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質?聽聽悲觀哲學家——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 康德 佛教 英國 哲學詩畫 2017-04-02

叔本華出生於北歐丹澤,以前是德國領土,現在位於波蘭的格但斯克。家庭條件很富裕,其父母希望他做生意,從事家族的商業活動,但叔本華對此不感興趣,他堅決地拒絕了父母的強制性干涉。其後,把自己一生的財富與精力都用於了哲學研究與寫作,先後出版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的意志》《意志的自由》。

叔本華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他的哲學強調意志,認為意志是人性中的非理性力量,是我們把握世界的核心所在,並提出藝術是唯一一種不聽從於意志的知識,是不借助理性超越世界的唯一途徑。

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質?聽聽悲觀哲學家——叔本華怎麼說

在他二十幾歲就完成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為我們提出了一個論點,即經驗世界在經驗主體(實際上就是指人類或能把握經驗者)看來只是表象,當我們思考自然界時,發現追求表象之後的“物自體”完全是徒勞的,而人本身就是“物自體”,這種雙重性和意志一樣也是把握整個世界之本質的關鍵。

叔本華認為,康德促成了或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在認識領域上的最大突破,因為康德把總體的現實世界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可疑的經驗世界,另一種是不容置疑的理性世界,並由此推導出,我們無法認識與經驗無關的任何事物,獨立存在的現實本質上如同一本無法徹底打開的天書,與我們日常所把握的經驗不同,它們無法被我們的思維所捕捉和認識。時間、空間及物體間的相互關係或作用,只是經驗世界的特徵,認識這些關鍵在於科學和理性

對於人的時空和認識領域,叔本華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同一個物體即便你不停的加以複製或分裂,但每次複製都會不同,因為這些物體各自存在於不同的時空中,這就如同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同時跳進同一條河流”一樣,其中蘊含的都是時空在不停流逝變化的道理。叔本華說,一個物體之所以與另一個物體不同,在於它們處在不同的空間或時間中,它們對於我們都屬於現象世界。

但同時,叔本華覺得康德的哲學並不完善,有些地方需要補充和進一步論證或拓展,叔本華認為他的哲學糾正了康德“批判哲學”中的錯誤之處,他留給後人的,既不是康德哲學,也不是單純的叔本華哲學,而是一種獨特的康德——叔本華哲學。在這種康德——叔本華式的哲學裡,叔本華還加入了東方哲學的成分,他說,在他之前,歐洲人實際上並不知道印度教和佛教的經典、奧妙之處,西方哲學的發展也很大程度地忽略了這一點。叔本華自稱,他的哲學和東方哲學在某些方面很自然地契合到了一起,所得出的結論竟然會不謀而合。

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質?聽聽悲觀哲學家——叔本華怎麼說

存在的虛無與世界的表象

在叔本華看來,人格化的上帝概念是混亂的,因為有關人的本質的幾乎所有概念都來自於人本身,人格化的上帝也只不過是一種擬人化的說法而已,靈魂的概念也是如此,都只是人類為其做的定義和假設罷了。他說,靈魂概念蘊含著一個道理,即認識和意志密不可分,卻同時又與身體器官毫無關系,純粹是人的認識和心靈所致。因此,靈魂概念對於物質世界來講,就無法使用。從這點看,我們得以知道叔本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神論者(如果說霍布斯和休謨的無神論多少還隱晦些,那叔本華的無神言論在當時他所處的年代,可謂明目張膽,悖逆主流而行了)。

叔本華接著說,我們的經驗世界是無意義和無目的的,本質上就是虛無的,就跟佛教講的一樣,四大皆空,到頭來什麼也沒有。經驗世界依賴於主體,而人類又天生地以為經驗世界與自身無關,由此就會產生一種虛幻的感覺。對此,人不應該被經驗世界所左右或牽制,而應當漠視它,遠離它,棄絕它。哲學認識和人類存在的終極目的就是使人的意志遠離經驗世界,我們都通過意志把握世界的本質,整個本體界所表現出也是一種意志(但同時他指出,宇宙爆發的驚人能量與人的意識無關,這種能量憑人類的知識或想象力根本無法認識,它是一種非人的力量,一種毫無意志和目的可言的隸屬於物質世界的能量)。

而對於本體世界,叔本華認為,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我們作為世界的本體,能夠互相認同,交流,且還有同情心,而同情心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繫的基礎,也是倫理學和愛情的基礎。

叔本華的哲學在哲學界無論在當時還是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和重視(這點讓他自己也感到很奇怪和意外),但在文學及藝術領域卻產生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比如瓦格納的歌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還有非常有名的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以及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英國小說家哈代和康拉德等等很多後來的文藝創作者,都受到了他的影響,叔本華的哲學為什麼會在文藝界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或改變呢?這其中的原因很難從單方面說清,歸結起來,最主要還是跟他那獨特的文風、悲觀意識,以及對人類處境的深刻認識和憂慮(叔本華認為,人類世界和弱肉強食的動物界如出一轍,充斥著暴力和不公,每個個體生命毫無意義,都要以無可避免的死亡悲劇而告終。一個人終其一生,在世界上走一回,只是做了自己慾望的奴隸,只要人活著,就會出現“一個慾望尚未滿足另一個慾望又接踵而來”的局面,人將一直處於慾壑難填的焦慮之中,人的存在本身成了苦難的根源所在。對於人的存在和慾望,他持最悲觀的態度,而這也是他被稱為悲觀哲學家的原因)有關。

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質?聽聽悲觀哲學家——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名句

只要我們聽命於慾望,還不斷地充滿希望與恐懼……,我們就永遠無法獲得持久的幸福與和平。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人對人像狼一樣。

動機是內在體驗到的原因。

世界是我的表象,我是這世界的一粒塵埃。

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

事物的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

如果你因為發現人類社會是如此的不盡如意,而感到自己更加適合遁入孤獨,那麼你就是一個不能長期忍受孤獨的沉悶壓抑的人,尤其在你年輕的時候。對此,我建議你養成這樣的習慣:把部分孤獨帶入社會交往中,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不要立即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過在意別人所說的話;勿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是道德還是才智上;對於他人的看法,應加強鍛鍊自己無動於衷的冷漠態度和感覺---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品質的一個最切實可靠的方法。

假如,你做到了這些,那麼即使你生活在眾人當中,也不會與他人有過多的聯繫和交往:你和他們的關係將是純粹客觀的。這一預防措施將使你與社會保持必要的距離,不至於離得太近,受其影響,也不至於離得太遠,變得完全偏離社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