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安這座標舍石堡,承載了多少福鐵人的回憶!

泉州 南安 建築 福建 養豬 微觀泉州 2019-04-29


泉州南安這座標舍石堡,承載了多少福鐵人的回憶!


許多閩南人的記憶裡,童年的時光總是與一座古大厝有關。83歲的退休老校長林廣明也不例外。

生長在南安康美福鐵村的林廣明,是當地小學一名退休的老校長。退休後,他總喜歡帶人去參觀村中一座座古大厝,介紹先祖們曾創下的輝煌。

僅剩外牆的標舍石堡,在這些古厝中,損壞最為嚴重,可在林廣明心中,這座石堡是福鐵村必去的所在。

這裡,不僅藏著許多老人們兒時的歡笑,還曾給過村裡人實實在在的安全感。這裡,不僅經歷了兩百年的歲月更替,還見證了福鐵人,一段段英勇的抗匪史。

石堡內的三重門

春雨連綿的日子剛過,暖暖的陽光灑了下來,整個村子明亮了許多。作為福建省美麗鄉村,沿溪而建的福鐵村,靜謐而閒適。途徑小溪流和幾座古大厝,在村中一片鬱鬱蔥蔥的藤蔓牆處,我們找到標舍石堡。

眼前這座被薜荔果藤蔓包圍的廢棄石堡,四四方方的圍牆,沒了屋頂。花崗岩鋪成的石頭地板上,僅留下一口古井和幾根斷柱。如果不是老人們口口相傳,記下了它曾經的樣貌,很難想象這裡曾是一座2層古民居。


泉州南安這座標舍石堡,承載了多少福鐵人的回憶!



“樓頂是黑瓦,大門有3重,裡面是2層樓。”林廣明還清晰地記得,石堡還未受到破壞的樣子。

這座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石堡,佔地600多平米,由花崗岩和實木搭建而成。外牆為長25米,寬21米,高12米的石牆。牆壁厚1米。牆上除了窗戶,還留有上下兩排槍孔。

大門為一個石拱門,設有3重防護門。最裡層為普通雙開大門,往外則是旱、水兩道閘門,用於防水攻和火攻。處於中間的是旱閘,一層厚重的木門,用兩根粗大的柱子作為門閂。最外層則是水閘門,除了有可以上下抽動的門外,還有兩道水溝置於門頂位置,遇到火攻時,從上往下灌水,即可滅火。

由大門入,裡面的建築則為木質結構。一樓兩側分別有4間房,中間為天井,天井中央為一口古井。正對著大門的最內側即是大廳。大廳後,還有一處小門,可通向外面的小厝。上樓的樓梯,左右兩側皆有,2樓的外圍是一圈跑馬道,中間則還有8個房間。

這樣一座易守難攻的建築,兼具居家和抗敵的功能。可惜,歷經200多年的歲月風霜後,如今只剩下這殘垣斷壁。


泉州南安這座標舍石堡,承載了多少福鐵人的回憶!


土匪橫行的年代

這樣一座石堡,很顯然不是傳統的閩南古大厝造型。它的來歷,與那土匪橫行的時代有關。

石堡的建造者,是福鐵村的商人林肅齋,乳名標舍。生於官宦世家的林標舍,從小聰敏好學。然而他的志向,卻不知仕途上。那時候,流傳著一句俗語:“工字沒出頭,商字疊大樓。”這句話,深深影響了標舍。他在眾人的質疑聲中,決定棄文經商,從“跑擔子”(即挑貨四處叫賣)做起。

勤懇又聰明的標舍,沒多久就開起了店鋪。生意越做越好,很快富甲一方。

和大多數人一樣,經商致富後,標舍開始建大厝。他在村落的中心位置,建起了一座五間張加雙護厝的傳統閩南大厝。

傳統的建築,雖然滿足了居住的要求,卻常常受到外敵的侵擾。

那時候,距離村落一兩公里的葵山山上,有一個鐵尖寨,寨子裡住著一窩土匪。這窩土匪,常常下山燒殺搶虐。普通人家都難逃劫難,標舍這樣的當地富商,更是他們搶虐的重點目標。

為了保護一家老小的安全,也為了村民們的安危,標舍決定修建這座石堡,用來抵禦土匪的侵襲。


泉州南安這座標舍石堡,承載了多少福鐵人的回憶!


抬槍抗匪的日子

“那幫土匪,無雞不抓,見菜就擇,什麼都不放過。”林廣明小的時候,也經歷土匪橫行的時候。當時,只要土匪下山被發現,村裡人便敲鑼打鼓,通知所有人趕緊躲進石堡內。

那時候村裡僅有一百多人,大家擠進石堡內綽綽有餘。“老人、女人和小孩都躲在房間裡,男人們就在跑馬道和牆角邊,對抗土匪。”林廣明說,三重防護門,將土匪阻隔在外面,村民們用抬槍,對著他們射擊。

兩三個人合力,有的抬槍有的點火,雖然沒辦法將土匪除盡,但每次都能將他們趕走,保證了村民們的安全。

有一次,土匪來襲,村民們紛紛躲進石堡內。為了搶奪財物,土匪開始對村中一戶人家的大門放火。距離三四百米外的石堡內,大家見狀非常著急。幾個村民合力,從石堡2樓向遠處開了一槍。沒想到,這槍開得非常準,直接打到正在燃燒的大門上。土匪們見狀,倉皇逃走。

這件事情,從此成了一件奇事,在村子裡面傳開,一代又一代的福鐵人,聽著這則故事長大。這個大門上,自此也留下了一個拳頭大的彈孔,直到不久前重修古厝時,才將大門更換。

泉州南安這座標舍石堡,承載了多少福鐵人的回憶!


廢棄石堡的新生

歲月更迭,多少今日的生活,又逐漸成了明日的傳說。解放後,土匪被剿了,石堡的防禦功能也跟著喪失。石堡成了標舍的後人,居住的場所。

“我小的時候,還有10多戶人家居住。”身為標舍第6代後人,林廣明對石堡,有著很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在裡面住過,但兒時和夥伴們在石堡內跑上跑下,嬉笑打鬧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1958年,石堡迎來了毀滅性的破壞。“那時候號召大家養豬,一戶一頭豬。”林廣明說,養豬需要豬圈,一些建起了新房子的標舍後人,便回到石堡內取石材。那些花崗岩做成的石柱子,被一根根砍斷,做成了豬圈。失去了柱子的石堡內部,塌了下來,自此便荒廢了。野草漸漸長高,古井也被斷瓦殘渣所填埋。


泉州南安這座標舍石堡,承載了多少福鐵人的回憶!



多少年來,林廣明每每走過這裡,心頭總是留下一聲嘆氣。

讓人欣喜的是,這幾年來,古堡又迎來了新生。四年前,福鐵村開始規劃發展鄉村旅遊,當地整合村內資源,進行開發建設。擁有200多年的標舍石堡,成為景點之一。

石堡內的雜物被清理了,地板也用舊石重新鋪就,古井得到恢復,泉水再次灌滿井內。當地政府對石堡進行保護,禁止破壞。

標舍石堡,承載了多少福鐵人的回憶,如今,它以新的意義,又呈現在大家面前。

來源|花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