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

文|喃喃媽育兒(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常聽到身邊很多的家長說“累”!好像“累”是絕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感受,常常是“累並咬牙挺著”,而孩子也同樣的是不輕鬆的“成長著”!

又有人將這種現象總結成“中國式教育”,用匆忙趕路的孩子+焦頭爛額的父母這樣的組合來形容當今的家庭教育似乎並不為過。

在人人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驅使下,各種興趣班、培訓班、輔導班、早教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育產業正以高速發展著。

而父母們更是把自己生生的練成了“能文能武”的家長,做得了手工、陪得了練琴、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複雜的“小論文”,甚至琴棋書畫比孩子還要精通。

由此可見,如此全能、繁忙的家長身後的孩子是不是會更加的向全能發現發展,是不是會更加的繁忙呢?

而家長“投入”的這些真的就換來了想要的預期結果嗎?想必在沒有得到心理預期的家長“心累”遠遠大於“身體累”吧!

"

文|喃喃媽育兒(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常聽到身邊很多的家長說“累”!好像“累”是絕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感受,常常是“累並咬牙挺著”,而孩子也同樣的是不輕鬆的“成長著”!

又有人將這種現象總結成“中國式教育”,用匆忙趕路的孩子+焦頭爛額的父母這樣的組合來形容當今的家庭教育似乎並不為過。

在人人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驅使下,各種興趣班、培訓班、輔導班、早教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育產業正以高速發展著。

而父母們更是把自己生生的練成了“能文能武”的家長,做得了手工、陪得了練琴、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複雜的“小論文”,甚至琴棋書畫比孩子還要精通。

由此可見,如此全能、繁忙的家長身後的孩子是不是會更加的向全能發現發展,是不是會更加的繁忙呢?

而家長“投入”的這些真的就換來了想要的預期結果嗎?想必在沒有得到心理預期的家長“心累”遠遠大於“身體累”吧!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仔細想想,你是否掉進了“錯位教育”的大坑

家長超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但實際上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在很多家長羨慕西方寬鬆教育的今天,曾經的歐美教育也曾經歷過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教育模式。

兒童心理學家埃爾凱德曾在80年代提出一個術語——“繁忙兒童”,意思就是父母對學業成就的渴望,讓他們把孩子“急推”過孩童時期,整日忙於學習各種文化課和興趣班,童年該有的玩樂和遊戲的時間少之又少,卻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

“繁忙兒童”用來形容現今的孩子的真是狀況一點都不過分,孩子們奔波於各種補課班和興趣班,回到家還要完成各種作業,某種程度上說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如說是家長們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但是,這種過度的“透支”的終究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我們會看到很多經過辛勤努力考上大學又被退學的孩子,很多這樣的孩子都是因為童年時光被過度透支後,對曾經的缺失的一種補償。

這些孩子面對大學的自由,不再有父母的約束進而開始對自己各種補償,逃課、熬夜打遊戲、睡覺、放棄努力學習、無所事事……放棄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放棄了考入大學的初心。

"

文|喃喃媽育兒(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常聽到身邊很多的家長說“累”!好像“累”是絕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感受,常常是“累並咬牙挺著”,而孩子也同樣的是不輕鬆的“成長著”!

又有人將這種現象總結成“中國式教育”,用匆忙趕路的孩子+焦頭爛額的父母這樣的組合來形容當今的家庭教育似乎並不為過。

在人人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驅使下,各種興趣班、培訓班、輔導班、早教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育產業正以高速發展著。

而父母們更是把自己生生的練成了“能文能武”的家長,做得了手工、陪得了練琴、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複雜的“小論文”,甚至琴棋書畫比孩子還要精通。

由此可見,如此全能、繁忙的家長身後的孩子是不是會更加的向全能發現發展,是不是會更加的繁忙呢?

而家長“投入”的這些真的就換來了想要的預期結果嗎?想必在沒有得到心理預期的家長“心累”遠遠大於“身體累”吧!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仔細想想,你是否掉進了“錯位教育”的大坑

家長超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但實際上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在很多家長羨慕西方寬鬆教育的今天,曾經的歐美教育也曾經歷過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教育模式。

兒童心理學家埃爾凱德曾在80年代提出一個術語——“繁忙兒童”,意思就是父母對學業成就的渴望,讓他們把孩子“急推”過孩童時期,整日忙於學習各種文化課和興趣班,童年該有的玩樂和遊戲的時間少之又少,卻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

“繁忙兒童”用來形容現今的孩子的真是狀況一點都不過分,孩子們奔波於各種補課班和興趣班,回到家還要完成各種作業,某種程度上說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如說是家長們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但是,這種過度的“透支”的終究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我們會看到很多經過辛勤努力考上大學又被退學的孩子,很多這樣的孩子都是因為童年時光被過度透支後,對曾經的缺失的一種補償。

這些孩子面對大學的自由,不再有父母的約束進而開始對自己各種補償,逃課、熬夜打遊戲、睡覺、放棄努力學習、無所事事……放棄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放棄了考入大學的初心。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家長滯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媒體或新聞上常常會報道一些“網癮”少年引發的悲劇,“沒教養”的代名詞——“熊孩子”,面對父母的辛苦冷漠以對,這樣種種的現象背後隱藏的家庭教育問題就是“滯後的家庭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是單純的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學習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而這種最初的認知就是來源於家長,很多家長的教育認知就是死板的、缺乏預見性的。

在社會、家庭各種壓力下,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變得日趨焦慮,這種焦慮也同時帶入到教育中,那麼自然教育過程也會夾雜著這種焦慮情緒,這種問題自然也會在孩子的身上凸顯。

過分的注重學習成績而忽略的道德素養和各種能力的鍛鍊和培養。父母灌輸的理念讓孩子對外界一切事物都隔絕開,很多孩子都形成“事不關己”的想法,甚至連簡單的生存技能都沒有。

更別提諸如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是非對錯的判斷等能力的具備,孩子整日疲於各種學習,家長忽略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孩子又怎麼會主動的有意識的去在意這些呢?

如果“一萬小時理論”運用在這裡的話,那麼我們和歐美的孩子相比,我們的孩子則是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學習上,花了太少的時間在學做人上。所以又有人戲稱,我們成為了世界上最盛產“年輕博士”和“老成兒童”以及大批“巨嬰”的地方

"

文|喃喃媽育兒(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常聽到身邊很多的家長說“累”!好像“累”是絕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感受,常常是“累並咬牙挺著”,而孩子也同樣的是不輕鬆的“成長著”!

又有人將這種現象總結成“中國式教育”,用匆忙趕路的孩子+焦頭爛額的父母這樣的組合來形容當今的家庭教育似乎並不為過。

在人人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驅使下,各種興趣班、培訓班、輔導班、早教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育產業正以高速發展著。

而父母們更是把自己生生的練成了“能文能武”的家長,做得了手工、陪得了練琴、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複雜的“小論文”,甚至琴棋書畫比孩子還要精通。

由此可見,如此全能、繁忙的家長身後的孩子是不是會更加的向全能發現發展,是不是會更加的繁忙呢?

而家長“投入”的這些真的就換來了想要的預期結果嗎?想必在沒有得到心理預期的家長“心累”遠遠大於“身體累”吧!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仔細想想,你是否掉進了“錯位教育”的大坑

家長超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但實際上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在很多家長羨慕西方寬鬆教育的今天,曾經的歐美教育也曾經歷過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教育模式。

兒童心理學家埃爾凱德曾在80年代提出一個術語——“繁忙兒童”,意思就是父母對學業成就的渴望,讓他們把孩子“急推”過孩童時期,整日忙於學習各種文化課和興趣班,童年該有的玩樂和遊戲的時間少之又少,卻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

“繁忙兒童”用來形容現今的孩子的真是狀況一點都不過分,孩子們奔波於各種補課班和興趣班,回到家還要完成各種作業,某種程度上說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如說是家長們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但是,這種過度的“透支”的終究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我們會看到很多經過辛勤努力考上大學又被退學的孩子,很多這樣的孩子都是因為童年時光被過度透支後,對曾經的缺失的一種補償。

這些孩子面對大學的自由,不再有父母的約束進而開始對自己各種補償,逃課、熬夜打遊戲、睡覺、放棄努力學習、無所事事……放棄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放棄了考入大學的初心。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家長滯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媒體或新聞上常常會報道一些“網癮”少年引發的悲劇,“沒教養”的代名詞——“熊孩子”,面對父母的辛苦冷漠以對,這樣種種的現象背後隱藏的家庭教育問題就是“滯後的家庭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是單純的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學習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而這種最初的認知就是來源於家長,很多家長的教育認知就是死板的、缺乏預見性的。

在社會、家庭各種壓力下,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變得日趨焦慮,這種焦慮也同時帶入到教育中,那麼自然教育過程也會夾雜著這種焦慮情緒,這種問題自然也會在孩子的身上凸顯。

過分的注重學習成績而忽略的道德素養和各種能力的鍛鍊和培養。父母灌輸的理念讓孩子對外界一切事物都隔絕開,很多孩子都形成“事不關己”的想法,甚至連簡單的生存技能都沒有。

更別提諸如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是非對錯的判斷等能力的具備,孩子整日疲於各種學習,家長忽略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孩子又怎麼會主動的有意識的去在意這些呢?

如果“一萬小時理論”運用在這裡的話,那麼我們和歐美的孩子相比,我們的孩子則是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學習上,花了太少的時間在學做人上。所以又有人戲稱,我們成為了世界上最盛產“年輕博士”和“老成兒童”以及大批“巨嬰”的地方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如何在教育中避免發生錯位教育

高質量的用心陪伴。

陪伴是一個很溫暖的詞,陪伴不是用時間來判定的,而是是否用心的在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不但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一定的信任。

通過陪伴父母還能發現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變化,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來幫助孩子緩解各種負面情緒,“燕過無聲,水過無痕”的愛的教育才是最真實有效的教育。

不過分攀比、不過度競爭。

攀比就意味著拿好的和不好的進行比較,“你看看XXX比你學習好那麼多!”父母的過分攀比會讓孩子內心形成一種“總拿我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相比!”的感覺,時間久了孩子會形成一種不自信,甚至有的孩子一輩子揹負著“我是笨蛋”的想法。

競爭就意味著一定會有輸有贏,競爭是大人的事兒,卻不適合孩子的世界。如果讓孩子過早的嘗試競爭所帶來的殘酷,會讓孩子過早的失去自信。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地方,兩者都應努力把競爭退後,弱化競爭的概念。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但不是唯一的事。

在1932年的北大畢業典禮上,胡適先生把畢業後最容易墮落的陷阱化為兩大類:一是拋棄了學生時代的求知慾,二是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追求。

要防禦這兩方面的理想追求,胡適先生也給出了三個藥方:第一個藥方是“總得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第二個藥方是“總得發展一兩個非職業的興趣”,第三個藥方“總得有一點信心”。這個發言很經典很耐人尋味。

現在的教育讓很多的孩子過早的透支了潛能,導致讓很多孩子失去了人生的追求和目標,不知道大學畢業後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所以年輕的家長們也要學著和孩子一起成長,堅持學習,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

文|喃喃媽育兒(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常聽到身邊很多的家長說“累”!好像“累”是絕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感受,常常是“累並咬牙挺著”,而孩子也同樣的是不輕鬆的“成長著”!

又有人將這種現象總結成“中國式教育”,用匆忙趕路的孩子+焦頭爛額的父母這樣的組合來形容當今的家庭教育似乎並不為過。

在人人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驅使下,各種興趣班、培訓班、輔導班、早教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育產業正以高速發展著。

而父母們更是把自己生生的練成了“能文能武”的家長,做得了手工、陪得了練琴、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複雜的“小論文”,甚至琴棋書畫比孩子還要精通。

由此可見,如此全能、繁忙的家長身後的孩子是不是會更加的向全能發現發展,是不是會更加的繁忙呢?

而家長“投入”的這些真的就換來了想要的預期結果嗎?想必在沒有得到心理預期的家長“心累”遠遠大於“身體累”吧!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仔細想想,你是否掉進了“錯位教育”的大坑

家長超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但實際上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在很多家長羨慕西方寬鬆教育的今天,曾經的歐美教育也曾經歷過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教育模式。

兒童心理學家埃爾凱德曾在80年代提出一個術語——“繁忙兒童”,意思就是父母對學業成就的渴望,讓他們把孩子“急推”過孩童時期,整日忙於學習各種文化課和興趣班,童年該有的玩樂和遊戲的時間少之又少,卻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

“繁忙兒童”用來形容現今的孩子的真是狀況一點都不過分,孩子們奔波於各種補課班和興趣班,回到家還要完成各種作業,某種程度上說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如說是家長們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但是,這種過度的“透支”的終究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我們會看到很多經過辛勤努力考上大學又被退學的孩子,很多這樣的孩子都是因為童年時光被過度透支後,對曾經的缺失的一種補償。

這些孩子面對大學的自由,不再有父母的約束進而開始對自己各種補償,逃課、熬夜打遊戲、睡覺、放棄努力學習、無所事事……放棄了成為更好的自己,放棄了考入大學的初心。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家長滯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媒體或新聞上常常會報道一些“網癮”少年引發的悲劇,“沒教養”的代名詞——“熊孩子”,面對父母的辛苦冷漠以對,這樣種種的現象背後隱藏的家庭教育問題就是“滯後的家庭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是單純的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學習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而這種最初的認知就是來源於家長,很多家長的教育認知就是死板的、缺乏預見性的。

在社會、家庭各種壓力下,家長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變得日趨焦慮,這種焦慮也同時帶入到教育中,那麼自然教育過程也會夾雜著這種焦慮情緒,這種問題自然也會在孩子的身上凸顯。

過分的注重學習成績而忽略的道德素養和各種能力的鍛鍊和培養。父母灌輸的理念讓孩子對外界一切事物都隔絕開,很多孩子都形成“事不關己”的想法,甚至連簡單的生存技能都沒有。

更別提諸如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是非對錯的判斷等能力的具備,孩子整日疲於各種學習,家長忽略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孩子又怎麼會主動的有意識的去在意這些呢?

如果“一萬小時理論”運用在這裡的話,那麼我們和歐美的孩子相比,我們的孩子則是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學習上,花了太少的時間在學做人上。所以又有人戲稱,我們成為了世界上最盛產“年輕博士”和“老成兒童”以及大批“巨嬰”的地方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如何在教育中避免發生錯位教育

高質量的用心陪伴。

陪伴是一個很溫暖的詞,陪伴不是用時間來判定的,而是是否用心的在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不但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一定的信任。

通過陪伴父母還能發現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變化,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來幫助孩子緩解各種負面情緒,“燕過無聲,水過無痕”的愛的教育才是最真實有效的教育。

不過分攀比、不過度競爭。

攀比就意味著拿好的和不好的進行比較,“你看看XXX比你學習好那麼多!”父母的過分攀比會讓孩子內心形成一種“總拿我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相比!”的感覺,時間久了孩子會形成一種不自信,甚至有的孩子一輩子揹負著“我是笨蛋”的想法。

競爭就意味著一定會有輸有贏,競爭是大人的事兒,卻不適合孩子的世界。如果讓孩子過早的嘗試競爭所帶來的殘酷,會讓孩子過早的失去自信。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地方,兩者都應努力把競爭退後,弱化競爭的概念。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但不是唯一的事。

在1932年的北大畢業典禮上,胡適先生把畢業後最容易墮落的陷阱化為兩大類:一是拋棄了學生時代的求知慾,二是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追求。

要防禦這兩方面的理想追求,胡適先生也給出了三個藥方:第一個藥方是“總得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第二個藥方是“總得發展一兩個非職業的興趣”,第三個藥方“總得有一點信心”。這個發言很經典很耐人尋味。

現在的教育讓很多的孩子過早的透支了潛能,導致讓很多孩子失去了人生的追求和目標,不知道大學畢業後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所以年輕的家長們也要學著和孩子一起成長,堅持學習,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不是孩子有“問題”,“錯位教育”是原因,教育孩子要精準定位

給孩子足夠的私人空間。

孩子在小也有獨立的人格,也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時間和空間,父母不能過分的侵佔屬於孩子自己的空間。在完成繁忙的學業後,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

讓他們去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畫畫、玩玩具、和朋友一起玩耍、拼樂高,哪怕是“賣呆”也要讓孩子享受一下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讓自由和放鬆變成力量和底氣,讓孩子從小熱愛生活,帶著輕鬆和愛成長。

錯位教育的結果傷害的只有孩子,而孩子又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錯位教育造成的悲劇其實是毀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錯位教育只能是讓父母失去自我,讓孩子也同樣失去自我。

提高教育質量,不是簡單的說說而已,而是要解決家庭中錯位教育問題,讓家長能正確認識教育的定位,肩負起教育的責任,用正確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

今日互動:您覺得學習重要還是孩子品格修養更重要?歡迎留言互動。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困擾家長的問題,我們都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希望我的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喃喃媽,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我們一起交流育兒經驗;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