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徐子建

人物檔案:徐子建,今年74歲,知名演員兼導演徐靜蕾的父親,103歲抗戰老兵徐成沄的兒子。他第一次嘗試寫作的非虛構作品《父親的軍裝》,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對話背景:

徐靜蕾是演藝圈公認的才女,書法很棒,表演和導演也都盡展才華。大家都知道徐靜蕾出生於北京,許多資料顯示徐靜蕾祖籍湖南。9月7日,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攜新書《父親的軍裝》來到武漢物外書店分享,道出一個大家都知之甚少的事實——徐靜蕾原來是湖北武漢蔡甸徐灣的後代。楚天都市報記者連日來專訪了徐子建。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徐子建

人物檔案:徐子建,今年74歲,知名演員兼導演徐靜蕾的父親,103歲抗戰老兵徐成沄的兒子。他第一次嘗試寫作的非虛構作品《父親的軍裝》,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對話背景:

徐靜蕾是演藝圈公認的才女,書法很棒,表演和導演也都盡展才華。大家都知道徐靜蕾出生於北京,許多資料顯示徐靜蕾祖籍湖南。9月7日,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攜新書《父親的軍裝》來到武漢物外書店分享,道出一個大家都知之甚少的事實——徐靜蕾原來是湖北武漢蔡甸徐灣的後代。楚天都市報記者連日來專訪了徐子建。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徐子建父親——103歲的徐成沄,《父親的軍裝》寫的是他的故事

武漢蔡甸徐灣18戶人家,跟我身上流的是同一支血脈

記者:以前大家都以為徐靜蕾家祖籍是湖南的,這次聽您說才知是湖北,具體是怎樣的淵源?

徐子建:我的爺爺15歲從湖北武漢蔡甸徐灣出發,去到湖南湘潭,在那邊做生意發家,後成為英國怡和船運公司的買辦,徐家家業曾經盛極一時,但到我父親那一代破產敗落。身處貧困的父親去當了兵,後來考了軍醫學校,走上了戰場。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解放戰爭中,從國民黨軍醫,成為人民解放軍的軍醫,《父親的軍裝》寫了父親作為一名軍醫的成長和蛻變。

10多年前,我開始著手寫這本書,在父親和母親口述的基礎上,遍查兩岸檔案,尋訪故地。光是到武漢蔡甸徐灣就來了3次。

記者:以前從沒來過祖籍地?是寫這本書才開始第一次來武漢蔡甸麼?

徐子建:2008年,我第一次到武漢來尋根,費了好多周折,找到武漢蔡甸一個18戶人家的小灣落,當時汽車還不通。農田裡有一片墳地,我心想“可能是我們徐家的”,“墳地墓碑上如果都是姓徐的話,我可能就找到老祖宗的地方了”,結果一看,大部分都是姓徐,而且跟我們家的輩分“祖德卓方成,子振家聲遠”也相吻合。

跟老家人見面後,感覺非常親切。我跟這18戶人家流的都是同一支血脈。我爺爺有兄弟六個,爺爺行六,除了爺爺從湖北去到了湖南,其他五個及後代都留在了武漢。

記者:《父親的軍裝》中提到,徐家有11人蔘加了抗戰。

徐子建:是的,徐氏家族共有11人蔘加抗戰,中心人物是家族中的徐旨乾,基本上都是受他影響參加革命和抗戰的。徐旨乾比我父親大22歲,他也是“子”字輩,輩分比我父親小。在他的電文中,稱呼我父親叫“家叔”。現在,武昌蛇山下還有徐旨乾故居,我去探訪過。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徐子建

人物檔案:徐子建,今年74歲,知名演員兼導演徐靜蕾的父親,103歲抗戰老兵徐成沄的兒子。他第一次嘗試寫作的非虛構作品《父親的軍裝》,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對話背景:

徐靜蕾是演藝圈公認的才女,書法很棒,表演和導演也都盡展才華。大家都知道徐靜蕾出生於北京,許多資料顯示徐靜蕾祖籍湖南。9月7日,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攜新書《父親的軍裝》來到武漢物外書店分享,道出一個大家都知之甚少的事實——徐靜蕾原來是湖北武漢蔡甸徐灣的後代。楚天都市報記者連日來專訪了徐子建。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徐子建父親——103歲的徐成沄,《父親的軍裝》寫的是他的故事

武漢蔡甸徐灣18戶人家,跟我身上流的是同一支血脈

記者:以前大家都以為徐靜蕾家祖籍是湖南的,這次聽您說才知是湖北,具體是怎樣的淵源?

徐子建:我的爺爺15歲從湖北武漢蔡甸徐灣出發,去到湖南湘潭,在那邊做生意發家,後成為英國怡和船運公司的買辦,徐家家業曾經盛極一時,但到我父親那一代破產敗落。身處貧困的父親去當了兵,後來考了軍醫學校,走上了戰場。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解放戰爭中,從國民黨軍醫,成為人民解放軍的軍醫,《父親的軍裝》寫了父親作為一名軍醫的成長和蛻變。

10多年前,我開始著手寫這本書,在父親和母親口述的基礎上,遍查兩岸檔案,尋訪故地。光是到武漢蔡甸徐灣就來了3次。

記者:以前從沒來過祖籍地?是寫這本書才開始第一次來武漢蔡甸麼?

徐子建:2008年,我第一次到武漢來尋根,費了好多周折,找到武漢蔡甸一個18戶人家的小灣落,當時汽車還不通。農田裡有一片墳地,我心想“可能是我們徐家的”,“墳地墓碑上如果都是姓徐的話,我可能就找到老祖宗的地方了”,結果一看,大部分都是姓徐,而且跟我們家的輩分“祖德卓方成,子振家聲遠”也相吻合。

跟老家人見面後,感覺非常親切。我跟這18戶人家流的都是同一支血脈。我爺爺有兄弟六個,爺爺行六,除了爺爺從湖北去到了湖南,其他五個及後代都留在了武漢。

記者:《父親的軍裝》中提到,徐家有11人蔘加了抗戰。

徐子建:是的,徐氏家族共有11人蔘加抗戰,中心人物是家族中的徐旨乾,基本上都是受他影響參加革命和抗戰的。徐旨乾比我父親大22歲,他也是“子”字輩,輩分比我父親小。在他的電文中,稱呼我父親叫“家叔”。現在,武昌蛇山下還有徐旨乾故居,我去探訪過。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爺孫三代合影

女兒考電影學院時,我還押中了題目

記者:《父親的軍裝》,是出版之前就給女兒看了嗎?讓她給提意見了嗎?

徐子建:之前她零零碎碎看過,主張我用平白的話語去寫。我女兒在出版之前又看了一遍,她最早看的是《寫在前面的話》,實際上是我最後寫的。她看完後挺驚訝,覺得寫得挺好。

記者:女兒的電影,您都是第一時間看了嗎?有一部《我和爸爸》講父女之間的矛盾,最終走向了互相理解和付出。

徐子建:女兒的電影,差不多是拍完我就看了。我和女兒沒有電影中那麼大矛盾。《我和爸爸》內容完全是虛構的,我的經歷和電影裡爸爸的經歷完全不同,我在工業企業幹了幾十年。唯一相似的一個情節就是,走路都拿著《北京晚報》看。我有空喜歡去書攤買點新書,《北京晚報》是必買的,而且一路看回來。

我們家有一個閣樓是放各種書的,看完了就往上面一扔,書還不少。靜蕾考北京電影學院的時候,就用上了。

我填報名表、簡歷的時候,心想教授招收學生的心理狀態大概跟顧客買東西的心理相似,就借鑑了顧客心理學上的一些原則——顧客願意跟自己認為的同一類人打交道。填表的時候,我注意突顯孩子藝術培養的基礎,比如她學過十多年書畫。考三試《文藝理論》的時候,我猜到了題目,想可能會考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文藝理論。我們家閣樓的《文藝百科》上正好有這方面內容。當時就背了這本書。第二天考的時候,正好就是這個內容。

記者:您和女兒靜蕾之間會有不理解的時候嗎?怎麼化解的?

徐子建:嚴格教育前提下,父女之間產生矛盾這個問題,就是所謂逆反心理。我從靜蕾2歲開始就對她進行嚴格的教育,一直到整個小學、初中階段都不存在太多逆反心理。一到高中,情況就變化了。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就不應該再用過去的方法,在大的問題上把關即可。

父女、父子之間有天然的血統關係,家長所做的也是為了孩子成才。孩子是會懂的。而且早期教育產生的效果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擺在那裡,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記者:董卿、徐靜蕾都是在爸爸的嚴苛教育下成才的。您覺得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不是隻能通過這種嚴苛的教育,才能改變子女的命運?

徐子建:教育可能有兩種方式,一種循循善誘,第二種強調嚴格,比如“虎媽”“虎爸”。咱們國家的教育傳統還是強調嚴格的這一面,私塾中就備有戒尺。一些名人如貝多芬小時候都受過嚴格的教育。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教導學生自覺地樹立目標,自覺地去努力。

記者:您下海後基本上就沒空管兒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下,女兒和兒子成年後性格、人生走向等方面差異大嗎?

徐子建:栽什麼樹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你付出多大努力,就收穫多少成果。尤其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要有科學性,要求家長自己要看好多書。

上世紀70年代靜蕾出生時,沒有多少教育類書籍。我就去北京圖書館看一些老書,那些書往往是孤本,只能在那裡抄寫。

一個孩子最後的成就,看起來有一定偶然性,其實從根本上講是必然的。科學的嚴格的早期教育,能決定人的一生。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徐子建

人物檔案:徐子建,今年74歲,知名演員兼導演徐靜蕾的父親,103歲抗戰老兵徐成沄的兒子。他第一次嘗試寫作的非虛構作品《父親的軍裝》,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對話背景:

徐靜蕾是演藝圈公認的才女,書法很棒,表演和導演也都盡展才華。大家都知道徐靜蕾出生於北京,許多資料顯示徐靜蕾祖籍湖南。9月7日,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攜新書《父親的軍裝》來到武漢物外書店分享,道出一個大家都知之甚少的事實——徐靜蕾原來是湖北武漢蔡甸徐灣的後代。楚天都市報記者連日來專訪了徐子建。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徐子建父親——103歲的徐成沄,《父親的軍裝》寫的是他的故事

武漢蔡甸徐灣18戶人家,跟我身上流的是同一支血脈

記者:以前大家都以為徐靜蕾家祖籍是湖南的,這次聽您說才知是湖北,具體是怎樣的淵源?

徐子建:我的爺爺15歲從湖北武漢蔡甸徐灣出發,去到湖南湘潭,在那邊做生意發家,後成為英國怡和船運公司的買辦,徐家家業曾經盛極一時,但到我父親那一代破產敗落。身處貧困的父親去當了兵,後來考了軍醫學校,走上了戰場。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解放戰爭中,從國民黨軍醫,成為人民解放軍的軍醫,《父親的軍裝》寫了父親作為一名軍醫的成長和蛻變。

10多年前,我開始著手寫這本書,在父親和母親口述的基礎上,遍查兩岸檔案,尋訪故地。光是到武漢蔡甸徐灣就來了3次。

記者:以前從沒來過祖籍地?是寫這本書才開始第一次來武漢蔡甸麼?

徐子建:2008年,我第一次到武漢來尋根,費了好多周折,找到武漢蔡甸一個18戶人家的小灣落,當時汽車還不通。農田裡有一片墳地,我心想“可能是我們徐家的”,“墳地墓碑上如果都是姓徐的話,我可能就找到老祖宗的地方了”,結果一看,大部分都是姓徐,而且跟我們家的輩分“祖德卓方成,子振家聲遠”也相吻合。

跟老家人見面後,感覺非常親切。我跟這18戶人家流的都是同一支血脈。我爺爺有兄弟六個,爺爺行六,除了爺爺從湖北去到了湖南,其他五個及後代都留在了武漢。

記者:《父親的軍裝》中提到,徐家有11人蔘加了抗戰。

徐子建:是的,徐氏家族共有11人蔘加抗戰,中心人物是家族中的徐旨乾,基本上都是受他影響參加革命和抗戰的。徐旨乾比我父親大22歲,他也是“子”字輩,輩分比我父親小。在他的電文中,稱呼我父親叫“家叔”。現在,武昌蛇山下還有徐旨乾故居,我去探訪過。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爺孫三代合影

女兒考電影學院時,我還押中了題目

記者:《父親的軍裝》,是出版之前就給女兒看了嗎?讓她給提意見了嗎?

徐子建:之前她零零碎碎看過,主張我用平白的話語去寫。我女兒在出版之前又看了一遍,她最早看的是《寫在前面的話》,實際上是我最後寫的。她看完後挺驚訝,覺得寫得挺好。

記者:女兒的電影,您都是第一時間看了嗎?有一部《我和爸爸》講父女之間的矛盾,最終走向了互相理解和付出。

徐子建:女兒的電影,差不多是拍完我就看了。我和女兒沒有電影中那麼大矛盾。《我和爸爸》內容完全是虛構的,我的經歷和電影裡爸爸的經歷完全不同,我在工業企業幹了幾十年。唯一相似的一個情節就是,走路都拿著《北京晚報》看。我有空喜歡去書攤買點新書,《北京晚報》是必買的,而且一路看回來。

我們家有一個閣樓是放各種書的,看完了就往上面一扔,書還不少。靜蕾考北京電影學院的時候,就用上了。

我填報名表、簡歷的時候,心想教授招收學生的心理狀態大概跟顧客買東西的心理相似,就借鑑了顧客心理學上的一些原則——顧客願意跟自己認為的同一類人打交道。填表的時候,我注意突顯孩子藝術培養的基礎,比如她學過十多年書畫。考三試《文藝理論》的時候,我猜到了題目,想可能會考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文藝理論。我們家閣樓的《文藝百科》上正好有這方面內容。當時就背了這本書。第二天考的時候,正好就是這個內容。

記者:您和女兒靜蕾之間會有不理解的時候嗎?怎麼化解的?

徐子建:嚴格教育前提下,父女之間產生矛盾這個問題,就是所謂逆反心理。我從靜蕾2歲開始就對她進行嚴格的教育,一直到整個小學、初中階段都不存在太多逆反心理。一到高中,情況就變化了。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就不應該再用過去的方法,在大的問題上把關即可。

父女、父子之間有天然的血統關係,家長所做的也是為了孩子成才。孩子是會懂的。而且早期教育產生的效果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擺在那裡,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記者:董卿、徐靜蕾都是在爸爸的嚴苛教育下成才的。您覺得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不是隻能通過這種嚴苛的教育,才能改變子女的命運?

徐子建:教育可能有兩種方式,一種循循善誘,第二種強調嚴格,比如“虎媽”“虎爸”。咱們國家的教育傳統還是強調嚴格的這一面,私塾中就備有戒尺。一些名人如貝多芬小時候都受過嚴格的教育。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教導學生自覺地樹立目標,自覺地去努力。

記者:您下海後基本上就沒空管兒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下,女兒和兒子成年後性格、人生走向等方面差異大嗎?

徐子建:栽什麼樹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你付出多大努力,就收穫多少成果。尤其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要有科學性,要求家長自己要看好多書。

上世紀70年代靜蕾出生時,沒有多少教育類書籍。我就去北京圖書館看一些老書,那些書往往是孤本,只能在那裡抄寫。

一個孩子最後的成就,看起來有一定偶然性,其實從根本上講是必然的。科學的嚴格的早期教育,能決定人的一生。

​對話徐靜蕾的父親徐子建:四代人小時候家境都困難,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徐子建在寫作中

從工廠流水線到“跳海”經商,我的人生也是一部奮鬥史

記者:聽說您的這部家族史要寫三部曲,第一部是寫父親的戰爭史《父親的軍裝》,第二部寫自己,第三部寫子女教育。您個人的經歷有什麼特別之處?

徐子建:我16歲到北京燈泡廠當學徒,在流水線上工作,比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演繹的還要辛苦。我操作時坐的位置,半米外就有一個烤箱,上千度的火苗,保證箱內溫度保持在400度左右。而烤箱的口正對著操作者。夏天的時候,那時候覺得哪兒是天堂啊?能車間外面樹蔭底下呆十分鐘,就是天堂了。

19歲的時候我當了設備維修工。20多歲我就成了車間主任。車間裡有400多位員工。那個時候工作起來都是廢寢忘食的。所以,長時間沒有按時吃飯,胃就出了毛病。

上世紀80年代我就下海了。與其說下海,不如說跳海。自己只有100塊錢,決心去辦一個工廠。從朋友那裡湊得1000多塊錢,用600塊錢從廢品回收公司買了一些二手設備,開始了霓虹燈的生產。幾年以後,在這個不大的行業裡,成了領頭羊。企業的業績幾倍於第二名第三名。後來產品更新換代,我年紀也大了。就退居二線了。

記者:您現在在您女兒的電影公司,還擔任了董事長,平常管那些事情?

徐子建:在我女兒的電影公司鮮花盛開影業公司,我一直是法人、董事長。我的工作只是財務上的一些簽字,並沒有管更多的事。

徐靜蕾早期的很多電影,製片人下面第一個就是我的名字,我覺得自己是浪得虛名。

記者:很多人看完《父親的軍裝》,欽佩於您這麼大年紀開始寫作,為了寫這部書,不僅查閱檔案,還去了許多戰役發生地探訪。

徐子建:我60歲之後開始著手寫這家族三部曲,這個工作量不是五年六年能完成的。現在第一部出版了,第二部三十萬字左右我已經成稿了。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家族史?從我爺爺、父親、到我、徐靜蕾這一代,小時候家境都困難——我父親出生時,家裡已經破產了;我小時候家庭變故,我30多歲才見到父親;徐靜蕾和她弟弟小時候,正值我在工廠上班和創業初期,家裡也很困難,最後每一代人都靠努力奮鬥改變了命運。

雖然教育孫輩主要是我兒子兒媳婦的責任,但作為爺爺輩的人,我希望我的勤奮能夠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前輩人應該為後輩人做出榜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王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