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借殼市場生態悄然生變

證監會日前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簡稱《重組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核心內容是對借殼條件有所調整。但這種調整不等於殼公司就迎來了“春天”。在IPO常態化、退市常態化的背景下,經營業績差、資不抵債、被ST等殼公司的價值已大不同以往,炒殼、囤殼的風險也高於過往。

過去,“上市難、退市難”,使囤殼變得有利可圖,炒殼之風盛行,遇上牛市,殼價水漲船高。一旦殼被市場看成稀缺資源,就容易滋生交易亂象。

監管歷來保持高壓從嚴態勢,堅決打擊惡意炒殼、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遏制“忽悠式”重組、盲目跨界重組等市場亂象。制度調整、重拳出擊,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殼市亂象。有專家呼籲,根治A股殼市“頑疾”必須從“源頭”考慮,即普遍推行IPO註冊制。只有大幅降低IPO成本,才能讓垃圾股的殼資源分文不值,投資者才會“用腳投票”,不再參與炒殼賭殼的冒險遊戲。

誠然,距離A股普遍推行IPO註冊制尚有距離,但殼市生態已悄然生變。一是IPO發行步入常態化,緩解了“IPO堰塞湖”現象。排隊時間的減少使得一些原本希望借殼上市的企業轉道IPO。

二是退市步入常態化。2001年2月,證監會發布完整而具體的A股退市標準,後來又多次修改完善。近年來,強制退市企業數量逐年增加,2017年2家,2018年4家,2019年已有4家。需要強調的是,2019年暫停上市的企業數量已達9家。同時,強制退市類型呈現多樣化特點,去年中弘退成為首隻“面值退市”股。這無疑增加了炒殼、囤殼失敗的風險。

三是科創板IPO註冊制先試先行。當“上市難”逐漸成為過去式,IPO成本下降,殼的價值亦不復往昔。

四是監管升級,保殼成本增加。過去,一些退市風險公司改善主業的動力不足,為了規避退市,通過擇時處置或購買資產,便可以在第三年扭虧為盈進而避免暫停上市,然後再虧兩年,如此循環;處置資產這類交易往往是關聯方來接盤,交易動機自不必說,關鍵是交易價格時常有失公允。強監管下,這類交易通常都會面臨“靈魂式”拷問,有的交易最後只能選擇終止。此外,通過進一步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加大對各市場主體的懲罰力度,提高了違法違規的成本。

因此,把修改《重組辦法》簡單地理解為會引發對小市值創業板公司和殼公司的炒作是片面的。有投行人士指出,創業板允許借殼某種程度是增加了殼的供給,對於小市值公司的價值而言並非完全利好。客觀的邏輯是競爭加劇而不是機會更多。

而且,不是所有的殼公司都具備重組的價值,很多都是“殭屍企業”、問題公司,重組時監管機構肯定會從嚴審核,通過不了只有市場出清一條路。有專營殼中介人士稱,“殼交易能否順利完成,除了價格外,殼方的資產質量是關鍵因素。有些公司財務上掛了很多應收賬款,其實有不少根本要不回來;有些公司賬上有很多預付款,一部分根本就是有去無回。這些都要特別小心。”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