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不完美媽媽 英語 日本 幼兒園 讀書 法律 二姐說育兒先育己 2019-09-18
"
"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一直很好奇,那些優秀的繪本作者是如何育兒的?

因為他們特別懂孩子。

俗語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近日就碰到一本

由繪本作者寫的育兒書。

《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作者是鼎鼎有名的日本繪本大師五味太郎。

他的繪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趣,沒什麼教育的大道理,就是輕鬆有趣。

這點也與他自身的生活哲學一致,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堅持繪本創作,完全是因為這件事輕鬆有趣。

五味太郎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因為經常有家長問他關於孩子的各種問題:

比如"這本書孩子能懂嗎?"、"這本繪本適合幾歲的孩子讀呢?"、"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讀書呢?"……

五味太郎說這些話題都在說孩子的事情,但實際上根本看不到最該被重視的孩子的存在,滿眼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讓孩子這樣那樣的大人的影子。

簡單來說,孩子生活在一個"無視孩子存在的社會裡"。

"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一直很好奇,那些優秀的繪本作者是如何育兒的?

因為他們特別懂孩子。

俗語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近日就碰到一本

由繪本作者寫的育兒書。

《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作者是鼎鼎有名的日本繪本大師五味太郎。

他的繪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趣,沒什麼教育的大道理,就是輕鬆有趣。

這點也與他自身的生活哲學一致,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堅持繪本創作,完全是因為這件事輕鬆有趣。

五味太郎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因為經常有家長問他關於孩子的各種問題:

比如"這本書孩子能懂嗎?"、"這本繪本適合幾歲的孩子讀呢?"、"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讀書呢?"……

五味太郎說這些話題都在說孩子的事情,但實際上根本看不到最該被重視的孩子的存在,滿眼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讓孩子這樣那樣的大人的影子。

簡單來說,孩子生活在一個"無視孩子存在的社會裡"。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大人之所以無視孩子的存在,是由大人本身的生活狀態所決定的。

  • 大人們普遍心神不定、筋疲力盡、忐忑不安。
  • 大人喜歡教導孩子、喜歡考驗孩子,喜歡不懂裝懂、唯獨不喜歡自己去學習。
  • 大人喜歡義務和服從、喜歡貶低他人以獲得優越感,大人甚至不想做人。

大人的這些狀態都直接體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

  • 比如,大人因心神不定而常常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個女孩喜歡轉圈,走嘛轉哪,媽媽非常擔心,覺得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去諮詢醫生,醫生說找到女孩喜歡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 大人因為喜歡義務和服從,要求孩子也如此。

有家長髮現孩子總是脫襪子,問"這樣下去行嗎?"

發現孩子總是照鏡子,問"這樣下去行嗎?"

發現孩子總看五味太郎的繪本,問"這樣下去行嗎?"

……

大人擔心的不是孩子的現狀,而是"這樣下去行嗎?"

這其實是在求許可。

因為大人自己習慣了服從,他們認為不被許可的事就不能做。

就像不到放假和生病不敢休息一樣,有些大人為了能心安理得的休息,甚至故意拖長生病時間。

這些大人,已經完全忘了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還以為自己是被主子管著的奴僕呢?

這種奴僕心理還體現在,大人喜歡標榜"做事的努力",五味太郎認為這也是給"官老爺"服務太久留下的後遺症。

因為如果是為自己工作,就不必在意自己的努力是否會成為被評價的對象,也不用把努力貼出來讓大家看到。

所以五味太郎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

"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一直很好奇,那些優秀的繪本作者是如何育兒的?

因為他們特別懂孩子。

俗語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近日就碰到一本

由繪本作者寫的育兒書。

《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作者是鼎鼎有名的日本繪本大師五味太郎。

他的繪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趣,沒什麼教育的大道理,就是輕鬆有趣。

這點也與他自身的生活哲學一致,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堅持繪本創作,完全是因為這件事輕鬆有趣。

五味太郎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因為經常有家長問他關於孩子的各種問題:

比如"這本書孩子能懂嗎?"、"這本繪本適合幾歲的孩子讀呢?"、"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讀書呢?"……

五味太郎說這些話題都在說孩子的事情,但實際上根本看不到最該被重視的孩子的存在,滿眼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讓孩子這樣那樣的大人的影子。

簡單來說,孩子生活在一個"無視孩子存在的社會裡"。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大人之所以無視孩子的存在,是由大人本身的生活狀態所決定的。

  • 大人們普遍心神不定、筋疲力盡、忐忑不安。
  • 大人喜歡教導孩子、喜歡考驗孩子,喜歡不懂裝懂、唯獨不喜歡自己去學習。
  • 大人喜歡義務和服從、喜歡貶低他人以獲得優越感,大人甚至不想做人。

大人的這些狀態都直接體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

  • 比如,大人因心神不定而常常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個女孩喜歡轉圈,走嘛轉哪,媽媽非常擔心,覺得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去諮詢醫生,醫生說找到女孩喜歡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 大人因為喜歡義務和服從,要求孩子也如此。

有家長髮現孩子總是脫襪子,問"這樣下去行嗎?"

發現孩子總是照鏡子,問"這樣下去行嗎?"

發現孩子總看五味太郎的繪本,問"這樣下去行嗎?"

……

大人擔心的不是孩子的現狀,而是"這樣下去行嗎?"

這其實是在求許可。

因為大人自己習慣了服從,他們認為不被許可的事就不能做。

就像不到放假和生病不敢休息一樣,有些大人為了能心安理得的休息,甚至故意拖長生病時間。

這些大人,已經完全忘了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還以為自己是被主子管著的奴僕呢?

這種奴僕心理還體現在,大人喜歡標榜"做事的努力",五味太郎認為這也是給"官老爺"服務太久留下的後遺症。

因為如果是為自己工作,就不必在意自己的努力是否會成為被評價的對象,也不用把努力貼出來讓大家看到。

所以五味太郎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五味太郎先生沒被日本的集體文化所同化呢?

他是怎麼保持自己的個性的呢?

我在書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就是他的爸爸。

書中提到兩件關於他爸爸的小事。

他爸爸是位英語老師,有一次五味太郎問爸爸一個英語問題,爸爸很認真地說"不知道",第二天早上五味太郎在桌上看到爸爸留下的紙條,是爸爸晚上查到的答案,據說那是一句連說英語母語的人都很難懂的俚語。

這件事,讓五味太郎覺得,在爸爸眼裡,英語是一門永遠新鮮的學問。

我們常常說,言傳身教,五味太郎的爸爸這算是典型的身教了吧。

爸爸的行動告訴他,學習是怎麼一回事。

或許是受爸爸影響,五味太郎十分不喜歡日本當前的學校學習方式,他認為學校就是一個組織,個人在組織裡是被忽視了的,學校的制度也是欺凌的根源所在,比如考100分的欺負考60分的,考60分的欺負考0分的。

這不是個人意志所致,而是這種評分機制所導致的,甚至在幼兒園的時候,這種制度就在萌芽中了。

比如,老師會把孩子分成會寫字的和不會寫字的;行動敏捷和行動遲緩的;活動中表現出彩的和表現不出彩的……

五味太郎說,為什麼非要按會與不會來區分,為什麼不能按做與不做來區分呢?

當然也有部分人很適應學校的教學方式,五味太郎就碰到過一個每次上課前都把文具整齊擺好、端端正正坐好等老師上課的漂亮女同學。

只是,不是每個學生都像她這樣。

五味太郎考據了很多關於學校起源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最開始的學校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海盜為了訓練海盜預備兵而建立的。

也就是說,學校就是一個組織,在組織裡,人就是組織的一分子,人的個性和特點都不會被看見和重視。

五味太郎想象的美好學習場景是這樣的:

學校能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老師,自由選擇科目,就像顧客能自由選擇餐館,自由選擇吃什麼一樣。

此外,如果社會上每家店鋪,每個公司,都能為孩子準備一份清晰明瞭的講解手冊就再好不過了,比如銀行告訴孩子們,錢是怎麼來的、怎麼發行的……

做壽司店的老闆告訴孩子們,壽司怎麼做,從原料到成品,每個步驟的要點。

這樣一來,各行各業負責講解的人,自然也就成了老師的角色。

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學。

成人呢,為了講解得透徹清晰,也會重新去學習。

"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一直很好奇,那些優秀的繪本作者是如何育兒的?

因為他們特別懂孩子。

俗語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近日就碰到一本

由繪本作者寫的育兒書。

《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作者是鼎鼎有名的日本繪本大師五味太郎。

他的繪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趣,沒什麼教育的大道理,就是輕鬆有趣。

這點也與他自身的生活哲學一致,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堅持繪本創作,完全是因為這件事輕鬆有趣。

五味太郎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因為經常有家長問他關於孩子的各種問題:

比如"這本書孩子能懂嗎?"、"這本繪本適合幾歲的孩子讀呢?"、"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讀書呢?"……

五味太郎說這些話題都在說孩子的事情,但實際上根本看不到最該被重視的孩子的存在,滿眼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讓孩子這樣那樣的大人的影子。

簡單來說,孩子生活在一個"無視孩子存在的社會裡"。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大人之所以無視孩子的存在,是由大人本身的生活狀態所決定的。

  • 大人們普遍心神不定、筋疲力盡、忐忑不安。
  • 大人喜歡教導孩子、喜歡考驗孩子,喜歡不懂裝懂、唯獨不喜歡自己去學習。
  • 大人喜歡義務和服從、喜歡貶低他人以獲得優越感,大人甚至不想做人。

大人的這些狀態都直接體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

  • 比如,大人因心神不定而常常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個女孩喜歡轉圈,走嘛轉哪,媽媽非常擔心,覺得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去諮詢醫生,醫生說找到女孩喜歡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 大人因為喜歡義務和服從,要求孩子也如此。

有家長髮現孩子總是脫襪子,問"這樣下去行嗎?"

發現孩子總是照鏡子,問"這樣下去行嗎?"

發現孩子總看五味太郎的繪本,問"這樣下去行嗎?"

……

大人擔心的不是孩子的現狀,而是"這樣下去行嗎?"

這其實是在求許可。

因為大人自己習慣了服從,他們認為不被許可的事就不能做。

就像不到放假和生病不敢休息一樣,有些大人為了能心安理得的休息,甚至故意拖長生病時間。

這些大人,已經完全忘了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還以為自己是被主子管著的奴僕呢?

這種奴僕心理還體現在,大人喜歡標榜"做事的努力",五味太郎認為這也是給"官老爺"服務太久留下的後遺症。

因為如果是為自己工作,就不必在意自己的努力是否會成為被評價的對象,也不用把努力貼出來讓大家看到。

所以五味太郎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五味太郎先生沒被日本的集體文化所同化呢?

他是怎麼保持自己的個性的呢?

我在書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就是他的爸爸。

書中提到兩件關於他爸爸的小事。

他爸爸是位英語老師,有一次五味太郎問爸爸一個英語問題,爸爸很認真地說"不知道",第二天早上五味太郎在桌上看到爸爸留下的紙條,是爸爸晚上查到的答案,據說那是一句連說英語母語的人都很難懂的俚語。

這件事,讓五味太郎覺得,在爸爸眼裡,英語是一門永遠新鮮的學問。

我們常常說,言傳身教,五味太郎的爸爸這算是典型的身教了吧。

爸爸的行動告訴他,學習是怎麼一回事。

或許是受爸爸影響,五味太郎十分不喜歡日本當前的學校學習方式,他認為學校就是一個組織,個人在組織裡是被忽視了的,學校的制度也是欺凌的根源所在,比如考100分的欺負考60分的,考60分的欺負考0分的。

這不是個人意志所致,而是這種評分機制所導致的,甚至在幼兒園的時候,這種制度就在萌芽中了。

比如,老師會把孩子分成會寫字的和不會寫字的;行動敏捷和行動遲緩的;活動中表現出彩的和表現不出彩的……

五味太郎說,為什麼非要按會與不會來區分,為什麼不能按做與不做來區分呢?

當然也有部分人很適應學校的教學方式,五味太郎就碰到過一個每次上課前都把文具整齊擺好、端端正正坐好等老師上課的漂亮女同學。

只是,不是每個學生都像她這樣。

五味太郎考據了很多關於學校起源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最開始的學校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海盜為了訓練海盜預備兵而建立的。

也就是說,學校就是一個組織,在組織裡,人就是組織的一分子,人的個性和特點都不會被看見和重視。

五味太郎想象的美好學習場景是這樣的:

學校能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老師,自由選擇科目,就像顧客能自由選擇餐館,自由選擇吃什麼一樣。

此外,如果社會上每家店鋪,每個公司,都能為孩子準備一份清晰明瞭的講解手冊就再好不過了,比如銀行告訴孩子們,錢是怎麼來的、怎麼發行的……

做壽司店的老闆告訴孩子們,壽司怎麼做,從原料到成品,每個步驟的要點。

這樣一來,各行各業負責講解的人,自然也就成了老師的角色。

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學。

成人呢,為了講解得透徹清晰,也會重新去學習。

繪本大師認為《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書評

五味太郎的爸爸另一件事是:

他看見兒子在抄寫生字,一個字重複寫好幾遍的那種,問兒子"為什麼不用複寫紙?"

這樣的一個爸爸,去世後卻經歷了一次不被許可的折磨。

五味太郎的爸爸去世的時候是在家人的守候中安詳走的,但因為當時沒有具有相關資格的證明人在場,因此在日本的法律上,被認定為"不正常死亡",最後不得不進行了屍檢,才得以安葬。

死也是要經過許可的,這是五味太郎的哀嘆。

看到這,你會不會好奇,五味太郎本人是如何養孩子的?

書中有一個養寵物的小故事,我覺得可以作為他的育兒心態。

五味太郎說他不太信任養狗的人,因為養狗的人只喜歡乖巧聽話的狗,如果狗不聽話,主人就不愛它了,雖然主人說自己和狗之間彼此信任,但實際上卻給狗戴上了項圈。

相對而言,養變色龍的人更值得信賴。

因為變色龍對主人沒什麼反應,主人的心態是“是我把它請到家裡來的”,變色龍本身也是一副"我本來就不想在這待"的派頭,主人為了討好變色龍,拼命抓蒼蠅餵它,因為主人和變色龍之間彼此能互相理解,反而能愉快地相處。

我認為這就是五味太郎對育兒的態度,簡單來說就是:

為了讓孩子更加充實地生活下去,需要多多支持,至少要減少因大人的存在而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總結成一句話:《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