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共鳴,不營銷!掌握這3點寫出共鳴感文案

市場營銷 蘋果公司 喬布斯 文章 文案趙豐豐 2017-05-27

無共鳴,不營銷!掌握這3點寫出共鳴感文案

一篇公眾號文章,別人讀完後為什麼幫你轉發分享?

一個營銷文案,別人看完後為什麼要掏腰包?

最好的效果,自然是別人看完後發出驚歎:“對呀,你怎麼知道?”或者“還是你懂我”,共鳴產生,接下來的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很多文案的日常習慣是,先寫文章,努力創造共鳴,這本身就是個錯誤。只有先找到共鳴再下筆,才有可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第一,別追求所有人都是你的用戶

如果你要推的是一個美容項目,那麼只知道用戶是女性是遠遠不夠的。她們多大年紀?是打拼期的職業女性還是相夫教子的全職太太?生活習慣如何?經常出入哪些場合?她們的業餘喜好是瑜伽健身,還是種花養魚?並且通過這些信息勾勒出用戶畫像,深究她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上升到心理洞察。她們從這個服務項目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心理滿足。

如多年前看到國外一個汽車廣告:

他用買這部車省下的錢,將兒子送進了xx大學(貴族學校)

非常完美地賦予了一部高性價比的汽車另一種意義。這對於它的用戶——40多歲上有老下有小的男人,絕對是心靈的刺激。買了這部車,兒子的大學學費就省下來了。

第二,別去討好用戶,而是成為他們的代言人

給女人看的文案,男人不喜歡又如何?給土豪看的文案,文藝青年嫌棄又如何?

牛逼如喬布斯,根本不需要做什麼市場調查。他說:“許多時候,人們不知道他們要什麼,直到你把成品放到他們面前。”喬布斯時期的蘋果,完全就是喬布斯在為自己定製一部完美的手機。他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他對細節吹毛求疵。蘋果的定位人群——非同凡響的人。

“向那些瘋狂的傢伙致敬

他們特立獨行

他們桀驁不馴

他們惹是生非

他們格格不入

……

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的改變世界 ”

是的,喬布斯本身就是非同凡響的人,沒有誰比他更適合代言蘋果。

雷軍,一個真正的手機發燒友,曾經寫信給諾基亞公司提出改進意見,可惜沒有被採納。所以才有了小米的定位——為發燒而生。他自己痴迷,在發佈前就為用戶嘗試了所有體驗,為黑科技瘋狂。

作為文案工作者,如果你本身是所推產品的用戶代表當然最好。如果不是,那麼,別嘗試著去猜測客戶,乖乖地去了解你真正的用戶,深入交流,越小眾的產品,贏得共鳴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別忘記利用虛榮,撬動人性按鈕

80%以上的非剛需營銷都離不開人性的弱點——虛榮。但如何運用好虛榮卻需要很深的功力。

葉茂中在他的書中舉過一個例子:昆明南亞風情∙第壹城

這是一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原本給市民的印象是低檔、雜亂。如果只考慮消費者需求,只能低價買賣。

但葉茂中洞察到了昆明作為西南偏遠城市,對一線城市生活的嚮往這一心理特點,大膽地作了嘗試。廣告文案以“商業比附曼哈頓,休閒比附巴黎,購物比附香港”,並大肆喊出“這裡是昆明的巴黎!這裡是昆明的曼哈頓!這裡是昆明的香港!”讓“城中村”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精英聚集地,短時間內被搶售一空。

舉個反面例子:“10000000白領,用脈脈實現職場夢”。雖然定位準確但絲毫不能顯示用戶的優越感。如果改成“脈脈,只成就職場精英的夢想”,雖然不一定準確,卻讓使用者有了更多炫耀的資本。

總之,一切共鳴感文案必須挑起用戶的隱祕需求,替用戶說出心裡想說的那句話,更高級的是,雖然知道用戶想什麼,卻為了顧全她的面子,與用戶達成“共謀”。如紙尿褲的文案,如果一昧突出“省事、便捷”,就會讓主婦有一種負罪感,或者讓長輩覺得買紙尿褲的媽媽是在偷懶。而換一種說法“紙尿褲,解放媽媽的雙手,陪寶寶做更多有趣的事情”,是不是感覺更好?

還有很多更高級的共鳴技巧,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用眼睛發現,用頭腦洞察。文案從來都不是碼字的體力活,而是人性的較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