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定期壽險為什麼會覺得吃虧呢?'

"

長期以來,定期壽險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有些人主張推廣“純消費型”的定期壽險,排斥“儲蓄型”的現金價值保險,而另外一些人則持相反意見。事實上,這兩種極端的觀點都難以立足。

"

長期以來,定期壽險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有些人主張推廣“純消費型”的定期壽險,排斥“儲蓄型”的現金價值保險,而另外一些人則持相反意見。事實上,這兩種極端的觀點都難以立足。

買定期壽險為什麼會覺得吃虧呢?

定期壽險對於收入較低而保險需求(通常來自家庭責任)較高的人群,就顯得十分必要。風險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重點保障可能對家庭造成巨大損失的風險。如果目前家庭收入有限,沒有能力購買保費較高的終身壽險或其他分紅、投資型保險,消費者就可以選擇定期壽險,用以保證在遭遇損失時有足夠的財務保障。

為什麼容易產生“吃虧”心理

當定期壽險滿期時,如果被保險人仍然生存,保險公司沒有任何的給付責任,也就是說:你所交的保險費不能返還。很多消費者就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即履行了交保費的義務而沒有獲得任何補償的“吃虧”心理。其實,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保險的本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接受商業性服務是必須付費的,比如看電影要花錢買票,去郵局或銀行匯款要支付手續費,參加商業培訓要交培訓費,享受物業管理服務要支付物業費。保險也是眾多服務的一種,它是一種特殊的金融服務,通過簽訂保險合同的方式,保險公司做出在約定保險事故發生時給付約定保險金、約定保險事故不發生時不給付保險金的條件允諾,該條件允諾的對價就是投保人繳納一定金額的保費。

因此,保障型產品的保費可以視為是一種保障服務費,當被保險人期滿生存時,已經在約定保險期限內享受了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障服務,繳納保費就是必需的。

如何解決“吃虧”心理問題

關注兩個重要條款

定期壽險只能提供暫時的壽險保障,在保險期滿時終止保單效力。隨著保險需求和經濟收入狀況的改變,有些投保人希望在期滿時續保一個定期壽險,有些投保人還可能在期滿前將定期壽險轉換為終身壽險。

但是,有的被保險人可能因身體狀況惡化而被視為拒保風險,買不到所需保險產品,或者保險費率將明顯增加。針對投保人的這種顧慮,保險公司在定期壽險中設計了兩個重要的條款:可續保條款和可轉換條款。

可續保條款——允許投保人按約定的保險費率在定期壽險期滿時續保一個定期壽險。換言之,被保險人不必進行體檢或向保險公司提供關於最近健康狀況的證明材料。如果投保人要求續保,則不論被保險人健康狀況如何,保險公司都必須給以續保。

可轉換條款——允許投保人在保險期限內將定期壽險轉換為終身壽險。也就是說,即使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已嚴重惡化,成為不可保風險,保險公司也不能拒絕投保人的轉換要求。轉換後終身壽險的保費只能按事先約定的保險費率收取,不能根據特定被保險人的死亡風險而提高保費。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保險問一問】

2019版微醫保百萬醫療險,0-65週歲可投保,600萬醫療保障,保100種重大疾病首月低至1.1元起,次月11元起,查看【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