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

世界上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叫“這都是為你好”,還有一種無形的束縛叫“以愛之名的傷害”,還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是對不起我”,一不小心這些感覺就會變成精神虐待,折磨著我們的身心,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場景常發生在我們和親近的人之間,比如父母、子女、同事、朋友。我們可以無睹陌生人的嘲諷,但是就是無法從內心接納這種“熱情”關懷。他們明明是想讓關係更加親近,但是隻要他/她提出要求或者渴望,都會讓你想要逃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你已經陷入了“情感勒索”的迷局。

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就首先提出了“情感勒索”這一概念,所謂的“情感勒索”是指關係中的一方給另一方施加壓力,讓對方感受到挫敗、恐懼、最終選擇放棄自我,服從對方要求的行為。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並分析了婚姻(包括情侶)、代際、職場這三種關係中人與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勒索”與被勒索現象及其原因,併為被勒索者提出了建議和應對措施。

"

世界上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叫“這都是為你好”,還有一種無形的束縛叫“以愛之名的傷害”,還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是對不起我”,一不小心這些感覺就會變成精神虐待,折磨著我們的身心,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場景常發生在我們和親近的人之間,比如父母、子女、同事、朋友。我們可以無睹陌生人的嘲諷,但是就是無法從內心接納這種“熱情”關懷。他們明明是想讓關係更加親近,但是隻要他/她提出要求或者渴望,都會讓你想要逃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你已經陷入了“情感勒索”的迷局。

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就首先提出了“情感勒索”這一概念,所謂的“情感勒索”是指關係中的一方給另一方施加壓力,讓對方感受到挫敗、恐懼、最終選擇放棄自我,服從對方要求的行為。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並分析了婚姻(包括情侶)、代際、職場這三種關係中人與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勒索”與被勒索現象及其原因,併為被勒索者提出了建議和應對措施。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對於蘇珊·福沃德,中國的讀者不會陌生,她除了是一位心理學家,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和演講家,她的《中毒的父母》(又作《原生家庭》)讓很多人都從中找到自己身上問題的家庭根源。武志紅曾在《原生家庭》的序言中提到《情感勒索》這本書,說它解答了很多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問題,文筆通俗易懂,以至於影響了他後來的寫作風格。

“情感勒索”的概念雖然看起來很深奧,但是落地現實就生動而鮮活。西方世界強調個人自由,對於關係中出現“勒索”的不適會有敏銳的覺察。但是話說回來,在我們這樣一個人跟人的情緒界限不清的社會,在這個講求自我奉獻的倫理環境下,“以愛之名”進行“情感勒索”發生的頻率更高。所以像蘇大強和樊勝美媽媽這樣的長輩常常得見,也會存在像朱雨辰的媽媽那樣將兒子的生活緊緊掌控在手的母親。還有不斷查看丈夫/妻子手機,查看定位的女人/男人,不斷用升職加薪來威脅員工加班的老闆。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得上是“情感勒索”呢?

1.情感勒索的六大特徵

“情感勒索”要滿足以下六個特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具體解釋就是:情感勒索者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用要求、威脅、沉默等手段,讓被勒索的人產生負面情緒,比如挫敗感,罪惡感,這些感受在被勒索者內心發酵,為了避免這種不適的感覺,被勒索者服從順應對方的要求,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一項比較耗時的任務需要多增派人手,但是老闆並沒有招人給你的意思,並且勸告你,不要總是想早點回家陪伴家人,並且“善意”地告誡你多付出一些,完不成這個任務,就別想升職。你只好繼續加班加點工作。在這裡,儘快完成任務是要求,人手不夠完不成是你的抵抗,升職加薪是威脅,乖乖屈服是結果,而這樣的情況絕不可能只發生一次。

"

世界上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叫“這都是為你好”,還有一種無形的束縛叫“以愛之名的傷害”,還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是對不起我”,一不小心這些感覺就會變成精神虐待,折磨著我們的身心,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場景常發生在我們和親近的人之間,比如父母、子女、同事、朋友。我們可以無睹陌生人的嘲諷,但是就是無法從內心接納這種“熱情”關懷。他們明明是想讓關係更加親近,但是隻要他/她提出要求或者渴望,都會讓你想要逃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你已經陷入了“情感勒索”的迷局。

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就首先提出了“情感勒索”這一概念,所謂的“情感勒索”是指關係中的一方給另一方施加壓力,讓對方感受到挫敗、恐懼、最終選擇放棄自我,服從對方要求的行為。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並分析了婚姻(包括情侶)、代際、職場這三種關係中人與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勒索”與被勒索現象及其原因,併為被勒索者提出了建議和應對措施。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對於蘇珊·福沃德,中國的讀者不會陌生,她除了是一位心理學家,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和演講家,她的《中毒的父母》(又作《原生家庭》)讓很多人都從中找到自己身上問題的家庭根源。武志紅曾在《原生家庭》的序言中提到《情感勒索》這本書,說它解答了很多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問題,文筆通俗易懂,以至於影響了他後來的寫作風格。

“情感勒索”的概念雖然看起來很深奧,但是落地現實就生動而鮮活。西方世界強調個人自由,對於關係中出現“勒索”的不適會有敏銳的覺察。但是話說回來,在我們這樣一個人跟人的情緒界限不清的社會,在這個講求自我奉獻的倫理環境下,“以愛之名”進行“情感勒索”發生的頻率更高。所以像蘇大強和樊勝美媽媽這樣的長輩常常得見,也會存在像朱雨辰的媽媽那樣將兒子的生活緊緊掌控在手的母親。還有不斷查看丈夫/妻子手機,查看定位的女人/男人,不斷用升職加薪來威脅員工加班的老闆。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得上是“情感勒索”呢?

1.情感勒索的六大特徵

“情感勒索”要滿足以下六個特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具體解釋就是:情感勒索者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用要求、威脅、沉默等手段,讓被勒索的人產生負面情緒,比如挫敗感,罪惡感,這些感受在被勒索者內心發酵,為了避免這種不適的感覺,被勒索者服從順應對方的要求,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一項比較耗時的任務需要多增派人手,但是老闆並沒有招人給你的意思,並且勸告你,不要總是想早點回家陪伴家人,並且“善意”地告誡你多付出一些,完不成這個任務,就別想升職。你只好繼續加班加點工作。在這裡,儘快完成任務是要求,人手不夠完不成是你的抵抗,升職加薪是威脅,乖乖屈服是結果,而這樣的情況絕不可能只發生一次。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這裡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不是所有帶有壓力的要求都要被歸到“情感勒索”的範疇,只有那些無視你的感受和底線,步步緊逼,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要求才能算數。

2.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情感勒索的發生?

你可能心裡也曾暗問,為什麼會有人任憑這樣的要挾發生,為什麼他們每次都要退縮?這要從情感勒索者的四種形態和被勒索者內心感受說起。

1)情感勒索者的四種形態

情感勒索者有四種形態,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四種勒索手段,分別是: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引誘者。具體說來就是:施暴者的手段就是將怒氣發洩到被勒索者的身上來施壓,比如靠發脾氣讓別人屈服的人;自虐者是將威脅內化,如果目標不能實現就要傷害自己,比如兒女離開就活不下去的母親;悲情者責任將罪名扣在別人身上,讓別人產生罪惡感,這樣的人常常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不會這麼痛苦;引誘者則是給別人一點“誘惑”讓別人做出不合理的讓步。想想你身邊的人,你馬上就會把他們對號入座。

以上情感勒索者無論表現形態如何,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迫使你屈服,為了滿足一己之需而完全忽略你的感受。他們甚至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擇手段。事實上,作為一個情緒勒索者,他們並非有意進行著這種勒索行為,而是已經習慣了用這種方法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2)被勒索者的內心感受

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情感勒索”是一場雙人舞蹈,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對於這種感情的折磨,被勒索者一樣也付出了“努力”,這些“努力”就是被勒索者過多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

恐懼感:情感勒索者瞭解我們恐懼的根源,並以這種恐懼感作為武器,幫助他們實現願望。比如人類都有一種“被排擠的恐懼感”:人類在嬰兒期時,因為如果不靠別人的照料根本無法生存,這種無助感成為許多人無法擺脫的恐懼。所以,只要讓我們感受到在親密關係中要被拋棄,我們很少有不放棄自己的原則而屈服的。

"

世界上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叫“這都是為你好”,還有一種無形的束縛叫“以愛之名的傷害”,還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是對不起我”,一不小心這些感覺就會變成精神虐待,折磨著我們的身心,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場景常發生在我們和親近的人之間,比如父母、子女、同事、朋友。我們可以無睹陌生人的嘲諷,但是就是無法從內心接納這種“熱情”關懷。他們明明是想讓關係更加親近,但是隻要他/她提出要求或者渴望,都會讓你想要逃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你已經陷入了“情感勒索”的迷局。

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就首先提出了“情感勒索”這一概念,所謂的“情感勒索”是指關係中的一方給另一方施加壓力,讓對方感受到挫敗、恐懼、最終選擇放棄自我,服從對方要求的行為。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並分析了婚姻(包括情侶)、代際、職場這三種關係中人與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勒索”與被勒索現象及其原因,併為被勒索者提出了建議和應對措施。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對於蘇珊·福沃德,中國的讀者不會陌生,她除了是一位心理學家,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和演講家,她的《中毒的父母》(又作《原生家庭》)讓很多人都從中找到自己身上問題的家庭根源。武志紅曾在《原生家庭》的序言中提到《情感勒索》這本書,說它解答了很多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問題,文筆通俗易懂,以至於影響了他後來的寫作風格。

“情感勒索”的概念雖然看起來很深奧,但是落地現實就生動而鮮活。西方世界強調個人自由,對於關係中出現“勒索”的不適會有敏銳的覺察。但是話說回來,在我們這樣一個人跟人的情緒界限不清的社會,在這個講求自我奉獻的倫理環境下,“以愛之名”進行“情感勒索”發生的頻率更高。所以像蘇大強和樊勝美媽媽這樣的長輩常常得見,也會存在像朱雨辰的媽媽那樣將兒子的生活緊緊掌控在手的母親。還有不斷查看丈夫/妻子手機,查看定位的女人/男人,不斷用升職加薪來威脅員工加班的老闆。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得上是“情感勒索”呢?

1.情感勒索的六大特徵

“情感勒索”要滿足以下六個特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具體解釋就是:情感勒索者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用要求、威脅、沉默等手段,讓被勒索的人產生負面情緒,比如挫敗感,罪惡感,這些感受在被勒索者內心發酵,為了避免這種不適的感覺,被勒索者服從順應對方的要求,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一項比較耗時的任務需要多增派人手,但是老闆並沒有招人給你的意思,並且勸告你,不要總是想早點回家陪伴家人,並且“善意”地告誡你多付出一些,完不成這個任務,就別想升職。你只好繼續加班加點工作。在這裡,儘快完成任務是要求,人手不夠完不成是你的抵抗,升職加薪是威脅,乖乖屈服是結果,而這樣的情況絕不可能只發生一次。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這裡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不是所有帶有壓力的要求都要被歸到“情感勒索”的範疇,只有那些無視你的感受和底線,步步緊逼,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要求才能算數。

2.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情感勒索的發生?

你可能心裡也曾暗問,為什麼會有人任憑這樣的要挾發生,為什麼他們每次都要退縮?這要從情感勒索者的四種形態和被勒索者內心感受說起。

1)情感勒索者的四種形態

情感勒索者有四種形態,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四種勒索手段,分別是: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引誘者。具體說來就是:施暴者的手段就是將怒氣發洩到被勒索者的身上來施壓,比如靠發脾氣讓別人屈服的人;自虐者是將威脅內化,如果目標不能實現就要傷害自己,比如兒女離開就活不下去的母親;悲情者責任將罪名扣在別人身上,讓別人產生罪惡感,這樣的人常常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不會這麼痛苦;引誘者則是給別人一點“誘惑”讓別人做出不合理的讓步。想想你身邊的人,你馬上就會把他們對號入座。

以上情感勒索者無論表現形態如何,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迫使你屈服,為了滿足一己之需而完全忽略你的感受。他們甚至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擇手段。事實上,作為一個情緒勒索者,他們並非有意進行著這種勒索行為,而是已經習慣了用這種方法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2)被勒索者的內心感受

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情感勒索”是一場雙人舞蹈,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對於這種感情的折磨,被勒索者一樣也付出了“努力”,這些“努力”就是被勒索者過多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

恐懼感:情感勒索者瞭解我們恐懼的根源,並以這種恐懼感作為武器,幫助他們實現願望。比如人類都有一種“被排擠的恐懼感”:人類在嬰兒期時,因為如果不靠別人的照料根本無法生存,這種無助感成為許多人無法擺脫的恐懼。所以,只要讓我們感受到在親密關係中要被拋棄,我們很少有不放棄自己的原則而屈服的。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責任感:規則和價值對我們的責任和價值提供了合理的定義,為我們在社會生活打下了倫理和道德基礎,但是情感勒索者會“給予和獲得”設定新的界限,不管你是否同意,對他們有求必應是你的責任,擠壓你付出更多的責任。

罪惡感:當我們違反了自我和社會規範,罪惡感就會讓我們產生不舒服和自責,為了避免罪惡感,我們也會避免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情感勒索者傳播罪惡感的時候會這樣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被勒索者內心的罪惡感就會發酵。

人的情緒複雜,所以這三種感覺很多時候都是同時發生作用的。情感勒索者就是要通過貶低你的能力,引發你的罪惡感,剝奪你的安全感來實現目的。

3.情感勒索的雙方的內心世界

那你可能又要問:為什麼我會是這樣?為什麼他的表現會那樣?為什麼“情感勒索”會發生在我們之間?這時,我們有必要再走到情感勒索者和受害者的內心去感受一下。

仔細分析會發現,情感勒索者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比如害怕挫折感、失落感、以自我為中心、降低損失等等,但是從根源上說,他們都有一顆缺乏安全感的內心,因為安全感的缺失而充滿了恐懼和焦慮,而且這種恐懼和焦慮根源在於他們成長的過去,而不是發生“情感勒索”的當下,我們有時候無從尋找原因和幫忙解決。

"

世界上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叫“這都是為你好”,還有一種無形的束縛叫“以愛之名的傷害”,還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是對不起我”,一不小心這些感覺就會變成精神虐待,折磨著我們的身心,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場景常發生在我們和親近的人之間,比如父母、子女、同事、朋友。我們可以無睹陌生人的嘲諷,但是就是無法從內心接納這種“熱情”關懷。他們明明是想讓關係更加親近,但是隻要他/她提出要求或者渴望,都會讓你想要逃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你已經陷入了“情感勒索”的迷局。

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就首先提出了“情感勒索”這一概念,所謂的“情感勒索”是指關係中的一方給另一方施加壓力,讓對方感受到挫敗、恐懼、最終選擇放棄自我,服從對方要求的行為。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並分析了婚姻(包括情侶)、代際、職場這三種關係中人與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勒索”與被勒索現象及其原因,併為被勒索者提出了建議和應對措施。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對於蘇珊·福沃德,中國的讀者不會陌生,她除了是一位心理學家,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和演講家,她的《中毒的父母》(又作《原生家庭》)讓很多人都從中找到自己身上問題的家庭根源。武志紅曾在《原生家庭》的序言中提到《情感勒索》這本書,說它解答了很多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問題,文筆通俗易懂,以至於影響了他後來的寫作風格。

“情感勒索”的概念雖然看起來很深奧,但是落地現實就生動而鮮活。西方世界強調個人自由,對於關係中出現“勒索”的不適會有敏銳的覺察。但是話說回來,在我們這樣一個人跟人的情緒界限不清的社會,在這個講求自我奉獻的倫理環境下,“以愛之名”進行“情感勒索”發生的頻率更高。所以像蘇大強和樊勝美媽媽這樣的長輩常常得見,也會存在像朱雨辰的媽媽那樣將兒子的生活緊緊掌控在手的母親。還有不斷查看丈夫/妻子手機,查看定位的女人/男人,不斷用升職加薪來威脅員工加班的老闆。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得上是“情感勒索”呢?

1.情感勒索的六大特徵

“情感勒索”要滿足以下六個特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具體解釋就是:情感勒索者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用要求、威脅、沉默等手段,讓被勒索的人產生負面情緒,比如挫敗感,罪惡感,這些感受在被勒索者內心發酵,為了避免這種不適的感覺,被勒索者服從順應對方的要求,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一項比較耗時的任務需要多增派人手,但是老闆並沒有招人給你的意思,並且勸告你,不要總是想早點回家陪伴家人,並且“善意”地告誡你多付出一些,完不成這個任務,就別想升職。你只好繼續加班加點工作。在這裡,儘快完成任務是要求,人手不夠完不成是你的抵抗,升職加薪是威脅,乖乖屈服是結果,而這樣的情況絕不可能只發生一次。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這裡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不是所有帶有壓力的要求都要被歸到“情感勒索”的範疇,只有那些無視你的感受和底線,步步緊逼,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要求才能算數。

2.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情感勒索的發生?

你可能心裡也曾暗問,為什麼會有人任憑這樣的要挾發生,為什麼他們每次都要退縮?這要從情感勒索者的四種形態和被勒索者內心感受說起。

1)情感勒索者的四種形態

情感勒索者有四種形態,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四種勒索手段,分別是: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引誘者。具體說來就是:施暴者的手段就是將怒氣發洩到被勒索者的身上來施壓,比如靠發脾氣讓別人屈服的人;自虐者是將威脅內化,如果目標不能實現就要傷害自己,比如兒女離開就活不下去的母親;悲情者責任將罪名扣在別人身上,讓別人產生罪惡感,這樣的人常常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不會這麼痛苦;引誘者則是給別人一點“誘惑”讓別人做出不合理的讓步。想想你身邊的人,你馬上就會把他們對號入座。

以上情感勒索者無論表現形態如何,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迫使你屈服,為了滿足一己之需而完全忽略你的感受。他們甚至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擇手段。事實上,作為一個情緒勒索者,他們並非有意進行著這種勒索行為,而是已經習慣了用這種方法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2)被勒索者的內心感受

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情感勒索”是一場雙人舞蹈,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對於這種感情的折磨,被勒索者一樣也付出了“努力”,這些“努力”就是被勒索者過多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

恐懼感:情感勒索者瞭解我們恐懼的根源,並以這種恐懼感作為武器,幫助他們實現願望。比如人類都有一種“被排擠的恐懼感”:人類在嬰兒期時,因為如果不靠別人的照料根本無法生存,這種無助感成為許多人無法擺脫的恐懼。所以,只要讓我們感受到在親密關係中要被拋棄,我們很少有不放棄自己的原則而屈服的。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責任感:規則和價值對我們的責任和價值提供了合理的定義,為我們在社會生活打下了倫理和道德基礎,但是情感勒索者會“給予和獲得”設定新的界限,不管你是否同意,對他們有求必應是你的責任,擠壓你付出更多的責任。

罪惡感:當我們違反了自我和社會規範,罪惡感就會讓我們產生不舒服和自責,為了避免罪惡感,我們也會避免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情感勒索者傳播罪惡感的時候會這樣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被勒索者內心的罪惡感就會發酵。

人的情緒複雜,所以這三種感覺很多時候都是同時發生作用的。情感勒索者就是要通過貶低你的能力,引發你的罪惡感,剝奪你的安全感來實現目的。

3.情感勒索的雙方的內心世界

那你可能又要問:為什麼我會是這樣?為什麼他的表現會那樣?為什麼“情感勒索”會發生在我們之間?這時,我們有必要再走到情感勒索者和受害者的內心去感受一下。

仔細分析會發現,情感勒索者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比如害怕挫折感、失落感、以自我為中心、降低損失等等,但是從根源上說,他們都有一顆缺乏安全感的內心,因為安全感的缺失而充滿了恐懼和焦慮,而且這種恐懼和焦慮根源在於他們成長的過去,而不是發生“情感勒索”的當下,我們有時候無從尋找原因和幫忙解決。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有時候的沉默代表否定,但是在咄咄逼人的勒索者面前,你的沉默就是默許。不管是情感勒索者給你施加的壓力激發了你的固有反應,還是你採取的自動的本能的行為,你應對壓力的方式,都是在給情感勒索者指明方向:是繼續還是放棄。

在這裡就不得不說,作為被勒索的一方也是有一些受害者特質的。就像有的女孩子總是遇人不淑,與其說她們有“渣男吸引力”,不如說是聖母心在作祟,覺得自己可以拯救別人拯救世界——“聖母心”就是受害者特質之一。

再比如,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別人的認可,父母的,老師的,社會的認可,如果得不到,就認為自己就是失敗的。小孩子害怕被拋棄,所以會努力得到父母的認可,在他們封閉的世界裡,父母是真正的唯一。有人說被父母打的孩子內心是最絕望和恐懼的,因為他們的世界只有父母,無處可逃,即使我們成為大人,這種恐懼依然會如影隨形。

而對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的人,也會讓情感勒索者利用,尤其是在和權威者的互動之中,“父母懂得比你多”“領導說的都是對的”即便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要求並不合理,但是因為缺乏自信,就習慣性地屈服。

你會發現有以上這些特徵的人一般都是自我價值低落的人。就這一點來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樹立這樣一個概念:我的存在,就是我的價值所在,我不需要去證明什麼,做到什麼,我的存在,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4.當情感勒索發生,我們應當如何面對?

那麼,對於承受這情感勒索的人,是不是就要坐以待斃,束手就擒呢?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認為,這些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而且從內心到外部環境都可以改變。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我們首先要在自己的內心堅定一個信念就是我可以。我們說做事態度決定一切,用一份約定、一個有力的聲明、一系列自我肯定的話讓自己鼓起勇氣去戰鬥。在情緒勒索者為你造成壓力時告訴自己:我能受得了。

接下來,在迴應情緒勒索者之前,你可以先在內心中實施一下這個SOS策略:停下來Stop、冷靜觀察Observe、制定策略Strategize。在書中,作者不但給出解決方案,甚至還將可能遇到的場景作了提前的預估,通過案例給出了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讓讀者通過案例瞭解具體應該怎麼做。

作為受害者,想要做到第一步“停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當情感勒索者提出要求時,我們可以說:“我現在還不能做決定,需要時間想一想。”但是情緒勒索者根本不會給你時間思考,他們會繼續施壓。如果受害者頂不住壓力,就很可能妥協。這時候你就要冷靜下來,想一想對方提了什麼要求,自己內心是什麼樣的反應,什麼感受,對方什麼樣的行為是自己無法忍受的。然後開始制定策略。這一步中,作者花了很多的筆墨來敘述,給出了四個策略:

1. 非防禦性溝通:蘇珊·福沃德說:“一段親密關係中有情感勒索的要素存在,並不代表這段系已經被判定為失敗,而是表示我們需要更誠實地面對並改正這種造成自身痛苦的行為模式,讓所有的親密關係都能迴歸更穩固的基礎。”非防禦性溝通讓我們學會“何以百練鋼,化為繞指柔”的方法,去化解情感勒索者的招數。

2. 化敵為友:與其劍拔弩張,不如成為朋友,在和對方溝通的時候,如果抱著求知慾和願意學習的態度,對話的氛圍就會緩和很多。

3. 條件交換: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很容易讓雙方接受。

4. 運用幽默:幽默日本政治家大平正芳曾說過,“幽默,可以說是能給人以微妙感的調劑生活的佐料。由於某種輕巧的幽默,就可以使當時的氣氛為之改觀,使陷於僵局的懸案豁然解決。”用幽默的方式舒緩關係中的壓力,能夠讓人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行為的改變也很難一蹴而就。當你懂得了這些原理也在使用這些技巧,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不要苛責自己,堅持做下去,雖然前面的路還很遙遠,但是當你回頭看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路。你自己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觀。

“情感勒索”是一種關係,解決關係的根源在於人的內心。不要等待別人的改變,所有的改變都要從自我的行為入手,你會發現奇蹟會發生,而改變後的關係,也會讓你的心情和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更多知識參見下圖:

"

世界上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叫“這都是為你好”,還有一種無形的束縛叫“以愛之名的傷害”,還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是對不起我”,一不小心這些感覺就會變成精神虐待,折磨著我們的身心,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場景常發生在我們和親近的人之間,比如父母、子女、同事、朋友。我們可以無睹陌生人的嘲諷,但是就是無法從內心接納這種“熱情”關懷。他們明明是想讓關係更加親近,但是隻要他/她提出要求或者渴望,都會讓你想要逃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你已經陷入了“情感勒索”的迷局。

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就首先提出了“情感勒索”這一概念,所謂的“情感勒索”是指關係中的一方給另一方施加壓力,讓對方感受到挫敗、恐懼、最終選擇放棄自我,服從對方要求的行為。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並分析了婚姻(包括情侶)、代際、職場這三種關係中人與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勒索”與被勒索現象及其原因,併為被勒索者提出了建議和應對措施。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對於蘇珊·福沃德,中國的讀者不會陌生,她除了是一位心理學家,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和演講家,她的《中毒的父母》(又作《原生家庭》)讓很多人都從中找到自己身上問題的家庭根源。武志紅曾在《原生家庭》的序言中提到《情感勒索》這本書,說它解答了很多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問題,文筆通俗易懂,以至於影響了他後來的寫作風格。

“情感勒索”的概念雖然看起來很深奧,但是落地現實就生動而鮮活。西方世界強調個人自由,對於關係中出現“勒索”的不適會有敏銳的覺察。但是話說回來,在我們這樣一個人跟人的情緒界限不清的社會,在這個講求自我奉獻的倫理環境下,“以愛之名”進行“情感勒索”發生的頻率更高。所以像蘇大強和樊勝美媽媽這樣的長輩常常得見,也會存在像朱雨辰的媽媽那樣將兒子的生活緊緊掌控在手的母親。還有不斷查看丈夫/妻子手機,查看定位的女人/男人,不斷用升職加薪來威脅員工加班的老闆。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得上是“情感勒索”呢?

1.情感勒索的六大特徵

“情感勒索”要滿足以下六個特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具體解釋就是:情感勒索者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用要求、威脅、沉默等手段,讓被勒索的人產生負面情緒,比如挫敗感,罪惡感,這些感受在被勒索者內心發酵,為了避免這種不適的感覺,被勒索者服從順應對方的要求,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一項比較耗時的任務需要多增派人手,但是老闆並沒有招人給你的意思,並且勸告你,不要總是想早點回家陪伴家人,並且“善意”地告誡你多付出一些,完不成這個任務,就別想升職。你只好繼續加班加點工作。在這裡,儘快完成任務是要求,人手不夠完不成是你的抵抗,升職加薪是威脅,乖乖屈服是結果,而這樣的情況絕不可能只發生一次。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這裡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不是所有帶有壓力的要求都要被歸到“情感勒索”的範疇,只有那些無視你的感受和底線,步步緊逼,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要求才能算數。

2.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情感勒索的發生?

你可能心裡也曾暗問,為什麼會有人任憑這樣的要挾發生,為什麼他們每次都要退縮?這要從情感勒索者的四種形態和被勒索者內心感受說起。

1)情感勒索者的四種形態

情感勒索者有四種形態,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四種勒索手段,分別是: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引誘者。具體說來就是:施暴者的手段就是將怒氣發洩到被勒索者的身上來施壓,比如靠發脾氣讓別人屈服的人;自虐者是將威脅內化,如果目標不能實現就要傷害自己,比如兒女離開就活不下去的母親;悲情者責任將罪名扣在別人身上,讓別人產生罪惡感,這樣的人常常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不會這麼痛苦;引誘者則是給別人一點“誘惑”讓別人做出不合理的讓步。想想你身邊的人,你馬上就會把他們對號入座。

以上情感勒索者無論表現形態如何,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迫使你屈服,為了滿足一己之需而完全忽略你的感受。他們甚至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擇手段。事實上,作為一個情緒勒索者,他們並非有意進行著這種勒索行為,而是已經習慣了用這種方法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2)被勒索者的內心感受

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情感勒索”是一場雙人舞蹈,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對於這種感情的折磨,被勒索者一樣也付出了“努力”,這些“努力”就是被勒索者過多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

恐懼感:情感勒索者瞭解我們恐懼的根源,並以這種恐懼感作為武器,幫助他們實現願望。比如人類都有一種“被排擠的恐懼感”:人類在嬰兒期時,因為如果不靠別人的照料根本無法生存,這種無助感成為許多人無法擺脫的恐懼。所以,只要讓我們感受到在親密關係中要被拋棄,我們很少有不放棄自己的原則而屈服的。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責任感:規則和價值對我們的責任和價值提供了合理的定義,為我們在社會生活打下了倫理和道德基礎,但是情感勒索者會“給予和獲得”設定新的界限,不管你是否同意,對他們有求必應是你的責任,擠壓你付出更多的責任。

罪惡感:當我們違反了自我和社會規範,罪惡感就會讓我們產生不舒服和自責,為了避免罪惡感,我們也會避免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情感勒索者傳播罪惡感的時候會這樣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被勒索者內心的罪惡感就會發酵。

人的情緒複雜,所以這三種感覺很多時候都是同時發生作用的。情感勒索者就是要通過貶低你的能力,引發你的罪惡感,剝奪你的安全感來實現目的。

3.情感勒索的雙方的內心世界

那你可能又要問:為什麼我會是這樣?為什麼他的表現會那樣?為什麼“情感勒索”會發生在我們之間?這時,我們有必要再走到情感勒索者和受害者的內心去感受一下。

仔細分析會發現,情感勒索者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比如害怕挫折感、失落感、以自我為中心、降低損失等等,但是從根源上說,他們都有一顆缺乏安全感的內心,因為安全感的缺失而充滿了恐懼和焦慮,而且這種恐懼和焦慮根源在於他們成長的過去,而不是發生“情感勒索”的當下,我們有時候無從尋找原因和幫忙解決。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有時候的沉默代表否定,但是在咄咄逼人的勒索者面前,你的沉默就是默許。不管是情感勒索者給你施加的壓力激發了你的固有反應,還是你採取的自動的本能的行為,你應對壓力的方式,都是在給情感勒索者指明方向:是繼續還是放棄。

在這裡就不得不說,作為被勒索的一方也是有一些受害者特質的。就像有的女孩子總是遇人不淑,與其說她們有“渣男吸引力”,不如說是聖母心在作祟,覺得自己可以拯救別人拯救世界——“聖母心”就是受害者特質之一。

再比如,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別人的認可,父母的,老師的,社會的認可,如果得不到,就認為自己就是失敗的。小孩子害怕被拋棄,所以會努力得到父母的認可,在他們封閉的世界裡,父母是真正的唯一。有人說被父母打的孩子內心是最絕望和恐懼的,因為他們的世界只有父母,無處可逃,即使我們成為大人,這種恐懼依然會如影隨形。

而對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的人,也會讓情感勒索者利用,尤其是在和權威者的互動之中,“父母懂得比你多”“領導說的都是對的”即便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要求並不合理,但是因為缺乏自信,就習慣性地屈服。

你會發現有以上這些特徵的人一般都是自我價值低落的人。就這一點來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樹立這樣一個概念:我的存在,就是我的價值所在,我不需要去證明什麼,做到什麼,我的存在,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4.當情感勒索發生,我們應當如何面對?

那麼,對於承受這情感勒索的人,是不是就要坐以待斃,束手就擒呢?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認為,這些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而且從內心到外部環境都可以改變。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我們首先要在自己的內心堅定一個信念就是我可以。我們說做事態度決定一切,用一份約定、一個有力的聲明、一系列自我肯定的話讓自己鼓起勇氣去戰鬥。在情緒勒索者為你造成壓力時告訴自己:我能受得了。

接下來,在迴應情緒勒索者之前,你可以先在內心中實施一下這個SOS策略:停下來Stop、冷靜觀察Observe、制定策略Strategize。在書中,作者不但給出解決方案,甚至還將可能遇到的場景作了提前的預估,通過案例給出了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讓讀者通過案例瞭解具體應該怎麼做。

作為受害者,想要做到第一步“停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當情感勒索者提出要求時,我們可以說:“我現在還不能做決定,需要時間想一想。”但是情緒勒索者根本不會給你時間思考,他們會繼續施壓。如果受害者頂不住壓力,就很可能妥協。這時候你就要冷靜下來,想一想對方提了什麼要求,自己內心是什麼樣的反應,什麼感受,對方什麼樣的行為是自己無法忍受的。然後開始制定策略。這一步中,作者花了很多的筆墨來敘述,給出了四個策略:

1. 非防禦性溝通:蘇珊·福沃德說:“一段親密關係中有情感勒索的要素存在,並不代表這段系已經被判定為失敗,而是表示我們需要更誠實地面對並改正這種造成自身痛苦的行為模式,讓所有的親密關係都能迴歸更穩固的基礎。”非防禦性溝通讓我們學會“何以百練鋼,化為繞指柔”的方法,去化解情感勒索者的招數。

2. 化敵為友:與其劍拔弩張,不如成為朋友,在和對方溝通的時候,如果抱著求知慾和願意學習的態度,對話的氛圍就會緩和很多。

3. 條件交換: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很容易讓雙方接受。

4. 運用幽默:幽默日本政治家大平正芳曾說過,“幽默,可以說是能給人以微妙感的調劑生活的佐料。由於某種輕巧的幽默,就可以使當時的氣氛為之改觀,使陷於僵局的懸案豁然解決。”用幽默的方式舒緩關係中的壓力,能夠讓人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行為的改變也很難一蹴而就。當你懂得了這些原理也在使用這些技巧,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不要苛責自己,堅持做下去,雖然前面的路還很遙遠,但是當你回頭看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路。你自己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觀。

“情感勒索”是一種關係,解決關係的根源在於人的內心。不要等待別人的改變,所有的改變都要從自我的行為入手,你會發現奇蹟會發生,而改變後的關係,也會讓你的心情和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更多知識參見下圖:

做一個敢於和道德綁架說不的人,除了勇氣我們還需要什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