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B端 | 做慣了C端的人到底不適應在哪裡?'

人生第一份工作 自媒體 微商 創業 跳槽那些事兒 設計 三元一站式企業服務 2019-07-27
"

為什麼我們一開始不做B端?

因為我當時搞不定B端客戶,雖然在我職業生涯最開始的7年,我只做B端業務,做大項目,還出過一本講大項目售前售後實戰技巧的書。

我是面向C端消費者創業的,先做個人自媒體,博客,微博,微信訂閱號,頭條號,抖音,等等等等,一直在攢粉,圈影響力,然後推出各種針對個人的圖書,網課,訓練營,包括培訓,去做影響力變現。

無非是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做大了,人變多了,管理變重了。

為什麼我一開始不去選擇給大企業做服務,做他們的供應商,拿到一部分分包合同,而是選擇啟動C端個人收費業務呢?

答案很簡單,一沒錢,二沒資格。

作為普通人從0到1創業,最重要的是找到現金流。做C端業務相對容易搞定現金流。

比方說賣網課,是賣給個人用戶,他們的決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式,我們買流量,刷文案,刷到個人消費者了,如果課程內容、價格和福利本身都誘人,他們就下單了——團隊馬上就能分到錢,然後拿著錢去做事做大。

這裡面有沒有B端呢。有,比如網課平臺,對作者就是B端。

但這種B端公司對個人課程老師非常友好,流程也很簡單,甚至每天結算一次收入。作者本人入駐網課平臺也不需要支出現金,只需要個人多付出一點時間配合。

但是如果把網課賣給一家企業,哪怕是中小企業,決策流程就很複雜了。

首先你得搞清楚企業有沒有預算,誰來決策,搞清楚這個預算和流程才能跟進……

然後企業會問你有哪些課程以及做報價方案……

然後企業內部要蒐集需求,瞭解對課程的建議,並希望你能針對性調整……

等你費盡千辛萬苦找到妥協方案了,企業往往要求進入價格談判,如果價格太高,企業會說按規定,必須招標,哪怕是你找兩家公司陪標……

好不容易合同搞定了,付款又成為一個麻煩,首付多少,完成怎樣的交付條件再付多少,怎樣開票,一切都對還得走財務審核流程……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這絕對是一個很快的合作),你終於談成了3門課,300個賬戶,總價1萬的一個合同。

嗯,你和你的團隊已經餓死在籤合同的前一天了。

更糟糕的是,這還是和中小企業合作,如果是和大企業合作,企業首先要問你的企業有沒有各種資質,有沒有團隊,有沒有一定的規模,這些不達標,你根本沒有機會合作。

資格這個東西,你的規模沒有達到一定階段,就是沒有——此時我眼前似乎浮出一幅畫面,老前輩一臉慈祥說:後生仔,要好好努力喔。

做慣了C端的人,做B端會有哪些不適應?


to C 業務設計是基於需求,讓個人用戶越爽越好;

to B 業務設計是基於安全,越能避免人犯錯誤越好。

基於安全是指B端採購任何服務或者產品,第一考慮是會不會影響我現有的業務,影響我現有的流程正常運營,影響我現有的收入來源。

在C端用戶這裡,很多采購併不需要考慮是否影響其它人,只需要考慮這個事是否我喜歡,在我承受能力範圍內就好。

只要能爽,馬上成交。

——做C端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快速成交”,所謂的持續,頂多就是搞個群,用三個月時間轉化。

這就讓習慣做C端的人缺乏耐心等。

而B端業務是需要等內部決策流程,往往一個人的意見不能拍板,即便老闆說這個挺好,也要聽一下下屬的意見,沒有辦法快速成交。

越是大項目越需要考慮各種複雜因素,經常擱淺。

我們做大項目的人,有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如果跟一個項目,三個月就成交,簡直要喜到淚奔。

為了成交,誇張宣傳。

——做C端的人會習慣用誇張的宣傳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不管是賣口紅的李佳琦,還是朋友圈誘導你買課的海報,基本上都很誇張的,畢竟全人類都阻止不了喜提和諧號的微商不是?

我們寫文案也極盡撩撥之能事,本質上寫給C端的文案只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挑逗你的,一種是鄙視那種太直接的,然後告訴你我們才不要那種“喜歡就會放肆”的。

好多人做個人消費者的生意,就是敢承諾效果,反正賣出去他也負不了責。

但是做B端,誇張的宣傳是沒有用的,我們要談實實在在的數據,合作的目標要達成怎樣的結果,如何保障這樣的結果,階段性檢測如何做,有沒有客觀的第三方指標去評估?

——你不承諾效果,就無法得到合同。

淡化個人,強調團隊。

——做C端的人特別想打造個人品牌,用個人影響力圈粉,轉化粉絲,為了彰顯個人品牌,做C端業務的人,其實都蠻高調的。

經常發佈各種消息搶大家的注意力,讓大家覺得我們家很厲害這樣子。好多人的項目,八字都沒有一撇,就喊得滿世界都知道,生怕別人錯過這個好項目。

但是做B端業務,甲方特別怕這種頭特別厲害,但是團隊能力怎樣不清楚。

一個個人能力很強的人,大家都會佩服,但是你再厲害,很多具體的事情也得有人對接啊,如果你手下不行,那麼B端會請你來上課,但絕不會讓你來合作。

另外很多做B端業務一年成交過億的人,都很低調,絕不會在自媒體上高調宣傳自己,大家都很懂規矩。

在項目沒有塵埃落定之前,必須管住你的嘴,避免消息洩露給競爭對手,是很重要的。即便項目在合作了,是不是能宣傳,也不是你單方面的事情,要和甲方溝通,要統一公關行動。就算你要拿甲方做案例,你也得有甲方的授權,不能隨意。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做慣了C端的人,去了一家500強企業做了培訓,估計第二天他就寫出一篇文章《當年那個窮小子,今天也成為了被500強企業邀請的嘉賓》,這事怎麼說呢,沒見過場面。

強調標準,強化流程。

——做C端的人特別喜歡創造不一樣的驚喜體驗,每一次都希望給別人驚喜感。

這種個性化體驗會帶來很多美好的時刻,但這樣做最大的問題,就是業務缺乏標準化,每一次隨意發揮的場合太多,導致成本很難精確評估。

B端具備一定能力後,都擁有或多或少的規模化複製能力,任何一個隨意動作經過流程放大後,都有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結果。

所以B斷非常重視流程建設,重視標準化建設,希望梳理業務流程,哪些動作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優化的,每個動作的目標是什麼,產出是什麼,帶來的價值是什麼,資源配合要求是什麼,成本是多少,要一項一項梳理清楚,變成可以複製的流程,這才是把業務按一定質量穩定做大的管理能力體現。

就好比,我每天寫出一篇日更文容易,但要求我每天寫一篇質量差不多的乾貨日更文,非常非常難。這就要求把我寫文章的過程拆解成一系列標準動作,安排專人來負責,靠團隊和流程管控的力量擺脫對個人的依賴,才能形成規模業務。

但反過來說,B端業務做習慣的人,總想讓C端業務標準化,這讓剛剛起步,規模化還不夠的C端業務失去了想象力,體驗感,很容易帶來種種衝突。

規模足夠大的C端業務,其實也是要做標準化的,但是更多依賴機器,依賴算法,依賴人工智能,而不是人。

不管是B端還是C短,要做大規模,都不容易。只是雙方考慮問題思維出發點不一樣,最終結果也不同。

為什麼我們現在喊擁抱B端?


我過去搞不定B端,不代表我一輩子搞不定B端。在我們這兒,擁抱B端,最終是一個企業做大的必經之路,你想回避是沒有用的,起碼你的發展得和國家政策走向一致吧?

個人能力特別強的人,一開始從做C端起步,是比較容易賺到錢,讓事業起步。這樣起步的缺陷是事業不好做起規模。

有人說幹嘛要做大規模,小而美不是挺好?

小而美的問題是團隊如果長期缺乏成長空間,人員其實也留不住,遲早被大池子的人挖走。

——一個規模都不擴大的團隊,根本沒辦法談成長空間的。


比如我們一期期開各種寫作、時間管理特訓營招生,其實招生流量壓力很大的。我們自己的流量如果能支撐起滾動招生,這是好事,但基本上我們也只能做到滾動招生,想快速放量做大,也有自己的流量天花板,要繼續擴大規模,怎麼辦?

另外一個問題是個人用戶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很大,經濟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很多個人消費者會減少支出,導致你的經營業績會遇到巨大的波動。

但如果說有個全國性的銀行客戶,每個省每個月送10個人到我們線上特訓營學習,一個月就是300人,籤個全年合作協議,你說我們這線上特訓營業務以後經營會不會發展更順利?

而且即便經濟環境變化了,大客戶一般是先減少開支,而不是一下子業務沒了,業務沒有了,等於對方負責業務的人也得下崗了。

如果沒有太大的招生壓力,我們反而可以集中精力先解決產品和服務迭代,讓客戶滿意,爭取第二家,第三家行業大客戶合作,這種合作關係建立了,服務做好了,就很難逆轉。

我們一旦擁有一批穩定的大客戶資源,我們全年發展規劃反而可以更科學,更合理,更有資金去打更多C端B端市場。

要把事業規模做起來,你必須先成為一個團隊,把團隊能力標準化,把內部信息化系統構建起來,這樣就有能力和B端用戶建立長期行業合作。

這需要團隊有統一的目標,有強大的意志,有爬坡的決心,有堅韌的身體,等我們耐心一點點搞定了團隊建設,搞定了標準化建設,成立了對接B端資源的專門負責團隊,一點點學習和B端企業溝通模式,商業世界的大門才真正為我們打開,我們才能說,我們接到了商業世界各位前輩們的邀請函。

我在個人品牌IP營裡分享過一句話:

人脈管理的高端玩法,不是認識多麼厲害的人,而是加入別人的供應鏈,甚至去整合大家一起做生態。

在商業大佬面前,我們連小學生都不是,老老實實記住TO B是買體系化的服務能力,我們要努力成為讓大佬給機會的團隊。

這就是我們團隊現在要解決的挑戰:

從依賴個人能力明星光環,轉到靠團隊能力流程服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