與清末明初的黃、倪、張、王相比。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于右任的草書始終還屬懷素小草範疇,行楷過於隨意,缺少功力的支撐。林散之的草書雖有自己風格,缺少典雅、缺少古樸之氣。由於用筆取勢,缺少變化,缺少態勢,必然會帶來一定的程式,形成了揮灑時積習而不能突破。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毛澤東,但我認為毛澤東水平更高。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刻意,生硬的出現這不是創新的大問題,是屬於創造自己風格中必然會出現的前期通病。時間是可以磨平、克服這些毛病的。這二位碑學大家,缺的正是時間,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碑學的崛起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們倆畢竟在北碑中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後學之人開了先河,是以碑入書的先驅。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為沉悶的晚清書壇力挽狂瀾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給每況愈下的晚清書風帶來一股清新之氣,為碑學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是康有為的書法卻沒有超出“石門銘”的用筆,還沒有跳出石門銘的窠臼,更不要說有自我的風格。雖然大字提肘而書,但筆還沒有真正提起尖虛浮飄,有拖泥帶水一掃而過的跡象產生。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20 世紀的書家中,李瑞清、曾熙、鄭孝胥、葉恭綽等,有的只是徒有外表,有的甚至於連碑的門都沒入,不要說北碑的精熟的筆墨技巧了。于右任、林散之,雖說在書壇佔有一席之地,但也不可與清末明初的黃、倪、張、王相比。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于右任的草書始終還屬懷素小草範疇,行楷過於隨意,缺少功力的支撐。林散之的草書雖有自己風格,缺少典雅、缺少古樸之氣。由於用筆取勢,缺少變化,缺少態勢,必然會帶來一定的程式,形成了揮灑時積習而不能突破。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毛澤東,但我認為毛澤東水平更高。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沈尹默是面大旗,是一面四周碑學楚歌之下,獨立支撐著的一面帖學大旗,它告訴了人們,碑學是可另闢蹊徑,但帖學仍可創造輝煌。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刻意,生硬的出現這不是創新的大問題,是屬於創造自己風格中必然會出現的前期通病。時間是可以磨平、克服這些毛病的。這二位碑學大家,缺的正是時間,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碑學的崛起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們倆畢竟在北碑中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後學之人開了先河,是以碑入書的先驅。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為沉悶的晚清書壇力挽狂瀾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給每況愈下的晚清書風帶來一股清新之氣,為碑學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是康有為的書法卻沒有超出“石門銘”的用筆,還沒有跳出石門銘的窠臼,更不要說有自我的風格。雖然大字提肘而書,但筆還沒有真正提起尖虛浮飄,有拖泥帶水一掃而過的跡象產生。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20 世紀的書家中,李瑞清、曾熙、鄭孝胥、葉恭綽等,有的只是徒有外表,有的甚至於連碑的門都沒入,不要說北碑的精熟的筆墨技巧了。于右任、林散之,雖說在書壇佔有一席之地,但也不可與清末明初的黃、倪、張、王相比。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于右任的草書始終還屬懷素小草範疇,行楷過於隨意,缺少功力的支撐。林散之的草書雖有自己風格,缺少典雅、缺少古樸之氣。由於用筆取勢,缺少變化,缺少態勢,必然會帶來一定的程式,形成了揮灑時積習而不能突破。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毛澤東,但我認為毛澤東水平更高。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沈尹默是面大旗,是一面四周碑學楚歌之下,獨立支撐著的一面帖學大旗,它告訴了人們,碑學是可另闢蹊徑,但帖學仍可創造輝煌。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沈尹默出生於 1883 年,經歷了清末、民國、共和國,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是我國近現書法史上可以留下的一位領袖式人物,他是學者、詩人,更是書家。他深厚的學養,紮實的臨池功力,支撐著他的書法創作。

在共和國成立初期,沈尹默憑藉著自己的社會地位,積極奔走呼喚,在他的提議下創立了第一個中國書法團體“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他在書法創作上雖精於用筆,但卻走了一條法度森嚴、圓潤流麗之路。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刻意,生硬的出現這不是創新的大問題,是屬於創造自己風格中必然會出現的前期通病。時間是可以磨平、克服這些毛病的。這二位碑學大家,缺的正是時間,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碑學的崛起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們倆畢竟在北碑中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後學之人開了先河,是以碑入書的先驅。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為沉悶的晚清書壇力挽狂瀾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給每況愈下的晚清書風帶來一股清新之氣,為碑學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是康有為的書法卻沒有超出“石門銘”的用筆,還沒有跳出石門銘的窠臼,更不要說有自我的風格。雖然大字提肘而書,但筆還沒有真正提起尖虛浮飄,有拖泥帶水一掃而過的跡象產生。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20 世紀的書家中,李瑞清、曾熙、鄭孝胥、葉恭綽等,有的只是徒有外表,有的甚至於連碑的門都沒入,不要說北碑的精熟的筆墨技巧了。于右任、林散之,雖說在書壇佔有一席之地,但也不可與清末明初的黃、倪、張、王相比。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于右任的草書始終還屬懷素小草範疇,行楷過於隨意,缺少功力的支撐。林散之的草書雖有自己風格,缺少典雅、缺少古樸之氣。由於用筆取勢,缺少變化,缺少態勢,必然會帶來一定的程式,形成了揮灑時積習而不能突破。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毛澤東,但我認為毛澤東水平更高。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沈尹默是面大旗,是一面四周碑學楚歌之下,獨立支撐著的一面帖學大旗,它告訴了人們,碑學是可另闢蹊徑,但帖學仍可創造輝煌。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沈尹默出生於 1883 年,經歷了清末、民國、共和國,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是我國近現書法史上可以留下的一位領袖式人物,他是學者、詩人,更是書家。他深厚的學養,紮實的臨池功力,支撐著他的書法創作。

在共和國成立初期,沈尹默憑藉著自己的社會地位,積極奔走呼喚,在他的提議下創立了第一個中國書法團體“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他在書法創作上雖精於用筆,但卻走了一條法度森嚴、圓潤流麗之路。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早期學書時缺少了對草書的研究,特別是對大草的研究,這個缺陷的存在,使他的書法失去了隨意的揮灑,缺少了書寫時所需的激情。書法一旦不能自由,就會使自己走入到自己設計好的一個模式之中。不管今後如何的努力,想擺脫這種程式,卻是力不從心。因此作品中顯示出來的只是小家碧玉而不是大家之氣。

"

有一位書家曾對我說,如果把清末到民國的名家的書法放到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可能連入展的資格都沒有。他的話聽起來有些道理,如果把他們的作品與現代人作品一起參加展覽,確實會被淹沒在其中,根本不可能顯眼。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一點他們與現代書人不同的是個性強烈。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黃賓虹、徐生翁、于右任、魯迅、李叔同、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張大千等正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強烈風格,各展姿態,才使他們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內光芒四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清代沒有誕生過巨匠。篆隸之盛、魏碑之興,這八個字可以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書壇特點。僅管清中期也出現過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大家,但也無法與明末清初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等人抗衡。這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帖學書風承傳下的每況愈下所造成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而是由於嘉慶、道光時期審美趣味偏於園轉、流麗,追求平穩、秀美一路。帝皇的書法導向是對書法審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整整一個時代。平整、平穩的書風是使書法趨向庸俗的根源。再加上清代的官閣體的提倡,刻板烏黑成為追求的目標,草書又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的書譜作為臨摹範本,使原以使轉為主的運筆,線型結構為主的草書也趨向了點畫結構,注重技法而失去了縱橫的氣勢而顯得暗淡。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這並不是帖學惹的禍,而是時代的導向。北碑的提倡打破了帖學的一統天下,但大呼隆地一呼而上,對於書壇來說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扭轉局勢,而變得明朗起來。藝術上任何一種破舊立新,是要有時間的,書法也不是說學就學,說變就變,如是這樣就不是藝術了。更不是像有些人所誇大的那樣,清末民初的書法群體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擬。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成熟的書家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僅管碑學時期曾出現不少學碑大家,但真正要達到一個高度也並不是易事。沈曾植、徐生翁,可以說是學碑高手,但在前無古人,自己的摸索又是顯得何其的艱難。沈曾植追求生拙之筆,但卻敗在看似生辣,實在生硬,有工匠刀鑿之痕刻意做作之嫌,橫劃過細過於露尖,使用筆顯得單薄。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徐生翁以反叛“二王”的驕傲心態去探索傳統,雖然大膽處理變形,卻以頭重尾輕猶如釘子的程式進入形質,蜂腰之筆頻頻出現,拋筋露骨,缺少渾厚,轉折之處臃腫如關節發炎,呈現出一副寒酸之相。但他們拋開帖學,想從北碑的探索之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是可嘉的,但現在看來還是缺少了時間的磨合。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刻意,生硬的出現這不是創新的大問題,是屬於創造自己風格中必然會出現的前期通病。時間是可以磨平、克服這些毛病的。這二位碑學大家,缺的正是時間,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碑學的崛起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們倆畢竟在北碑中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後學之人開了先河,是以碑入書的先驅。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康有為的《廣義舟雙楫》為沉悶的晚清書壇力挽狂瀾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吶喊,給每況愈下的晚清書風帶來一股清新之氣,為碑學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是康有為的書法卻沒有超出“石門銘”的用筆,還沒有跳出石門銘的窠臼,更不要說有自我的風格。雖然大字提肘而書,但筆還沒有真正提起尖虛浮飄,有拖泥帶水一掃而過的跡象產生。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20 世紀的書家中,李瑞清、曾熙、鄭孝胥、葉恭綽等,有的只是徒有外表,有的甚至於連碑的門都沒入,不要說北碑的精熟的筆墨技巧了。于右任、林散之,雖說在書壇佔有一席之地,但也不可與清末明初的黃、倪、張、王相比。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于右任的草書始終還屬懷素小草範疇,行楷過於隨意,缺少功力的支撐。林散之的草書雖有自己風格,缺少典雅、缺少古樸之氣。由於用筆取勢,缺少變化,缺少態勢,必然會帶來一定的程式,形成了揮灑時積習而不能突破。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毛澤東,但我認為毛澤東水平更高。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沈尹默是面大旗,是一面四周碑學楚歌之下,獨立支撐著的一面帖學大旗,它告訴了人們,碑學是可另闢蹊徑,但帖學仍可創造輝煌。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沈尹默出生於 1883 年,經歷了清末、民國、共和國,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是我國近現書法史上可以留下的一位領袖式人物,他是學者、詩人,更是書家。他深厚的學養,紮實的臨池功力,支撐著他的書法創作。

在共和國成立初期,沈尹默憑藉著自己的社會地位,積極奔走呼喚,在他的提議下創立了第一個中國書法團體“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他在書法創作上雖精於用筆,但卻走了一條法度森嚴、圓潤流麗之路。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早期學書時缺少了對草書的研究,特別是對大草的研究,這個缺陷的存在,使他的書法失去了隨意的揮灑,缺少了書寫時所需的激情。書法一旦不能自由,就會使自己走入到自己設計好的一個模式之中。不管今後如何的努力,想擺脫這種程式,卻是力不從心。因此作品中顯示出來的只是小家碧玉而不是大家之氣。

把民國書法大家的作品拿出來,放到現在估計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