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拖延症 不完美媽媽 時間管理 大學 文章 日本 陪寶寶寫日記 2019-09-18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2、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會變得拖延,於是很多人就試圖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時刻提醒孩子按照規劃的內容來

可是到後來卻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你制定的方法再合理、規劃得再好,孩子不按你規劃的來,作為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不停地提醒孩子吧?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拖延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拖延呢?

  • 大腦設定了拖延程序

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作者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發生“拖延”時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2、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會變得拖延,於是很多人就試圖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時刻提醒孩子按照規劃的內容來

可是到後來卻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你制定的方法再合理、規劃得再好,孩子不按你規劃的來,作為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不停地提醒孩子吧?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拖延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拖延呢?

  • 大腦設定了拖延程序

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作者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發生“拖延”時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作者提出,我們的大腦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大腦邊緣系統”,主管我們的恐懼、興奮、鬥爭心等動物的本能情感;另一種即“前額皮質”,主管我們思考未來的理性方面。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兩種特性像兩個小人一樣,不停地在大腦裡做鬥爭,當負責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處於活躍狀態時,另一種管理思考的“前額皮質”就會被打壓。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誰都傾向於輕鬆的情緒,深入思考時會讓我們大腦處於疲憊狀態,但是“大腦邊緣系統”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更加輕鬆的方式,以追求短暫的愉悅感。如果我們缺乏超強的意志力用理性來抑制這種愉悅感的話,我們就開始變得“拖延”。

  • 焦慮會讓人變得拖延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症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2、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會變得拖延,於是很多人就試圖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時刻提醒孩子按照規劃的內容來

可是到後來卻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你制定的方法再合理、規劃得再好,孩子不按你規劃的來,作為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不停地提醒孩子吧?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拖延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拖延呢?

  • 大腦設定了拖延程序

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作者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發生“拖延”時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作者提出,我們的大腦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大腦邊緣系統”,主管我們的恐懼、興奮、鬥爭心等動物的本能情感;另一種即“前額皮質”,主管我們思考未來的理性方面。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兩種特性像兩個小人一樣,不停地在大腦裡做鬥爭,當負責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處於活躍狀態時,另一種管理思考的“前額皮質”就會被打壓。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誰都傾向於輕鬆的情緒,深入思考時會讓我們大腦處於疲憊狀態,但是“大腦邊緣系統”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更加輕鬆的方式,以追求短暫的愉悅感。如果我們缺乏超強的意志力用理性來抑制這種愉悅感的話,我們就開始變得“拖延”。

  • 焦慮會讓人變得拖延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症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我記得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對學生的寫字要求特別高,寫得不好的同學就要重寫,要知道一篇課文需要寫的字才只有8個,即便是每個字寫4遍最多也就不到一個小時就寫完了,可是我家孩子那段時間每天光寫字就要寫三個小時,這讓我十分煩惱。

一開始我覺得孩子拖延,後來才發現,拖延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焦慮,她害怕自己寫不好被老師重寫,於是遲遲不敢下筆,即便下筆了、寫下了一個字,也因為不滿意而一擦再擦。

其實,每個拖延的孩子內心並不想拖延,甚至會因為拖延而恐懼和焦慮,他們也擔心做不好招來責罰,影響自己在父母和老師面前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 情緒調節不好的孩子喜歡拖延

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曾經提到:“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喜歡拖延。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2、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會變得拖延,於是很多人就試圖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時刻提醒孩子按照規劃的內容來

可是到後來卻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你制定的方法再合理、規劃得再好,孩子不按你規劃的來,作為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不停地提醒孩子吧?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拖延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拖延呢?

  • 大腦設定了拖延程序

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作者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發生“拖延”時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作者提出,我們的大腦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大腦邊緣系統”,主管我們的恐懼、興奮、鬥爭心等動物的本能情感;另一種即“前額皮質”,主管我們思考未來的理性方面。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兩種特性像兩個小人一樣,不停地在大腦裡做鬥爭,當負責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處於活躍狀態時,另一種管理思考的“前額皮質”就會被打壓。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誰都傾向於輕鬆的情緒,深入思考時會讓我們大腦處於疲憊狀態,但是“大腦邊緣系統”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更加輕鬆的方式,以追求短暫的愉悅感。如果我們缺乏超強的意志力用理性來抑制這種愉悅感的話,我們就開始變得“拖延”。

  • 焦慮會讓人變得拖延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症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我記得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對學生的寫字要求特別高,寫得不好的同學就要重寫,要知道一篇課文需要寫的字才只有8個,即便是每個字寫4遍最多也就不到一個小時就寫完了,可是我家孩子那段時間每天光寫字就要寫三個小時,這讓我十分煩惱。

一開始我覺得孩子拖延,後來才發現,拖延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焦慮,她害怕自己寫不好被老師重寫,於是遲遲不敢下筆,即便下筆了、寫下了一個字,也因為不滿意而一擦再擦。

其實,每個拖延的孩子內心並不想拖延,甚至會因為拖延而恐懼和焦慮,他們也擔心做不好招來責罰,影響自己在父母和老師面前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 情緒調節不好的孩子喜歡拖延

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曾經提到:“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喜歡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朋友家孩子吃飯特別慢,一到吃飯的時候朋友就頭疼,可是有一次朋友計劃好7點鐘去看電影,6點鐘開飯,孩子為了能趕去看電影,半個小時就吃完了,高高興興地等著朋友一起出發。

很多時候有可能不是孩子有意拖延,而是任務本身是孩子所不喜歡的,比如做的飯菜不合胃口、吃完飯之後要去完成自己不願意完成的作業任務之類的事情,所以孩子下意識地開始抵抗。

所以說拖延不是“懶惰”之類的性格缺陷,也不是說時間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為要完成某些任務的挑戰性,以及產生的消極情緒:無聊、焦慮、不安、沮喪,甚至自我懷疑。

說白了,我們拖延一件事的時候大多是因為沒心情做,孩子也是一樣,心情不好就會拖延。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2、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會變得拖延,於是很多人就試圖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時刻提醒孩子按照規劃的內容來

可是到後來卻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你制定的方法再合理、規劃得再好,孩子不按你規劃的來,作為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不停地提醒孩子吧?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拖延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拖延呢?

  • 大腦設定了拖延程序

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作者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發生“拖延”時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作者提出,我們的大腦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大腦邊緣系統”,主管我們的恐懼、興奮、鬥爭心等動物的本能情感;另一種即“前額皮質”,主管我們思考未來的理性方面。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兩種特性像兩個小人一樣,不停地在大腦裡做鬥爭,當負責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處於活躍狀態時,另一種管理思考的“前額皮質”就會被打壓。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誰都傾向於輕鬆的情緒,深入思考時會讓我們大腦處於疲憊狀態,但是“大腦邊緣系統”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更加輕鬆的方式,以追求短暫的愉悅感。如果我們缺乏超強的意志力用理性來抑制這種愉悅感的話,我們就開始變得“拖延”。

  • 焦慮會讓人變得拖延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症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我記得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對學生的寫字要求特別高,寫得不好的同學就要重寫,要知道一篇課文需要寫的字才只有8個,即便是每個字寫4遍最多也就不到一個小時就寫完了,可是我家孩子那段時間每天光寫字就要寫三個小時,這讓我十分煩惱。

一開始我覺得孩子拖延,後來才發現,拖延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焦慮,她害怕自己寫不好被老師重寫,於是遲遲不敢下筆,即便下筆了、寫下了一個字,也因為不滿意而一擦再擦。

其實,每個拖延的孩子內心並不想拖延,甚至會因為拖延而恐懼和焦慮,他們也擔心做不好招來責罰,影響自己在父母和老師面前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 情緒調節不好的孩子喜歡拖延

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曾經提到:“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喜歡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朋友家孩子吃飯特別慢,一到吃飯的時候朋友就頭疼,可是有一次朋友計劃好7點鐘去看電影,6點鐘開飯,孩子為了能趕去看電影,半個小時就吃完了,高高興興地等著朋友一起出發。

很多時候有可能不是孩子有意拖延,而是任務本身是孩子所不喜歡的,比如做的飯菜不合胃口、吃完飯之後要去完成自己不願意完成的作業任務之類的事情,所以孩子下意識地開始抵抗。

所以說拖延不是“懶惰”之類的性格缺陷,也不是說時間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為要完成某些任務的挑戰性,以及產生的消極情緒:無聊、焦慮、不安、沮喪,甚至自我懷疑。

說白了,我們拖延一件事的時候大多是因為沒心情做,孩子也是一樣,心情不好就會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3、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拖延習慣?

雖然說拖延是人類的通病,每個人都有,但我們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去引導孩子,從而幫助孩子改變拖延的毛病。

  • 讓孩子改變“錯誤成功體驗”,適當遭受現實挫折

網上前幾天有個新聞,家住杭州的一個小女孩,因為要趕暑假作業,導致自己心臟病復發,24小時內竟有3萬多次室性早搏,後經治療才得以康復。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自己家也有一個趕作業的熊孩子。

與其說這個病是因為趕作業而得,不如說是因為拖延,如果不拖延也不會趕著完成作業,那也就不會得病了。孩子之所以將暑假作業拖到8月下旬做,正是因為“去年也在倉促間完成了作業”這個錯誤的成功體驗,給孩子造成了錯覺,那就是哪怕臨時抱佛腳,也是可以過關的。

那麼想要改變孩子的拖延毛病,家長就要適當地讓孩子遭受一些現實挫折,可以在一開始就給孩子規劃好時間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獎懲措施。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2、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會變得拖延,於是很多人就試圖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時刻提醒孩子按照規劃的內容來

可是到後來卻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你制定的方法再合理、規劃得再好,孩子不按你規劃的來,作為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不停地提醒孩子吧?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拖延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拖延呢?

  • 大腦設定了拖延程序

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作者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發生“拖延”時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作者提出,我們的大腦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大腦邊緣系統”,主管我們的恐懼、興奮、鬥爭心等動物的本能情感;另一種即“前額皮質”,主管我們思考未來的理性方面。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兩種特性像兩個小人一樣,不停地在大腦裡做鬥爭,當負責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處於活躍狀態時,另一種管理思考的“前額皮質”就會被打壓。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誰都傾向於輕鬆的情緒,深入思考時會讓我們大腦處於疲憊狀態,但是“大腦邊緣系統”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更加輕鬆的方式,以追求短暫的愉悅感。如果我們缺乏超強的意志力用理性來抑制這種愉悅感的話,我們就開始變得“拖延”。

  • 焦慮會讓人變得拖延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症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我記得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對學生的寫字要求特別高,寫得不好的同學就要重寫,要知道一篇課文需要寫的字才只有8個,即便是每個字寫4遍最多也就不到一個小時就寫完了,可是我家孩子那段時間每天光寫字就要寫三個小時,這讓我十分煩惱。

一開始我覺得孩子拖延,後來才發現,拖延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焦慮,她害怕自己寫不好被老師重寫,於是遲遲不敢下筆,即便下筆了、寫下了一個字,也因為不滿意而一擦再擦。

其實,每個拖延的孩子內心並不想拖延,甚至會因為拖延而恐懼和焦慮,他們也擔心做不好招來責罰,影響自己在父母和老師面前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 情緒調節不好的孩子喜歡拖延

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曾經提到:“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喜歡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朋友家孩子吃飯特別慢,一到吃飯的時候朋友就頭疼,可是有一次朋友計劃好7點鐘去看電影,6點鐘開飯,孩子為了能趕去看電影,半個小時就吃完了,高高興興地等著朋友一起出發。

很多時候有可能不是孩子有意拖延,而是任務本身是孩子所不喜歡的,比如做的飯菜不合胃口、吃完飯之後要去完成自己不願意完成的作業任務之類的事情,所以孩子下意識地開始抵抗。

所以說拖延不是“懶惰”之類的性格缺陷,也不是說時間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為要完成某些任務的挑戰性,以及產生的消極情緒:無聊、焦慮、不安、沮喪,甚至自我懷疑。

說白了,我們拖延一件事的時候大多是因為沒心情做,孩子也是一樣,心情不好就會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3、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拖延習慣?

雖然說拖延是人類的通病,每個人都有,但我們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去引導孩子,從而幫助孩子改變拖延的毛病。

  • 讓孩子改變“錯誤成功體驗”,適當遭受現實挫折

網上前幾天有個新聞,家住杭州的一個小女孩,因為要趕暑假作業,導致自己心臟病復發,24小時內竟有3萬多次室性早搏,後經治療才得以康復。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自己家也有一個趕作業的熊孩子。

與其說這個病是因為趕作業而得,不如說是因為拖延,如果不拖延也不會趕著完成作業,那也就不會得病了。孩子之所以將暑假作業拖到8月下旬做,正是因為“去年也在倉促間完成了作業”這個錯誤的成功體驗,給孩子造成了錯覺,那就是哪怕臨時抱佛腳,也是可以過關的。

那麼想要改變孩子的拖延毛病,家長就要適當地讓孩子遭受一些現實挫折,可以在一開始就給孩子規劃好時間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獎懲措施。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當孩子沒有完成既定的任務時,一定要對孩子實施定好的懲罰,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這樣適當採取外界強制手段,才能讓孩子意識到拖延給他帶來什麼樣的壞處,有效克服拖延症。

  • 引導孩子原諒自己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如臨大敵,生怕此時的拖延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養成,所以每當孩子拖延的時候就反覆提起之前拖延造成的不良後果,以引起孩子的焦慮,進而促使改進拖延習慣。事實上家長的這種焦慮會影響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認知,讓孩子心生內疚,從而無法原諒自己。

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能夠原諒自己在準備第一次考試時拖延的學生,在準備下次考試時拖延的次數反而會減少。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自我原諒可以讓個人擺脫不適應的行為,專注於即將到來的考試,而不受過去行為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2、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會變得拖延,於是很多人就試圖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時刻提醒孩子按照規劃的內容來

可是到後來卻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你制定的方法再合理、規劃得再好,孩子不按你規劃的來,作為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不停地提醒孩子吧?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拖延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拖延呢?

  • 大腦設定了拖延程序

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作者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發生“拖延”時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作者提出,我們的大腦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大腦邊緣系統”,主管我們的恐懼、興奮、鬥爭心等動物的本能情感;另一種即“前額皮質”,主管我們思考未來的理性方面。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兩種特性像兩個小人一樣,不停地在大腦裡做鬥爭,當負責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處於活躍狀態時,另一種管理思考的“前額皮質”就會被打壓。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誰都傾向於輕鬆的情緒,深入思考時會讓我們大腦處於疲憊狀態,但是“大腦邊緣系統”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更加輕鬆的方式,以追求短暫的愉悅感。如果我們缺乏超強的意志力用理性來抑制這種愉悅感的話,我們就開始變得“拖延”。

  • 焦慮會讓人變得拖延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症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我記得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對學生的寫字要求特別高,寫得不好的同學就要重寫,要知道一篇課文需要寫的字才只有8個,即便是每個字寫4遍最多也就不到一個小時就寫完了,可是我家孩子那段時間每天光寫字就要寫三個小時,這讓我十分煩惱。

一開始我覺得孩子拖延,後來才發現,拖延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焦慮,她害怕自己寫不好被老師重寫,於是遲遲不敢下筆,即便下筆了、寫下了一個字,也因為不滿意而一擦再擦。

其實,每個拖延的孩子內心並不想拖延,甚至會因為拖延而恐懼和焦慮,他們也擔心做不好招來責罰,影響自己在父母和老師面前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 情緒調節不好的孩子喜歡拖延

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曾經提到:“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喜歡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朋友家孩子吃飯特別慢,一到吃飯的時候朋友就頭疼,可是有一次朋友計劃好7點鐘去看電影,6點鐘開飯,孩子為了能趕去看電影,半個小時就吃完了,高高興興地等著朋友一起出發。

很多時候有可能不是孩子有意拖延,而是任務本身是孩子所不喜歡的,比如做的飯菜不合胃口、吃完飯之後要去完成自己不願意完成的作業任務之類的事情,所以孩子下意識地開始抵抗。

所以說拖延不是“懶惰”之類的性格缺陷,也不是說時間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為要完成某些任務的挑戰性,以及產生的消極情緒:無聊、焦慮、不安、沮喪,甚至自我懷疑。

說白了,我們拖延一件事的時候大多是因為沒心情做,孩子也是一樣,心情不好就會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3、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拖延習慣?

雖然說拖延是人類的通病,每個人都有,但我們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去引導孩子,從而幫助孩子改變拖延的毛病。

  • 讓孩子改變“錯誤成功體驗”,適當遭受現實挫折

網上前幾天有個新聞,家住杭州的一個小女孩,因為要趕暑假作業,導致自己心臟病復發,24小時內竟有3萬多次室性早搏,後經治療才得以康復。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自己家也有一個趕作業的熊孩子。

與其說這個病是因為趕作業而得,不如說是因為拖延,如果不拖延也不會趕著完成作業,那也就不會得病了。孩子之所以將暑假作業拖到8月下旬做,正是因為“去年也在倉促間完成了作業”這個錯誤的成功體驗,給孩子造成了錯覺,那就是哪怕臨時抱佛腳,也是可以過關的。

那麼想要改變孩子的拖延毛病,家長就要適當地讓孩子遭受一些現實挫折,可以在一開始就給孩子規劃好時間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獎懲措施。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當孩子沒有完成既定的任務時,一定要對孩子實施定好的懲罰,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這樣適當採取外界強制手段,才能讓孩子意識到拖延給他帶來什麼樣的壞處,有效克服拖延症。

  • 引導孩子原諒自己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如臨大敵,生怕此時的拖延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養成,所以每當孩子拖延的時候就反覆提起之前拖延造成的不良後果,以引起孩子的焦慮,進而促使改進拖延習慣。事實上家長的這種焦慮會影響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認知,讓孩子心生內疚,從而無法原諒自己。

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能夠原諒自己在準備第一次考試時拖延的學生,在準備下次考試時拖延的次數反而會減少。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自我原諒可以讓個人擺脫不適應的行為,專注於即將到來的考試,而不受過去行為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當孩子原諒自己的時候,孩子內心就會減少自我壓力,積極地激發出自己的動力,增強自我價值感,培養樂觀、智慧、好奇心和個人主動性等積極情緒。

  • 教孩子學會分辨什麼是“可以無視的事情”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家曾經在2016年做過一項這樣的研究:

研究者讓參與人員在電腦屏幕上不同顏色的字母上找出特定的拉丁字母,實驗者分為兩種,一種是先給參與者提供了信息,比如告訴參與者所要找的字母顏色是什麼樣子的;另一種是不提供任何信息,只告訴參與者要找的字母是哪兩個。

實驗結果顯示,獲得字母顏色信息的參與者,知道自己重點要找的內容是什麼,就會提升注意力,分辨什麼 是“可以無視的事情”,從而摒棄沒用的信息,更加高效。

這個實驗引申出的道理是,我們想要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就要幫助孩子分辨什麼事情可以稍後再做、暫時可以無視。

"

最近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還沒等家長在暑期的壓力中緩過氣來,新一輪的壓力又接踵而來。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隔壁鄰居,大概是壓抑太久無處發洩,一見到我就開始吐槽:“你家孩子磨蹭不?怎麼樣才能治孩子的拖延症呢?明明20分鐘能吃完的飯,他非磨磨蹭蹭吃一個小時,早上明明要遲到了,他還千呼萬喚始出門,這可咋辦啊!

熊孩子磨蹭可能是世紀性的難題了,微博上一搜就能看到各種家長崩潰的瞬間和吐槽。

“磨磨蹭蹭,半天才吃幾口飯。”

“喊他一百遍,他依然慢慢騰騰。”

“自從有孩子之後,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孩子為什麼會拖延呢?難道真是因為沒有時間概念嗎?

01、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拖延?

前幾天有記者在孩子學校門口採訪了99位學生家長,問大家最不喜歡孩子身上的哪個缺點,沒想到80%的家長都表示,孩子的拖延最讓自己難以忍受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名叫菅原道仁,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在這本書裡,作者這樣來形容“拖延”現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菅原道仁在書中鄭重聲明說自己絕不是在自我辯解,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因為拖延而煩惱。在科學領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課題之一。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是啊,想一想自己身上也常常會出現拖延現象,比如承諾的交稿日期,必須要到交稿的前一天才慌里慌張地寫,給自己找足了各種藉口,事實上仔細想想,無非是因為懶惰,離交稿日期還早的時候,自己就會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今天這麼累了,不如休息一下吧。”就這樣一拖就拖到了最後的期限。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因深入研究“拖延”而聞名世界,他將“拖延症”定義為:主動拖延一項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明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使情況惡化。

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其中有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這個比例比20世紀70年代時高了4倍。

看,拖延不是自己家孩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全人類的人通病,所以孩子把暑假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才寫完、每每到睡前才完成當天的作業等等這樣讓我們家長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其實也不過是人類存在的通病,我們作為大人都無可奈何,更別提孩子了。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2、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沒有時間概念所以會變得拖延,於是很多人就試圖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時刻提醒孩子按照規劃的內容來

可是到後來卻發現,其實根本沒用,你制定的方法再合理、規劃得再好,孩子不按你規劃的來,作為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不停地提醒孩子吧?

這時候家長就會陷入困惑: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拖延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拖延呢?

  • 大腦設定了拖延程序

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作者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發生“拖延”時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作者提出,我們的大腦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大腦邊緣系統”,主管我們的恐懼、興奮、鬥爭心等動物的本能情感;另一種即“前額皮質”,主管我們思考未來的理性方面。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兩種特性像兩個小人一樣,不停地在大腦裡做鬥爭,當負責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處於活躍狀態時,另一種管理思考的“前額皮質”就會被打壓。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誰都傾向於輕鬆的情緒,深入思考時會讓我們大腦處於疲憊狀態,但是“大腦邊緣系統”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更加輕鬆的方式,以追求短暫的愉悅感。如果我們缺乏超強的意志力用理性來抑制這種愉悅感的話,我們就開始變得“拖延”。

  • 焦慮會讓人變得拖延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曾說,拖延症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機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我記得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對學生的寫字要求特別高,寫得不好的同學就要重寫,要知道一篇課文需要寫的字才只有8個,即便是每個字寫4遍最多也就不到一個小時就寫完了,可是我家孩子那段時間每天光寫字就要寫三個小時,這讓我十分煩惱。

一開始我覺得孩子拖延,後來才發現,拖延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焦慮,她害怕自己寫不好被老師重寫,於是遲遲不敢下筆,即便下筆了、寫下了一個字,也因為不滿意而一擦再擦。

其實,每個拖延的孩子內心並不想拖延,甚至會因為拖延而恐懼和焦慮,他們也擔心做不好招來責罰,影響自己在父母和老師面前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 情緒調節不好的孩子喜歡拖延

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曾經提到:“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非時間管理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喜歡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朋友家孩子吃飯特別慢,一到吃飯的時候朋友就頭疼,可是有一次朋友計劃好7點鐘去看電影,6點鐘開飯,孩子為了能趕去看電影,半個小時就吃完了,高高興興地等著朋友一起出發。

很多時候有可能不是孩子有意拖延,而是任務本身是孩子所不喜歡的,比如做的飯菜不合胃口、吃完飯之後要去完成自己不願意完成的作業任務之類的事情,所以孩子下意識地開始抵抗。

所以說拖延不是“懶惰”之類的性格缺陷,也不是說時間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為要完成某些任務的挑戰性,以及產生的消極情緒:無聊、焦慮、不安、沮喪,甚至自我懷疑。

說白了,我們拖延一件事的時候大多是因為沒心情做,孩子也是一樣,心情不好就會拖延。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03、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拖延習慣?

雖然說拖延是人類的通病,每個人都有,但我們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去引導孩子,從而幫助孩子改變拖延的毛病。

  • 讓孩子改變“錯誤成功體驗”,適當遭受現實挫折

網上前幾天有個新聞,家住杭州的一個小女孩,因為要趕暑假作業,導致自己心臟病復發,24小時內竟有3萬多次室性早搏,後經治療才得以康復。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自己家也有一個趕作業的熊孩子。

與其說這個病是因為趕作業而得,不如說是因為拖延,如果不拖延也不會趕著完成作業,那也就不會得病了。孩子之所以將暑假作業拖到8月下旬做,正是因為“去年也在倉促間完成了作業”這個錯誤的成功體驗,給孩子造成了錯覺,那就是哪怕臨時抱佛腳,也是可以過關的。

那麼想要改變孩子的拖延毛病,家長就要適當地讓孩子遭受一些現實挫折,可以在一開始就給孩子規劃好時間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獎懲措施。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當孩子沒有完成既定的任務時,一定要對孩子實施定好的懲罰,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這樣適當採取外界強制手段,才能讓孩子意識到拖延給他帶來什麼樣的壞處,有效克服拖延症。

  • 引導孩子原諒自己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拖延的時候如臨大敵,生怕此時的拖延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養成,所以每當孩子拖延的時候就反覆提起之前拖延造成的不良後果,以引起孩子的焦慮,進而促使改進拖延習慣。事實上家長的這種焦慮會影響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認知,讓孩子心生內疚,從而無法原諒自己。

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能夠原諒自己在準備第一次考試時拖延的學生,在準備下次考試時拖延的次數反而會減少。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自我原諒可以讓個人擺脫不適應的行為,專注於即將到來的考試,而不受過去行為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當孩子原諒自己的時候,孩子內心就會減少自我壓力,積極地激發出自己的動力,增強自我價值感,培養樂觀、智慧、好奇心和個人主動性等積極情緒。

  • 教孩子學會分辨什麼是“可以無視的事情”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家曾經在2016年做過一項這樣的研究:

研究者讓參與人員在電腦屏幕上不同顏色的字母上找出特定的拉丁字母,實驗者分為兩種,一種是先給參與者提供了信息,比如告訴參與者所要找的字母顏色是什麼樣子的;另一種是不提供任何信息,只告訴參與者要找的字母是哪兩個。

實驗結果顯示,獲得字母顏色信息的參與者,知道自己重點要找的內容是什麼,就會提升注意力,分辨什麼 是“可以無視的事情”,從而摒棄沒用的信息,更加高效。

這個實驗引申出的道理是,我們想要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就要幫助孩子分辨什麼事情可以稍後再做、暫時可以無視。

採訪99位家長,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得做到這3點

就孩子的作業來打比方,現在很多孩子都報得有興趣班,比如我家孩子就報了練字班,畫畫班,本來預計當天是要讓孩子完成學校作業任務之後再畫畫的,可是所有的任務堆積在孩子面前時,孩子就會覺得作業壓力很大,開始焦慮,從而啟動頭腦裡的“焦慮”按鈕,做事變得拖延起來,結果反而由於磨蹭導致到最後畫沒畫成,作業還很晚才完成。

後來我就不安排畫畫任務,只讓孩子把自己記錄的老師留的作業完成,這樣孩子從心理上就會變得輕鬆起來,完成作業的速度也明顯加快。那麼其實在這個過程中,畫畫就是可以暫時無視的任務,反而提高了作業效率,有了完成畫畫任務的時間。

心理學術語存在“抑制”一詞,即指大腦擁有無視多餘工作的機能。事先分辨好什麼是“可以無視的事情”,反而有助於大腦發揮“抑制”機能,提升做事效率。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總是急於給孩子做出好的壞的判斷,就像孩子可能會有拖延症的問題,不一定是時間管理的問題,而是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

給孩子一點時間去適應,一點空間去施展,一點自我去釋放,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