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文/李夢

如今,受惠於國際交通的便捷與互聯網的發展,指揮家與器樂演奏家頻繁在世界各地巡演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某些當紅的指揮家一年演出一百多場並不會讓人感覺意外,可能他們前一晚還在倫敦歷史悠久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中接受鮮花與掌聲,翌日清晨便要乘坐最早的航班飛往亞洲,在首爾、北京或是杭州演出並與當地樂迷會面。記得一位年輕指揮家曾在採訪中笑著調侃自己“不是在音樂廳中,就是在去音樂廳的路上”,聽那語氣,倒也樂在其中。

的確,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家,不單需要有駕馭及帶領樂團的能力,還要有足夠的情商與智慧,以確保自己對於音樂的熱情與執著不至於在日復一日、三點一線(機場—酒店—音樂廳)的生活中被磨損消耗。因此,音樂家或多或少都該有些“世界公民”的精神,要耐得住長途旅行的單調與寂寞,也要經得起不斷遇見陌生城市與陌生面孔的變動。知名愛沙尼亞指揮家帕沃·雅爾維(Paavo Järvi)的故事,便是詮釋“世界公民”精神的極好例子。

“我不喜歡一直居住在某一個地方,更喜歡多體驗不同地方的不同生活。” 57歲的帕沃·雅爾維告訴我。

今年2月底,我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後臺見到帕沃·雅爾維的時候,他正帶領日本NHK交響樂團來港參與香港藝術節,演出日本知名作曲家武滿徹的《風多麼緩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交響曲》。此次音樂會的選曲多元豐富,或也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帕沃·雅爾維本人過往三十多年的指揮經歷。

1962年冬天,帕沃·雅爾維出生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父親是著名指揮家尼姆·雅爾維(Neeme Järvi)。當時的愛沙尼亞仍在蘇聯治下,尼姆·雅爾維作為第一代愛沙尼亞培養出的、國際知名的指揮家,為了深造,必須要離開家鄉,去到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即如今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偉大的俄羅斯指揮家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等人學藝。帕沃在小時候,正逢美國與蘇聯冷戰衝突升級,生活在愛沙尼亞的音樂人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鐵幕之外的音樂世界,直到他1980年代隨家人一同遷居美國之後,才對於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等人建構的德奧音樂世界,對於拉威爾和德彪西等人為代表的法國音樂,有了越來越多的認知。

"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文/李夢

如今,受惠於國際交通的便捷與互聯網的發展,指揮家與器樂演奏家頻繁在世界各地巡演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某些當紅的指揮家一年演出一百多場並不會讓人感覺意外,可能他們前一晚還在倫敦歷史悠久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中接受鮮花與掌聲,翌日清晨便要乘坐最早的航班飛往亞洲,在首爾、北京或是杭州演出並與當地樂迷會面。記得一位年輕指揮家曾在採訪中笑著調侃自己“不是在音樂廳中,就是在去音樂廳的路上”,聽那語氣,倒也樂在其中。

的確,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家,不單需要有駕馭及帶領樂團的能力,還要有足夠的情商與智慧,以確保自己對於音樂的熱情與執著不至於在日復一日、三點一線(機場—酒店—音樂廳)的生活中被磨損消耗。因此,音樂家或多或少都該有些“世界公民”的精神,要耐得住長途旅行的單調與寂寞,也要經得起不斷遇見陌生城市與陌生面孔的變動。知名愛沙尼亞指揮家帕沃·雅爾維(Paavo Järvi)的故事,便是詮釋“世界公民”精神的極好例子。

“我不喜歡一直居住在某一個地方,更喜歡多體驗不同地方的不同生活。” 57歲的帕沃·雅爾維告訴我。

今年2月底,我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後臺見到帕沃·雅爾維的時候,他正帶領日本NHK交響樂團來港參與香港藝術節,演出日本知名作曲家武滿徹的《風多麼緩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交響曲》。此次音樂會的選曲多元豐富,或也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帕沃·雅爾維本人過往三十多年的指揮經歷。

1962年冬天,帕沃·雅爾維出生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父親是著名指揮家尼姆·雅爾維(Neeme Järvi)。當時的愛沙尼亞仍在蘇聯治下,尼姆·雅爾維作為第一代愛沙尼亞培養出的、國際知名的指揮家,為了深造,必須要離開家鄉,去到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即如今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偉大的俄羅斯指揮家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等人學藝。帕沃在小時候,正逢美國與蘇聯冷戰衝突升級,生活在愛沙尼亞的音樂人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鐵幕之外的音樂世界,直到他1980年代隨家人一同遷居美國之後,才對於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等人建構的德奧音樂世界,對於拉威爾和德彪西等人為代表的法國音樂,有了越來越多的認知。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三十多年前,帕沃·雅爾維在美國知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的時候,他的老師麥克斯·魯道夫(Max Rudolf)是一位德國人,經歷豐富,曾在德國、捷克和美國等國家的多個交響樂團及歌劇院任職。麥克斯·魯道夫為帕沃·雅爾維打開一扇門,帶他進入德奧音樂世界中鑽研,使得他對於勃拉姆斯、馬勒和布魯克納等作曲家的喜愛與探索的熱情綿延至今,也讓他明白古典音樂的世界足以超越國家、種族與宗教的藩籬。對於帕沃·雅爾維來說,音樂是普世的,足以超越紛爭與隔膜,成為“連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大使(ambassador)”。

他本人又何嘗不是一直在扮演音樂大使的角色呢?從柯蒂斯音樂學院和洛杉磯愛樂學院(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Institute)畢業之後,帕沃·雅爾維在1994年至1997年間,於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Malmö)的交響樂團擔任首席指揮,其後去到斯德哥爾摩,與英國指揮家戴維斯(Andrew Davis)一同擔任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進入千禧年後,帕沃·雅爾維在辛辛那提生活了十年,像他的老師麥克斯·魯道夫一樣,與這個位於美國東北部城市的、歷史悠久的交響樂團建立了一段頗為長久而密切的關係。在那十年間,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雖說曾經歷財政危機,卻努力拓展業務,不單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唱片品牌,還積極邀請古典樂壇明星如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和鋼琴家郎朗等人擔任創意總監,不斷尋找選曲與節目編排上的新意。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任職音樂總監的那些年,帕沃·雅爾維亦頻繁前往歐洲演出,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電臺交響樂團與不萊梅德意志室內樂團擔任音樂總監,亦回到自己的祖國愛沙尼亞,擔任愛沙尼亞國立交響樂團的藝術顧問。

2010年至2016年,帕沃·雅爾維接受任命,接替著名指揮家艾森巴赫,擔任巴黎樂團(Orchestre de Paris)的音樂總監,並在這六七年間帶領樂團做出不少新鮮嘗試。《紐約時報》作者George Loomis曾在2014年撰寫的一篇介紹巴黎樂團新落成音樂廳的文章中,聲稱“帕沃·雅爾維正帶領樂團闊步前行”。巴黎樂團的首任音樂總監明希(Charles Munch)被公認為詮釋法國曲目的權威,不過樂團在過往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曾邀請卡拉揚和多納伊擔任音樂顧問,擅長帶領樂團演出貝多芬和瓦格納作品的指揮家索爾蒂也曾在1970年代擔任樂團的音樂總監。這些精通德奧曲目的著名音樂家為巴黎樂團的常演曲目單中增添了濃重的德奧色彩,而帕沃·雅爾維來到之後,帶領樂團演奏眾多法國曲目,足以讓觀眾通過精巧華麗的音色,重溫明希時代的榮光。

誰能想到呢,在美國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以及若干歐洲知名樂團之後,帕沃·雅爾維的下一份工作合約,竟來自亞洲。2015年,他上任日本NHK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並在去年將這一合約延續至2021年。“有些音樂家只願意指揮歐洲的樂團,或者只願意待在自己的家鄉,而我不是這樣。” 雅爾維說:“我願意指揮美國的樂團、亞洲的樂團,我願意去親身體驗世界不同地方的音樂文化。”

帕沃說,自己接下日本NHK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不單只是因為東京有味道很好的壽司和壽喜燒(當然,這也是原因之一),最主要是因為這個樂團的音色。成立於1926年10月的NHK交響樂團是日本第一個專業的交響樂團,曾經與薩瓦利什、迪圖瓦和阿什肯納齊等20世紀眾多知名指揮家合作無間。1990年代初,雅爾維初次指揮這個日本乃至亞洲最具影響力的交響樂團演出,那時已被樂團的音色深深吸引。

“NHK交響樂團有頗為深厚的德奧音樂傳統。” 帕沃·雅爾維告訴我,樂團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曾與眾多來自德國及奧地利的指揮結緣,並與數位歐洲知名指揮家合作貝多芬、馬勒和布魯克納等德奧作曲家的經典名曲,也曾是“指揮帝王”卡拉揚唯一合作過的亞洲樂團,其積澱不可謂不深厚。帕沃接任首席指揮後,不單期望延續傳統,更喜歡開拓新意,就像他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和巴黎樂團曾做的那樣。

"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文/李夢

如今,受惠於國際交通的便捷與互聯網的發展,指揮家與器樂演奏家頻繁在世界各地巡演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某些當紅的指揮家一年演出一百多場並不會讓人感覺意外,可能他們前一晚還在倫敦歷史悠久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中接受鮮花與掌聲,翌日清晨便要乘坐最早的航班飛往亞洲,在首爾、北京或是杭州演出並與當地樂迷會面。記得一位年輕指揮家曾在採訪中笑著調侃自己“不是在音樂廳中,就是在去音樂廳的路上”,聽那語氣,倒也樂在其中。

的確,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家,不單需要有駕馭及帶領樂團的能力,還要有足夠的情商與智慧,以確保自己對於音樂的熱情與執著不至於在日復一日、三點一線(機場—酒店—音樂廳)的生活中被磨損消耗。因此,音樂家或多或少都該有些“世界公民”的精神,要耐得住長途旅行的單調與寂寞,也要經得起不斷遇見陌生城市與陌生面孔的變動。知名愛沙尼亞指揮家帕沃·雅爾維(Paavo Järvi)的故事,便是詮釋“世界公民”精神的極好例子。

“我不喜歡一直居住在某一個地方,更喜歡多體驗不同地方的不同生活。” 57歲的帕沃·雅爾維告訴我。

今年2月底,我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後臺見到帕沃·雅爾維的時候,他正帶領日本NHK交響樂團來港參與香港藝術節,演出日本知名作曲家武滿徹的《風多麼緩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交響曲》。此次音樂會的選曲多元豐富,或也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帕沃·雅爾維本人過往三十多年的指揮經歷。

1962年冬天,帕沃·雅爾維出生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父親是著名指揮家尼姆·雅爾維(Neeme Järvi)。當時的愛沙尼亞仍在蘇聯治下,尼姆·雅爾維作為第一代愛沙尼亞培養出的、國際知名的指揮家,為了深造,必須要離開家鄉,去到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即如今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偉大的俄羅斯指揮家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等人學藝。帕沃在小時候,正逢美國與蘇聯冷戰衝突升級,生活在愛沙尼亞的音樂人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鐵幕之外的音樂世界,直到他1980年代隨家人一同遷居美國之後,才對於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等人建構的德奧音樂世界,對於拉威爾和德彪西等人為代表的法國音樂,有了越來越多的認知。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三十多年前,帕沃·雅爾維在美國知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的時候,他的老師麥克斯·魯道夫(Max Rudolf)是一位德國人,經歷豐富,曾在德國、捷克和美國等國家的多個交響樂團及歌劇院任職。麥克斯·魯道夫為帕沃·雅爾維打開一扇門,帶他進入德奧音樂世界中鑽研,使得他對於勃拉姆斯、馬勒和布魯克納等作曲家的喜愛與探索的熱情綿延至今,也讓他明白古典音樂的世界足以超越國家、種族與宗教的藩籬。對於帕沃·雅爾維來說,音樂是普世的,足以超越紛爭與隔膜,成為“連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大使(ambassador)”。

他本人又何嘗不是一直在扮演音樂大使的角色呢?從柯蒂斯音樂學院和洛杉磯愛樂學院(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Institute)畢業之後,帕沃·雅爾維在1994年至1997年間,於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Malmö)的交響樂團擔任首席指揮,其後去到斯德哥爾摩,與英國指揮家戴維斯(Andrew Davis)一同擔任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進入千禧年後,帕沃·雅爾維在辛辛那提生活了十年,像他的老師麥克斯·魯道夫一樣,與這個位於美國東北部城市的、歷史悠久的交響樂團建立了一段頗為長久而密切的關係。在那十年間,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雖說曾經歷財政危機,卻努力拓展業務,不單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唱片品牌,還積極邀請古典樂壇明星如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和鋼琴家郎朗等人擔任創意總監,不斷尋找選曲與節目編排上的新意。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任職音樂總監的那些年,帕沃·雅爾維亦頻繁前往歐洲演出,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電臺交響樂團與不萊梅德意志室內樂團擔任音樂總監,亦回到自己的祖國愛沙尼亞,擔任愛沙尼亞國立交響樂團的藝術顧問。

2010年至2016年,帕沃·雅爾維接受任命,接替著名指揮家艾森巴赫,擔任巴黎樂團(Orchestre de Paris)的音樂總監,並在這六七年間帶領樂團做出不少新鮮嘗試。《紐約時報》作者George Loomis曾在2014年撰寫的一篇介紹巴黎樂團新落成音樂廳的文章中,聲稱“帕沃·雅爾維正帶領樂團闊步前行”。巴黎樂團的首任音樂總監明希(Charles Munch)被公認為詮釋法國曲目的權威,不過樂團在過往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曾邀請卡拉揚和多納伊擔任音樂顧問,擅長帶領樂團演出貝多芬和瓦格納作品的指揮家索爾蒂也曾在1970年代擔任樂團的音樂總監。這些精通德奧曲目的著名音樂家為巴黎樂團的常演曲目單中增添了濃重的德奧色彩,而帕沃·雅爾維來到之後,帶領樂團演奏眾多法國曲目,足以讓觀眾通過精巧華麗的音色,重溫明希時代的榮光。

誰能想到呢,在美國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以及若干歐洲知名樂團之後,帕沃·雅爾維的下一份工作合約,竟來自亞洲。2015年,他上任日本NHK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並在去年將這一合約延續至2021年。“有些音樂家只願意指揮歐洲的樂團,或者只願意待在自己的家鄉,而我不是這樣。” 雅爾維說:“我願意指揮美國的樂團、亞洲的樂團,我願意去親身體驗世界不同地方的音樂文化。”

帕沃說,自己接下日本NHK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不單只是因為東京有味道很好的壽司和壽喜燒(當然,這也是原因之一),最主要是因為這個樂團的音色。成立於1926年10月的NHK交響樂團是日本第一個專業的交響樂團,曾經與薩瓦利什、迪圖瓦和阿什肯納齊等20世紀眾多知名指揮家合作無間。1990年代初,雅爾維初次指揮這個日本乃至亞洲最具影響力的交響樂團演出,那時已被樂團的音色深深吸引。

“NHK交響樂團有頗為深厚的德奧音樂傳統。” 帕沃·雅爾維告訴我,樂團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曾與眾多來自德國及奧地利的指揮結緣,並與數位歐洲知名指揮家合作貝多芬、馬勒和布魯克納等德奧作曲家的經典名曲,也曾是“指揮帝王”卡拉揚唯一合作過的亞洲樂團,其積澱不可謂不深厚。帕沃接任首席指揮後,不單期望延續傳統,更喜歡開拓新意,就像他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和巴黎樂團曾做的那樣。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帕沃上任四年多來,與樂團合作灌錄了不少唱片,演奏馬勒的交響曲,還有斯特拉文斯基、穆索爾斯基以及巴托克等人的曲目。儘管如今的實體唱片市場並不景氣,帕沃依然積極與樂團合作錄製作品。由於錄音技術進步,如今的不少唱片的後期剪輯與再加工的痕跡過重,不免影響了現場感的營造。而帕沃與NHK交響樂團的合作,為了避免顯得“過於完美”,常常以現場錄音的方法,樂章與段落之間不作停頓,一氣呵成,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演出自然與自在的意味。儘管如今的古典音樂銷量並稱不上理想,唱片店也不得不面對虧損甚至倒閉的壓力,但帕沃仍對於“錄音”這件事保有信心。“人們對於好音樂的興趣與需求不會減少,改變的只是音樂的載體,從前是唱片,現在可能變成YouTube、Spotify(如今全球最大的流音樂服務商)或者其他。”

早前,NHK交響樂團官方網站上公佈其2019年至2020年新樂季演出曲目,以“波蘭作曲家”主題的開幕音樂會尤其引人關注。通常,像NHK交響樂團這樣的大型樂團,每個樂季的開幕音樂會選曲總不免會偏向保守:開篇的序曲可以是小眾曲目甚至是委約新作,上半場的協奏曲與下半場的交響曲總歸要選擇那些常演常新的名家名作,來來去去不外是德奧或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不過,帕沃本樂季與樂團想要玩些新鮮創意,以全波蘭作品為新樂季開篇。音樂會的選曲,不論盧託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的《小組曲》以及《樂團協奏曲》,抑或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女作曲家格拉奇娜·巴切維茨(Grażyna Bacewicz)的《絃樂協奏曲》,都是從波蘭音樂的土壤中生養出來,而且,都較少在現今的音樂廳中演奏。

"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文/李夢

如今,受惠於國際交通的便捷與互聯網的發展,指揮家與器樂演奏家頻繁在世界各地巡演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某些當紅的指揮家一年演出一百多場並不會讓人感覺意外,可能他們前一晚還在倫敦歷史悠久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中接受鮮花與掌聲,翌日清晨便要乘坐最早的航班飛往亞洲,在首爾、北京或是杭州演出並與當地樂迷會面。記得一位年輕指揮家曾在採訪中笑著調侃自己“不是在音樂廳中,就是在去音樂廳的路上”,聽那語氣,倒也樂在其中。

的確,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家,不單需要有駕馭及帶領樂團的能力,還要有足夠的情商與智慧,以確保自己對於音樂的熱情與執著不至於在日復一日、三點一線(機場—酒店—音樂廳)的生活中被磨損消耗。因此,音樂家或多或少都該有些“世界公民”的精神,要耐得住長途旅行的單調與寂寞,也要經得起不斷遇見陌生城市與陌生面孔的變動。知名愛沙尼亞指揮家帕沃·雅爾維(Paavo Järvi)的故事,便是詮釋“世界公民”精神的極好例子。

“我不喜歡一直居住在某一個地方,更喜歡多體驗不同地方的不同生活。” 57歲的帕沃·雅爾維告訴我。

今年2月底,我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後臺見到帕沃·雅爾維的時候,他正帶領日本NHK交響樂團來港參與香港藝術節,演出日本知名作曲家武滿徹的《風多麼緩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交響曲》。此次音樂會的選曲多元豐富,或也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帕沃·雅爾維本人過往三十多年的指揮經歷。

1962年冬天,帕沃·雅爾維出生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父親是著名指揮家尼姆·雅爾維(Neeme Järvi)。當時的愛沙尼亞仍在蘇聯治下,尼姆·雅爾維作為第一代愛沙尼亞培養出的、國際知名的指揮家,為了深造,必須要離開家鄉,去到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即如今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偉大的俄羅斯指揮家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等人學藝。帕沃在小時候,正逢美國與蘇聯冷戰衝突升級,生活在愛沙尼亞的音樂人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鐵幕之外的音樂世界,直到他1980年代隨家人一同遷居美國之後,才對於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等人建構的德奧音樂世界,對於拉威爾和德彪西等人為代表的法國音樂,有了越來越多的認知。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三十多年前,帕沃·雅爾維在美國知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的時候,他的老師麥克斯·魯道夫(Max Rudolf)是一位德國人,經歷豐富,曾在德國、捷克和美國等國家的多個交響樂團及歌劇院任職。麥克斯·魯道夫為帕沃·雅爾維打開一扇門,帶他進入德奧音樂世界中鑽研,使得他對於勃拉姆斯、馬勒和布魯克納等作曲家的喜愛與探索的熱情綿延至今,也讓他明白古典音樂的世界足以超越國家、種族與宗教的藩籬。對於帕沃·雅爾維來說,音樂是普世的,足以超越紛爭與隔膜,成為“連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大使(ambassador)”。

他本人又何嘗不是一直在扮演音樂大使的角色呢?從柯蒂斯音樂學院和洛杉磯愛樂學院(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Institute)畢業之後,帕沃·雅爾維在1994年至1997年間,於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Malmö)的交響樂團擔任首席指揮,其後去到斯德哥爾摩,與英國指揮家戴維斯(Andrew Davis)一同擔任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進入千禧年後,帕沃·雅爾維在辛辛那提生活了十年,像他的老師麥克斯·魯道夫一樣,與這個位於美國東北部城市的、歷史悠久的交響樂團建立了一段頗為長久而密切的關係。在那十年間,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雖說曾經歷財政危機,卻努力拓展業務,不單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唱片品牌,還積極邀請古典樂壇明星如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和鋼琴家郎朗等人擔任創意總監,不斷尋找選曲與節目編排上的新意。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任職音樂總監的那些年,帕沃·雅爾維亦頻繁前往歐洲演出,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電臺交響樂團與不萊梅德意志室內樂團擔任音樂總監,亦回到自己的祖國愛沙尼亞,擔任愛沙尼亞國立交響樂團的藝術顧問。

2010年至2016年,帕沃·雅爾維接受任命,接替著名指揮家艾森巴赫,擔任巴黎樂團(Orchestre de Paris)的音樂總監,並在這六七年間帶領樂團做出不少新鮮嘗試。《紐約時報》作者George Loomis曾在2014年撰寫的一篇介紹巴黎樂團新落成音樂廳的文章中,聲稱“帕沃·雅爾維正帶領樂團闊步前行”。巴黎樂團的首任音樂總監明希(Charles Munch)被公認為詮釋法國曲目的權威,不過樂團在過往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曾邀請卡拉揚和多納伊擔任音樂顧問,擅長帶領樂團演出貝多芬和瓦格納作品的指揮家索爾蒂也曾在1970年代擔任樂團的音樂總監。這些精通德奧曲目的著名音樂家為巴黎樂團的常演曲目單中增添了濃重的德奧色彩,而帕沃·雅爾維來到之後,帶領樂團演奏眾多法國曲目,足以讓觀眾通過精巧華麗的音色,重溫明希時代的榮光。

誰能想到呢,在美國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以及若干歐洲知名樂團之後,帕沃·雅爾維的下一份工作合約,竟來自亞洲。2015年,他上任日本NHK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並在去年將這一合約延續至2021年。“有些音樂家只願意指揮歐洲的樂團,或者只願意待在自己的家鄉,而我不是這樣。” 雅爾維說:“我願意指揮美國的樂團、亞洲的樂團,我願意去親身體驗世界不同地方的音樂文化。”

帕沃說,自己接下日本NHK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不單只是因為東京有味道很好的壽司和壽喜燒(當然,這也是原因之一),最主要是因為這個樂團的音色。成立於1926年10月的NHK交響樂團是日本第一個專業的交響樂團,曾經與薩瓦利什、迪圖瓦和阿什肯納齊等20世紀眾多知名指揮家合作無間。1990年代初,雅爾維初次指揮這個日本乃至亞洲最具影響力的交響樂團演出,那時已被樂團的音色深深吸引。

“NHK交響樂團有頗為深厚的德奧音樂傳統。” 帕沃·雅爾維告訴我,樂團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曾與眾多來自德國及奧地利的指揮結緣,並與數位歐洲知名指揮家合作貝多芬、馬勒和布魯克納等德奧作曲家的經典名曲,也曾是“指揮帝王”卡拉揚唯一合作過的亞洲樂團,其積澱不可謂不深厚。帕沃接任首席指揮後,不單期望延續傳統,更喜歡開拓新意,就像他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和巴黎樂團曾做的那樣。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帕沃上任四年多來,與樂團合作灌錄了不少唱片,演奏馬勒的交響曲,還有斯特拉文斯基、穆索爾斯基以及巴托克等人的曲目。儘管如今的實體唱片市場並不景氣,帕沃依然積極與樂團合作錄製作品。由於錄音技術進步,如今的不少唱片的後期剪輯與再加工的痕跡過重,不免影響了現場感的營造。而帕沃與NHK交響樂團的合作,為了避免顯得“過於完美”,常常以現場錄音的方法,樂章與段落之間不作停頓,一氣呵成,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演出自然與自在的意味。儘管如今的古典音樂銷量並稱不上理想,唱片店也不得不面對虧損甚至倒閉的壓力,但帕沃仍對於“錄音”這件事保有信心。“人們對於好音樂的興趣與需求不會減少,改變的只是音樂的載體,從前是唱片,現在可能變成YouTube、Spotify(如今全球最大的流音樂服務商)或者其他。”

早前,NHK交響樂團官方網站上公佈其2019年至2020年新樂季演出曲目,以“波蘭作曲家”主題的開幕音樂會尤其引人關注。通常,像NHK交響樂團這樣的大型樂團,每個樂季的開幕音樂會選曲總不免會偏向保守:開篇的序曲可以是小眾曲目甚至是委約新作,上半場的協奏曲與下半場的交響曲總歸要選擇那些常演常新的名家名作,來來去去不外是德奧或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不過,帕沃本樂季與樂團想要玩些新鮮創意,以全波蘭作品為新樂季開篇。音樂會的選曲,不論盧託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的《小組曲》以及《樂團協奏曲》,抑或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女作曲家格拉奇娜·巴切維茨(Grażyna Bacewicz)的《絃樂協奏曲》,都是從波蘭音樂的土壤中生養出來,而且,都較少在現今的音樂廳中演奏。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某些曲目較少被演奏,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精彩。” 帕沃·雅爾維也為此前的香港音樂會選擇了普羅科菲耶夫較少演出的《第六交響曲》。在他看來,莫扎特、貝多芬、馬勒和肖斯塔科維奇等人的作品的確值得一再被演奏、被詮釋,可是那些小眾的、少人知曉的曲目,也應該得到登臺亮相的機會。因此,本樂季的NHK交響樂團曲目單中,既有馬勒的第二和第九交響曲、門德爾鬆和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也有丹麥當代作曲家亞伯拉罕森(Hans Abrahamsen)的《圓號協奏曲》以及愛沙尼亞當代作曲家圖爾(Erkki-SvenTüür)的《尋根》。

“尋根”這名字,或也暗示出帕沃·雅爾維本人的心事。18歲之後的帕沃,隨父母遷居他處,後來一直在不同國家之間工作與居住,甚至在1985年入籍美國。如今的他固然是在諸多文化之間遊走探索的“世界公民”不假,但他卻從來不曾忘記自己與故鄉愛沙尼亞的關聯。他在日本的三得利音樂廳中演出愛沙尼亞同鄉作曲家的作品,希望亞洲的古典樂迷對於那個位於波羅的海旁的歐洲國家的過去與當下多一些瞭解;而他與同為指揮家的父親尼姆一道,在愛沙尼亞西南部小城帕爾努(Pärnu)創辦帕爾努音樂節,也是希望為愛沙尼亞年輕樂師提供多一些與名家面對面交流及切磋琴藝的機會。

自從2011年起,帕爾努音樂節每年夏天舉辦,將於今年7月迎來第九屆。本屆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將由81歲高齡的尼姆指揮。他的兩個指揮家兒子帕沃與克里斯蒂安(Kristjan Järvi)亦將參與這為期一週的夏日音樂節,舉辦指揮大師班,並與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樂手同臺演出。帕爾努原本是雅爾維一家人夏日度假的地方,後來父子三人商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為何不趁著夏日大好陽光舉辦音樂聚會,吸引世界各地的樂手,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樂手一齊合作分享?

帕沃談起父親時,語氣中透出全然的尊崇與信任。“像我父親一樣成為一名指揮家,是我從來不曾猶疑過的職業理想。” 他說父親作為愛沙尼亞培養出的第一代國際指揮家,過去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面向世界不同地方,推介愛沙尼亞本國的音樂,一直為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及藝術交流做出努力。“我的父親與阿沃·帕特(Arvo Pärt,愛沙尼亞著名當代作曲家)是多年好友。” 帕沃說:“他們兩人在愛沙尼亞新一代的音樂家心目中,扮演標杆一樣的角色。每年夏天能與父親一起登臺,演出愛沙尼亞本國作曲家的作品,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是很能提升信心的事情。”

“每一位樂手都由我們親自面試遴選。” 帕沃說,樂手有些來自愛沙尼亞本國,有些從波蘭、俄羅斯甚至中國遠道而來。在那一個星期的時間裡,這些對音樂懷有熱情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排練交響樂與室內樂作品,在指揮或器樂大師班上與名家面對面交流,並與帕爾努當地的藝術博物館合作籌辦攝影展等,用音樂與視覺藝術結合的方式,還原愛沙尼亞民俗文化的歷史。

帕沃記得,當年美國與蘇聯之間因為“冷戰”而僵持了那麼多年,而兩國關係的破冰與緩和,是以文化和藝術交流為起點的。“音樂可以將大家聯結起來。”從愛沙尼亞到美國,從歐洲到亞洲,帕沃·雅爾維在過去三十多年間於不同文化之間往來穿行,扮演“世界公民”的角色,正是希望能夠以音樂建構橋樑,疏通誤解,消弭隔膜,讓不同地方的人們都能從音樂的宏闊、細膩與微妙中,得到幫扶、感動與慰藉。

"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文/李夢

如今,受惠於國際交通的便捷與互聯網的發展,指揮家與器樂演奏家頻繁在世界各地巡演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某些當紅的指揮家一年演出一百多場並不會讓人感覺意外,可能他們前一晚還在倫敦歷史悠久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中接受鮮花與掌聲,翌日清晨便要乘坐最早的航班飛往亞洲,在首爾、北京或是杭州演出並與當地樂迷會面。記得一位年輕指揮家曾在採訪中笑著調侃自己“不是在音樂廳中,就是在去音樂廳的路上”,聽那語氣,倒也樂在其中。

的確,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家,不單需要有駕馭及帶領樂團的能力,還要有足夠的情商與智慧,以確保自己對於音樂的熱情與執著不至於在日復一日、三點一線(機場—酒店—音樂廳)的生活中被磨損消耗。因此,音樂家或多或少都該有些“世界公民”的精神,要耐得住長途旅行的單調與寂寞,也要經得起不斷遇見陌生城市與陌生面孔的變動。知名愛沙尼亞指揮家帕沃·雅爾維(Paavo Järvi)的故事,便是詮釋“世界公民”精神的極好例子。

“我不喜歡一直居住在某一個地方,更喜歡多體驗不同地方的不同生活。” 57歲的帕沃·雅爾維告訴我。

今年2月底,我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後臺見到帕沃·雅爾維的時候,他正帶領日本NHK交響樂團來港參與香港藝術節,演出日本知名作曲家武滿徹的《風多麼緩慢》、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交響曲》。此次音樂會的選曲多元豐富,或也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帕沃·雅爾維本人過往三十多年的指揮經歷。

1962年冬天,帕沃·雅爾維出生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父親是著名指揮家尼姆·雅爾維(Neeme Järvi)。當時的愛沙尼亞仍在蘇聯治下,尼姆·雅爾維作為第一代愛沙尼亞培養出的、國際知名的指揮家,為了深造,必須要離開家鄉,去到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即如今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偉大的俄羅斯指揮家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等人學藝。帕沃在小時候,正逢美國與蘇聯冷戰衝突升級,生活在愛沙尼亞的音樂人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鐵幕之外的音樂世界,直到他1980年代隨家人一同遷居美國之後,才對於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等人建構的德奧音樂世界,對於拉威爾和德彪西等人為代表的法國音樂,有了越來越多的認知。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三十多年前,帕沃·雅爾維在美國知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的時候,他的老師麥克斯·魯道夫(Max Rudolf)是一位德國人,經歷豐富,曾在德國、捷克和美國等國家的多個交響樂團及歌劇院任職。麥克斯·魯道夫為帕沃·雅爾維打開一扇門,帶他進入德奧音樂世界中鑽研,使得他對於勃拉姆斯、馬勒和布魯克納等作曲家的喜愛與探索的熱情綿延至今,也讓他明白古典音樂的世界足以超越國家、種族與宗教的藩籬。對於帕沃·雅爾維來說,音樂是普世的,足以超越紛爭與隔膜,成為“連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大使(ambassador)”。

他本人又何嘗不是一直在扮演音樂大使的角色呢?從柯蒂斯音樂學院和洛杉磯愛樂學院(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Institute)畢業之後,帕沃·雅爾維在1994年至1997年間,於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Malmö)的交響樂團擔任首席指揮,其後去到斯德哥爾摩,與英國指揮家戴維斯(Andrew Davis)一同擔任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進入千禧年後,帕沃·雅爾維在辛辛那提生活了十年,像他的老師麥克斯·魯道夫一樣,與這個位於美國東北部城市的、歷史悠久的交響樂團建立了一段頗為長久而密切的關係。在那十年間,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雖說曾經歷財政危機,卻努力拓展業務,不單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唱片品牌,還積極邀請古典樂壇明星如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和鋼琴家郎朗等人擔任創意總監,不斷尋找選曲與節目編排上的新意。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任職音樂總監的那些年,帕沃·雅爾維亦頻繁前往歐洲演出,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電臺交響樂團與不萊梅德意志室內樂團擔任音樂總監,亦回到自己的祖國愛沙尼亞,擔任愛沙尼亞國立交響樂團的藝術顧問。

2010年至2016年,帕沃·雅爾維接受任命,接替著名指揮家艾森巴赫,擔任巴黎樂團(Orchestre de Paris)的音樂總監,並在這六七年間帶領樂團做出不少新鮮嘗試。《紐約時報》作者George Loomis曾在2014年撰寫的一篇介紹巴黎樂團新落成音樂廳的文章中,聲稱“帕沃·雅爾維正帶領樂團闊步前行”。巴黎樂團的首任音樂總監明希(Charles Munch)被公認為詮釋法國曲目的權威,不過樂團在過往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曾邀請卡拉揚和多納伊擔任音樂顧問,擅長帶領樂團演出貝多芬和瓦格納作品的指揮家索爾蒂也曾在1970年代擔任樂團的音樂總監。這些精通德奧曲目的著名音樂家為巴黎樂團的常演曲目單中增添了濃重的德奧色彩,而帕沃·雅爾維來到之後,帶領樂團演奏眾多法國曲目,足以讓觀眾通過精巧華麗的音色,重溫明希時代的榮光。

誰能想到呢,在美國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以及若干歐洲知名樂團之後,帕沃·雅爾維的下一份工作合約,竟來自亞洲。2015年,他上任日本NHK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並在去年將這一合約延續至2021年。“有些音樂家只願意指揮歐洲的樂團,或者只願意待在自己的家鄉,而我不是這樣。” 雅爾維說:“我願意指揮美國的樂團、亞洲的樂團,我願意去親身體驗世界不同地方的音樂文化。”

帕沃說,自己接下日本NHK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不單只是因為東京有味道很好的壽司和壽喜燒(當然,這也是原因之一),最主要是因為這個樂團的音色。成立於1926年10月的NHK交響樂團是日本第一個專業的交響樂團,曾經與薩瓦利什、迪圖瓦和阿什肯納齊等20世紀眾多知名指揮家合作無間。1990年代初,雅爾維初次指揮這個日本乃至亞洲最具影響力的交響樂團演出,那時已被樂團的音色深深吸引。

“NHK交響樂團有頗為深厚的德奧音樂傳統。” 帕沃·雅爾維告訴我,樂團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曾與眾多來自德國及奧地利的指揮結緣,並與數位歐洲知名指揮家合作貝多芬、馬勒和布魯克納等德奧作曲家的經典名曲,也曾是“指揮帝王”卡拉揚唯一合作過的亞洲樂團,其積澱不可謂不深厚。帕沃接任首席指揮後,不單期望延續傳統,更喜歡開拓新意,就像他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和巴黎樂團曾做的那樣。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帕沃上任四年多來,與樂團合作灌錄了不少唱片,演奏馬勒的交響曲,還有斯特拉文斯基、穆索爾斯基以及巴托克等人的曲目。儘管如今的實體唱片市場並不景氣,帕沃依然積極與樂團合作錄製作品。由於錄音技術進步,如今的不少唱片的後期剪輯與再加工的痕跡過重,不免影響了現場感的營造。而帕沃與NHK交響樂團的合作,為了避免顯得“過於完美”,常常以現場錄音的方法,樂章與段落之間不作停頓,一氣呵成,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演出自然與自在的意味。儘管如今的古典音樂銷量並稱不上理想,唱片店也不得不面對虧損甚至倒閉的壓力,但帕沃仍對於“錄音”這件事保有信心。“人們對於好音樂的興趣與需求不會減少,改變的只是音樂的載體,從前是唱片,現在可能變成YouTube、Spotify(如今全球最大的流音樂服務商)或者其他。”

早前,NHK交響樂團官方網站上公佈其2019年至2020年新樂季演出曲目,以“波蘭作曲家”主題的開幕音樂會尤其引人關注。通常,像NHK交響樂團這樣的大型樂團,每個樂季的開幕音樂會選曲總不免會偏向保守:開篇的序曲可以是小眾曲目甚至是委約新作,上半場的協奏曲與下半場的交響曲總歸要選擇那些常演常新的名家名作,來來去去不外是德奧或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不過,帕沃本樂季與樂團想要玩些新鮮創意,以全波蘭作品為新樂季開篇。音樂會的選曲,不論盧託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的《小組曲》以及《樂團協奏曲》,抑或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女作曲家格拉奇娜·巴切維茨(Grażyna Bacewicz)的《絃樂協奏曲》,都是從波蘭音樂的土壤中生養出來,而且,都較少在現今的音樂廳中演奏。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某些曲目較少被演奏,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精彩。” 帕沃·雅爾維也為此前的香港音樂會選擇了普羅科菲耶夫較少演出的《第六交響曲》。在他看來,莫扎特、貝多芬、馬勒和肖斯塔科維奇等人的作品的確值得一再被演奏、被詮釋,可是那些小眾的、少人知曉的曲目,也應該得到登臺亮相的機會。因此,本樂季的NHK交響樂團曲目單中,既有馬勒的第二和第九交響曲、門德爾鬆和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也有丹麥當代作曲家亞伯拉罕森(Hans Abrahamsen)的《圓號協奏曲》以及愛沙尼亞當代作曲家圖爾(Erkki-SvenTüür)的《尋根》。

“尋根”這名字,或也暗示出帕沃·雅爾維本人的心事。18歲之後的帕沃,隨父母遷居他處,後來一直在不同國家之間工作與居住,甚至在1985年入籍美國。如今的他固然是在諸多文化之間遊走探索的“世界公民”不假,但他卻從來不曾忘記自己與故鄉愛沙尼亞的關聯。他在日本的三得利音樂廳中演出愛沙尼亞同鄉作曲家的作品,希望亞洲的古典樂迷對於那個位於波羅的海旁的歐洲國家的過去與當下多一些瞭解;而他與同為指揮家的父親尼姆一道,在愛沙尼亞西南部小城帕爾努(Pärnu)創辦帕爾努音樂節,也是希望為愛沙尼亞年輕樂師提供多一些與名家面對面交流及切磋琴藝的機會。

自從2011年起,帕爾努音樂節每年夏天舉辦,將於今年7月迎來第九屆。本屆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將由81歲高齡的尼姆指揮。他的兩個指揮家兒子帕沃與克里斯蒂安(Kristjan Järvi)亦將參與這為期一週的夏日音樂節,舉辦指揮大師班,並與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樂手同臺演出。帕爾努原本是雅爾維一家人夏日度假的地方,後來父子三人商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為何不趁著夏日大好陽光舉辦音樂聚會,吸引世界各地的樂手,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樂手一齊合作分享?

帕沃談起父親時,語氣中透出全然的尊崇與信任。“像我父親一樣成為一名指揮家,是我從來不曾猶疑過的職業理想。” 他說父親作為愛沙尼亞培養出的第一代國際指揮家,過去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面向世界不同地方,推介愛沙尼亞本國的音樂,一直為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及藝術交流做出努力。“我的父親與阿沃·帕特(Arvo Pärt,愛沙尼亞著名當代作曲家)是多年好友。” 帕沃說:“他們兩人在愛沙尼亞新一代的音樂家心目中,扮演標杆一樣的角色。每年夏天能與父親一起登臺,演出愛沙尼亞本國作曲家的作品,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是很能提升信心的事情。”

“每一位樂手都由我們親自面試遴選。” 帕沃說,樂手有些來自愛沙尼亞本國,有些從波蘭、俄羅斯甚至中國遠道而來。在那一個星期的時間裡,這些對音樂懷有熱情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排練交響樂與室內樂作品,在指揮或器樂大師班上與名家面對面交流,並與帕爾努當地的藝術博物館合作籌辦攝影展等,用音樂與視覺藝術結合的方式,還原愛沙尼亞民俗文化的歷史。

帕沃記得,當年美國與蘇聯之間因為“冷戰”而僵持了那麼多年,而兩國關係的破冰與緩和,是以文化和藝術交流為起點的。“音樂可以將大家聯結起來。”從愛沙尼亞到美國,從歐洲到亞洲,帕沃·雅爾維在過去三十多年間於不同文化之間往來穿行,扮演“世界公民”的角色,正是希望能夠以音樂建構橋樑,疏通誤解,消弭隔膜,讓不同地方的人們都能從音樂的宏闊、細膩與微妙中,得到幫扶、感動與慰藉。

如何成為古典音樂界的“世界公民”?指揮家帕沃·雅爾維有話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