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可見13路電車和94路公交車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佔全市80%。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可見13路電車和94路公交車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佔全市80%。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三官堂橋禽蛋市場外景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可見13路電車和94路公交車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佔全市80%。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三官堂橋禽蛋市場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97年拍攝的蘇州河畔曹家渡副食品批發交易市場(陸傑 攝)

20世紀80年代初,曹家渡地區交通、工商業等經過綜合治理,拓寬了道路,調整了公交路線,遷走大部分工廠,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農貿市場,地區面貌煥然一新。小學、幼兒園及地段醫院等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呈現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糧食、造紙原料、建築材料在此裝卸。

曹家渡地處上海西大門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本身具有良好的商業基礎,發展潛力較大。20世紀80 年代市總體規劃中, 曹家渡曾作為上海市級副中心進行過整體性規劃, 之後又請日本專家對該地區進行規劃設計。1993年年市規劃局又做過控制性詳規。上海市商委也把曹家渡定位為高級商業副中心。在這些規劃和計劃裡, 曹家渡的商業功能被加以強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與層層深入,特別是在區級政府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較大的自主權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又一個發展機遇期。但由於當時涉及三區的步調欠缺協同,且各區的發展佈局不盡相同,所以曹家渡地區的發展出現了一段滯後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最早對曹家渡實施改造計劃的是普陀區。1995年在五路交匯處的長壽路口建造了現代化的大型商場——市一百滬西店。並大力拓寬長壽路, 在沿路的普陀區一側興建多處商住大樓,城市景觀大有改善。1995年9月18日,武寧南路正式通車。這條新闢的南北通道為曹家渡地區帶來新的活力。

1996年,靜安區政府順應民心辦實事,在全市率先將整個小莘莊地區實行舊區改造,於年底將舊房全部拆除,居民遷往位於漕寶路的靜安新城,在原地建成了高檔住宅小區——達安花園。優美的社區環境、嶄新的住宅樓群、方便的生活設施,曹家渡地區呈現出現代化新社區的雛形。與此同時,上海開開(集團)有限公司入住曹家渡,開開商廈、曹家渡傢俱商城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相繼開業。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可見13路電車和94路公交車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佔全市80%。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三官堂橋禽蛋市場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97年拍攝的蘇州河畔曹家渡副食品批發交易市場(陸傑 攝)

20世紀80年代初,曹家渡地區交通、工商業等經過綜合治理,拓寬了道路,調整了公交路線,遷走大部分工廠,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農貿市場,地區面貌煥然一新。小學、幼兒園及地段醫院等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呈現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糧食、造紙原料、建築材料在此裝卸。

曹家渡地處上海西大門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本身具有良好的商業基礎,發展潛力較大。20世紀80 年代市總體規劃中, 曹家渡曾作為上海市級副中心進行過整體性規劃, 之後又請日本專家對該地區進行規劃設計。1993年年市規劃局又做過控制性詳規。上海市商委也把曹家渡定位為高級商業副中心。在這些規劃和計劃裡, 曹家渡的商業功能被加以強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與層層深入,特別是在區級政府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較大的自主權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又一個發展機遇期。但由於當時涉及三區的步調欠缺協同,且各區的發展佈局不盡相同,所以曹家渡地區的發展出現了一段滯後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最早對曹家渡實施改造計劃的是普陀區。1995年在五路交匯處的長壽路口建造了現代化的大型商場——市一百滬西店。並大力拓寬長壽路, 在沿路的普陀區一側興建多處商住大樓,城市景觀大有改善。1995年9月18日,武寧南路正式通車。這條新闢的南北通道為曹家渡地區帶來新的活力。

1996年,靜安區政府順應民心辦實事,在全市率先將整個小莘莊地區實行舊區改造,於年底將舊房全部拆除,居民遷往位於漕寶路的靜安新城,在原地建成了高檔住宅小區——達安花園。優美的社區環境、嶄新的住宅樓群、方便的生活設施,曹家渡地區呈現出現代化新社區的雛形。與此同時,上海開開(集團)有限公司入住曹家渡,開開商廈、曹家渡傢俱商城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相繼開業。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已完成動遷的“小莘莊”地塊(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可見13路電車和94路公交車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佔全市80%。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三官堂橋禽蛋市場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97年拍攝的蘇州河畔曹家渡副食品批發交易市場(陸傑 攝)

20世紀80年代初,曹家渡地區交通、工商業等經過綜合治理,拓寬了道路,調整了公交路線,遷走大部分工廠,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農貿市場,地區面貌煥然一新。小學、幼兒園及地段醫院等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呈現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糧食、造紙原料、建築材料在此裝卸。

曹家渡地處上海西大門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本身具有良好的商業基礎,發展潛力較大。20世紀80 年代市總體規劃中, 曹家渡曾作為上海市級副中心進行過整體性規劃, 之後又請日本專家對該地區進行規劃設計。1993年年市規劃局又做過控制性詳規。上海市商委也把曹家渡定位為高級商業副中心。在這些規劃和計劃裡, 曹家渡的商業功能被加以強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與層層深入,特別是在區級政府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較大的自主權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又一個發展機遇期。但由於當時涉及三區的步調欠缺協同,且各區的發展佈局不盡相同,所以曹家渡地區的發展出現了一段滯後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最早對曹家渡實施改造計劃的是普陀區。1995年在五路交匯處的長壽路口建造了現代化的大型商場——市一百滬西店。並大力拓寬長壽路, 在沿路的普陀區一側興建多處商住大樓,城市景觀大有改善。1995年9月18日,武寧南路正式通車。這條新闢的南北通道為曹家渡地區帶來新的活力。

1996年,靜安區政府順應民心辦實事,在全市率先將整個小莘莊地區實行舊區改造,於年底將舊房全部拆除,居民遷往位於漕寶路的靜安新城,在原地建成了高檔住宅小區——達安花園。優美的社區環境、嶄新的住宅樓群、方便的生活設施,曹家渡地區呈現出現代化新社區的雛形。與此同時,上海開開(集團)有限公司入住曹家渡,開開商廈、曹家渡傢俱商城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相繼開業。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已完成動遷的“小莘莊”地塊(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商圈改造中的曹家渡地區(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20世紀90年代,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西商業、經濟中心。地區面貌大為改善。先後竣工落成的高層建築有智慧廣場、怡灃大廈、申達大廈、新宏安大廈、星光名門、康定汽車公寓、武定汽車公寓、宏安家園、宏昌樓、雲華公寓、神州大樓、陽光新苑、三鑫花園、達安花園等商住樓、商務樓、居民樓。飲食業除美林閣、杭州知味觀等大型名店外,還保留了滬西狀元樓(糟貨)、蘇州黃天源(糕團)等傳統特色名店,膾炙人口,吸引無數顧客。13、40、45、54、63、94、136、148、316、520、941等公交線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輻射到全市各個角落。還有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上海市公安局指揮大樓等國家機關辦公樓落戶在武寧南路,形成鱗次櫛比、蔚為壯觀的高樓群,標誌著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上城區變遷的縮影。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可見13路電車和94路公交車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佔全市80%。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三官堂橋禽蛋市場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97年拍攝的蘇州河畔曹家渡副食品批發交易市場(陸傑 攝)

20世紀80年代初,曹家渡地區交通、工商業等經過綜合治理,拓寬了道路,調整了公交路線,遷走大部分工廠,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農貿市場,地區面貌煥然一新。小學、幼兒園及地段醫院等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呈現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糧食、造紙原料、建築材料在此裝卸。

曹家渡地處上海西大門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本身具有良好的商業基礎,發展潛力較大。20世紀80 年代市總體規劃中, 曹家渡曾作為上海市級副中心進行過整體性規劃, 之後又請日本專家對該地區進行規劃設計。1993年年市規劃局又做過控制性詳規。上海市商委也把曹家渡定位為高級商業副中心。在這些規劃和計劃裡, 曹家渡的商業功能被加以強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與層層深入,特別是在區級政府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較大的自主權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又一個發展機遇期。但由於當時涉及三區的步調欠缺協同,且各區的發展佈局不盡相同,所以曹家渡地區的發展出現了一段滯後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最早對曹家渡實施改造計劃的是普陀區。1995年在五路交匯處的長壽路口建造了現代化的大型商場——市一百滬西店。並大力拓寬長壽路, 在沿路的普陀區一側興建多處商住大樓,城市景觀大有改善。1995年9月18日,武寧南路正式通車。這條新闢的南北通道為曹家渡地區帶來新的活力。

1996年,靜安區政府順應民心辦實事,在全市率先將整個小莘莊地區實行舊區改造,於年底將舊房全部拆除,居民遷往位於漕寶路的靜安新城,在原地建成了高檔住宅小區——達安花園。優美的社區環境、嶄新的住宅樓群、方便的生活設施,曹家渡地區呈現出現代化新社區的雛形。與此同時,上海開開(集團)有限公司入住曹家渡,開開商廈、曹家渡傢俱商城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相繼開業。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已完成動遷的“小莘莊”地塊(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商圈改造中的曹家渡地區(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20世紀90年代,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西商業、經濟中心。地區面貌大為改善。先後竣工落成的高層建築有智慧廣場、怡灃大廈、申達大廈、新宏安大廈、星光名門、康定汽車公寓、武定汽車公寓、宏安家園、宏昌樓、雲華公寓、神州大樓、陽光新苑、三鑫花園、達安花園等商住樓、商務樓、居民樓。飲食業除美林閣、杭州知味觀等大型名店外,還保留了滬西狀元樓(糟貨)、蘇州黃天源(糕團)等傳統特色名店,膾炙人口,吸引無數顧客。13、40、45、54、63、94、136、148、316、520、941等公交線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輻射到全市各個角落。還有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上海市公安局指揮大樓等國家機關辦公樓落戶在武寧南路,形成鱗次櫛比、蔚為壯觀的高樓群,標誌著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上城區變遷的縮影。

上海曹家渡簡史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可見13路電車和94路公交車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佔全市80%。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三官堂橋禽蛋市場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97年拍攝的蘇州河畔曹家渡副食品批發交易市場(陸傑 攝)

20世紀80年代初,曹家渡地區交通、工商業等經過綜合治理,拓寬了道路,調整了公交路線,遷走大部分工廠,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農貿市場,地區面貌煥然一新。小學、幼兒園及地段醫院等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呈現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糧食、造紙原料、建築材料在此裝卸。

曹家渡地處上海西大門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本身具有良好的商業基礎,發展潛力較大。20世紀80 年代市總體規劃中, 曹家渡曾作為上海市級副中心進行過整體性規劃, 之後又請日本專家對該地區進行規劃設計。1993年年市規劃局又做過控制性詳規。上海市商委也把曹家渡定位為高級商業副中心。在這些規劃和計劃裡, 曹家渡的商業功能被加以強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與層層深入,特別是在區級政府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較大的自主權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又一個發展機遇期。但由於當時涉及三區的步調欠缺協同,且各區的發展佈局不盡相同,所以曹家渡地區的發展出現了一段滯後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最早對曹家渡實施改造計劃的是普陀區。1995年在五路交匯處的長壽路口建造了現代化的大型商場——市一百滬西店。並大力拓寬長壽路, 在沿路的普陀區一側興建多處商住大樓,城市景觀大有改善。1995年9月18日,武寧南路正式通車。這條新闢的南北通道為曹家渡地區帶來新的活力。

1996年,靜安區政府順應民心辦實事,在全市率先將整個小莘莊地區實行舊區改造,於年底將舊房全部拆除,居民遷往位於漕寶路的靜安新城,在原地建成了高檔住宅小區——達安花園。優美的社區環境、嶄新的住宅樓群、方便的生活設施,曹家渡地區呈現出現代化新社區的雛形。與此同時,上海開開(集團)有限公司入住曹家渡,開開商廈、曹家渡傢俱商城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相繼開業。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已完成動遷的“小莘莊”地塊(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商圈改造中的曹家渡地區(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20世紀90年代,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西商業、經濟中心。地區面貌大為改善。先後竣工落成的高層建築有智慧廣場、怡灃大廈、申達大廈、新宏安大廈、星光名門、康定汽車公寓、武定汽車公寓、宏安家園、宏昌樓、雲華公寓、神州大樓、陽光新苑、三鑫花園、達安花園等商住樓、商務樓、居民樓。飲食業除美林閣、杭州知味觀等大型名店外,還保留了滬西狀元樓(糟貨)、蘇州黃天源(糕團)等傳統特色名店,膾炙人口,吸引無數顧客。13、40、45、54、63、94、136、148、316、520、941等公交線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輻射到全市各個角落。還有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上海市公安局指揮大樓等國家機關辦公樓落戶在武寧南路,形成鱗次櫛比、蔚為壯觀的高樓群,標誌著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上城區變遷的縮影。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

曾經滬西最熱鬧的去處之一。2017年,滬西電影院、曹家渡花鳥市場因市政改造而拆遷,僅剩幾處“老地方”也退出歷史舞臺。市民們紛紛重拾記憶,城區的變遷歷歷在目,年輕人青睞“龍之夢”,而歲月的痕跡中,曹家渡無可替代。

1

由“渡”興“市”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展。目前所指區域範圍大致為北起於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於江蘇路,東到康定路餘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

曹家渡得名於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另一說是由浙江臨安遷來)。故址在今長寧區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據張哀《曹氏世代義渡碑記》所載“隆萬之間,吳淞江大通,曹之祖父不告於眾,不求助於人,造舟以濟,仰須焉,則人稱之為曹家渡。”另據《法華鄉志》記載“曹家渡,在法華北三裡許,有市,里人曹暘呈縣建設。南岸三官堂,北岸長生庵。”這裡所說“曹暘呈縣建設”並非指義渡為曹暘所設,而是指曹暘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吳淞江北岸長生庵立碑,記述曹氏祖先捐資義渡一事。

根據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於來往。至明隆慶萬曆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後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後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後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後復通,曹氏後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02年法文上海地圖上繪製的曹家渡地區。紅色區域為居民點(村落)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4年的滬西地區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紅色區域為外僑所擁有的土地,與上圖對照可大致看出本土居民與外僑所佔區域的位置變化

歷史上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五角場”,這是近代以後的變化了。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發展。1860年前後,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並以此為藉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域)修築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築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闢築,1913年延築,全路貫通後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於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闢築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上海曹家渡簡史

美國傳教士Gulielma F. Alsop1918年出版的My Chinese days。書中提到在曹家渡附近傳教的經歷,並配有一張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的珍貴影像

1900年開始,租界當局開始大規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Brennan Road,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Connaught Road,今康定路)1906年先後闢築,並與極司非爾路交匯於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注:關於極司菲爾路(Jessfield road)名稱的來歷。該路自曹家渡至梵皇渡,沿路部分地塊原為英商約翰·麥克雷戈(John Macgregor)佔有(約翰·麥克雷戈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酒類進出口商Caldbeck & Macgregor洋行的老闆,該洋行也就是著名的正廣和公司前身。正廣和汽水早期包裝上都標註考爾伯克和麥克雷戈的姓氏),當時有條便道,以Macgregor第一任妻子的名字Jess命名為Jessfield road。約翰·麥克雷戈1899—1891年曾出任公共租界總董。道光十一年(1861年),極司菲爾路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1862年在便道基礎上闢築道路。1943年改名梵皇渡路,1964年改今名萬航渡路。

2

“樂土”與“歹土”

道路的修築帶來市區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闢築,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

進入20世紀後,陸續開闢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Singapore Road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今曹家渡街區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後,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展助力。

上海曹家渡簡史

民國七年(1918年)上海區域地圖中標註的曹家渡地區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法華鄉志》有文載:“中外富商巨賈莫不挾其資設廠經商。除綴絲麵粉廠外,若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曹家渡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名為“Dyce & Co.”的絹織廠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近代城市公用事業很早便已接入曹家渡地區。據劉麟生1921年所著《曹家渡調查記》和《約翰年刊》記載“煤氣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有,霍格(Edward Jenner Hogg)君之力也。翌年始有電燈,則聖約翰大學之功。美孚煤油公司及亞細亞火油公司亦於後此兩年內相繼設分局於此。”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闢設駛往虹口的十路公共汽車線路。1922年華商董杏生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闢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聖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閒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裡程價目表

上海曹家渡簡史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了最初的郵政業務,當時只是委託香燭店老闆增裕新代辦,1911年有郵差二人。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設管理局,並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註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由於曹家渡產業以棉紡織業為主,此類工廠的原料棉花是極易燃物品。為了及時處理出現的火災險情,1910年前後,餘玉卿在曹家渡極司菲爾路與極司菲爾支路交匯處附近設立了最早的救火會。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築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它由旅法華商朱佐潮創辦,開業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當天《申報》在本埠增刊有相關報道。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上海淪陷期間曾改名“滬西中華大戲院”。1945年後改為“滬西大戲院”。上海解放後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來源:黃德泉 著《民國上海影院概觀》)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的上海天主堂導覽( A Guide to Catholic of Shanghai)中記述的曹家渡聖彌額爾天神堂及外景圖片。文字中也簡單表述了曹家渡地區的變遷

曹家渡地區在20世紀20年代初屬上海縣法華鄉。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一座,稱曹家渡橋,原渡口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部街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市民俗稱之為“滬西小上海”。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29年上海城區分區圖中西區部分,曹家渡周邊區域各種標示較為清晰,還特別標出奧飛姆大戲院的位置

注:三官堂廟,與中國大多數鄉村社會一樣,曹家渡鄉民也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當年蘇州河南、北兩岸分別設有三官堂和長生庵。三官堂亦名紅廟,原名曹家渡觀音堂,建於清道光年間,本為渡客休憩而設。據傳為“曹氏之父君甫者”所建。曹家渡附近的善男信女常來此求神問卜,香客絡繹不絕,極盛一時。該廟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堂中除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外,還安放著觀音與關公像。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其中棉紡業與麵粉業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由於棉紡廠和麵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製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主要集中於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兩大工業區,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勞勃生路140號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證件。該公司1917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搬遷至勞勃生路,除製造電扇電料外,還生產燈泡和小電珠。上海解放後該廠為政府接受,1955年改製為上海燈泡廠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內大批工廠企業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計顯示,曹家渡地區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商業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作家樹棻曾在小說《昨夜風雨》中這樣描述曹家渡的市井風情:“這裡畢竟是滬西一處商業集中地段,因此仍能看到一番熱鬧景象。人影幢幢,往來熙攘,兩家比鄰的綢布店在鬧“大拍賣”競賽,從店員到擋手都站在門前聲嘶力竭地吃喝著招攬顧客。一家竹器店把留聲機搬到門口,李香蘭那帶磁性的嗓子飄蕩在空中,還有家賣炒麵的飲食店把鍋沿敲得震天響……所有這些聲音,匯成上海灘這個下只角繁榮地段裡的夜市交響樂。”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可見有租界當局設置的街壘

市井繁榮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無可迴避的。自20世紀初開始,曹家渡地區的城鄉變遷持續加快,而政府管理卻非常薄弱。由於地處偏僻,治安情況堪憂。當年的《申報》曾有文載“有青年子弟,獵豔尋春,俟婦女出棧之時,任意輕薄。……且流氓無賴等俟身人叢,混跡期間。”因此“顧散工之際,被流氓攔截調戲,以致滋生事端者時見於報。”客觀上曹家渡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複雜的人口結構也為各類醜惡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人口膨脹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湧入這一區域躲避戰亂,社會秩序的混亂更無可避免。當時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魔窟——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 “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騙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凶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及越界築路地區,在日偽政府的縱容下,曹家渡賭窯遂公開化,肆無忌憚。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裡、太平裡、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治安和生活環境甚為惡劣。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上海華光照相館拍攝,地址在靠近曹家渡的極司非爾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6年9月,滬上報紙報道轟動一時的“榮案”

抗日戰爭結束後,魚龍混雜、烏煙瘴氣的曹家渡,依舊是上海正經人家不會涉足的是非之地。1945—1949年的滬上報刊,每每“曹家渡”見報不是因為“毆打” “搶劫” “販毒” “拐賣”,就是因為“貧民窟火災”,竟無其他光彩的事由。1946年4月25日,震驚上海的麵粉大王、實業家榮德生(時年71歲)綁架案中,綁匪也是將榮德生藏於曹家渡老公益坊100號綁匪私設的黑牢中。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47年《老上海百業指南》中標註的曹家渡周邊區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再版)

3

變遷與發展

1949年上海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票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72年位於曹家渡萬航渡路1020號的戰鬥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票。該店歷史悠久,前身為1930年開設的鼎和祥煙雜店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外景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佔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靜安區所屬的商戶也有百餘家。曹家渡的大眾飲食獨具特色,也是滬上最具市井風情的食肆氛圍。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雞鴨血湯、粢飯、菜肉饅頭、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85年拍攝的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街景,此地也就是舊稱“三角場”的地方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可見13路電車和94路公交車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佔全市80%。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三官堂橋禽蛋市場外景

上海曹家渡簡史

1997年拍攝的蘇州河畔曹家渡副食品批發交易市場(陸傑 攝)

20世紀80年代初,曹家渡地區交通、工商業等經過綜合治理,拓寬了道路,調整了公交路線,遷走大部分工廠,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農貿市場,地區面貌煥然一新。小學、幼兒園及地段醫院等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呈現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糧食、造紙原料、建築材料在此裝卸。

曹家渡地處上海西大門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本身具有良好的商業基礎,發展潛力較大。20世紀80 年代市總體規劃中, 曹家渡曾作為上海市級副中心進行過整體性規劃, 之後又請日本專家對該地區進行規劃設計。1993年年市規劃局又做過控制性詳規。上海市商委也把曹家渡定位為高級商業副中心。在這些規劃和計劃裡, 曹家渡的商業功能被加以強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與層層深入,特別是在區級政府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較大的自主權之後,曹家渡再度迎來又一個發展機遇期。但由於當時涉及三區的步調欠缺協同,且各區的發展佈局不盡相同,所以曹家渡地區的發展出現了一段滯後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最早對曹家渡實施改造計劃的是普陀區。1995年在五路交匯處的長壽路口建造了現代化的大型商場——市一百滬西店。並大力拓寬長壽路, 在沿路的普陀區一側興建多處商住大樓,城市景觀大有改善。1995年9月18日,武寧南路正式通車。這條新闢的南北通道為曹家渡地區帶來新的活力。

1996年,靜安區政府順應民心辦實事,在全市率先將整個小莘莊地區實行舊區改造,於年底將舊房全部拆除,居民遷往位於漕寶路的靜安新城,在原地建成了高檔住宅小區——達安花園。優美的社區環境、嶄新的住宅樓群、方便的生活設施,曹家渡地區呈現出現代化新社區的雛形。與此同時,上海開開(集團)有限公司入住曹家渡,開開商廈、曹家渡傢俱商城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相繼開業。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已完成動遷的“小莘莊”地塊(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上海曹家渡簡史

20世紀90年代,商圈改造中的曹家渡地區(來源《上海市城市規劃》1998年4月號“社區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_以上海市曹家渡為例”劉君德)

20世紀90年代,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西商業、經濟中心。地區面貌大為改善。先後竣工落成的高層建築有智慧廣場、怡灃大廈、申達大廈、新宏安大廈、星光名門、康定汽車公寓、武定汽車公寓、宏安家園、宏昌樓、雲華公寓、神州大樓、陽光新苑、三鑫花園、達安花園等商住樓、商務樓、居民樓。飲食業除美林閣、杭州知味觀等大型名店外,還保留了滬西狀元樓(糟貨)、蘇州黃天源(糕團)等傳統特色名店,膾炙人口,吸引無數顧客。13、40、45、54、63、94、136、148、316、520、941等公交線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輻射到全市各個角落。還有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上海市公安局指揮大樓等國家機關辦公樓落戶在武寧南路,形成鱗次櫛比、蔚為壯觀的高樓群,標誌著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上城區變遷的縮影。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上海曹家渡簡史

曹家渡地區1948年(上)、1979年(中)、2006年(下)航拍圖對比,城區變遷一目瞭然(來源:上海測繪院 天地圖 上海)

現今的曹家渡地區,以悅達廣場、芳匯廣場和長寧八八等商業綜合體為主導,雖處於中山公園和靜安寺兩大商圈之間,但仍在不斷轉型發展之中。

近代至現代,上海的城市化過程不僅使得中心區域迅速發展,而且還形成了自內而外的城市化擴展源。它逐漸向周圍地域輻射、擴展和推移。在此影響下,歷史上曾經是上海城郊的地區,在產業、人口、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發生明顯變化。而曹家渡就是上海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典型。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