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傷寒的臨床分期

傷寒 便祕 腹瀉 養生 醫藥養生保健報 2017-06-16
典型傷寒的臨床分期

典型傷寒的病程在臨床上可分為4期,患者可根據症狀表現判斷自身病程的階段。

初期 病程第1周,多起病緩慢,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症狀。隨病情進展,體溫呈階梯形上升,5~7天達到39℃~40℃, 同時伴全身不適、乏力、頭痛、食慾缺乏等症狀。

極期 病程第2~第3周,出現傷寒特徵性表現。腸出血、腸穿孔等多在此期發生。發熱呈持續高熱,持續10~14天,以稽留熱型為主,少數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消化道症狀有明顯的腹部不適、 腹脹, 多數病人有便祕,少數病人為腹瀉,右下腹可有輕度壓痛。神經系統症狀有特殊的中毒面容: 表現淡漠、 反應遲鈍、聽力減退、耳鳴,重者出現譫妄、昏迷或腦膜刺激徵等中毒性腦病表現。 循環系統症狀多有相對緩脈或重脈。相對緩脈是指脈搏與體溫不成比例上升, 即體溫每增高 1℃,而脈搏增加少於每分鐘 15~20 次,是因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所致;重脈是指橈動脈觸診時,每1次脈搏感覺有2次搏動的現象,是因末梢血管受內毒素影響擴張所致。大多數病人有輕度的肝、脾大,若病人出現肝功能明顯異常時,提示併發中毒性肝炎。在病程第7~第 14天,部分病人的胸、 腹、 肩背等部位的皮膚分批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直徑為2~4 毫米, 成為玫瑰疹。壓之褪色,多在10個以下 2~4天隱退。

緩解期 病程第3~第4周,體溫逐漸下降,臨床症狀開始減輕,增大的肝、脾漸漸回縮。本期小腸病理改變仍處在潰瘍期,還可能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須警惕。

恢復期 病程第5周,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症狀、體徵消失、食慾好轉,1個月左右完全康復。 周海 / 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