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70年|參加過抗美援朝的父親,給子女這樣起名字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感念七十年來城市變遷、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濟南萬科,面向社會和市民發起“家的70年”老照片徵集活動,徵集家中珍藏的老照片和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今天我們分享的是陸曉林一家的故事。陸曉林介紹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蔣介石企圖反攻大陸,他們利用當時先進的美式裝備不斷從海上和空中侵入大陸收集情報、散發反動傳單,以我軍當時的裝備,一時無法對其實施有效打擊。在此情況下,毛主席發出“全力以赴,務殲入侵之敵”的號召,據此,軍委命令沿海各大軍區將所屬陸軍高炮部隊,以軍為單位集中編成機動作戰高炮群,部署於敵機可能入侵或退出的沿海地區,執行機動作戰任務專門打擊敵P-2V。她父親1954年從朝鮮回國後沒回老家,直奔瀋陽高射炮校,經蘇聯軍事專家培訓後,成為我軍第一代高射炮兵基層指揮員,1961年任67軍高炮群高炮營副營長、營長,駐防臨沂、日照一帶。

“當時,67軍高炮群家屬暫住在膠縣(現膠州)一個大地主的莊園裡,1964年,讀高中的大姐和哥哥趁著學校放寒假,帶著奶奶從千里之外的河北興隆老家,來到膠縣過年,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已在3年前隨軍先行到了膠縣,此時父親也從駐防的臨沂回到膠縣,一家七口終於團聚了,這張全家福就是那年春節在膠縣照的。”

家的70年|參加過抗美援朝的父親,給子女這樣起名字

後排:兩邊為父母,姐姐曉雲、哥哥曉波,前排中:奶奶,兩邊是本人曉林,弟弟曉崗。“雲波林崗”,我們姐弟四人的名字源自父親與軍報的一次激情浪漫的“邂逅”。

抗美援朝回國後,陸曉林的父親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代高射炮兵,駐守在海防前線,捍衛著祖國的領空。在當年的《解放軍畫報》上見到了兩幅叫他終生難忘的彩色照片:一輪朝陽在海面上升起,燦爛的光芒映紅了雲霞和波濤;另一幅是:縷縷晨光透過森林灑在充滿生機的山崗上。那波瀾壯闊的氣勢、優美抒情的畫面、清新別緻的立意、浪漫向上的情調令高炮陣地上的父親激動不已。“雲波映紅日、林崗透曙光”,這壯美的詩句雋刻在了陸曉林父親的腦海裡,於是他把這詩句賜給了他的四個兒女,大女兒叫“雲”,大兒子叫“波”,老三叫“林”,小兒子叫“崗”,前面都冠有一個象徵早晨的“曉”字。

陸曉林說,她父親的名字也是自己起的。參軍前父親按輩份叫“連順”,經過戰火的洗禮,在人民軍隊這個革命大熔爐裡,有理想有文化的父親,日益對“連順”這個帶有小農經濟意識,透著“庸俗”氣息的名字甚為鬱悶,他為自己改了一個振奮、響亮,又不乏詩意的名字——陸松濤。從此這名字伴隨他打遼瀋、戰平津、抗美援朝、上福建前線、守山東海防,一路所向披靡、竟也毫髮無損。“要知道,在那子彈不長眼的戰爭年代,他老人家可是個被攻擊目標極大的重機槍手啊!父親改名的舉動似火種灑遍萬里山鄉,他的幾個堂弟也步其後塵,紛紛‘松山’、‘松林’地改叫開來……”陸曉林說。

2019年一個梨花盛開的春日,像父親一樣把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人民軍隊的姐姐哥哥和弟弟,穿上心愛的老軍裝,捧著父母的遺像,“雲波林崗”姐弟四人分別從三地聚集在長城腳下的故鄉羅文峪關。(曾經英俊瀟灑的大帥哥曉波哥哥已患中風,仍堅持前來)

家的70年|參加過抗美援朝的父親,給子女這樣起名字

憶當年,陸曉林的母親從羅文峪關南的侯家寨坐著花轎抬到關北的佛爺來婆家,陸曉林的父親沿著羅文峪關下的山路離開幼小的兒女、年輕的妻子和守寡的老母奔向血雨腥風的戰場,從此改變了家族的命運。他和他千千萬萬的戰友們浴血奮戰打出了一個亮堂堂的新中國,也改變了祖國的命運。“我們追尋著父輩的足跡,在這個當年長城抗戰的主戰場,合影留下永遠的緬懷,共同禮讚祖國的70華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慧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