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明白的瘋狂農家樂

蔬菜 農產品 農村 農業 農民 精品農業 2018-12-01
看不明白的瘋狂農家樂

近年來,一種極具特色的新型旅遊模式——農家樂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在週末節假日,選擇去城市附近的鄉村,坐一坐,看一看,放下城市的喧囂,呼吸呼吸泥土的芬芳,聽聽鳥鳴泉語,親手採摘幾個水果,幾捆蔬菜,吃幾口農家飯,似乎所有工作的疲憊,都在這一次與淳樸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消失殆盡,等到再回歸工作崗位,已是滿血復活,好不快哉!

對於農民來說,農家樂的興起也為他們帶去了財路。他們不需要再聯繫菜販子,再付出高昂的運輸成本,就可以將自家園中的蔬菜、瓜果、魚類悉數賣給客戶,還省卻了採摘的人工成本。可以說,他們用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事情,為家庭帶來可觀的收益,為鄉村建設帶去了新面貌。

也正因著農家樂惠及買賣雙方,又符合生態發展的理念,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的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逐漸生長起來,這不僅讓很多久居城市的人們找到了田園之樂,讓那些出生在城市、五穀不分的孩子們,走進了田間地頭,認識和了解了一些常見農作物,在與父母的親密互動中,增長了知識,收穫了見識,愉悅了身心;也讓農家樂的籌辦者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可以說,農家樂作為一種多贏的農業旅遊模式,是很成功的。

看不明白的瘋狂農家樂

然而,近年來,隨著各地政府對於農家樂事業的不斷扶持,對於相關用地審批的不斷開放,越來越多的投機者開始將目光投向這個領域,大肆投入資金申請農家樂項目。於是乎,我們看到,在那些昔日的樸質山村,田園山水之間,興起的農家樂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是一個個獨具當地特色的農家小院,經營者也不再是自己會下地種田,入塘捕魚的憨厚農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鋼筋水泥搭建起來的豪華會館,故意做舊的門廊立柱,經營者們,也換成了西裝革履,皮包名錶的“成功人士”。

哦,不!作為普通遊客,我們恐怕也再難見到經營者本尊,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是那些笑語盈盈,能說會道的,穿著統一工裝,訓練有度的服務人員。他們中大多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那份熱情與利落,與城市中任何一家餐館的服務員相比,毫不遜色。也許還有極個別的服務員,還沒有來得及經過培訓,還帶著當地特有的口音,說話時帶著幾分靦腆,不過,你看吧,不出一個月,她也能歷練成一個優秀的大堂經理。

看不明白的瘋狂農家樂

我不知道對於這樣豪華的“農家樂”和專業的服務人員能夠說句什麼,畢竟,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樣的所在,設施比過去的小家小院更方便齊全了,衛生環境更加乾淨整潔了,服務人員也更加專業到位了……你還可以舉出許許多多的優點,想出成百上千的讚譽之詞。然而終究,有些東西,是丟失了;有些味道,是再難在如此商業化的“農家樂”中找到了。

在甘肅定西市康家莊村,就建起了這樣一個神奇的存在。當地乾旱少雨,土質疏鬆,除了土豆、玉米等少數農作物以外,實在難有蔬菜的大面積生長。農家樂的經營者們卻在這裡建起了溫室蔬菜採摘園,溫室中,恆溫恆溼,各種珍稀農作物應有盡有,以各種藤蔓瓜類植物做吊頂,以農作物為原材料,修剪擺設出各種主題造型,實在不能不令人讚歎。

然而,讚歎之後,靜下心來,你會由衷的感到奇怪:這樣一個上百畝地的神奇存在,完全是依靠著高昂的水、電、營養液成本來存在的,它的投資者,必然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真正世居於此,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而是看重農家樂前景的“有識、有錢之士”。它的技術,並不先進,只是動用了高昂的電力成本,這樣的空調房,絕無在當地普通農民家中推廣的可能,只是一個微縮的景觀房罷了。

這個所謂的農家樂,就好像建在沙漠中的一個微縮熱帶雨林房間,毫無疑問,每一個參觀它的人都會驚歎於它的存在,可是,這樣單純用錢砸出來的稀奇景觀,又有什麼意義?我們都知道綠洲比沙漠好,然而,一個溫室裡的熱帶雨林帶給沙漠區人民的意義,恐怕還不及那些難看卻耐旱的駱駝草。這樣的溫室雨林,這樣的農家樂,一不能突出沙漠的特點,二耗費大量資源能源,三無法在廣袤的沙漠中推廣,到最終,不過是個譁眾取寵,難以長久的存在罷了。

也許聰明的讀者,會質疑我的片面,會說縱然它的高昂養殖方法無法在當地推廣,使家家都能種植出這樣豐富的蔬菜,但它僱傭了大量的當地農民,也間接的為普通農民的致富做出了貢獻。

傳統的農家樂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果農一年忙下來,有客人來果園玩可以賺些費用,沒有也不打緊,自己摘了產品拿出去賣了便是;開魚塘的老闆,就算沒了釣魚的客人,也照樣能把大魚賣進餐館。而這個空調房裡的高價菜,除了求新鮮來體驗採摘的遊客,還有哪裡人會去購買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