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
"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文:懂車帝App原創 楊亞楠

中國汽車行業該怎麼辦?”8月31日,走進于家堡洲際酒店會議中心的所有人,心中都不免在思考這個殘酷又現實的難題。

中國車市低迷的走勢仍在持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了13.5%和11.4%。這場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至今仍未出現轉暖的跡象。

陰雲密佈之時,國家幾大部委將在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釋放怎樣的信號,就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其實,自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業內就始終有聲音呼籲政府出手“救市”,出臺類似於2009年和2015年“購置稅減半”的強刺激政策。當時,政府的兩次出手,都成功抵消了車市的下行壓力,宛如打了一針“強心劑”。

"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文:懂車帝App原創 楊亞楠

中國汽車行業該怎麼辦?”8月31日,走進于家堡洲際酒店會議中心的所有人,心中都不免在思考這個殘酷又現實的難題。

中國車市低迷的走勢仍在持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了13.5%和11.4%。這場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至今仍未出現轉暖的跡象。

陰雲密佈之時,國家幾大部委將在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釋放怎樣的信號,就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其實,自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業內就始終有聲音呼籲政府出手“救市”,出臺類似於2009年和2015年“購置稅減半”的強刺激政策。當時,政府的兩次出手,都成功抵消了車市的下行壓力,宛如打了一針“強心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15年國家第二次出臺“購置稅減半”政策“救市”

在本屆泰達論壇上,出面的國家六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均未釋放出任何政策救市的信號,對於汽車行業的未來反倒是有比較樂觀的預期,這與業內部分人士悲觀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業界普遍覺得,中國汽車行業自2018年迎來了‘拐點’,大形勢會趨於惡化;但今天六部委的態度,更多是將之定義為‘新起點’,更多將會著眼於在當前階段完成產業改革和轉型。”在聽了六部委的報告後,一位與會的行業分析人士說了這樣一番話。

的確,從國家六部委報告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依靠政策救市屬於“暫時緩解病痛”,已然不符合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定位和期許。“長痛不如短痛”,抓住當前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機遇,完成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國家六部委真正開出的藥方。

電動車技術路線究竟變不變?

按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戰略,“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由之路”,中國汽車行業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長期以來,應該採取何種技術路線,成為各方爭議不休的焦點。

"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文:懂車帝App原創 楊亞楠

中國汽車行業該怎麼辦?”8月31日,走進于家堡洲際酒店會議中心的所有人,心中都不免在思考這個殘酷又現實的難題。

中國車市低迷的走勢仍在持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了13.5%和11.4%。這場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至今仍未出現轉暖的跡象。

陰雲密佈之時,國家幾大部委將在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釋放怎樣的信號,就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其實,自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業內就始終有聲音呼籲政府出手“救市”,出臺類似於2009年和2015年“購置稅減半”的強刺激政策。當時,政府的兩次出手,都成功抵消了車市的下行壓力,宛如打了一針“強心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15年國家第二次出臺“購置稅減半”政策“救市”

在本屆泰達論壇上,出面的國家六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均未釋放出任何政策救市的信號,對於汽車行業的未來反倒是有比較樂觀的預期,這與業內部分人士悲觀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業界普遍覺得,中國汽車行業自2018年迎來了‘拐點’,大形勢會趨於惡化;但今天六部委的態度,更多是將之定義為‘新起點’,更多將會著眼於在當前階段完成產業改革和轉型。”在聽了六部委的報告後,一位與會的行業分析人士說了這樣一番話。

的確,從國家六部委報告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依靠政策救市屬於“暫時緩解病痛”,已然不符合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定位和期許。“長痛不如短痛”,抓住當前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機遇,完成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國家六部委真正開出的藥方。

電動車技術路線究竟變不變?

按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戰略,“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由之路”,中國汽車行業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長期以來,應該採取何種技術路線,成為各方爭議不休的焦點。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儘管一度“純電驅動”路線佔據上了上風,但其地位似乎並不穩固。尤其是在2018年5月,國家領導參觀了豐田汽車的混合動力與氫燃料電池技術後,業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中國應該儘快轉變為以燃料電池為主的技術路線。

2018年的泰達論壇上,有關燃料電池的討論就極為火爆。一年時間過去,這個爭論似乎仍沒有畫上句號。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直接地表示:“部分行業企業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動搖。”她再度強調,以純電驅動為導向的技術路線必須堅持,這是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10年間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

"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文:懂車帝App原創 楊亞楠

中國汽車行業該怎麼辦?”8月31日,走進于家堡洲際酒店會議中心的所有人,心中都不免在思考這個殘酷又現實的難題。

中國車市低迷的走勢仍在持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了13.5%和11.4%。這場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至今仍未出現轉暖的跡象。

陰雲密佈之時,國家幾大部委將在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釋放怎樣的信號,就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其實,自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業內就始終有聲音呼籲政府出手“救市”,出臺類似於2009年和2015年“購置稅減半”的強刺激政策。當時,政府的兩次出手,都成功抵消了車市的下行壓力,宛如打了一針“強心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15年國家第二次出臺“購置稅減半”政策“救市”

在本屆泰達論壇上,出面的國家六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均未釋放出任何政策救市的信號,對於汽車行業的未來反倒是有比較樂觀的預期,這與業內部分人士悲觀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業界普遍覺得,中國汽車行業自2018年迎來了‘拐點’,大形勢會趨於惡化;但今天六部委的態度,更多是將之定義為‘新起點’,更多將會著眼於在當前階段完成產業改革和轉型。”在聽了六部委的報告後,一位與會的行業分析人士說了這樣一番話。

的確,從國家六部委報告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依靠政策救市屬於“暫時緩解病痛”,已然不符合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定位和期許。“長痛不如短痛”,抓住當前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機遇,完成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國家六部委真正開出的藥方。

電動車技術路線究竟變不變?

按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戰略,“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由之路”,中國汽車行業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長期以來,應該採取何種技術路線,成為各方爭議不休的焦點。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儘管一度“純電驅動”路線佔據上了上風,但其地位似乎並不穩固。尤其是在2018年5月,國家領導參觀了豐田汽車的混合動力與氫燃料電池技術後,業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中國應該儘快轉變為以燃料電池為主的技術路線。

2018年的泰達論壇上,有關燃料電池的討論就極為火爆。一年時間過去,這個爭論似乎仍沒有畫上句號。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直接地表示:“部分行業企業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動搖。”她再度強調,以純電驅動為導向的技術路線必須堅持,這是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10年間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已經於2015年實現量產

對於燃料電池技術路線,宋秋玲的看法非常理性。她覺得,“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標準法規缺失,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等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條件。”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中國當前連生產儲氫罐的技術都不具備,要立即掉頭轉向燃料電池路線,實在是有些捨近求遠。

不過,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卻表示,“要集中開展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觀念技術攻關,實行產學研結合”,這無異於又給燒得正旺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添了一把柴火”。

蔡團結表示,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要試點先行,集中技術攻關、明確技術路線,實行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他還透露,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藉助2022年冬奧會和北京、河北等有關部門確定氫燃料的技術路線,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同時要結合公交都市、綠色城市配送等等這些示範工程,研究制定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使用引導政策,來實現科學合理的運用。

"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文:懂車帝App原創 楊亞楠

中國汽車行業該怎麼辦?”8月31日,走進于家堡洲際酒店會議中心的所有人,心中都不免在思考這個殘酷又現實的難題。

中國車市低迷的走勢仍在持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了13.5%和11.4%。這場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至今仍未出現轉暖的跡象。

陰雲密佈之時,國家幾大部委將在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釋放怎樣的信號,就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其實,自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業內就始終有聲音呼籲政府出手“救市”,出臺類似於2009年和2015年“購置稅減半”的強刺激政策。當時,政府的兩次出手,都成功抵消了車市的下行壓力,宛如打了一針“強心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15年國家第二次出臺“購置稅減半”政策“救市”

在本屆泰達論壇上,出面的國家六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均未釋放出任何政策救市的信號,對於汽車行業的未來反倒是有比較樂觀的預期,這與業內部分人士悲觀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業界普遍覺得,中國汽車行業自2018年迎來了‘拐點’,大形勢會趨於惡化;但今天六部委的態度,更多是將之定義為‘新起點’,更多將會著眼於在當前階段完成產業改革和轉型。”在聽了六部委的報告後,一位與會的行業分析人士說了這樣一番話。

的確,從國家六部委報告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依靠政策救市屬於“暫時緩解病痛”,已然不符合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定位和期許。“長痛不如短痛”,抓住當前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機遇,完成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國家六部委真正開出的藥方。

電動車技術路線究竟變不變?

按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戰略,“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由之路”,中國汽車行業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長期以來,應該採取何種技術路線,成為各方爭議不休的焦點。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儘管一度“純電驅動”路線佔據上了上風,但其地位似乎並不穩固。尤其是在2018年5月,國家領導參觀了豐田汽車的混合動力與氫燃料電池技術後,業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中國應該儘快轉變為以燃料電池為主的技術路線。

2018年的泰達論壇上,有關燃料電池的討論就極為火爆。一年時間過去,這個爭論似乎仍沒有畫上句號。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直接地表示:“部分行業企業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動搖。”她再度強調,以純電驅動為導向的技術路線必須堅持,這是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10年間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已經於2015年實現量產

對於燃料電池技術路線,宋秋玲的看法非常理性。她覺得,“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標準法規缺失,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等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條件。”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中國當前連生產儲氫罐的技術都不具備,要立即掉頭轉向燃料電池路線,實在是有些捨近求遠。

不過,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卻表示,“要集中開展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觀念技術攻關,實行產學研結合”,這無異於又給燒得正旺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添了一把柴火”。

蔡團結表示,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要試點先行,集中技術攻關、明確技術路線,實行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他還透露,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藉助2022年冬奧會和北京、河北等有關部門確定氫燃料的技術路線,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同時要結合公交都市、綠色城市配送等等這些示範工程,研究制定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使用引導政策,來實現科學合理的運用。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22年冬奧會或將助推氫燃料汽車技術的攻堅

對於技術路線的爭議,蔡團結也有自己的感慨:“行業跟不上,總在變,今天讓我推廣混合動力,明天讓我推廣氫能。所以我想還是要有一個市場理性化的選擇和結構化的配比。”宋秋玲對此的看法是:“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技術特點不同,有各自適合應用的場景,未來應該是互補、共存,而不是替代的關係。”

從上不難看出,堅持純電驅動為主導與儘快實現燃料電池技術攻堅,在技術路線上其實並不衝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祕書長閆建來此前在接受懂車帝採訪時曾表示,純電驅動和燃料電池有各自的用武之地,前者更適用於短途出行的乘用車,而後者更適用於長途運輸的商用車。“與其說是技術路線之爭,倒不如說是技術路線互補。

政策“利劍”如何揮動?

產業政策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但過度干預的影響同樣令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擔憂,尤其是在政策不定期調整後,往往對於汽車市場產生預期之外的影響。前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Jochem Heizmann)就曾經公開抱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制定似乎缺乏對長遠的考慮,而這將給企業的決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的風險。

"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文:懂車帝App原創 楊亞楠

中國汽車行業該怎麼辦?”8月31日,走進于家堡洲際酒店會議中心的所有人,心中都不免在思考這個殘酷又現實的難題。

中國車市低迷的走勢仍在持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了13.5%和11.4%。這場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至今仍未出現轉暖的跡象。

陰雲密佈之時,國家幾大部委將在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釋放怎樣的信號,就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其實,自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業內就始終有聲音呼籲政府出手“救市”,出臺類似於2009年和2015年“購置稅減半”的強刺激政策。當時,政府的兩次出手,都成功抵消了車市的下行壓力,宛如打了一針“強心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15年國家第二次出臺“購置稅減半”政策“救市”

在本屆泰達論壇上,出面的國家六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均未釋放出任何政策救市的信號,對於汽車行業的未來反倒是有比較樂觀的預期,這與業內部分人士悲觀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業界普遍覺得,中國汽車行業自2018年迎來了‘拐點’,大形勢會趨於惡化;但今天六部委的態度,更多是將之定義為‘新起點’,更多將會著眼於在當前階段完成產業改革和轉型。”在聽了六部委的報告後,一位與會的行業分析人士說了這樣一番話。

的確,從國家六部委報告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依靠政策救市屬於“暫時緩解病痛”,已然不符合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定位和期許。“長痛不如短痛”,抓住當前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機遇,完成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國家六部委真正開出的藥方。

電動車技術路線究竟變不變?

按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戰略,“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由之路”,中國汽車行業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長期以來,應該採取何種技術路線,成為各方爭議不休的焦點。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儘管一度“純電驅動”路線佔據上了上風,但其地位似乎並不穩固。尤其是在2018年5月,國家領導參觀了豐田汽車的混合動力與氫燃料電池技術後,業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中國應該儘快轉變為以燃料電池為主的技術路線。

2018年的泰達論壇上,有關燃料電池的討論就極為火爆。一年時間過去,這個爭論似乎仍沒有畫上句號。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直接地表示:“部分行業企業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動搖。”她再度強調,以純電驅動為導向的技術路線必須堅持,這是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10年間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已經於2015年實現量產

對於燃料電池技術路線,宋秋玲的看法非常理性。她覺得,“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標準法規缺失,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等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條件。”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中國當前連生產儲氫罐的技術都不具備,要立即掉頭轉向燃料電池路線,實在是有些捨近求遠。

不過,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卻表示,“要集中開展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觀念技術攻關,實行產學研結合”,這無異於又給燒得正旺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添了一把柴火”。

蔡團結表示,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要試點先行,集中技術攻關、明確技術路線,實行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他還透露,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藉助2022年冬奧會和北京、河北等有關部門確定氫燃料的技術路線,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同時要結合公交都市、綠色城市配送等等這些示範工程,研究制定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使用引導政策,來實現科學合理的運用。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22年冬奧會或將助推氫燃料汽車技術的攻堅

對於技術路線的爭議,蔡團結也有自己的感慨:“行業跟不上,總在變,今天讓我推廣混合動力,明天讓我推廣氫能。所以我想還是要有一個市場理性化的選擇和結構化的配比。”宋秋玲對此的看法是:“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技術特點不同,有各自適合應用的場景,未來應該是互補、共存,而不是替代的關係。”

從上不難看出,堅持純電驅動為主導與儘快實現燃料電池技術攻堅,在技術路線上其實並不衝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祕書長閆建來此前在接受懂車帝採訪時曾表示,純電驅動和燃料電池有各自的用武之地,前者更適用於短途出行的乘用車,而後者更適用於長途運輸的商用車。“與其說是技術路線之爭,倒不如說是技術路線互補。

政策“利劍”如何揮動?

產業政策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但過度干預的影響同樣令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擔憂,尤其是在政策不定期調整後,往往對於汽車市場產生預期之外的影響。前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Jochem Heizmann)就曾經公開抱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制定似乎缺乏對長遠的考慮,而這將給企業的決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的風險。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海茲曼曾公開抱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缺乏遠見和持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的泰達論壇上,國家六部委幾乎同時提到了完善政策、營造公平市場環境的重要性。

既要實施好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更多是用改革辦法釋放汽車活力,促進汽車普及、升級和消費,增強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如此說道。

在他看來,未來將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營造更加良好的法律環境,逐步全面取消企業領域限制。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司長劉衛軍也強調,營造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讓消費者放心的消費環境,這一定是市場監管總局在努力的方向。

"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文:懂車帝App原創 楊亞楠

中國汽車行業該怎麼辦?”8月31日,走進于家堡洲際酒店會議中心的所有人,心中都不免在思考這個殘酷又現實的難題。

中國車市低迷的走勢仍在持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了13.5%和11.4%。這場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至今仍未出現轉暖的跡象。

陰雲密佈之時,國家幾大部委將在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釋放怎樣的信號,就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其實,自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業內就始終有聲音呼籲政府出手“救市”,出臺類似於2009年和2015年“購置稅減半”的強刺激政策。當時,政府的兩次出手,都成功抵消了車市的下行壓力,宛如打了一針“強心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15年國家第二次出臺“購置稅減半”政策“救市”

在本屆泰達論壇上,出面的國家六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均未釋放出任何政策救市的信號,對於汽車行業的未來反倒是有比較樂觀的預期,這與業內部分人士悲觀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業界普遍覺得,中國汽車行業自2018年迎來了‘拐點’,大形勢會趨於惡化;但今天六部委的態度,更多是將之定義為‘新起點’,更多將會著眼於在當前階段完成產業改革和轉型。”在聽了六部委的報告後,一位與會的行業分析人士說了這樣一番話。

的確,從國家六部委報告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依靠政策救市屬於“暫時緩解病痛”,已然不符合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定位和期許。“長痛不如短痛”,抓住當前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機遇,完成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國家六部委真正開出的藥方。

電動車技術路線究竟變不變?

按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戰略,“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由之路”,中國汽車行業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長期以來,應該採取何種技術路線,成為各方爭議不休的焦點。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儘管一度“純電驅動”路線佔據上了上風,但其地位似乎並不穩固。尤其是在2018年5月,國家領導參觀了豐田汽車的混合動力與氫燃料電池技術後,業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中國應該儘快轉變為以燃料電池為主的技術路線。

2018年的泰達論壇上,有關燃料電池的討論就極為火爆。一年時間過去,這個爭論似乎仍沒有畫上句號。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直接地表示:“部分行業企業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動搖。”她再度強調,以純電驅動為導向的技術路線必須堅持,這是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10年間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已經於2015年實現量產

對於燃料電池技術路線,宋秋玲的看法非常理性。她覺得,“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標準法規缺失,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等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條件。”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中國當前連生產儲氫罐的技術都不具備,要立即掉頭轉向燃料電池路線,實在是有些捨近求遠。

不過,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卻表示,“要集中開展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觀念技術攻關,實行產學研結合”,這無異於又給燒得正旺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添了一把柴火”。

蔡團結表示,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要試點先行,集中技術攻關、明確技術路線,實行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他還透露,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藉助2022年冬奧會和北京、河北等有關部門確定氫燃料的技術路線,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同時要結合公交都市、綠色城市配送等等這些示範工程,研究制定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使用引導政策,來實現科學合理的運用。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22年冬奧會或將助推氫燃料汽車技術的攻堅

對於技術路線的爭議,蔡團結也有自己的感慨:“行業跟不上,總在變,今天讓我推廣混合動力,明天讓我推廣氫能。所以我想還是要有一個市場理性化的選擇和結構化的配比。”宋秋玲對此的看法是:“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技術特點不同,有各自適合應用的場景,未來應該是互補、共存,而不是替代的關係。”

從上不難看出,堅持純電驅動為主導與儘快實現燃料電池技術攻堅,在技術路線上其實並不衝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祕書長閆建來此前在接受懂車帝採訪時曾表示,純電驅動和燃料電池有各自的用武之地,前者更適用於短途出行的乘用車,而後者更適用於長途運輸的商用車。“與其說是技術路線之爭,倒不如說是技術路線互補。

政策“利劍”如何揮動?

產業政策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但過度干預的影響同樣令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擔憂,尤其是在政策不定期調整後,往往對於汽車市場產生預期之外的影響。前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Jochem Heizmann)就曾經公開抱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制定似乎缺乏對長遠的考慮,而這將給企業的決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的風險。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海茲曼曾公開抱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缺乏遠見和持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的泰達論壇上,國家六部委幾乎同時提到了完善政策、營造公平市場環境的重要性。

既要實施好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更多是用改革辦法釋放汽車活力,促進汽車普及、升級和消費,增強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如此說道。

在他看來,未來將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營造更加良好的法律環境,逐步全面取消企業領域限制。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司長劉衛軍也強調,營造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讓消費者放心的消費環境,這一定是市場監管總局在努力的方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比如說強制性產品認證,我們在跟汽車產業,很多的產品包括一些零部件,都從我們的目錄中拿掉了,大家也有感受。包括今年剛剛把消防車已經從目錄中拿掉了,希望在市場準入這個環節,也給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

而在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看來,新興產業發展變化快,政策也必須與時俱進調整。“在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我們不斷調整完善,從全面覆蓋逐步過渡到扶優扶強,現在企業和產品的集中度都達到了80%。”

另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傑透露,工信部正在牽頭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據悉,該規劃將作為2021年至2035年的產業政策規劃。其中,有一條明確指出,要提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和市場活力的對策,形成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推廣應用與資源環境、社會運行的良性循環。

"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文:懂車帝App原創 楊亞楠

中國汽車行業該怎麼辦?”8月31日,走進于家堡洲際酒店會議中心的所有人,心中都不免在思考這個殘酷又現實的難題。

中國車市低迷的走勢仍在持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了13.5%和11.4%。這場自2018年開始的“寒冬”,至今仍未出現轉暖的跡象。

陰雲密佈之時,國家幾大部委將在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釋放怎樣的信號,就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其實,自2018年中國車市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業內就始終有聲音呼籲政府出手“救市”,出臺類似於2009年和2015年“購置稅減半”的強刺激政策。當時,政府的兩次出手,都成功抵消了車市的下行壓力,宛如打了一針“強心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15年國家第二次出臺“購置稅減半”政策“救市”

在本屆泰達論壇上,出面的國家六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均未釋放出任何政策救市的信號,對於汽車行業的未來反倒是有比較樂觀的預期,這與業內部分人士悲觀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業界普遍覺得,中國汽車行業自2018年迎來了‘拐點’,大形勢會趨於惡化;但今天六部委的態度,更多是將之定義為‘新起點’,更多將會著眼於在當前階段完成產業改革和轉型。”在聽了六部委的報告後,一位與會的行業分析人士說了這樣一番話。

的確,從國家六部委報告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依靠政策救市屬於“暫時緩解病痛”,已然不符合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定位和期許。“長痛不如短痛”,抓住當前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機遇,完成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才是國家六部委真正開出的藥方。

電動車技術路線究竟變不變?

按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戰略,“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由之路”,中國汽車行業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長期以來,應該採取何種技術路線,成為各方爭議不休的焦點。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儘管一度“純電驅動”路線佔據上了上風,但其地位似乎並不穩固。尤其是在2018年5月,國家領導參觀了豐田汽車的混合動力與氫燃料電池技術後,業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中國應該儘快轉變為以燃料電池為主的技術路線。

2018年的泰達論壇上,有關燃料電池的討論就極為火爆。一年時間過去,這個爭論似乎仍沒有畫上句號。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直接地表示:“部分行業企業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動搖。”她再度強調,以純電驅動為導向的技術路線必須堅持,這是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10年間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已經於2015年實現量產

對於燃料電池技術路線,宋秋玲的看法非常理性。她覺得,“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標準法規缺失,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等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條件。”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中國當前連生產儲氫罐的技術都不具備,要立即掉頭轉向燃料電池路線,實在是有些捨近求遠。

不過,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卻表示,“要集中開展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觀念技術攻關,實行產學研結合”,這無異於又給燒得正旺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添了一把柴火”。

蔡團結表示,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要試點先行,集中技術攻關、明確技術路線,實行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他還透露,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藉助2022年冬奧會和北京、河北等有關部門確定氫燃料的技術路線,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同時要結合公交都市、綠色城市配送等等這些示範工程,研究制定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使用引導政策,來實現科學合理的運用。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2022年冬奧會或將助推氫燃料汽車技術的攻堅

對於技術路線的爭議,蔡團結也有自己的感慨:“行業跟不上,總在變,今天讓我推廣混合動力,明天讓我推廣氫能。所以我想還是要有一個市場理性化的選擇和結構化的配比。”宋秋玲對此的看法是:“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技術特點不同,有各自適合應用的場景,未來應該是互補、共存,而不是替代的關係。”

從上不難看出,堅持純電驅動為主導與儘快實現燃料電池技術攻堅,在技術路線上其實並不衝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祕書長閆建來此前在接受懂車帝採訪時曾表示,純電驅動和燃料電池有各自的用武之地,前者更適用於短途出行的乘用車,而後者更適用於長途運輸的商用車。“與其說是技術路線之爭,倒不如說是技術路線互補。

政策“利劍”如何揮動?

產業政策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但過度干預的影響同樣令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擔憂,尤其是在政策不定期調整後,往往對於汽車市場產生預期之外的影響。前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Jochem Heizmann)就曾經公開抱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制定似乎缺乏對長遠的考慮,而這將給企業的決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的風險。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海茲曼曾公開抱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缺乏遠見和持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的泰達論壇上,國家六部委幾乎同時提到了完善政策、營造公平市場環境的重要性。

既要實施好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更多是用改革辦法釋放汽車活力,促進汽車普及、升級和消費,增強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如此說道。

在他看來,未來將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營造更加良好的法律環境,逐步全面取消企業領域限制。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司長劉衛軍也強調,營造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讓消費者放心的消費環境,這一定是市場監管總局在努力的方向。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比如說強制性產品認證,我們在跟汽車產業,很多的產品包括一些零部件,都從我們的目錄中拿掉了,大家也有感受。包括今年剛剛把消防車已經從目錄中拿掉了,希望在市場準入這個環節,也給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

而在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宋秋玲看來,新興產業發展變化快,政策也必須與時俱進調整。“在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我們不斷調整完善,從全面覆蓋逐步過渡到扶優扶強,現在企業和產品的集中度都達到了80%。”

另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傑透露,工信部正在牽頭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據悉,該規劃將作為2021年至2035年的產業政策規劃。其中,有一條明確指出,要提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和市場活力的對策,形成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推廣應用與資源環境、社會運行的良性循環。

汽車行業“傷寒”未愈 國家六部委開了什麼藥方?

對電動車的補貼政策曾引發大規模騙補行為

對於六部委不約而同強調“善用政策利劍”,論壇現場一位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國家以往“政策救市”思路的轉變。“以前想的是市場不行了,就打一針興奮劑,讓市場重回高點。但2018年以來,中國市場的下滑,並不是外表的病症,而是骨子裡需要徹底轉型。這種時候,相比政策的直接刺激,一個更為規範、公平、理性的市場環境,才是更為重要的。

現場一位汽車企業代表也覺得,國家部委的表態反倒讓他對未來的車市充滿信心:“我們看到政策本身在趨於理性,這會讓真正踏實做產品和技術的企業更容易脫穎而出。要知道在以往,政策的出臺,往往伴隨的是企業跟風似的投機行為,這對於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