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文的讀音問題

古典詩文的讀音問題

古典詩文的讀音問題

蘇培成

為了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不時要閱讀研究古典詩文,有時還要誦讀。自古至今漢語是逐漸發展演變的,這種發展演變首先表現在語音上。閱讀古典詩文用什麼語音呢?古代沒有錄音機,古人的語音無法傳留後世。音韻學家構擬出不同時代的語音系統,是用來說明語音演變的規律,非專業的音韻研究人員無法用來誦讀古典詩文。現代人誦讀古典詩文是給現代人聽的,所以誦讀古典詩文基本上還只能用普通話語音。用普通話誦讀古典詩文是切實可行的,可是也會遇到一些特殊問題,需要研究解決。本文只就常見的三個問題,舉例說明,供讀者參考。

一、押韻。古典詩詞是押韻的,用普通話來誦讀古典詩詞依舊押韻,和諧悅耳。例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是也時常遇到不押韻的情況。

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押韻字是斜、家、花。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押韻字是花、斜、家。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押韻字是家、斜、麻、花。

這三首詩在唐代都是押韻的,“斜、家、花、麻”的主要元音相同。可是我們用普通話讀時,“家、花、麻”很諧和,只有“斜”不押韻。這是由於“斜”字和其他三個字語音演變的規律不同而造成的,這使我們的誦讀多少會失去優美的韻味。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我們也只能面對。有人不甘心就這樣誦讀,提出臨時改讀“斜”的讀音,把xié改讀為xiá。聲母x和介音i不變,只改動作為韻腹的主要元音,聽起來就押韻了。有人甚至認為xiá就是“斜”的古音。這種辦法從學術上說是不能成立的,普通話裡“斜”只能讀xié,不能讀xiá。“斜”的古音是濁聲母,也不讀xiá。這只是為了押韻而臨時改讀。整首詩都按照普通話來讀,只有一個“斜”字隨意改讀也沒有道理。早在宋代,朱熹讀《詩經》時遇到不能押韻的字就臨時改讀為押韻的字,叫作“葉(xié)音”。音韻學家早就批評了這種做法。其實這樣改讀也只能偶爾一用,無法推廣。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上闋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其中的“物、壁、雪、傑”是入聲字,演變到普通話韻母分別是u、i、ue、ie,很難用改讀來使它變得押韻和諧,也只能聽之任之,用普通話來讀就是了。

二、平仄。古代詩詞很講求平仄,這是漢語詩詞韻律的顯著特點。用普通話來誦讀,有的字改變了平仄,也會損傷原有的韻律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一首七絕,前兩句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加下劃線表示可平可仄)。其中的兩個“籠”字本來讀lónɡ,是平聲,合乎平仄;普通話“籠”讀lǒnɡ,是仄聲,不合乎平仄。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這是一首五律,前兩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看”字讀kān,是平聲,合乎平仄;普通話“看”讀kàn,是仄聲,不合平仄。

三、有的字在古典文獻裡有特有的音義,與普通話不同。誦讀時要按照古典文獻固有的讀音,不能採用普通話的讀法。

杜牧《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其中的“騎”字在古典文獻裡區分詞性:動詞讀qí,如胡服騎射的騎;名詞讀jì,如騎乘(jìshèng,指車馬)的騎。普通話的“騎”字不區分動詞名詞,都讀qí,如鐵騎、坐騎的騎。《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審訂的是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所以規定“騎”統讀qí。這個統讀不適用於古典文獻。有人主張把“一騎紅塵”裡的“騎”按照《審音表》讀為qí。這是對《審音表》的誤解,這個“騎”仍讀j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