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對於國家和國家的統治者,土地歷來都是主權和權力的象徵。只要國力允許,一般都是寸土必爭,寸土不讓的。割地自然也都被認為是賣國行為。但中國歷史上也有例外。比如齊桓公把自己手裡的土地送給別的國家的事兒——齊桓公曾經兩次這麼玩過,而且第二次乾脆就是故意贈送。

先說說兩次割地是怎麼回事兒。

第一次是割地給魯國。事情的經過是——

齊桓公在和他的哥哥公子糾搶班奪權中靠裝死搶先一步回國即位之後,接受他的重要謀士鮑叔牙的建議重用管仲,對內進行一系列改革。齊國迅速得到恢復並強大起來。四年之後,即公元前681年,以當初(前685年)魯國在其已經即位之後仍然派兵入侵齊國(實際是派兵武力護送公子糾回國執政,與齊國軍隊發生戰爭,魯國失敗並殺死公子糾,引渡管仲回齊國)為由,發動討伐魯國的戰爭。魯國國力原本就不是齊國的對手,還偏偏就遇上魯莊公(就是那個被齊襄公和他情婦妹妹弄死的魯桓公的兒子、慶父的哥哥姬同)這個笨蛋執政,任命只有一身蠻力、而毫無軍事才能的曹沫做將軍。戰爭自然是齊國輕鬆地節節勝利。這魯莊公打不過人家,就想要通過割地的方式尋求和平,按《史記》的記載是——魯莊公請求獻出遂邑(這個地方)媾和。

能通過和平的方式得到土地,齊桓公自然答應,於是兩家就約定在柯地會盟,打算把這個事兒確定下來。但沒有想到,在兩國元首將要盟誓的時候,出了一個意外。那個打仗不行的將軍曹沫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齊桓公,並要求齊桓公歸還他在戰爭中丟失的土地。刀架在脖子上,劫持者又是以力氣大而成出名的,齊桓公自然只有答應。

如果按儒家的老祖宗孔子的觀點,這是在面臨生命威脅的情況下的承諾,自然是不能算數,是要反悔的。所謂“要盟,神不聽。”按孔子的說法就是——老天都不答應。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此後的中國人基本上也都是按孔子的路子走的。但——

齊桓公在自身安全威脅解除之後,還真踐行了承諾。不僅沒有再落實魯國已經答應給齊國的割地,還把三次打敗曹沫到手的土地都還給了魯國。

第二次是割地給燕國。這是公元前663年的事兒。當時因為受到山戎的侵伐,燕國向齊國告急求救。齊桓公一接到求救就派兵幫忙。在解除燕國的危機之後接著就討伐山戎。結果自然也是大獲全勝。但在勝利之後的歸途中卻出了一個意外,燕國的國君在感謝護送齊桓公回國的時候走進了齊國。於是,齊桓公就把燕國國君所至的齊國國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

齊桓公這麼玩不合情理。

從情理上看,第一次原本是魯國割地給齊國——這是魯國請求的條件。但結果是齊國不僅沒有得到對方承諾的土地,而且還失去了通過戰爭贏得的土地。而第二次就更為離奇,齊桓公是幫燕國對付侵略者,至少對燕國那是施惠一方,於人有恩。就是感謝,那也是燕國感謝齊國齊桓公。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齊國割讓自己國家的土地給燕國。

齊桓公這麼玩的目的是什麼?

從表面上看,第一次齊桓公是為了守信。

齊桓公第一次其實是不打算那麼做的。在曹沫的匕首離開,人也離開之後,齊桓公原本是打算反悔的——不僅不想履行對曹沫的承諾,還想殺掉曹沫。但他最終還是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因為他的國相管仲對他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 他聽取了管仲的意見,也就是說他在利益和“信用”之間選擇了“信用”。言而有信——

在這裡,就是用到手的大片土地換取對於“信”的堅守。

而第二次,則是為了守禮(規矩)。

這一次齊桓公的玩法甚至有明顯的故意成分——勝利歸來,燕君自然要歡送齊桓公這個大恩人。兩個國君邊走邊說著話(燕君一邊自然是說不完的感謝),這說著說著就走過邊界,走進齊國了。如果不是齊桓公的故意,這種事兒應該是不會發生的。

齊桓公對這次割地的解釋是守“禮”。按現代的說法就是守規矩。那他要守的是什麼規矩呢?齊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出自己的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這也就是說他要守的是周王朝定的規矩。燕王既然進了齊國國境,那他彌補的法子就只有把那些土地送給燕國。大家應該都能看得出,這一次就是說錯,那也是燕王的錯,但齊桓公卻要“主動”為燕王的錯買單。這就很清楚是齊桓公故意這麼玩了。但這種故意有一個明明白白的指向——那就是用土地換取對於“禮”(規矩)的堅守。

那麼,齊桓公選擇守信和守禮有沒有守土(堅守住已經屬於齊國的土地)有用嗎?

歷史告訴我們,第一次割地之後,其他諸侯國因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兩年後,即公元前679年,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諸侯在甄地盟會,齊桓公成為春秋史上第一位諸侯霸主。

第二次割地之後,“諸侯聞之,都服從齊國。”(史記)

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最有威望和號召力的國家——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裡,齊桓公一呼百應,齊國國富民強。而更重要的是,他的這兩次玩法,給中國文化留下了一種稀缺的同時又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因為有齊桓公的玩法,中國人之對於“信”和“規矩”的渴望和堅守有了自己的傳統。

與當初主動讓出那兩塊土地相比——

齊國、齊桓公,應該是賺大了。中國傳統文化賺大發了。(2019/3/30阿岔)

相關推薦

推薦中...