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完全可以像心理學家一樣去思考!

神經科學 心理學 哈佛大學 美國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09-04

你完全可以像心理學家一樣去思考!

思考一下

下面哪些說法是錯誤的?

  1. 我們只用了大腦的10%。

  2. 豐富的環境刺激有利於學前兒童的大腦發育。

  3. 不論是聽覺式學習、視覺式學習還是動覺式學習,只要個體採用自己偏愛的學習方式來接受信息時,學習效果就會更好。

如果你選擇了第一個,恭喜你!我們只用了大腦的10%的想法明顯是錯誤的。儘管它充斥在大眾文化中,甚至在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之間也有流傳,以至於被人們看做是“10%神話”。 你贊同另外兩個說法嗎?如果贊同,你就掉入了陷阱。這三個說法都是錯誤的——至少沒有科學證據證實。更不幸的是,你並不是唯一答錯的。

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你以為是這樣的,而新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其實是那樣的。比如:“觀看暴力電影會增加社區暴力”,“一朝是騙子,永生是騙子”。

面對生活中紛繁複雜的情景,我們該如何思考?科學會不斷帶來新的證據,發展出新的理論,心理學的知識體系非常龐雜,什麼是最重要的?心理學是這個世界裡最讓人感興趣的一門學科,那麼,為什麼心理學教科書不能成為學生揹包裡最有趣的東西呢?

哈佛大學四位知名心理學家認為問題的核心在於傳統上我們過於關注事實性知識,而疏於學習如何對這些事實加以思考——如何去檢驗它們、質疑他們,如何去權衡科學研究提供的各種證據。

所以,他們認為在寫書的時候應該引導人們形成一種“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的思維,同時他們還考慮:既然心理學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感興趣的學科,那麼,心理學教科書為什麼不能成為學生揹包裡最有趣的東西呢?

這四位讓人肅然起敬的學者——丹尼爾•夏克特,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前主任,哈佛心理學系歷史上少有的“講座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全球知名的“快樂教授”,他的著作《撞上快樂》被譯成25種語言,開設的“哈佛幸福課”,是受歡迎的哈佛課程;丹尼爾•韋格納,對於思維抑制與意識控制的研究享譽心理學界,“白熊實驗”已經成為心理學最經典的實驗之一;馬修•諾克,麥克阿瑟獎獲得者,是自我傷害行為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學者——重新“把自己當作讀書的學生”,以寫一本讀者喜歡的書為目標,成就了這本書:哈佛大學版《心理學》。

這是四位處在現代心理學金字塔塔尖的人物,他們在書中致力於去講述心理學的故事——去整合內容而不是單純地羅列,去展示想法而不是單純地描述。關注心理學的最新科研進展,希望學生們能夠意識到,心理學不是博物館裡的一件展品——心理學並不只是對過去事件的收集,同時也包含了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

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們明確提出,書中除了給讀者提供心理學經典內容與最前沿地帶的完整畫面, 最重要的便是“批判性思考” 。心理學研究有兩個主要部分:發現人們做什麼(觀察),發現人們行為表現背後的原因(解釋)。在哈佛大學版《心理學》(第三版)開篇,作者們提出了批判性思維/解釋過程中兩個最常見的敵人——看到我們所期望的或者想看到的,以及忽略我們沒有看到的——從進化的角度看,這兩個思維習慣是有助於人類生存至今的。雖然這兩個思維習慣最早是由天才哲學家培根所提出,但作者們在整本書中,不斷用心理學的研究印證並提醒著讀者。

當給兩個人呈現相同的證據,他們經常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都被介紹一個名字叫做漢娜的小女孩。一組參與者被告知,漢娜來自於一個富裕的家庭,另一組被告知漢娜來自於一個貧窮的家庭。所有參與者隨後都被呈現一些表明漢娜學習能力的證據(尤其是,他們觀看一段漢娜參加閱讀測驗的視頻),然後請他們給漢娜打分。儘管給所有參與者觀看的視頻是完全一樣的,相對於那些相信漢娜來自貧窮家庭的參與者,那些相信漢娜來自富裕家庭的參與者給她的成績的評分更加正性。而且,兩組參與者都通過引用視頻中的證據來捍衛他們的結論!類似的實驗表明,當我們仔細考慮證據時,我們看到什麼取決於我們期待看到什麼。

下面是最近在朋友圈轉得特別火的一段視頻。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個試驗:同一個小孩如果以穿得漂亮和髒破的兩種形象獨自走在大街上,路人是否都會留意和關心這個看似迷路的孩子?結果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判斷,僅僅依賴對方的穿著。

並不僅僅只是我們的信念給我們看到的證據染上它的色彩。我們的偏好和偏見、我們的自負和憎恨,我們的願望、需要、渴望和夢想也會如此。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呈現給參與者一些關於死刑效力的科學證據。一些證據表明死刑可以對犯罪起到震懾作用,一些表明不會。參與者會如何利用這些混合在一起的證據?那些原先支持死刑的參與者變得更加支持死刑,那些原先反對死刑的參與者變得更加反對。換句話說,當呈現給他們完全相同的證據時,參與者看到了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結果更加確信他們起初的觀點。後續的研究表明,當請科學家評價一些科學研究的品質,這些科學研究要麼證實這些科學家相信的觀點,要麼推翻他們相信的觀點,這時也發現了相同的模式。

我們的信念和願望也影響我們優先考慮哪些證據。大多數人都會和那些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人在一起,這就是說我們的朋友和家人非常可能更加肯定了我們的信念和願望,而不是挑戰它們。研究也表明,當有機會搜尋證據時,人們偏向於搜尋那些證實他們信念、滿足他們願望的證據。更重要的是,當人們發現了證實他們的信念、滿足他們的願望的證據,他們一般就停止搜尋,但是當他們發現那些反對的證據,他們會繼續搜尋更多證據。

我們對我們看到的證據深思熟慮,卻忘了那些我們沒有看到的證據。弗朗西斯•培根曾宣稱“對看不見的事情,我們根本不注意或者只給予一點兒注意”,並且他辯論道這個自然的傾向是“人類認識的最大障礙和偏差”。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玩一種遊戲,遊戲裡呈現給他們一套三字銘,也就是三個字母的組合,例如SXY、GTR、BCG和EVX。在每個試次裡,實驗者指向一套三字銘中的一個,然後告訴參與者這個三字銘是特殊的一個。參與者的任務是弄清楚這個特殊的三字銘的特殊之處是什麼。參與者需要經過多少個試次才能弄清楚?這取決於這個三字銘的特殊特徵。對於其中一半參與者,如果這個特殊的三字銘總是包含字母T,這些參與者需要看大約34套三字銘才能弄清楚三字銘的特殊之處。但是,對於另一半參與者,特殊的三字銘總是不出現字母T。這些參與者需要多少個試次才能弄清清楚?他們永遠也弄不清楚。永遠。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很自然地考慮那些我們看到的證據,但是從不,即使有的話,也是極少考慮我們看不見的證據。

忽略缺失證據的傾向會導致我們得出各種各樣錯誤的結論。歸根結底,如果批判性思維或者解釋過程的第一步是質疑你所看到,那麼第二步就是仔細考慮你所沒有看到的。科學並不是認識世界的絕對可靠的方式;它只是比其他方法更不容易犯錯。科學是人類的事業,而人類容易犯錯誤。

你完全可以像心理學家一樣去思考!

為了寫這本《心理學》,作者對講授心理學導論課程的784位教師做了調查(這個很了不起哦),請他們列出學生們關於心理學最常見的誤解有哪些。結果是,當學生們第一次來到心理學課堂時,他們通常都帶著一些關於心理學的想法,然而,這些想法絕大多數都是錯誤的。人們看到他們期望看到的,極少考慮他們根本沒有看到的事情——來源於進化的這兩個思維習慣,造就了很多樸素但是錯誤的心理學想法。以此為基礎,書中特設了一系列“轉變觀念”問題,讀者會在每一章的最後看到這些。這些問題首先會設定一個誤解可能出現的日常情境,然後要求讀者使用本章剛剛學到的科學知識來糾正這些謬誤。比如這個:

你所在國家的一名參議員正在支持一項議案。如果該項議案通過,將會對闖紅燈的攻擊性駕駛員處以數額巨大的罰款。你的一個同學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教科書已經教給了我們很多關於懲罰和獎勵的知識。這很簡單。如果我們懲罰了攻擊性駕駛員,開車闖紅燈的數量將會下降。”

  • 你同學的觀點是正確的嗎?

  • 新的法規會適得其反嗎?

  • 有沒有另外一種促進安全駕駛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基本上任何一本心理學入門書裡都會有關於懲罰和獎勵的知識,但鮮有如此機會讓讀者直面現實問題,挑戰自己的心理學思維,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正所謂“知識不是力量,思考才是”。我覺得這是哈佛大學版《心理學》的獨特之處,也是作者們的高明之處。


圖書介紹

你完全可以像心理學家一樣去思考!

《心理學》(第三版)

(上下冊)

[美] 丹尼爾•夏克特 等著

傅小蘭 等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第三版)由哈佛大學四位知名心理學家親自撰寫:丹尼爾•夏克特,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前主任,哈佛心理學系歷史上少有的“講座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全球知名的“快樂教授”,他的著作《撞上快樂》被譯成25種語言,開設的“哈佛幸福課”,是最受歡迎的哈佛課程;丹尼爾•韋格納,對於思維抑制與意識控制的研究享譽心理學界,“白熊實驗”已經成為心理學最經典的實驗之一;馬修•諾克,麥克阿瑟獎獲得者,是自我傷害行為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學者。

他們在書中致力於講述心理學的故事——去整合內容而不是單純地羅列,去展示想法而不是單純地描述。他們將寫作當成一門藝術,一門將複雜變得簡單、將嚴肅變得有趣的藝術,旨在讓心理學“成為學生揹包裡最有趣的東西”。正是他們在心理學領域的高深造詣,以及他們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寫作風格,讓本書成為世界範圍內廣受歡迎的心理學教科書。

本書在內容上關注批判性思維,作為認為讀者不僅需要學習事實,同時也需要學會如何像一名真正的心理學家去思考。書中不僅僅提供心理學經典內容的完整畫面,也試圖帶著讀者在這一學科發展的最前沿地帶翩翩起舞。作者們在新版中,重新架構了內容,全面升級覆蓋DSM-5,在此過程中著重展示心理學家如何思考、定義以及分類各種心理障礙。獨具匠心的專欄設計,提供了將本書內容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大量範例,展現了心理學與日常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這門科學在公共生活中日益增長的重要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