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沾化:歷史沿革及區劃變遷

地理位置

沾化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17°45′~118°21′,北緯37°34′~38

°1 1′; 東、東南分別和東營市河口區、利津縣毗連;南接濱州市,西鄰無棣、陽

信兩縣, 北至渤海。東西寬53.75公里,南北長68.99公里,總面積為2214.57平方公

裡。

建置沿革

今沾化境域,商屬蒲姑(又名薄姑)國。周屬齊國。秦朝屬厭次縣地。西漢,東南

部屬千乘郡溼沃縣(即漯沃縣),西南部屬平原郡富平縣,西北部屬渤海郡陽信縣。東

漢,東南部屬樂安國千乘縣,西南部屬平原郡厭次縣,西北部仍屬渤海郡陽信縣。三

國時期,地屬魏。東部為樂陵國溼沃縣地,西部為厭次、陽信縣地。西晉因魏制,隸

屬未變。東晉、南北朝為樂陵郡陽信縣、厭次縣、溼沃縣地。隋代,西部為渤海郡陽

信縣地,東部為渤海郡蒲臺縣地。唐朝,621年(武德四年) 改渤海郡為棣州,縣境遂

屬棣州。688年(垂拱四年)析蒲臺、厭次置渤海縣,並於渤海縣建招安鎮(今沾化古城),

今縣境即為棣州渤海縣招安鎮地。742年(天寶元年) ,改棣州為樂安郡,招安鎮隨縣

改屬樂安郡。760年(上元元年) 樂安郡複稱棣州,招安鎮仍屬棣州渤海縣。五代十國

時期,956年(周顯德三年) 置濱州,割棣州之渤海、蒲臺兩縣屬之,招安鎮隨縣屬濱

州。

北宋初年渤海縣招安鎮仍屬濱州。1042年(慶曆二年)升招安鎮為縣,此為建縣之

始。1073年(熙寧六年)又省縣為鎮復入渤海縣,1079年(元豐二年)復置招安縣。112

6年(靖康元年)宋被金滅亡,招安縣歸金朝,仍屬濱州,至1195年(金明昌六年)更招

安縣為沾化縣,沿用至今。

元代,初沿金制,1262年(中統三年)沾化縣屬濱棣路,1265年(至元二年)後,沾

化縣屬濟南路濱州。

明代,沾化縣屬濟南府濱州。

清初襲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武定州為府,沾化縣屬武定府。

1913年廢府設道,沾化屬岱北道。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沾化縣隨屬。192

5年設武定道,沾化縣改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縣直隸於省。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劃沾化屬魯北行政區,抗日民主政府

劃沾化屬冀魯邊區。1941年10月後歸清河區,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為渤

海行政區,沾化縣屬渤海區第四專區。1949年屬渤海區墾利專區。

1950年撤銷渤海區,建惠民專區,沾化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

合併為淄博專區,利津縣併入沾化縣,沾化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

分治、利津縣複製,沾化縣屬惠民專區。1967年專區改稱地區,沾化縣屬山東省惠民

地區至今。

行政區劃

查唐《十道圖》,縣各有鄉,鄉各有裡,可知鄉里之設,其來甚久。沾化鄉里設

置始於何時, 已不可考知。舊志記載,縣內原設4鄉48裡,以鄉統裡,以裡統村莊。

1512年(明正德七年),以境內人煙稀少,知縣李紳採鄉老王璜、石森等言以並裡上請

獲准,48裡併為24裡,鄉如故。清代將近城區的新裡,改稱六鋪裡,清末柳河裡分為

南、 北柳河裡,全縣4鄉統25裡。明代以前,境內村莊數無據可查,據清光緒《沾化

縣誌》載,18世紀中葉(清乾隆年間) 全縣共轄291個村莊,至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

發展到476個。

1890年沾化縣鄉里區劃情況

┌──┬───┬──┬──┬───┬──┐

│鄉名│里名 │領村│鄉名│里名 │領村│

│ │ │莊數│ │ │莊數│

├──┼───┼──┼──┼───┼──┤

│豐 │六鋪裡│18 │孝 │永豐裡│24 │

│ ├───┼──┤ ├───┼──┤

│樂 │舊裡 │8 │悌 │久山裡│21 │

│ ├───┼──┤ ├───┼──┤

│鄉 │城北里│26 │鄉 │黃升裡│18 │

│ ├───┼──┤ ├───┼──┤

│ │城南里│16 │ │南臺裡│15 │

│ ├───┼──┤ ├───┼──┤

│ │烽臺裡│21 │ │北臺裡│16 │

│ ├───┼──┤ ├───┼──┤

│ │皮店裡│17 │ │河西里│8 │

└──┴───┴──┴──┴───┴──┘

續表

┌──┬───┬──┬──┬──────┬──┐

│鄉名│里名 │領村│鄉名│里名 │領村│

│ │ │莊數│ │ │莊數│

├──┼───┼──┼──┼──────┼──┤

│仁 │城西里│27 │忠 │米家裡 │15 │

│ ├───┼──┤ ├──────┼──┤

│壽 │粉莊裡│18 │信 │壩上裡 │19 │

│ ├───┼──┤ ├──────┼──┤

│鄉 │棗園裡│38 │鄉 │富國裡 │22 │

│ ├───┼──┤ ├──────┼──┤

│ │馬鳴裡│24 │ │南、北柳河裡│26 │

│ ├───┼──┤ ├──────┼──┤

│ │窪張裡│31 │ │莢家裡 │20 │

│ ├───┼──┤ ├──────┼──┤

│ │呂家裡│13 │ │大莊裡 │15 │

├──┴───┴──┴──┴──────┴──┤

│合計:4鄉25裡476村 │

└──────────────────────┘

1931年將鄉里設置改為區鄉(鎮) 設置,以區統鄉鎮,鄉鎮領村莊,共設7個區,

62個鄉、7個鎮,共領462個村。縣境域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

第一區(領11鄉):沾城鄉(領村莊14,以下括號中均為鄉鎮領村莊數),李彥鄉(

13)、沙窪鄉(13)、三裡鄉(7)、黎明鄉(7)、河北鄉(7)、河南鄉(11)、極東鄉(7)、

烽臺鄉(7)、極中鄉(5)、馬道鄉(7)。共98個村。

第二區(領1鎮9鄉):流鍾鎮(2)、北園鄉(12)、趙平鄉(5)、粉莊鄉(8)、井王鄉

(7)、南園鄉(10)、大趙鄉(5)、皮店鄉(9)、堤圈鄉(4)、河東鄉(6)。共68村。

第三區(領7鄉):久山鄉(5)、西山鄉(10)、北豐鄉(7)、永豐鄉(12)、河西鄉(4

)、新臺鄉(7)、北臺鄉(6)。共51村。

第四區(領2鎮8鄉):泊頭鎮(4)、黃升鎮(4)、姜家鄉(8)、潘家鄉(9)、米家鄉(

8)、王侯鄉(5)、孟家鄉(7)、店子鄉(8)、子牙鄉(6)、大莊鄉(10)。共69村。

第五區(領1鎮11鄉):富國鎮(6)、高田鄉(8)、壩上鄉(5)、宿牙鄉(11)、董蘆鄉

(5)、孔家鄉(6)、杏行鄉(5)、望參鄉(10)、利國鄉(5)、豐民鄉(5)、下河鄉(13)、

忠孝鄉(9)。共88村。

第六區(領1鎮9鄉):義和鎮(3)、蒲臺鄉(3)、仁愛鄉(6)、王集鄉(4)、瑞豐鄉(

5)、大英鄉(4)、郭王鄉(6)、裕豐鄉(2)、新豐鄉(2)、仁和鄉(3)。共38村。

第七區(領2鎮7鄉):太平鎮(5)、新戶鎮(10)、順江鄉(9)、西汪鄉(3)、西華鄉

(2)、東華鄉(5)、丁家鄉(8)、徐壩鄉(6)、新民鄉(2)。共50村。

1945年10月:四區大莊鄉、二區南園鄉的金星廟村等劃屬濱縣;五區望參鄉劃屬

利津縣;一區馬道鄉的張家馬道、段家馬道、王家馬道、小馬家,二區大趙鄉、皮店

鄉,共18個村,劃屬陽信縣;秦口河以東原屬無棣的20多個村莊及大下窪劃入沾化縣

;縣內分7區1鎮(下窪鎮)。1946年春,五區分成東五區和西五區兩個區,全縣轄8個

區1個鎮。1946年夏,下窪鎮改稱下窪區。1947年1月增劃八區,此時全縣轄10個區。

1948年3月,將八區、三區北部和七區濱海部分劃歸海濱縣,分別為李家區、郭

局區。

1948年8月下窪區又改稱下窪鎮。是年建立民主鄉政權,全縣共建91個鄉。

1949年9月全縣各區更改名稱:一區更為新華區,二區更為黃升區,三區更為永

豐區,四區更為泊頭區,西五區更為富國區,東五區更為馬營區,六區更為義和區,

七區更為太平區。

1950年2月新華、黃升、永豐、泊頭、太平復稱一、二、三、四、七區;富國區

改稱五區,馬營區改稱六區,義和區改稱八區;撤銷下窪鎮,併入三區;撤銷濱海縣

,李家區、郭局區復歸沾化,分別為九區、十區。

1952年4月全縣劃鄉,10個區共轄109鄉、1個鎮。一區領13鄉:文化鄉、丁家鄉

、沙窪鄉、三裡鄉、李彥鄉、臺李鄉、於河鄉、南耿鄉、郭廟鄉、韓家鄉、高家鄉、

馬家鄉、趙吳鄉。

二區領11鄉:陳黃鄉、大樓鄉、火把鄉、流鍾鄉、河東鄉、棗園鄉、黃升鄉、牛

家鄉、樓子鄉、吳家鄉、閻家鄉。

三區領13鄉1鎮:下窪鎮、於家鄉、永豐鄉、孫家鄉、南集鄉、傅家鄉、大王鄉

、張王鄉、曹廟鄉、陳家鄉、蘇家鄉、柴家鄉、孫王鄉、路王鄉。

四區領10鄉:顏家鄉、王侯鄉、泊頭鄉、司家鄉、呂望鄉、季姜鄉、費家鄉、周

王鄉、屈牟鄉、王豸鄉。

五區領15鄉:羅家鄉、岔河鄉、孔家鄉、豐民鄉、杏行鄉、魏家鄉、李家鄉、丁

家鄉、富國鄉、王皮鄉、麻庵鄉、花家鄉、壩上鄉、剛家鄉、高田鄉。

六區領12鄉:流口鄉、金殿鄉、下河鄉、韓家鄉、邵家鄉、馬營鄉、新立鄉、三

合鄉、利國鄉、來劉鄉、張王鄉、車王鄉。

七區領10鄉:六合鄉、新合鄉、永合鄉、大樓鄉、太和鄉、西華鄉、牛王鄉、東

華鄉、仁合鄉、太平鄉。

八區領13鄉:義和鄉、小河鄉、河東鄉、同和鄉、大牟鄉、劉坨鄉、興和鄉、仁

和鄉、河北鄉、民生鄉、李坨鄉、新建鄉、勸學鄉。

九區領8鄉: 三堼鄉、北集鄉、大流鄉、曹家鄉、李家鄉、南趙鄉、下瞿阝鄉、

久山鄉。

十區領4鄉:郭局鄉、耿局鄉、新戶鄉、順江鄉。

1956年5月撤銷十區併入七區。

1957年撤區並鄉,全縣分4鎮35鄉:城關鎮、下窪鎮、富國鎮、義和鎮、八里鄉

、南耿鄉、班家鄉、黃升鄉、前皁鄉、流鍾鄉、大樓鄉、張王鄉、永豐鄉、寨子鄉、

泊頭鄉、呂望鄉、屈牟鄉、王侯鄉、孔家鄉、杏行鄉、馬營鄉、麻庵鄉、壩上鄉、下

河鄉、孫戶鄉、韓家鄉、太平鄉、郭局鄉、新合鄉、新戶鄉、東華鄉、大牟鄉、劉坨

鄉、勸學鄉、仁韓鄉、李家鄉、傅家鄉、下瞿阝鄉、北集鄉。

1958年9月全縣劃為14個人民公社:富國人民公社、永豐人民公社、下窪人民公

社、城關人民公社、黃升人民公社、泊頭人民公社、利國人民公社、下河人民公社、

義和人民公社、劉坨人民公社、郭局人民公社、太平人民公社、李家人民公社、北集

人民公社。以上14個人民公社依次另名為“躍進一、二、三……十四人民公社”。共

領525個生產大隊。

1958年11月利津縣併入沾化縣,計轄26個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改名為沾城人

民公社。1960年2月,濱縣閻家人民公社劃歸沾化縣,全縣轄27個公社。1960年6月,

將沾化縣的太平、郭局、義和、劉坨、羅鎮、同興、聯合、五莊等8個人民公社和李

家公社的一部分劃歸墾利縣,沾化尚轄19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調整區劃,閻家公社復歸濱縣,太平、郭局、義和、劉坨等4個公社復

歸沾化,沾利分治,沾化縣仍轄原14個人民公社。

1962年5月將富國公社分劃為富國、壩上、杏行3個公社。全縣轄16個公社。

1963年2月撤銷16個大公社,全縣改建為9個區,區下設小公社,計轄58個小公社

1963年沾化縣區、社區劃情況

┌───┬────────────────────┐

│區名 │小公社 │

│ ├─────────────────┬──┤

│ │名稱 │數目│

├───┼─────────────────┼──┤

│沾城區│城關公社郭廟公社於河公社邊家公社班│5 │

│ │家公社 │ │

├───┼─────────────────┼──┤

│下窪區│下窪公社丁羅公社寨子公社尚泊頭公社│8 │

│ │大王公社陳黃公社永豐公社張王公社 │ │

├───┼─────────────────┼──┤

│黃升區│黃升公社後皁公社流鍾公社大樓公社河│6 │

│ │東公社閻家公社 │ │

├───┼─────────────────┼──┤

│泊頭區│泊頭公社屈牟公社鄭家公社季姜公社王│5 │

│ │侯公社 │ │

├───┼─────────────────┼──┤

│富國區│富國公社董卜公社杏行公社麻庵公社打│8 │

│ │磨李公社 │ │

│ │壩上公社羅家公社豐民公社 │ │

├───┼─────────────────┼──┤

│馬營區│馬營公社利國公社孫戶公社下河公社金│6 │

│ │殿公社韓家公社 │ │

├───┼─────────────────┼──┤

│太平區│太平公社新戶公社東華公社老鴉公社郭│6 │

│ │局公社三合公社 │ │

├───┼─────────────────┼──┤

│義和區│義和公社劉坨公社小河公社四扣公社大│8 │

│ │牟公社勸學公社仁韓公社大山公社 │ │

├───┼─────────────────┼──┤

│李家區│李家公社西公社南集公社南趙公社下│6 │

│ │公社傅家公社 │ │

└───┴─────────────────┴──┘

1965年2月建郭局漁業公社。1965年6月建立河貴公社,歸富國區管轄,同時撤董

卜、下瞿阝、郭局3個公社。1965年8月,撤銷勸學公社。1966年3月建立齊瞿阝公社,

歸屬太平區管轄。

1968年5月撤區並小公社,全縣建19個公社:沾城公社、黃升公社、流鍾公社、

下窪公社、永豐公社、泊頭公社、王侯公社、富國公社、齊瞿阝公社、河貴公社、馬

營公社、下河公社、義和公社、四扣公社、太平公社、新戶公社、李家公社、馮家公

社、郭局漁業公社(1969年3月更名海防漁業公社)。

1971年3月撤王侯公社、建大高公社。1982年4月沾城公社更名古城公社,馬營公

社更名利國公社,撤銷富國公社,建立富國鎮。此時,縣境總面積2741.5平方公里。

1982年11月,國務院批准成立東營市,1983年9月,沾化縣的義和、四扣、太平

、新戶4個公社劃屬東營市,至此,全縣轄1個鎮14個公社。

1984年6月撤公社建鄉、鎮。全縣轄3個鎮,11個鄉:富國鎮、古城鎮、下窪鎮、

大高鄉、黃升鄉、流鍾鄉、永豐鄉、泊頭鄉、齊瞿阝鄉、河貴鄉、利國鄉、下河鄉、

李家鄉、馮家鄉。同年10月,建海防辦事處,從此全縣轄3鎮11鄉1個辦事處。鄉、鎮

統領行政村,全縣共有443個行政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